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歸來皆可認——漫談印度神話


    在人們眼中的印度神話,其實僅僅是印度教中的神話故事而已,但需知印度乃是一個擁有眾多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的國度,其神話傳說更是盤根錯節,異常繁複。這裏不僅有印度教的神話傳說,同時亦囊括了佛教及其他諸多宗教的神話傳說。如此一來,印度神話相較於中國神話、希臘神話以及北歐神話等等這些大多數古老文明的神話而言,最為顯著的差異便是缺乏鮮明的譜係觀念。


    印度神話中的神隻數量繁多,且形象各異,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十分複雜。例如,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濕婆和毗濕奴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形象和故事,但他們之間並沒有明確的主次之分。此外,印度神話中的神還經常會化身為各種動物或人的形象出現,這使得印度神話更加神秘和奇幻。


    除了神隻之外,印度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也非常多。這些英雄通常具有超凡的力量和勇氣,他們的故事充滿了冒險和挑戰。例如,羅摩衍那中的羅摩就是一位著名的英雄,他曆經千辛萬苦,最終戰勝了邪惡勢力,奪回了自己的妻子。


    總的來說,印度神話雖然沒有像其他文明的神話那樣有明顯的譜係結構,但它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的關注。通過了解印度神話,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印度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悠久曆史。


    一、印度神話與宗教密不可分


    首先,印度神話的誕生與宗教信仰緊密相連。印度神話的雛形幾乎與印度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時出現。它源自於古代印度人民對於自然界以及自身的認知和思索,更是早期哲學思辨和精神寄托的一種體現。在那個時代,古人對自然現象充滿了神秘感,並通過歌頌自然來表達他們的敬畏之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神的概念應運而生,隨後逐漸演變成了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


    這些神話不僅反映了古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成為了他們傳承曆史、文化和傳統的重要載體。印度神話中的各種神隻、英雄和傳說,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對於理解印度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印度神話還與宗教儀式、祭祀活動等密切相關。在宗教慶典和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通過講述神話故事來傳達宗教教義和價值觀念,強化信徒們的信仰和歸屬感。同時,神話中的形象和情節也被廣泛運用在藝術、文學、建築等領域,成為印度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印度神話與宗教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印度文化的瑰寶。它們既是人類文明的珍貴遺產,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印度曆史、社會和思想的窗口。


    其次,印度神話與宗教的演變呈現出同步發展的態勢。在接近五千年的漫長文明曆程中,印度的神話顯然經曆了一個變化和豐富的過程。在這個時期裏,占據主導地位的印度教自身也在不斷演進,梵天、毗濕奴、濕婆三位主要神隻的地位逐漸得到確立,而印度神話和曆史傳說則以此為基石,持續演繹並發展壯大,主要講述的就是這三大主神以及他們所衍生出的各個分支神明的故事。


    再次,印度神話與印度宗教一樣豐富多樣。它不僅僅受到主流印度教的影響,而且伴隨著佛教、耆那教等眾多宗教的湧現,印度神話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神靈形象,並編織出全新的神話故事和傳說。與此同時,盡管每種宗教都擁有其獨特的神話體係,但各個宗教之間也相互借鑒學習,不同宗教的神靈和傳說彼此交織,共同疊加構建起了整個印度古代神話體係。


    二、印度神話的形成過程


    印度的神話形成過程相當漫長且複雜,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首先是雅利安人入侵前的時期。那時,當地社會彌漫著濃厚的自然崇拜氛圍,人們對生殖之神以及各種動物之神心懷敬畏。


    接下來進入吠陀時代。這一時期見證了印歐係的雅利安人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從而催生了印度曆史上最為經典的吠陀時代。在這個階段,印度教中的多數重要神隻開始嶄露頭角,但占據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那些自然神明,例如雷電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和水神伐樓那等。然而,後來被尊為三大主神的神靈們,此時方才初現端倪。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時期,印度教的眾多神隻與印歐遠親——希臘神話體係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對比和聯係。就在印度教構建起以\"梵天\"為核心的眾神家族之際,希臘也創立了以\"宙斯\"為中心的家族神話。這種相似性不禁讓人深思,仿佛在遠古時代,不同地域的人類對於神秘力量的想象和探索有著某種共通之處。


    三是吠陀時代之後,印度曆史進入了一個偉大的史詩時期,這個時期被後來的人們所熟知,因為兩部不朽的巨著——《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誕生了。然而,與之前的時代不同的是,這一時期故事的主人公已不再是神的族群,而是轉向了人類部落之間。


    接下來讓我們來談談印度神話的主要內容:


    首先是梵天創世。在眾多的神話中,世界的初始往往處於混沌未分、天地混淆的狀態,而在印度,則稱之為“梵”。梵不僅指代一種宇宙的原始形態,更象征著印度教中崇高無比的精神力量。正是從這種至高無上的精神狀態中,“梵天”應運而生。


    梵天作為宇宙的創造者以及所有生靈的父親,常常被描繪成令人敬畏的形象:紅膚色、身著白袍、擁有四張麵孔和八條手臂,手中握持著吠陀經典、水罐、念珠、權杖以及蓮花等等聖物,端坐在蓮花或是天鵝背上。有時候,他會化身為頭戴皇冠、胡須銀白的老者;有時候又會展現出英俊強壯的青年姿態,麵容姣好宛如女子。


