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祆(xiān)教,即祆教流傳於印度的一支。祆教亦稱瑣羅亞斯德教或拜火教,原產生於波斯,集中於孟買附近,約有教徒10萬人,均是瑣羅亞斯德教徒的後裔。他們仍然遵守祆教的信仰和生活習慣,崇拜火神和聖火,兒童到成年時要舉行成年禮,佩戴聖帶,穿聖衫,頌《阿維斯陀》聖典。但是由於長期生活在印度,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
一、宗教創始
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又譯查拉圖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是該教的創始人,出身於米底王國的一個貴族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受到神的啟示,他改革傳統的多神教,創立瑣羅亞斯德教,但受到傳統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歲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宰相娶他女兒為妻,將他引見國王,此後,瑣羅亞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傳播。77歲時,在一次戰爭中,在神廟裏被殺身亡。另有說法認為瑣羅亞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創,他隻是一個集大成者。
二、起源發展
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係的雅利安人,越過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湧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並實行繁瑣的祭祀儀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地位已經十分重要。
早期的原始宗教還沒有一個唯一的“造物主”概念,但在眾神中漸漸發展出了“主神”。後來一神教的出現,和雅利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中的主要內容:密特拉(mitra)崇拜,有直接的關係,密特拉崇拜在上古是最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火、光明、太陽神崇拜都源自密特拉崇拜,它是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較早具有一神論萌芽的宗教崇拜。
有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一神論,阿肯那頓法老(akhenaten,有時亦譯作埃赫那頓)的宗教改革,有來自它的影響,當然證據還不充分。
瑣羅亞斯德教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改革過的宗教信仰。到公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論性質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馬茲達成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創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則被降格為阿胡拉·馬茲達在人世中的代表。但後來伊斯蘭教進入波斯時,最負隅頑抗的不是當時波斯的主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公元前522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執政後,為了統一波斯的需要,獨尊阿胡拉·馬茲達,力圖貶低部落的氏族神台瓦等。其後繼者塞齊斯等追隨大流士的信仰,常自稱為阿胡拉·馬茲達的使者,聲稱神的意誌通過皇帝宣示人世。
據考證,瑣羅亞斯德的庇護者維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親,瑣羅亞斯德也獨尊阿胡拉·馬茲達為最高神。阿契美尼德王朝時的宗教為祭司階層麻葛所控製,麻葛崇拜阿胡拉·馬茲達,反對惡靈,對死者實行天葬。因此有人把麻葛和反映瑣羅亞斯德教信仰的《伽泰》聯係起來,認為該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後時期的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公元前4世紀,希臘亞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波斯進入希臘化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受到沉重打擊,但在公元元年前後又重新活動。在波斯萬神殿中出現了希臘和波斯的混合神隻。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僚神成了太陽神、月神等的夥伴。在羅馬統治時期,瑣羅亞斯德教諸神之一密特拉神(太陽神)成為地中海地區普遍信仰的對象。
公元3世紀波斯薩珊王朝創建後,瑣羅亞斯德教重新興盛,取得了國教的地位。薩珊諸王都兼教主,自稱阿胡拉·瑪茲達的祭司長、靈魂的救世主等。他們搜集、整理希臘化時期散佚的經典,編纂了《阿維斯陀》(zent~avesta),使該教教義有了具體、明確的內容。5世紀時,該教一部分教徒在瑪茲達克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場社會和宗教改革。491~529年之間,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持續不斷的起義。薩珊王朝先後采取欺騙與高壓的政策,起義最終被鎮壓。
公元7世紀薩珊王朝亡於穆斯林。起初哈裏發對瑣羅亞斯德教徒表示寬容,在依法納稅後容許其保持自己的信仰;若幹年後強迫瑣羅亞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蘭教。殘留在波斯本土的該教教徒,被稱為迦巴爾(異教徒)。部分通過西域(今新疆)進入中國內地,使該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盛行於西域。
三、祆教的發展現狀
據20世紀70年代統計,約有1.7萬人,分布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爾孟等地。
另一部分教徒從8世紀初由波斯遷往印度西海岸古紮拉特等地後,與迦巴爾失去聯係,至15世紀中葉後又恢複聯係。
1640年,帕西人遷徙到了孟買。他們是印度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仍信瑣羅亞斯德教,主要從事工商業,操古吉拉特語。印度曆史上最早見到的“帕西”(parsi)一詞,按《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其意為波斯人(persians),乃移居印度的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徒之後裔。
