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印度不斷被外敵入侵,出現了由外族王朝和本土王朝輪番統治的奇特現象。在近5000年漫長的曆史中,也湧現出不少叱吒風雲,引領一時風騷的強勢皇帝,至今讓不少印度人引以為傲。


    公元前324年,一位叫旃陀羅笈多的青年率軍擊敗了一代軍事奇才亞曆山大大帝手下的馬其頓軍隊,建立了孔雀王朝。正是這個王朝,誕生了被印度人譽為史上最偉大皇帝的阿育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曆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


    阿育王(公元前303年—前232年)之名可意譯為“無憂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他的祖父旃陀羅笈多創立了孔雀王朝,並擊敗了入侵的希臘人,他的父親賓頭沙羅鞏固了這個國家,並向南擴展了國土,累計攻滅了十六個國家。站在祖父兩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著有利的創造更大曆史業績的條件。通過武力征服,統治著西到今阿富汗,東到今孟加拉國的領土,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除了今天的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部分地區。而且大力推廣佛教,使得其統治的時代,成為印度史上最為繁榮強盛的時期之一。


    1、早期生活


    阿育王還有眾多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佛家經典說阿育王從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為並未能體現出這一點。他的戰鬥素質是明顯從幼年開始,被賦予皇家軍事訓練。他被稱為一個可怕的獵人,因為根據傳說,他隻用一根木棍殺死過一頭獅子。由於他的名譽作為一個可怕的戰士,一名勇猛的將軍,所以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被送去遏製阿般提省的騷亂。


    約公元前273年,他的父親,孔雀帝國第二任帝王賓頭沙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鬥爭。傳說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他在繼位之前就已經殺掉了許多人,其中甚至包括阿育王自己的親哥哥。阿育王是眾人當中軍事素質最好的一個。所以在血腥的奪位戰爭當中,阿育王最後贏得了勝利。


    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王位爭奪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見一斑。經過四年拚殺,阿育王終於排除了一切反對勢力,舉行了灌頂儀式(即印度當時的登基儀式)。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


    2、繼任為王


    阿育王在位時間公元前273——232年。阿育王統治的孔雀王朝,是一個君主專製的國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麵都有絕對的權威。全國被分為若幹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王朝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從阿育王本人的性格來看,阿育王統治時期,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此時的阿育王認為,殺伐是一個君王必須要經曆的過程,隻有用鐵血麵對自己的敵人,才能夠順利征服他們,否則,他們終究會走向反抗的道路。殺人無數的阿育王在即位後仍改變不了他凶狠嗜殺的作風。這一時期的阿育王刑法相當嚴酷,據說當時在印度,人們認為,如果做壞事,死後會被打入八十八層地獄,做善事則可進入極樂世界。阿育王知道人們怕下地獄,他偏偏造了個“阿育王地獄”來懲罰人們。上刀山、下油鍋挖眼、割鼻……這些傳說中的地域刑法,光聽到名稱,都會令人毛骨悚然,可是,“阿育王地獄”的刑罰,比這些,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發動了一係列統一南亞次大陸的戰爭,曾征服過濕婆國等,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遠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國的戰爭。這次戰爭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統一印度的事業(最南端的部分除外,曆史上很少有北印度的政權能征討到這裏),但也造成了10萬人被殺,15萬人被擄走的人間慘劇。這一戰是阿育王一生的轉折點,也是印度曆史的轉折點。據說,阿育王被伏屍成山、血流成河的場麵所震撼,深感痛悔,從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權欲所遮蓋,這時終於被惻隱之心所喚醒。他內心深處受到震動,再加上他的軍隊也損失不少,阿育王突然覺得打仗真的是太沒有意思了,還是不要打仗了,否則就會導致生靈塗炭,不是他想要的結果,於是阿育王突然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開始對打仗感到極度厭惡,於是他開始變得崇尚自然,希望通過清靜無為來取得內心的寧靜。


    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戰爭結束後我,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次長談之後,終於被感召,決心皈依佛門,徹底改變統治策略。佛教的地位大幅度上升,甚至從印度開始慢慢地走向世界。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阿育王統治時期成為古印度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強盛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宗教,政治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印度長達41年的時間。


    由於阿育王的幡然悔悟,並且積極的愛護人民,保護生命,護持佛教,所以他被人們尊為——護法明王。


    3、治國方針


    阿育王的治國方針是基本遵從於佛教的精神,即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盡管阿育王對羯陵伽國的征戰的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然將其土地編入了帝國的版圖。他雖然禁止殺生,但是沒有廢黜死刑。


