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出兵(上)
三國:我劉阿鬥真不是曹操的種啊 作者:禿然好像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禪不會因為諸將太積極而改變自己的規劃。
諸將或許也知道這一點,他們的積極請戰更像是在表忠心。
就在這時,又一支兵馬悄無聲息的抵達前線。
是陳到引成都留守兵馬一千白毦兵,他的到來倒是給不少人一個小小的震撼。
現實情況是這支極為精銳的武裝,已經歸於成都行宮的守衛,此時出現在前線意義不言而喻。
劉備雖然自己無法上戰場,但他仍然希望這場大戰中有自己的影子。
並不多,隻有一千來人,也不可能太多,首先是這支部隊本就是軍隊裏精中選精,本身就沒有太多。
二則是成都行宮必須留有一定的守衛力量,不能抽調太多。
但在這個敏感的時刻,雙方亮明車馬全力算總賬的時候,任何一點籌碼的增減都會對戰略的天平造成影響、
或許就是這一千人,便是那微不足道但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棵稻草也說不定,反正不少人心中是將勝利的天平又往某個方向撥了撥。
同時,白毦兵的名號本身跟劉備關係親密,稍有些軍齡的將士們都知道,這是老劉的親兵。
南征北戰大大小小幾十仗,都是跟著老劉刀尖舔血的真骨頭、硬漢子。
這支人馬本身就代表著很高的戰鬥力以及政治意義,他們的到來似乎是劉備對到底是被動防守,還是主動出擊的表態。
雖然前線已經早就做出了決斷,但是能跟後方達成一致也是更令人欣慰的。
三月中下旬,春日暖,甚至生出些許暑氣。
關中因為去年的大旱,人們不可避免的對難以散去的暑氣變得漸漸躁動。
另外軍情迭現,人心難以持重,更加催化了這股情緒。
其實諸將騷動的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帥位的考量。
當然了,這是對於除了莽夫武將之外的那些頭腦精明的政治動物們而言。
不管是劉禪曾有的傳言那般一旦決意出戰便親自臨前線。
又或者是像先前諸葛亮出秦嶺那樣自己為權帥坐鎮,然後別令一人為正帥主持全局。
但無論如何,即便是考慮以備谘詢的參謀,前線總是需要一位額外的軍帥來實際上負責指揮,或者是作為劉禪的第一副手來協助指揮。
而這個軍帥或者第一副手位置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言,戰後必然是要升官加爵,他日步入三公九卿高堂的。
原本,如果諸葛亮在的話,自然是沒有任何疑問,也不會有任何人敢前來爭搶。
但現在劉禪既然把後方交給諸葛亮,那就意味著他身邊這個位置空缺出來。
理論上講,如果按照資格來排序,自是張飛、魏延、趙雲、鄧芝四人。
然而張飛比起指揮,更適合打仗,他早已瞅準前後左右中一部軍的主將位置,自不來爭軍帥或第一副手。
魏延的話則是一直請為先鋒的,不出意外的話,大概率前部主將便是他了。
趙雲軍旅經驗豐富,或許可行。
但劉禪更喜歡指揮他去執行自己的命令,而不是讓他做軍師。
趙雲也知道自己的優點是執行力頂級,至於出謀劃策,戰略方麵他還真能說個一二三四。
但是在戰術安排上麵,他還從未有過相應的戰績。
那麽,似乎沒有爭搶一部軍主將野心而又熟知軍旅的似乎就是鄧芝了。
隻不過劉禪從未和他有過這方麵的合作,鄧芝也從未表現過要爭取的意思。
似是一種若是劉禪命他來做便全力以赴,劉禪若是不說,他也就當沒有這回事一般的態度。
而顯然,劉禪似乎另有人選,他時常跟扶風太守鄧艾君臣奏對。
這讓不少人起了心思,鄧艾屯田有功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但是說到軍事方麵……實在乏善可陳。
他沒有任何功績,難道太子要將一個天大的重任交給一個新人嗎?
更何況此人還是個結巴,話都說不利索。
戰場上瞬息萬變,萬一到時候一緊張,幹脆連話都說不出口,事情可就大條了。
所以,對於鄧艾可能出現的上位之事,不少人心裏是不服氣的。
時至今日,也沒有小打小鬧的場麵來讓鄧艾積累軍中威信。
時間不等人,百姓們受夠了連年征戰,貧瘠的關中大地需要休息。
漢軍們也不願等,而魏軍那邊更是等不下去。
所以眼下隻有一場非常大的大戰,鄧艾他有那個實力應對如此大場麵嗎?