17世紀後,他們在孟買附近形成一個獨特的社會集團,被稱為帕西人。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帕西人約有10萬,大都經營工商業,在印度經濟生活中有重要影響。在印度,帕西人因其特有的文化、商業才華和對印度社會的多重貢獻而被高度尊重。他們建立了火廟,繼續慶祝傳統的節日,並保持一些特有的儀式和習俗。
四、祆教的主要教義
1、主神論
該教認為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意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創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創造等德行,也是天則、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馬茲達創造了物質世界,也創造了火,即“無限的光明”,因此瑣羅亞斯德教把拜火作為他們的神聖職責。
阿胡拉·馬茲達是瑣羅亞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奧爾穆茲德(ormuzd)。阿胡拉·馬茲達在善惡二元論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與代表黑暗的惡神阿赫裏曼(ahriman)進行長期的戰鬥,最後獲得勝利。
2、創世論
創世分為七個階段:天空、水、大地、植物、動物、人類、火。為了戰鬥,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瑪茲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每一千年生育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
3、因果論
該教主張在善與惡的鬥爭中,人們站在哪一方麵,具有個人的自由意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死後之待遇如何,據生前崇拜馬茲達之虔誠程度與個人表現而定。該教還把人生前的活動分為思想、言論、行動三類。每類中均有善惡兩種,並將其與天堂、地獄相聯係,“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從善者將逐步進入天國,首進天堂之善思天,次進善語天,繼進善行天,最後步入光明天,即永恒之天堂。該教還相信靈魂轉世,據說人死後其靈魂在其屍體上停留4天,以檢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進入裁判之橋,有群狗守護,如其為善者,將有少女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惡者,迎之者為女鬼,將其引上地獄之途,永受沉淪之苦。這說明該教已出現世界宗教之萌芽,信徒之得救與否非與生俱來,而是取決於信仰及生前之思想、言論、行動。
4、二元觀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種獨特的二元論宗教。其宗教認為善與惡不斷鬥爭,結局是善取得最後勝利。
據《創世紀》(bundahis、bundahishn)所載,開辟之初,有精神、事物兩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協力而成世界,這二大原因也規定了我們人類的命運。善人即被賜予快樂心並進入天堂,惡人即被賜予痛苦心而墮入地獄。
5、善行論
祆教強調善行,善行的目的是為了厚生,即要使生活富足。而要生活富足,就必須努力農耕和畜牧,這是高尚的職業,宗教上的功德。《破邪篇》提出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業,牲畜、妻室、子女都興旺。旱地灌溉,窪地排水。”它反對齋戒禁食,理由是:“吃不飽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艱巨任務;吃不飽就不能拚命勞動……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
提倡善行與抵製惡行,向邪惡作鬥爭,是該教的倫理指導思想。其具體倫理道德標準是虔信善神,行善,不欺詐,守信用等,其善行亦具有該教之特色,主要善行是農耕與種植、生兒育女、與邪惡作鬥爭;永世受苦之大罪是焚屍,食自斃的牲畜,行邪淫。
五、祆教的宗教禮儀
1、聖火禮
該教以光明之象征“火”為崇拜對象,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東西。火的清淨、光輝、活力、銳敏、潔白、生產力等象征神的絕對和至善,因之火是人們的“正義之眼”。對火的禮讚是教徒的首要義務。他們不建神廟,不造神像,但有專職祭司,稱麻葛,是聖火與祭祀的管理人員。他們主持祭禮,行禮儀,敬奉聖火,使之長明不熄。在古波斯,聖火還有祭司、貴族、騎士和農民的等級之分,代表不同的權利。在印度的拜火廟中都設有祭台,在教徒家中和工作場所也燃點聖火,點燃和保存聖火都要舉行繁複的儀式,並使用特製的器具。
2、新生禮
印度祆教規定男女到7歲時要舉行入門儀式,由祭司授予聖衫和聖帶作為教徒的標幟。聖衫用白麻布縫合,前後兩麵象征過去和未來,含追思祖先、嘉惠子孫之意。聖帶代表正確的方向,用72支羊毛線織成,長度能圍腰3圈,72支象征《阿維斯陀·耶斯那》的72章,3圈指善思、善語和善行,聖衫和聖帶要終身佩用,以示不忘。
3、清淨禮
通常可分為三種:
小淨:教徒在起身、便溺、進膳前後要洗滌身體裸露部分並誦讀經文。
大淨:在新生禮、結婚或分娩時要在祭司主持下進行全身沐浴。
特淨:主要為將從事神職工作或搬運死屍者舉行,須有祭司二人主持,在一條狗的注視下,用水、砂、牛尿等進行沐浴,以此滌除心身汙穢和驅除惡靈,一般曆時九天。
4、葬禮
該教視水、火、土為神聖,故反對水葬、火葬和土葬而實行“天葬”(或稱鳥葬)。這是波斯古代葬禮的遺俗。教徒死後,屍體要送入“寂滅之塔”。塔一般建築在山丘上,塔頂安放石板,塔中有井,塔內分內中外三層,分別安置男、女和小孩的屍骨。舉葬時,神職人員與抬屍者將屍體赤身裸體移至塔頂,聽任鷹鶩啄盡屍肉,然後將骨架投入井穴。
該教認為“寂寞塔”為眾惡神嬉戲之所,信徒不得涉足該塔,凡接觸者必須行潔淨禮。事實上,寂寞塔在1978年就很少被使用了。此後,所有瑣羅亞斯德教徒的遺體均被葬在寂寞塔前的墓地裏。在祆教的教規裏教徒死後不可用棺槨,不可帶陪葬品,而是放在榻上。
一、宗教創始
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又譯查拉圖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是該教的創始人,出身於米底王國的一個貴族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受到神的啟示,他改革傳統的多神教,創立瑣羅亞斯德教,但受到傳統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歲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宰相娶他女兒為妻,將他引見國王,此後,瑣羅亞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傳播。77歲時,在一次戰爭中,在神廟裏被殺身亡。另有說法認為瑣羅亞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創,他隻是一個集大成者。
二、起源發展
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係的雅利安人,越過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湧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並實行繁瑣的祭祀儀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地位已經十分重要。