    他雖然是佛教徒,但是對其它宗教也很寬容,允許它們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及其傳統文化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慣例。


    他下令關閉“阿育王地獄”,放棄狩獵,嚴禁捕殺任何動物。開始食素,還采用了各種人道的政治方針,如建立政治保護區、廢除許多粗暴的法律等。他命令官員,無論在何處,都要將人民當成自己的子女一樣。


    他發起了一係列建設活動,建立了佛教寺院和道德學校,為貧困人民提供救濟和福利,同時也使這些地區成為知識和智力的中心。他建立了專門的醫療設施,為帝國的平民百姓提供醫療照顧,這些設施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非常先進和創新的。


    其中阿育王的一項重要決策是引入了公共服務機構。他的政府實行了許多公共服務項目,以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這些服務項目包括建築和修複道路、橋梁和水利設施,改善供水係統和灌溉設施,以及向人們提供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


    4、傳播佛教


    當時,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已經有300多年了,期間經曆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眾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布到印度次大陸的千家萬戶,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傳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區,而隨著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阿育王在結束戰爭之後,開始專注於禮佛,他廣修寺廟,召集四方僧人,編撰,完善和整理了許多佛經,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


    阿育王宣布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定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阿育王所倡導的正法,包括的內容主要有: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順父母和對待親戚朋友。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眾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於公眾的好事要對其他宗教寬容,和平共處。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還重新取出當年的佛祖舍利,裝入個寶函,傳說為此在很多地方重新建造了個寶塔來安放佛祖舍利。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編撰了《論事》。這些記載,就是佛教最早的經典。


    阿育王還親到各地去朝禮佛的聖跡,修建佛塔,訪問有名的大德高僧,又在全國的名勝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導,使大眾都能看到佛的教誨。這些文物至今還在那裏屹立不倒,成為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無比瑰寶。


    同時,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裏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而當時世界各地的人,聽說了印度阿育王的事跡,都不遠千裏而來。有的來學佛教的道理,有的來做生意,他們從印度運回棉花、香料、鑽石等。希臘人還把喜雕刻和用石塊建造房屋的方式帶進了印度。阿育王的時代,可以算是印度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佛教經過阿育王的大力倡導,終於從一個信徒人數較多的民間組織發展為印度最大的宗教(近千年後才被婆羅門教取代)。除了南亞次大陸之外,東亞、東南亞、中亞都曾經是佛教的勢力範圍,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自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之後,便落地生根、蓬勃發展,至今仍是中國信徒最多的宗教。在泰國、緬甸,佛教至今仍占有壓倒性地位。因此,對於佛教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5、後世影響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枕著“護法明王”的尊號離開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國祚不長,在他死後日漸衰敗,隻延續了半個世紀便告終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麵。但是,由於阿育王對佛教的支持,使他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阿育王死後不到五十年,孔雀帝國便土崩瓦解,此後從未恢複。但是佛教得到過阿育王的支持,他對世界的長期影響是巨大的。他登基時,佛教隻在印度西北的一彈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時,佛教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傳向鄰國。除了喬達摩·悉達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對佛教發展成為一種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雖然說阿育王隻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才選擇信奉佛教,可他的所作所為,還是讓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這讓他的知名度大幅度增加,阿育王也沒有想到,自己當初做的決定,會對世界產生這麽大的影響。


    2001年,印度投資最大的史詩電影《阿育王》,講述了阿育王與公主卡瓦奇的愛情,以及阿育王在經曆了母親被殺的打擊之後,最終用血腥手段登上王位的故事。


    6、人物評價


    《佛教字典》有對於阿育王的介紹,說他跟每一位有著龐大王室家族中的血性青年一樣,年輕時征戰殺戮,殘忍滅兄,統一了印度,當上了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並皈依了佛教。


    在唐代以前,人們隻是相互流傳阿育王的事跡,而唐代佛教領袖釋道世,和朋友們一起,經過在全國大範圍的考證,利用10年的時間,寫出了長達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他們就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繼建造的十九座寶塔塔名、建塔時代與立塔的地點。雖然當時全國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釋道世認為,隻有這19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宮裏有佛祖的舍利。


    總得看,阿育王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前半生是一位鐵血正君主,後半生又變成了信仰佛教的佛教徒。佛教僅僅隻是阿育王教化民眾的工具。阿育王本人和忠誠的佛教徒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因為他首先是一位君主,然後才是佛教徒。阿育王信奉佛教,並不是因為他已經完全變成了慈悲為懷的君王,而是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更好的統治方式。但無論如何,阿育王在印度曆史上的地位和所做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