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全名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是印度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被譽為“東方詩聖”和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一、基本信息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
泰戈爾的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讚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於與社會上的傳統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視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他的父親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最小的一個。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昵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
由於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
泰戈爾的民族是印度的孟加拉族,孟加拉語才是他的母語,泰戈爾的作品絕大多數是用孟加拉語寫就的。
泰戈爾自幼聰明伶俐,但不喜歡學校刻板的生活。他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東方學院、師範學院和孟加拉學院,雖然他對這些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板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
二、主要經曆
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13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15歲發表了第一首散文詩《野花》,17歲出版了處女作《詩人的故事》。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裏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誌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麵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複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
1905年以後,印度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詩人義憤填膺,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讚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鬥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誌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刹那集》5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刹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裏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渡船》中有真實記錄。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
1910年,發表長篇小說《戈拉》發表,還寫了象征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同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奉獻集》裏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出版《吉檀迦利》英譯本。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係,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係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讚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
1919年,印度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名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向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同年5月18日,64歲壽辰。胡適、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協和大禮堂為他舉行了盛況空前的祝壽大會。梁啟超祝壽時,為泰戈爾起中文名——竺震旦。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裏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裏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三、文學成就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影響的作家,他一生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還譜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可以說是文、史、哲、藝、 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
1、詩歌。泰戈爾一生創作了五十多部詩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等。他的詩歌語言清新、秀麗,富含深刻的宗教和哲學見解,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
其中,《飛鳥集》是泰戈爾的代表作之一,包含了325首清麗的無標題小詩,描寫了小草、流螢、落葉、飛鳥、山水、河流等自然景象,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與思考。這些詩歌簡短而富有哲理,充滿了清新和亮麗的韻味,耐人尋味。
《吉檀迦利》則包含了豐富的宗教和哲學思想,通過對神和自然的描繪,表達了對生命、愛情和宇宙的思考,深受讀者喜愛。
《生如夏花》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對生命的熱愛而聞名,名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表達了生命應該像夏花一樣絢爛,即使麵對死亡也要保持平靜和美麗的態度,鼓勵人們珍惜生命,活出自己的價值。
《新月集》是詩人曆經人世滄桑之後,從睿智潔淨心靈唱出的天真的兒歌,詩人熔鑄兒時的經驗,借助兒童的目光,營造了一個晶瑩的童話世界。而深刻的哲理,則時時從童稚的話語和天真的畫麵中流露出來。可以說,智者的心靈與純真的童心在《新月集》裏達到了最好的融合。
2、小說與戲劇。除了詩歌外,泰戈爾還創作了12部中、長篇小說和20多個劇本。他的小說多取材於孟加拉河流域,以抨擊殖民主義統治、斥責封建道德習俗為主題。代表作如《戈拉》、《沉船》等,都深刻反映了印度社會的現實矛盾。
其中,長篇小說《戈拉》圍繞主人公戈拉展開,通過描寫戈拉由一個激進的愛國主義青年到發現自己不是印度種族的人而做出的自我改變,反映了作者對維護種姓製度、遵守印度教各種腐朽傳統的錯誤做法的激進主義人士的批判,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複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
四、文學特點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製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製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衝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曆程。
在創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學的營養,又借鑒西方文化的優點,藝術成就頗高。特別是他的詩歌格調清新、詩句秀麗、想象奇特、韻律優美、抒情氣息濃鬱,同時又飽含深邃的哲學與宗教思想、社會與人生理想,扣動著讀者的心弦。某些詩作,因受到《吠陀》與《奧義書》中宗教思想的影響而顯得神秘,但仍具獨特的藝術神韻。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方法上能夠大膽創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於創造自由體詩。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隻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
五 、國際影響
1、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12年,泰戈爾自己把《吉檀迦利》譯成英文,次年便以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人。評獎委員高度評價了泰戈爾的創作,特別是他通過文學創作“調和人類文明兩極化”的努力。這不僅是對他個人文學成就的肯定,也是對印度文學的巨大貢獻。
2、國際文學交流。泰戈爾曾多次訪問國外,與各國文化名人交流思想。他的詩歌和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泰戈爾的詩風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誌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泰戈爾的作品便由著名作家謝婉瑩(冰心)、鄭振鐸等譯成中文,受到我國眾多讀者的喜愛,至今仍傳誦不息。特別是冰心,不僅翻譯,還受泰戈爾啟發而創作的詩集《繁星》、《春水》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啟迪和滋潤了數代讀者的心。