    梵天出現後,他便一直在一個金卵裏居住著,並進行了漫長歲月的思考。最終,他憑借強大的思想力量,將金卵分成了兩半,創造出了天地。隨後,他又孕育出了空、風、火、水、地等五大萬物元素。緊接著,這些元素進一步衍生出了星宿、行星、江河、山川以及平原等等。然而,盡管這個世界已經初步形成,但它依然空空如也,沒有任何生命存在。


    接下來就是早期眾神的誕生。梵天從自己的內心深處孕育出了六個兒子,而後來世間的所有生物都可以追溯到這幾位古老的仙人身上,因此他們也被尊稱為\"生主\"。此後,梵天又生下了第七個兒子\"達刹\",以及一個女兒\"毗裏妮\"。這對兄妹近親通婚,後來一共生育了五十個女兒。其中,長女底提和次女檀奴成為了所有阿修羅的母親;而三女兒阿底提則嫁給了六大仙人中的首位——迦葉波,他們共同孕育出了眾多天神,可以說,印度教中絕大部分的天神都是阿底提的後裔。


    阿底提孕育的天神共有 12 位阿底多眾神、8 位婆蘇眾神、11 位樓陀羅神、1 位太陽神和 2 位雙馬童神,他們被統稱為“三十三天神”,傳說中三界的每一界都有十一位天神守護。


    三是地位尊崇的三大主神。在眾神時代的末期,三大主神的地位逐漸攀升,並形成了當今印度教的主體架構。其中,梵天負責創造世間萬物,毗濕奴負責維持世間秩序,而濕婆掌管世界的毀滅。


    梵天作為萬神之主,不僅創造出了眾多天神,還孕育了阿修羅這些子嗣。


    護持神毗濕奴,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眾神之母”阿底提的小兒子,他是光明、仁慈和善良的化身,在印度擁有最廣泛的信眾。他的外表恰似一個美麗的青年王子,皮膚呈現出藍黑色,身著黃色綢衣,頭戴高高的皇冠,額頭有一個類似字母 v 的標記,身有四臂,分別握持著神盤、神螺、蓮花和槌,其主要武器是神輪。他的坐騎是金翅鳥迦樓羅,而千頭龍王舍沙則是他忠實的伴侶。


    破壞神濕婆,仿佛是從梵天的額頭中破土而出的新芽,在梵天創世之後,他並未感受到快樂,仍然整日孤身坐在須彌山頂思考,眉頭緊鎖,於是就在他緊皺的額上,誕生了這位新神。


    濕婆時常手持弓箭,獨自一人在荒野和山嶽之間遊蕩,他的箭如同瘟疫和恐怖的使者,能夠統攝一切動物,因此被尊稱為“百獸之主”;同時,濕婆對音樂情有獨鍾,在他歡喜和悲傷的時候,都會用舞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被譽為舞王。


    濕婆通常的形象為肢體強健、動作敏捷,四臂揮舞,披散著長發,如瀑布般垂落,以新月裝飾發髻,毒蛇如項鏈般纏繞,四臂舞動,額頭中央有一隻能夠噴出烈焰的眼睛,這是他最為著名的特征,仿佛燃燒著無盡的力量。濕婆的武器三叉戟,閃耀著寒光,令人膽寒。


    四是眾神生活的世界。在印度神話中,整個宇宙宛如一座巨大的舞台,被分為三界,天神、仙人等居住在天界,宛如璀璨的星辰,閃耀著神秘的光芒;人類、動物和精靈在人界演繹著生命的悲歡離合;而地下則是阿修羅和龍族那迦的領域,神秘而幽暗。彌盧山如同宇宙的軸心,周圍環繞著無數的世界,仿佛一個個旋轉的舞台。地麵以上的世界,如同七層寶塔,層層堆疊,每一層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第一層是人類的棲息地,由廣闊的大海隔出了四大洲,宛如四顆璀璨的明珠,分別是北俱盧洲、西邊的計都魔羅洲、東方的跋德羅濕婆洲以及南部瞻洲。。


    第二層的世界乃是仙人們和半神的棲息之所,亦即大氣世界。凡人無法目睹的得道仙人和形體透明的半神,皆在此處禦風而行。


    第三層世界是天國,是以因陀羅為代表的眾天神的聚居地,天國中央乃是天帝大殿。


    再往上的三層,都是梵天的兒子們以及古老仙人們的住所,而梵天本人則居住在彌盧山之巔的梵界。這座殿堂無法用言語形容,其大小、形狀及裝飾等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地下世界亦分為七層,群蛇以及被天神擊敗的阿修羅占據了這些世界。這些世界也遍布著宮殿,裝飾華麗無比,絲毫不遜色於天神世界。在地底的最底層,居住著一切母牛的母親,神牛須羅毗。而在整個大地之下,則是蛇中最年長的巨蛇龍王舍沙,他守護著毗濕奴的床榻,也是大地的支撐者。


    這些由早期婆羅門教慢慢變成後來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和曆史傳說,又被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不斷吸納改進,最後演化出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印度神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