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兩年三熟和一年兩熟
三國:我劉阿鬥真不是曹操的種啊 作者:禿然好像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後劉禪發出邀請:“既如此,你不妨留下來為我做事吧,我這有的是能發揮你醫術特長的位置。”
這年頭沒有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的說法,對於有誌之士來說,隻有出仕和入仕兩條路。
現在還不是妖魔橫行的東晉,入仕才是文化人的首選。
王熙也不例外,他張了張嘴,心裏思索著該如何組織話語。
最後隻說出一個字:“好。”
劉禪很高興,瞧瞧,什麽叫得道多助、眾望所歸,不遠千裏棄魏來投。
邸報上若是評選感動荊州十大人物,我必投你一票。
隨後劉禪辟他做了王太子府醫令,算是確立了君臣名分。
隨後隊伍啟程,行至夷道縣,碰上了正在此處停留的廖化。
廖化雖然先前擔任公安留守,但其本職工作仍舊是關羽的主簿。
關羽是邊郡太守,需要防備魏軍,並時不時出奇兵去深入捅一捅魏國讓它出出血,以施行疲敵之策。
因此便是廖化代替關羽去參加此次大朝會。
而廖化此次是專門在這裏等著劉禪,因為他有一件事情不吐不快。
“世子殿下施行冬種之策,臣認為當慎重三思啊。”
原來,廖化是在擔心劉禪下令屯田民種植冬小麥的事情。
“比起需要大量灌溉的麥來說,米才是最重要的,是我大漢子民的主食,其次是粟,無論如何也輪不到麥飯。”
“麥飯多食而胃有脹氣,若是以此為軍糧,恐怕不僅會影響我軍戰鬥力,還會造成將士們會心生不滿,世子不可不察啊。”
漢末時期,飲食以大米為主,粟米次之。
北方兼有麵食,但這是上流社會才會出現的情況。
普通百姓黍米居多,還有麥飯,一般不會製作細糧食用,太浪費了。
而小麥主要種植在北方,從古到今一直如此。
直到明朝小麥種植才普及全國,但是據《天工開物》記載:
北方“齊、魯、燕、秦、晉 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由此可見,小麥也就是我們北方的主食,南方幾乎不吃。
北方民間也是粒食小麥為主,老百姓們嫌磨麵粉損耗太大。
一百斤約能出七十斤麵粉,且由於古代技術和小麥品種的影響,或許隻能出六十斤左右。
接近四成的損耗令平民百姓望而卻步。
因此雖然戰國末期,人們就開始發明了“石轉盤磨”,自此可以將小麥粒磨成粉末。
但是麵食並沒有得到廣泛普及。
而吃多了未脫殼的麥粒飯,是有胃脹而死的風險的。
因此在有的人眼中麥粒是有毒的,是不能多吃的。
而且小麥就像五穀之中的小娘子,是最為難伺候的角色。
不僅需要大量灌溉,還需要人工除蟲除草,因為它的生命力不如雜草遠甚。
相反,稻米則相對容易照顧些。
不過,劉禪卻是非常明白麵食的重要性。
這玩意熱量高、易儲存、易運輸,若是充作軍糧,相較於粟和米效率要高多的多。
而最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糧食產出。
“廖主簿,吾問你,就以南郡為例,若是一直種稻米或粟米,是否是兩年三熟?”
聞言,廖立略一沉思,隨後便確信的點頭道:
“正是如此,南方較北方更熱,我們隻需做到不違農時,不驅使農民遠離田地,積年之後一定能讓倉庫滿溢,穀不可勝食。”
對方還是順應自然豐衣足食的保守思想,這沒錯,但有些落後。
劉禪笑道:“廖主簿再想一下,冬小麥種下之後,等到夏四月的時候便能收獲。隻要趁著晴朗的十餘天裏完成收獲與搶種,秋九月便可再進行一次秋收。如此反複,豈不是能做到一年兩收?”
