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位於印度的南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印度自獨立以來,一直將印度洋視為自己的內湖,將印度洋視為印度海洋戰略的核心,企圖稱霸整個印度洋。那印度洋到底是不是屬於印度的呢?它的地位和價值又有哪些呢?今天在這裏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一、印度洋自古就有,不屬於印度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漂移而形成的,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大洋。


    印度洋的麵積為7056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19.5%;體積為萬立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體積的19.8%。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


    其實,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立特裏亞海”。在古希臘時期,著名地理學家、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484~425年)所著《曆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稱為“厄裏特裏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初時指的可能就是現在的紅海,以後穿過曼德海峽發現還有更大的海域,遂用這個名稱泛指整個印度洋。到古羅巴時期,印度洋被羅馬人稱為魯都姆海”,但這個名字隻不過是希臘語“厄立特裏亞”的意譯,也是“紅海”的意思。


    “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這個大洋,隻是因為這片大洋整個在古印度大陸的南方,為便於記錄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麵統稱之為“印度洋”。


    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


    之後,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印度洋在我國古代被稱為“西洋”。我們平常所說的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就指的是印度洋。


    印度洋並非印度的內湖,印度對印度洋的實際控製有限,隻有德幹半島兩側的200海裏以內專屬經濟區。印度洋是全世界共同的財富,沿岸的每個國家隻擁有12海裏的主權範圍。印度曾提出將印度洋變成自己的海洋,這是英國殖民時期的戰略構想,但並不合法也不合理。


    因此可以說,印度洋並不屬於印度,而是世界四大洋之一。其名字來源於地理學家在繪製世界地圖時將其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隻是因為離印度較近。印度洋並不是印度的,而是整個南亞的海洋,印度洋這個名稱隻是繼承了古代印度的名稱,與印度這個國家沒有直接關係。


    二、印度洋的重要價值


    1、位置範圍


    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聯結。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麵則以南緯60°為界,與南冰洋相連。北部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地。


    印度洋屬海較少。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麵的卡奔塔利亞灣(carpentaria)、南麵的大澳大利亞灣。在南極洲海域也有一些屬海。


    海岸線除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大部分平直,少島嶼。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socotra)島、斯裏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科摩羅(oros)群島、馬斯克林(mascarene)群島和凱爾蓋朗(kerguelen)群島;珊瑚島有馬爾代夫群島。


    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千米。大陸坡陡峻之處坡度10°-30°,一般坡度較小。在印度河、恒河入海口外的海域,有麵積寬廣的水下衝積扇,被水下峽穀所切割。


    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麵海岸陡峭平直。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衝積錐等,構成印度洋複雜的海底地貌景色。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範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由於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印度洋海底地貌錯綜複雜,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尚有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


    2、交通要道


    印度洋是聯係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


    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再加上大量的過境運輸,使印度洋有較大的運輸量,擁有世界l\/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


    3、海上能源航線


    印度洋的航運業雖不如大西洋和太平洋發達,但由於中東地區盛產的石油通過印度洋航線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因而印度洋航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洋上運輸石油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出波斯灣向西,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歐洲和美國。這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運輸線。另一條是出波斯灣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到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


    霍爾木茲海峽在印度洋航線上占有重要地位,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從此海峽運出,因而霍爾木茲海峽被稱為“石油海峽”。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重要的航道,運輸量巨大,它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係起來。


    因此,印度洋是世界最繁忙的海域,是世界80%海運能源出口商品的必經之路。印度洋的“石油航線”是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仰仗的“戰略生命線”。


    4、海洋物產豐富


    印度洋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礦產資源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


    印度洋的油氣儲量約占世界大洋500米深度內油氣潛在儲量的1\/3,其中海灣海底油田產量占世界海底石油產量的34.6%。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為120億噸,天然氣儲量7100億立方米,油氣資源占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25%。20世紀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石油約2億噸,天然氣約500億立方米,石油的儲量和產量都占世界首位。印度洋海域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石油產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產量的33%。


