第1073章 說話好聽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往後,就不會有這般陣仗了。”李複笑道。
若隻是接待太上皇,還有李二鳳兩口子帶著孩子們,宅子裏倒也用不了多大的陣仗,主要是李二鳳帶的人太多了。
人都來莊子上了,還能不管飯嗎?
連帶著宮中的千牛衛一同,沾沾喜氣,管飯了,上千號人的口糧呢。
就逮著廚房的人禍禍,可不是一陣兵荒馬亂的嗎?
好歹,這事兒算是過去了,涇陽王府也沒丟了臉麵。
宮中左右千牛衛,雖說是守衛皇宮,保護皇帝的,但是實際上,左右千牛衛的中層將領,千牛備身,出身個個不凡。
即便不出自高門大戶,也是官宦人家,又或者是在戰場上拚殺出來,有功勞在身的。
總而言之,能在宮中,保護皇帝,便是會在皇帝麵前經常性露臉,這份差事,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這些人來莊子上,若是不招待一番,回去在長安城,指不定要在背後蛐蛐涇陽王府如何小氣呢。
喬遷宴,連頓飯都不管。
“過兩天,是否就是宴請你在朝中交情不錯的一些同僚了?”李韶問道。
李複點點頭。
“二哥走的時候不是說了,要給他們安排休息的時間,讓他們到莊子上來,吃頓飯什麽的。”李複說道:“二哥已經想到了,所以才會這麽說。”
“那咱們就在莊子上等候就是了,這倒不是什麽大問題,問題是,薑確少匠如今在臨潁,他和閻少匠的這頓飯,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聽你說起來,那意思是要等薑少匠回到長安城,到咱們莊子上的時候,再安排這頓飯。”
“老閻是這個意思。”李複應聲:“所以說,他們這頓飯,不著急,況且,臨潁縣那邊的進度,還挺快,今年收拾收拾就能完工,薑確他們就能回來。”
“這樣算下來,那邊用了這麽多人,也是忙活了兩年呢,比咱們莊子上的書院忙活的都久。”
書院二期擴建,用了一千多號人,也隻是忙活了一年的時間。
而臨潁縣那邊的服務區,到今年,差不多是兩年的時間。
李韶甚至有些好奇,能弄成什麽樣子呢?
說是跟莊子上的交易區差不多,但是規模比交易區要大許多。
可是,莊子上的交易區,占地就不算小了。
“占地不算小,而且,選定的地方,還要現清理,也是個活兒。”李複解釋說道:“潁河決堤之後,衝毀了太多地方了,不是說選好了地方馬上就能動工,那地方就能用了,前期準備工作就做了挺長時間,冬天能做的事情少,到了春天,又要優先忙活地裏的事情,不然一整年吃什麽?”
“臨潁周邊的地,從受災結束之後就開始收拾,到現在,也沒有將周圍徹底收拾出來,原先的老城區,早就已經荒廢了。”
“說白了,還是一場大水,帶走了太多人的生命,剩下的人少了,幹活也就慢了,一切隻能慢慢來。”
“如今臨潁縣的這些人,也還都是以前跑出去的,又重新回到故鄉,才有今日的新的臨潁縣。”
“不管做什麽,人都是最重要的。”
李韶從小就生活在長安城,沒有見過外麵的世界,在宅子裏錦衣玉食的養著。
即便是聽說外麵哪兒哪兒受到了什麽災害,她的心裏也沒有那個概念,不知道一個縣城被大水衝毀了是什麽樣子,她想象不到。
唯一親眼所見的災難,算下來,就隻有長安周圍的那場蝗災了。
因為蝗蟲都飛到英國公的宅子裏去了。
李韶在後花園看到了。
至於什麽關中大旱,顆粒不收,她也沒出門,沒有到莊子上,田間地頭的去看,所以關於這些災難,她也隻是聽說而已。
是從別人的口中聽到,說有多麽多麽的嚴重。
內宅之中也不會過多的討論這些話題,頂多就是因為災害,家裏的莊子欠收,管家回來匯報情況而已。
長安城,兩儀殿。
李世民召見了魏征,另外還有孔穎達等人。
“朕聽聞,倭國的使者,最近這兩天上書說,想要在咱們這裏,拜師學習。”李世民目光掃視過眾人:“對此,你們怎麽看?”