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評,“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因此可以說,泰戈爾是一位多才多藝、思想深邃的文學巨匠和社會活動家。,他的作品不僅豐富了印度文學寶庫,也為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基本信息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
泰戈爾的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讚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於與社會上的傳統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視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他的父親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最小的一個。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昵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
由於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
泰戈爾的民族是印度的孟加拉族,孟加拉語才是他的母語,泰戈爾的作品絕大多數是用孟加拉語寫就的。
泰戈爾自幼聰明伶俐,但不喜歡學校刻板的生活。他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東方學院、師範學院和孟加拉學院,雖然他對這些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板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
二、主要經曆
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13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15歲發表了第一首散文詩《野花》,17歲出版了處女作《詩人的故事》。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裏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誌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麵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複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
1905年以後,印度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詩人義憤填膺,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讚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鬥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誌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刹那集》5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刹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裏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渡船》中有真實記錄。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
1910年,發表長篇小說《戈拉》發表,還寫了象征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同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奉獻集》裏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出版《吉檀迦利》英譯本。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係,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係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讚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
1919年,印度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名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向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同年5月18日,64歲壽辰。胡適、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協和大禮堂為他舉行了盛況空前的祝壽大會。梁啟超祝壽時,為泰戈爾起中文名——竺震旦。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裏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裏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三、文學成就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影響的作家,他一生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還譜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可以說是文、史、哲、藝、 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
1、詩歌。泰戈爾一生創作了五十多部詩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等。他的詩歌語言清新、秀麗,富含深刻的宗教和哲學見解,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
其中,《飛鳥集》是泰戈爾的代表作之一,包含了325首清麗的無標題小詩,描寫了小草、流螢、落葉、飛鳥、山水、河流等自然景象,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與思考。這些詩歌簡短而富有哲理,充滿了清新和亮麗的韻味,耐人尋味。
《吉檀迦利》則包含了豐富的宗教和哲學思想,通過對神和自然的描繪,表達了對生命、愛情和宇宙的思考,深受讀者喜愛。
《生如夏花》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對生命的熱愛而聞名,名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表達了生命應該像夏花一樣絢爛,即使麵對死亡也要保持平靜和美麗的態度,鼓勵人們珍惜生命,活出自己的價值。
《新月集》是詩人曆經人世滄桑之後,從睿智潔淨心靈唱出的天真的兒歌,詩人熔鑄兒時的經驗,借助兒童的目光,營造了一個晶瑩的童話世界。而深刻的哲理,則時時從童稚的話語和天真的畫麵中流露出來。可以說,智者的心靈與純真的童心在《新月集》裏達到了最好的融合。
2、小說與戲劇。除了詩歌外,泰戈爾還創作了12部中、長篇小說和20多個劇本。他的小說多取材於孟加拉河流域,以抨擊殖民主義統治、斥責封建道德習俗為主題。代表作如《戈拉》、《沉船》等,都深刻反映了印度社會的現實矛盾。
其中,長篇小說《戈拉》圍繞主人公戈拉展開,通過描寫戈拉由一個激進的愛國主義青年到發現自己不是印度種族的人而做出的自我改變,反映了作者對維護種姓製度、遵守印度教各種腐朽傳統的錯誤做法的激進主義人士的批判,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複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
四、文學特點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製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製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衝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曆程。
在創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學的營養,又借鑒西方文化的優點,藝術成就頗高。特別是他的詩歌格調清新、詩句秀麗、想象奇特、韻律優美、抒情氣息濃鬱,同時又飽含深邃的哲學與宗教思想、社會與人生理想,扣動著讀者的心弦。某些詩作,因受到《吠陀》與《奧義書》中宗教思想的影響而顯得神秘,但仍具獨特的藝術神韻。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方法上能夠大膽創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於創造自由體詩。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隻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
五 、國際影響
1、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12年,泰戈爾自己把《吉檀迦利》譯成英文,次年便以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人。評獎委員高度評價了泰戈爾的創作,特別是他通過文學創作“調和人類文明兩極化”的努力。這不僅是對他個人文學成就的肯定,也是對印度文學的巨大貢獻。
2、國際文學交流。泰戈爾曾多次訪問國外,與各國文化名人交流思想。他的詩歌和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泰戈爾的詩風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誌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泰戈爾的作品便由著名作家謝婉瑩(冰心)、鄭振鐸等譯成中文,受到我國眾多讀者的喜愛,至今仍傳誦不息。特別是冰心,不僅翻譯,還受泰戈爾啟發而創作的詩集《繁星》、《春水》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啟迪和滋潤了數代讀者的心。
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評,“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因此可以說,泰戈爾是一位多才多藝、思想深邃的文學巨匠和社會活動家。,他的作品不僅豐富了印度文學寶庫,也為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