    印度洋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島的近海、斯裏蘭卡周圍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域中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重砂礦。20世紀60年代中期,曾在紅海發現含有多種金屬的軟泥,它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包括鐵、鋅、銅、鉛、銀、金等多種金屬,其中鐵的平均含量是29%,鋅的富集度最高可達8.9%。紅海的金屬軟泥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底含金屬沉積礦藏。


    印度洋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中年捕魚量約有500萬噸,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裏,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


    此外,在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裏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還盛產珍珠。


    5、戰略價值極為重要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印度洋作為世界第三大洋,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貫通亞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和石油輸送的紐帶。20世紀初,一位英國海軍將領曾將多佛爾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和好望角形象地比喻為“五把鑰匙鎖住世界”,其中印度洋就抓住了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和好望角三把。


    從軍事角度看,任何海洋大國在全球領域調兵遣將都離不開印度洋這個“中繼站”。因此對於任何一個大國來講,誰能在印度洋上獲得戰略優勢,不僅能確保自己的海上石油命脈不受控於人,同時還可在戰時掐住對手的咽喉,有效影響西亞、中東以及南亞地區。


    從資源開發角度看,印度洋海底及其周圍陸地為世界著名油、氣儲藏區。從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沿海大陸架,均發現有油、氣構造。


    三、印度對印度洋的獨有情結


    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印度長期將印度洋視為“印度的洋”,並依賴地緣優勢,通過發展海軍力量和控製關鍵海域來增強對印度洋的實際控製。


    印度洋是印度海洋戰略的核心,印度通過修建海軍基地欲稱霸整個印度洋。印度洋地理位置重要,連接著世界主要海運能源出口商品,是印度能源進口和經貿線路的重要通道。印度洋對印度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失去了海上屏障的保護將導致能源通道和經貿線路被切斷。近年來,印度開始向太平洋延伸觸角,但印度洋並非印度的海洋,需要互信互惠共同發展。


    印度對印度洋的重視體現在其海軍建設和地緣政治策略上。印度大力發展海軍力量,增強對印度洋的實際控製。作為印度洋地區唯一擁有航母的國家,印度采取“海域控製”、“海上威懾”和“遠洋進取”的戰略,在關鍵海域如亞丁灣、波斯灣、馬六甲西口等進行部署,以實現對整個印度洋和周邊地區的絕對主導地位。此外,印度還通過聯合軍演和“東向”戰略,意欲在太平洋擴大印度海軍的影響力。


    印度的這種戰略意圖和行動,反映了其對印度洋地區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利用地緣優勢來提升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為了夢想成真,印度正在進行著不懈努力:一是推出新的“海洋安全戰略”,發起了雄心勃勃的2025至2030年間印海軍“200艦”倡議——通過印度本土船舶製造業、研發機構以及與外國防務裝備公司合作打造一支具備3艘航母及多種型號驅逐艦、核彈道導彈潛艇等先進裝備的強大海軍;二是在印度洋沿岸臨近如霍爾木茲海峽、曼徳布海峽等海上戰略“咽喉”的國家“搶灘登陸”,爭奪戰略港口;三是全力在印度洋打造由自己主導的包括“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區域所有國家安全與增長”在內的“小圈子”,謀求以此獲得地區主導權。


    但是,印度的實力究竟受限,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控製整個印度洋。主要原因有:一是資金不足。印度旨在製衡我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的伊朗恰巴哈爾港項目,因資金不到位屢屢遭到伊朗方麵的“催款”與不滿。二是印度海軍裝備仍以“萬國軍備”為主,自美、法等多國的軍備無法有效協同,而自主研發的艦載戰鬥機、潛艇、航母等仍然麵臨技術、資金等多方麵挑戰,想要整個控製印度洋仍然任重而道遠。


    總之,印度洋的名稱源於其地理、曆史、文化背景。這個名稱反映了這個地區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對於全球的商貿和文化交流,印度洋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