聞言,廖化眉頭緊鎖,陷入思量之中。
自戰國時期北方就有地區種植冬小麥,夏四月確實可以收獲,南方熱量更足自然沒問題。
小麥收後種水稻,水稻收後,接著種小麥,確實可以實現一年兩收。
至於食用麥飯太多會產生胃脹氣之類的問題,也好辦,磨成麵粉就是了。
雖然石磨都出現於北方,但戰亂多年南下避禍的北方人很多,所以南方也很容易找到會製作石磨的匠人。
因此,劉禪讓諸葛喬和糜暘在自己控製的兩個屯田基地大範圍進行冬小麥種植,並招募工匠打造石磨,起碼做到一村一石磨的規模。
但是,這時候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出現了,這也是廖立最為擔心的問題。
“世子這未免有些太想當然,如此種植一開始還好,但是沒有留出休養土地肥力的時間,恐怕會出現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育的情況。”
“幾年之後,恐怕肥沃的土地大量減少,貧瘠的土地大量增加。竭澤而漁非智者所為,世子殿下,當思之慎之啊。”
見廖化麵色嚴肅的樣子,劉禪忍不住笑道:“哈哈,廖主簿不知,此事我早已慮之。”
“我早先成立的摸金校尉府,便是專門生產糞肥。糞土經過堆肥漚肥四到六個月,便能成為滋養土地肥力的寶器。”
糞肥?!
廖化忽然想起了那次劉禪以漫天飛翔之計擊破孫權的往事。
原來這東西是農事之物,而不是軍事武器。
劉禪不知道他在想什麽,繼續說道:
“隻是因為時間太短,廖主簿還未見識到糞肥的實力。兩年後,農人們便會爭搶著使用,到時候請廖主簿拭目以待。”
既然劉禪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考慮,那廖化也不好再繼續勸諫。
但是人總是很難相信沒有見過的事情,對於劉禪這些知識他無法完全認同。
“不知,世子殿下如何認為這糞能肥沃土地的?據我所知,曾有農人將糞便埋入耕地,不僅不能增產,反而將禾苗給燒苗了。”
劉禪心中一哂,大便肯定不能直接用啊。
糞便在土壤裏腐熟或者被微生物分解過程中會散發熱量,很容易造成燒苗。
另外,糞便裏含有有害病菌寄生蟲或者雜草草籽等直接施入也不利作物生長。
但這東西解釋起來非常麻煩,劉禪決定搪塞:
“吾曾無意間得到農家先賢許行的遺作,裏麵記載此事。”
能將事情推托到古人身上,這就是文化源遠流長的好處之一。
這年頭沒有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的說法,對於有誌之士來說,隻有出仕和入仕兩條路。
現在還不是妖魔橫行的東晉,入仕才是文化人的首選。
王熙也不例外,他張了張嘴,心裏思索著該如何組織話語。
最後隻說出一個字:“好。”
劉禪很高興,瞧瞧,什麽叫得道多助、眾望所歸,不遠千裏棄魏來投。
邸報上若是評選感動荊州十大人物,我必投你一票。
隨後劉禪辟他做了王太子府醫令,算是確立了君臣名分。
隨後隊伍啟程,行至夷道縣,碰上了正在此處停留的廖化。
廖化雖然先前擔任公安留守,但其本職工作仍舊是關羽的主簿。
關羽是邊郡太守,需要防備魏軍,並時不時出奇兵去深入捅一捅魏國讓它出出血,以施行疲敵之策。
因此便是廖化代替關羽去參加此次大朝會。
而廖化此次是專門在這裏等著劉禪,因為他有一件事情不吐不快。
“世子殿下施行冬種之策,臣認為當慎重三思啊。”
原來,廖化是在擔心劉禪下令屯田民種植冬小麥的事情。
“比起需要大量灌溉的麥來說,米才是最重要的,是我大漢子民的主食,其次是粟,無論如何也輪不到麥飯。”
“麥飯多食而胃有脹氣,若是以此為軍糧,恐怕不僅會影響我軍戰鬥力,還會造成將士們會心生不滿,世子不可不察啊。”
漢末時期,飲食以大米為主,粟米次之。
北方兼有麵食,但這是上流社會才會出現的情況。
普通百姓黍米居多,還有麥飯,一般不會製作細糧食用,太浪費了。
而小麥主要種植在北方,從古到今一直如此。
直到明朝小麥種植才普及全國,但是據《天工開物》記載:
北方“齊、魯、燕、秦、晉 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由此可見,小麥也就是我們北方的主食,南方幾乎不吃。
北方民間也是粒食小麥為主,老百姓們嫌磨麵粉損耗太大。
一百斤約能出七十斤麵粉,且由於古代技術和小麥品種的影響,或許隻能出六十斤左右。
接近四成的損耗令平民百姓望而卻步。
因此雖然戰國末期,人們就開始發明了“石轉盤磨”,自此可以將小麥粒磨成粉末。
但是麵食並沒有得到廣泛普及。
而吃多了未脫殼的麥粒飯,是有胃脹而死的風險的。
因此在有的人眼中麥粒是有毒的,是不能多吃的。
而且小麥就像五穀之中的小娘子,是最為難伺候的角色。
不僅需要大量灌溉,還需要人工除蟲除草,因為它的生命力不如雜草遠甚。
相反,稻米則相對容易照顧些。
不過,劉禪卻是非常明白麵食的重要性。
這玩意熱量高、易儲存、易運輸,若是充作軍糧,相較於粟和米效率要高多的多。
而最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糧食產出。
“廖主簿,吾問你,就以南郡為例,若是一直種稻米或粟米,是否是兩年三熟?”