眾將士懷疑遠遠大於信任。
當然,以劉禪的威望,若是他站出來親自力挺,軍中將士皆不會有異議就是了。
而其實,鄧艾的心態才是整個軍中最為火熱的一個。
他當然看出了劉禪有意讓他從戎,這是他的愛好也是他最有才能的地方。
雖然屯田搞生產他也很擅長,但是軍事才是他真正的強項。
此前他並沒有什麽輝煌的軍事戰績,太子僅憑言談便認可了他的才能。
這何嚐不是千裏馬被伯樂賞識的典故再現呢。
鄧艾覺得自己沒有什麽好說的,唯有了卻君王天下事來贏得生前身後名了。
當魏軍開始陸續向長安方向後撤兵馬的消息被探查到的時候。
劉禪再次召集諸將帳中議事,軍議時,鄧艾已經堂而皇之的站在了他身側。
麵對他人各種各樣的目光,鄧艾皆坦然受之,因為他有底氣能夠回應這些質疑與不解。
雖然是軍議,但是該說的事情大家早就說完了,所以無非是做最後的宣告而已。
備受矚目的劉禪也絲毫沒有廢話,僅僅一句:
“孤意已決,即日出兵開戰!”
言罷,劉禪直接起身,穿過幾名早已經無聲的心腹大臣,離開了眾人匆匆匯聚的軍帳。
眾將士心中有的激動,有的緊張,甚至還有些如釋重負的。
這就像一場長期的比賽終於迎來了結局時刻,其他思考算計都可以拋諸腦後,剩下的唯有全力以赴而已。
決意出兵不是說就能立即說走就走就能出兵,而是要按照安排有序進行。
十餘萬人的部隊,如何匯集?誰先誰後?各自哪條路線?部隊如此,又該如何調配後勤?
鄧艾一上來就顯得非常擅長處理這類複雜和繁瑣事情。
而劉禪隻是出麵宣告全軍,除了原本的賞賜外。
肥沃而廣袤的關中大地將施行軍功授田,一個魏軍人頭賞賜十畝地。
跟士兵說話就得簡單粗暴,士兵們原本拿了賞賜也往往是要換成田地的,這次他們則可以直接得到土地了。
諸將或許也知道這一點,他們的積極請戰更像是在表忠心。
就在這時,又一支兵馬悄無聲息的抵達前線。
是陳到引成都留守兵馬一千白毦兵,他的到來倒是給不少人一個小小的震撼。
現實情況是這支極為精銳的武裝,已經歸於成都行宮的守衛,此時出現在前線意義不言而喻。
劉備雖然自己無法上戰場,但他仍然希望這場大戰中有自己的影子。
並不多,隻有一千來人,也不可能太多,首先是這支部隊本就是軍隊裏精中選精,本身就沒有太多。
二則是成都行宮必須留有一定的守衛力量,不能抽調太多。
但在這個敏感的時刻,雙方亮明車馬全力算總賬的時候,任何一點籌碼的增減都會對戰略的天平造成影響、
或許就是這一千人,便是那微不足道但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棵稻草也說不定,反正不少人心中是將勝利的天平又往某個方向撥了撥。
同時,白毦兵的名號本身跟劉備關係親密,稍有些軍齡的將士們都知道,這是老劉的親兵。
南征北戰大大小小幾十仗,都是跟著老劉刀尖舔血的真骨頭、硬漢子。
這支人馬本身就代表著很高的戰鬥力以及政治意義,他們的到來似乎是劉備對到底是被動防守,還是主動出擊的表態。
雖然前線已經早就做出了決斷,但是能跟後方達成一致也是更令人欣慰的。
三月中下旬,春日暖,甚至生出些許暑氣。
關中因為去年的大旱,人們不可避免的對難以散去的暑氣變得漸漸躁動。
另外軍情迭現,人心難以持重,更加催化了這股情緒。
其實諸將騷動的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帥位的考量。
當然了,這是對於除了莽夫武將之外的那些頭腦精明的政治動物們而言。
不管是劉禪曾有的傳言那般一旦決意出戰便親自臨前線。
又或者是像先前諸葛亮出秦嶺那樣自己為權帥坐鎮,然後別令一人為正帥主持全局。
但無論如何,即便是考慮以備谘詢的參謀,前線總是需要一位額外的軍帥來實際上負責指揮,或者是作為劉禪的第一副手來協助指揮。