“戎狄誌態,不與華同,倭國的使者想要學習咱們大唐的文化,就得看他們想學什麽了。”孔穎達拱手回應道。
魏征則是皺著眉頭。
“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倭國,與前隋之間,可是有前車之鑒的。”魏征垂眸說道:“當年前隋征伐高句麗,倭國趁機出兵攻打百濟,遣使者到隋朝,雖說他們實力不如中原,但是他們始終將自己放在與隋朝對等的位置上,一方麵,想要穩住隋朝,不希望隋朝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結束,一方麵,抓緊用兵,想要拿下新羅百濟的城池,收為己用,以新羅百濟兩地城池作為根據,進一步圖謀整個半島。
如此,以達到不讓自己的國家出於四周無援的孤立狀態。”
“他們這般聰明,還想要向大唐學什麽?”
“總歸不能是衝著大唐的佛學來的吧?”
“出家人講什麽?在他們的身上,可沒有見到出家人的樣子,反倒是陰險狡詐,從骨子裏透出來了。”
魏征坐在那裏,神色淡然,但是說出的話語,卻是一針見血。
李世民微微頷首。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
今天魏征說話,聽的人心裏都暖暖的。
這人,雖然總是利用自己的寬容,當麵落自己的麵子,可是緊要關頭,還真是靠得住啊。
“魏大夫這話,倒是不假。”孔穎達也認同。
“那你們說說,對於倭國使者的請求,該怎麽處理?”李世民問道。
“不如,從他們當中,挑選兩人,恩賜他們進入弘文館。”孔穎達思索著:“畢竟,隻是挑選兩人,已經是陛下天恩了。”
“而且弘文館內,教授四書五經,儒家經典,這是讀書人的必修之課,對於倭國人來說,學習大唐讀書人該學習的東西,這不就是他們上書所求的嗎?”
若隻是接待太上皇,還有李二鳳兩口子帶著孩子們,宅子裏倒也用不了多大的陣仗,主要是李二鳳帶的人太多了。
人都來莊子上了,還能不管飯嗎?
連帶著宮中的千牛衛一同,沾沾喜氣,管飯了,上千號人的口糧呢。
就逮著廚房的人禍禍,可不是一陣兵荒馬亂的嗎?
好歹,這事兒算是過去了,涇陽王府也沒丟了臉麵。
宮中左右千牛衛,雖說是守衛皇宮,保護皇帝的,但是實際上,左右千牛衛的中層將領,千牛備身,出身個個不凡。
即便不出自高門大戶,也是官宦人家,又或者是在戰場上拚殺出來,有功勞在身的。
總而言之,能在宮中,保護皇帝,便是會在皇帝麵前經常性露臉,這份差事,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這些人來莊子上,若是不招待一番,回去在長安城,指不定要在背後蛐蛐涇陽王府如何小氣呢。
喬遷宴,連頓飯都不管。
“過兩天,是否就是宴請你在朝中交情不錯的一些同僚了?”李韶問道。
李複點點頭。
“二哥走的時候不是說了,要給他們安排休息的時間,讓他們到莊子上來,吃頓飯什麽的。”李複說道:“二哥已經想到了,所以才會這麽說。”
“那咱們就在莊子上等候就是了,這倒不是什麽大問題,問題是,薑確少匠如今在臨潁,他和閻少匠的這頓飯,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聽你說起來,那意思是要等薑少匠回到長安城,到咱們莊子上的時候,再安排這頓飯。”
“老閻是這個意思。”李複應聲:“所以說,他們這頓飯,不著急,況且,臨潁縣那邊的進度,還挺快,今年收拾收拾就能完工,薑確他們就能回來。”
“這樣算下來,那邊用了這麽多人,也是忙活了兩年呢,比咱們莊子上的書院忙活的都久。”
書院二期擴建,用了一千多號人,也隻是忙活了一年的時間。
而臨潁縣那邊的服務區,到今年,差不多是兩年的時間。
李韶甚至有些好奇,能弄成什麽樣子呢?