聞言,廖立略一沉思,隨後便確信的點頭道:
“正是如此,南方較北方更熱,我們隻需做到不違農時,不驅使農民遠離田地,積年之後一定能讓倉庫滿溢,穀不可勝食。”
對方還是順應自然豐衣足食的保守思想,這沒錯,但有些落後。
劉禪笑道:“廖主簿再想一下,冬小麥種下之後,等到夏四月的時候便能收獲。隻要趁著晴朗的十餘天裏完成收獲與搶種,秋九月便可再進行一次秋收。如此反複,豈不是能做到一年兩收?”
聞言,廖化眉頭緊鎖,陷入思量之中。
自戰國時期北方就有地區種植冬小麥,夏四月確實可以收獲,南方熱量更足自然沒問題。
小麥收後種水稻,水稻收後,接著種小麥,確實可以實現一年兩收。
至於食用麥飯太多會產生胃脹氣之類的問題,也好辦,磨成麵粉就是了。
雖然石磨都出現於北方,但戰亂多年南下避禍的北方人很多,所以南方也很容易找到會製作石磨的匠人。
因此,劉禪讓諸葛喬和糜暘在自己控製的兩個屯田基地大範圍進行冬小麥種植,並招募工匠打造石磨,起碼做到一村一石磨的規模。
但是,這時候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出現了,這也是廖立最為擔心的問題。
“世子這未免有些太想當然,如此種植一開始還好,但是沒有留出休養土地肥力的時間,恐怕會出現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育的情況。”
“幾年之後,恐怕肥沃的土地大量減少,貧瘠的土地大量增加。竭澤而漁非智者所為,世子殿下,當思之慎之啊。”
見廖化麵色嚴肅的樣子,劉禪忍不住笑道:“哈哈,廖主簿不知,此事我早已慮之。”
“我早先成立的摸金校尉府,便是專門生產糞肥。糞土經過堆肥漚肥四到六個月,便能成為滋養土地肥力的寶器。”
糞肥?!
廖化忽然想起了那次劉禪以漫天飛翔之計擊破孫權的往事。
原來這東西是農事之物,而不是軍事武器。
劉禪不知道他在想什麽,繼續說道:
“隻是因為時間太短,廖主簿還未見識到糞肥的實力。兩年後,農人們便會爭搶著使用,到時候請廖主簿拭目以待。”
既然劉禪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考慮,那廖化也不好再繼續勸諫。
但是人總是很難相信沒有見過的事情,對於劉禪這些知識他無法完全認同。
“不知,世子殿下如何認為這糞能肥沃土地的?據我所知,曾有農人將糞便埋入耕地,不僅不能增產,反而將禾苗給燒苗了。”
劉禪心中一哂,大便肯定不能直接用啊。
糞便在土壤裏腐熟或者被微生物分解過程中會散發熱量,很容易造成燒苗。
另外,糞便裏含有有害病菌寄生蟲或者雜草草籽等直接施入也不利作物生長。
但這東西解釋起來非常麻煩,劉禪決定搪塞:
“吾曾無意間得到農家先賢許行的遺作,裏麵記載此事。”
能將事情推托到古人身上,這就是文化源遠流長的好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