而這個軍帥或者第一副手位置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言,戰後必然是要升官加爵,他日步入三公九卿高堂的。
原本,如果諸葛亮在的話,自然是沒有任何疑問,也不會有任何人敢前來爭搶。
但現在劉禪既然把後方交給諸葛亮,那就意味著他身邊這個位置空缺出來。
理論上講,如果按照資格來排序,自是張飛、魏延、趙雲、鄧芝四人。
然而張飛比起指揮,更適合打仗,他早已瞅準前後左右中一部軍的主將位置,自不來爭軍帥或第一副手。
魏延的話則是一直請為先鋒的,不出意外的話,大概率前部主將便是他了。
趙雲軍旅經驗豐富,或許可行。
但劉禪更喜歡指揮他去執行自己的命令,而不是讓他做軍師。
趙雲也知道自己的優點是執行力頂級,至於出謀劃策,戰略方麵他還真能說個一二三四。
但是在戰術安排上麵,他還從未有過相應的戰績。
那麽,似乎沒有爭搶一部軍主將野心而又熟知軍旅的似乎就是鄧芝了。
隻不過劉禪從未和他有過這方麵的合作,鄧芝也從未表現過要爭取的意思。
似是一種若是劉禪命他來做便全力以赴,劉禪若是不說,他也就當沒有這回事一般的態度。
而顯然,劉禪似乎另有人選,他時常跟扶風太守鄧艾君臣奏對。
這讓不少人起了心思,鄧艾屯田有功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但是說到軍事方麵……實在乏善可陳。
他沒有任何功績,難道太子要將一個天大的重任交給一個新人嗎?
更何況此人還是個結巴,話都說不利索。
戰場上瞬息萬變,萬一到時候一緊張,幹脆連話都說不出口,事情可就大條了。
所以,對於鄧艾可能出現的上位之事,不少人心裏是不服氣的。
時至今日,也沒有小打小鬧的場麵來讓鄧艾積累軍中威信。
時間不等人,百姓們受夠了連年征戰,貧瘠的關中大地需要休息。
漢軍們也不願等,而魏軍那邊更是等不下去。
所以眼下隻有一場非常大的大戰,鄧艾他有那個實力應對如此大場麵嗎?
眾將士懷疑遠遠大於信任。
當然,以劉禪的威望,若是他站出來親自力挺,軍中將士皆不會有異議就是了。
而其實,鄧艾的心態才是整個軍中最為火熱的一個。
他當然看出了劉禪有意讓他從戎,這是他的愛好也是他最有才能的地方。
雖然屯田搞生產他也很擅長,但是軍事才是他真正的強項。
此前他並沒有什麽輝煌的軍事戰績,太子僅憑言談便認可了他的才能。
這何嚐不是千裏馬被伯樂賞識的典故再現呢。
鄧艾覺得自己沒有什麽好說的,唯有了卻君王天下事來贏得生前身後名了。
當魏軍開始陸續向長安方向後撤兵馬的消息被探查到的時候。
劉禪再次召集諸將帳中議事,軍議時,鄧艾已經堂而皇之的站在了他身側。
麵對他人各種各樣的目光,鄧艾皆坦然受之,因為他有底氣能夠回應這些質疑與不解。
雖然是軍議,但是該說的事情大家早就說完了,所以無非是做最後的宣告而已。
備受矚目的劉禪也絲毫沒有廢話,僅僅一句:
“孤意已決,即日出兵開戰!”
言罷,劉禪直接起身,穿過幾名早已經無聲的心腹大臣,離開了眾人匆匆匯聚的軍帳。
眾將士心中有的激動,有的緊張,甚至還有些如釋重負的。
這就像一場長期的比賽終於迎來了結局時刻,其他思考算計都可以拋諸腦後,剩下的唯有全力以赴而已。
決意出兵不是說就能立即說走就走就能出兵,而是要按照安排有序進行。
十餘萬人的部隊,如何匯集?誰先誰後?各自哪條路線?部隊如此,又該如何調配後勤?
鄧艾一上來就顯得非常擅長處理這類複雜和繁瑣事情。
而劉禪隻是出麵宣告全軍,除了原本的賞賜外。
肥沃而廣袤的關中大地將施行軍功授田,一個魏軍人頭賞賜十畝地。
跟士兵說話就得簡單粗暴,士兵們原本拿了賞賜也往往是要換成田地的,這次他們則可以直接得到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