說是跟莊子上的交易區差不多,但是規模比交易區要大許多。
可是,莊子上的交易區,占地就不算小了。
“占地不算小,而且,選定的地方,還要現清理,也是個活兒。”李複解釋說道:“潁河決堤之後,衝毀了太多地方了,不是說選好了地方馬上就能動工,那地方就能用了,前期準備工作就做了挺長時間,冬天能做的事情少,到了春天,又要優先忙活地裏的事情,不然一整年吃什麽?”
“臨潁周邊的地,從受災結束之後就開始收拾,到現在,也沒有將周圍徹底收拾出來,原先的老城區,早就已經荒廢了。”
“說白了,還是一場大水,帶走了太多人的生命,剩下的人少了,幹活也就慢了,一切隻能慢慢來。”
“如今臨潁縣的這些人,也還都是以前跑出去的,又重新回到故鄉,才有今日的新的臨潁縣。”
“不管做什麽,人都是最重要的。”
李韶從小就生活在長安城,沒有見過外麵的世界,在宅子裏錦衣玉食的養著。
即便是聽說外麵哪兒哪兒受到了什麽災害,她的心裏也沒有那個概念,不知道一個縣城被大水衝毀了是什麽樣子,她想象不到。
唯一親眼所見的災難,算下來,就隻有長安周圍的那場蝗災了。
因為蝗蟲都飛到英國公的宅子裏去了。
李韶在後花園看到了。
至於什麽關中大旱,顆粒不收,她也沒出門,沒有到莊子上,田間地頭的去看,所以關於這些災難,她也隻是聽說而已。
是從別人的口中聽到,說有多麽多麽的嚴重。
內宅之中也不會過多的討論這些話題,頂多就是因為災害,家裏的莊子欠收,管家回來匯報情況而已。
長安城,兩儀殿。
李世民召見了魏征,另外還有孔穎達等人。
“朕聽聞,倭國的使者,最近這兩天上書說,想要在咱們這裏,拜師學習。”李世民目光掃視過眾人:“對此,你們怎麽看?”
“戎狄誌態,不與華同,倭國的使者想要學習咱們大唐的文化,就得看他們想學什麽了。”孔穎達拱手回應道。
魏征則是皺著眉頭。
“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倭國,與前隋之間,可是有前車之鑒的。”魏征垂眸說道:“當年前隋征伐高句麗,倭國趁機出兵攻打百濟,遣使者到隋朝,雖說他們實力不如中原,但是他們始終將自己放在與隋朝對等的位置上,一方麵,想要穩住隋朝,不希望隋朝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結束,一方麵,抓緊用兵,想要拿下新羅百濟的城池,收為己用,以新羅百濟兩地城池作為根據,進一步圖謀整個半島。
如此,以達到不讓自己的國家出於四周無援的孤立狀態。”
“他們這般聰明,還想要向大唐學什麽?”
“總歸不能是衝著大唐的佛學來的吧?”
“出家人講什麽?在他們的身上,可沒有見到出家人的樣子,反倒是陰險狡詐,從骨子裏透出來了。”
魏征坐在那裏,神色淡然,但是說出的話語,卻是一針見血。
李世民微微頷首。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
今天魏征說話,聽的人心裏都暖暖的。
這人,雖然總是利用自己的寬容,當麵落自己的麵子,可是緊要關頭,還真是靠得住啊。
“魏大夫這話,倒是不假。”孔穎達也認同。
“那你們說說,對於倭國使者的請求,該怎麽處理?”李世民問道。
“不如,從他們當中,挑選兩人,恩賜他們進入弘文館。”孔穎達思索著:“畢竟,隻是挑選兩人,已經是陛下天恩了。”
“而且弘文館內,教授四書五經,儒家經典,這是讀書人的必修之課,對於倭國人來說,學習大唐讀書人該學習的東西,這不就是他們上書所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