早期的原始宗教還沒有一個唯一的“造物主”概念,但在眾神中漸漸發展出了“主神”。後來一神教的出現,和雅利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中的主要內容:密特拉(mitra)崇拜,有直接的關係,密特拉崇拜在上古是最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火、光明、太陽神崇拜都源自密特拉崇拜,它是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較早具有一神論萌芽的宗教崇拜。
有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一神論,阿肯那頓法老(akhenaten,有時亦譯作埃赫那頓)的宗教改革,有來自它的影響,當然證據還不充分。
瑣羅亞斯德教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改革過的宗教信仰。到公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論性質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馬茲達成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創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則被降格為阿胡拉·馬茲達在人世中的代表。但後來伊斯蘭教進入波斯時,最負隅頑抗的不是當時波斯的主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公元前522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執政後,為了統一波斯的需要,獨尊阿胡拉·馬茲達,力圖貶低部落的氏族神台瓦等。其後繼者塞齊斯等追隨大流士的信仰,常自稱為阿胡拉·馬茲達的使者,聲稱神的意誌通過皇帝宣示人世。
據考證,瑣羅亞斯德的庇護者維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親,瑣羅亞斯德也獨尊阿胡拉·馬茲達為最高神。阿契美尼德王朝時的宗教為祭司階層麻葛所控製,麻葛崇拜阿胡拉·馬茲達,反對惡靈,對死者實行天葬。因此有人把麻葛和反映瑣羅亞斯德教信仰的《伽泰》聯係起來,認為該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後時期的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公元前4世紀,希臘亞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波斯進入希臘化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受到沉重打擊,但在公元元年前後又重新活動。在波斯萬神殿中出現了希臘和波斯的混合神隻。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僚神成了太陽神、月神等的夥伴。在羅馬統治時期,瑣羅亞斯德教諸神之一密特拉神(太陽神)成為地中海地區普遍信仰的對象。
公元3世紀波斯薩珊王朝創建後,瑣羅亞斯德教重新興盛,取得了國教的地位。薩珊諸王都兼教主,自稱阿胡拉·瑪茲達的祭司長、靈魂的救世主等。他們搜集、整理希臘化時期散佚的經典,編纂了《阿維斯陀》(zent~avesta),使該教教義有了具體、明確的內容。5世紀時,該教一部分教徒在瑪茲達克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場社會和宗教改革。491~529年之間,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持續不斷的起義。薩珊王朝先後采取欺騙與高壓的政策,起義最終被鎮壓。
公元7世紀薩珊王朝亡於穆斯林。起初哈裏發對瑣羅亞斯德教徒表示寬容,在依法納稅後容許其保持自己的信仰;若幹年後強迫瑣羅亞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蘭教。殘留在波斯本土的該教教徒,被稱為迦巴爾(異教徒)。部分通過西域(今新疆)進入中國內地,使該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盛行於西域。
三、祆教的發展現狀
據20世紀70年代統計,約有1.7萬人,分布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爾孟等地。
另一部分教徒從8世紀初由波斯遷往印度西海岸古紮拉特等地後,與迦巴爾失去聯係,至15世紀中葉後又恢複聯係。
1640年,帕西人遷徙到了孟買。他們是印度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仍信瑣羅亞斯德教,主要從事工商業,操古吉拉特語。印度曆史上最早見到的“帕西”(parsi)一詞,按《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其意為波斯人(persians),乃移居印度的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徒之後裔。
17世紀後,他們在孟買附近形成一個獨特的社會集團,被稱為帕西人。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帕西人約有10萬,大都經營工商業,在印度經濟生活中有重要影響。在印度,帕西人因其特有的文化、商業才華和對印度社會的多重貢獻而被高度尊重。他們建立了火廟,繼續慶祝傳統的節日,並保持一些特有的儀式和習俗。
四、祆教的主要教義
1、主神論
該教認為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意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創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創造等德行,也是天則、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馬茲達創造了物質世界,也創造了火,即“無限的光明”,因此瑣羅亞斯德教把拜火作為他們的神聖職責。
阿胡拉·馬茲達是瑣羅亞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奧爾穆茲德(ormuzd)。阿胡拉·馬茲達在善惡二元論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與代表黑暗的惡神阿赫裏曼(ahriman)進行長期的戰鬥,最後獲得勝利。
2、創世論
創世分為七個階段:天空、水、大地、植物、動物、人類、火。為了戰鬥,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瑪茲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每一千年生育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
3、因果論
該教主張在善與惡的鬥爭中,人們站在哪一方麵,具有個人的自由意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死後之待遇如何,據生前崇拜馬茲達之虔誠程度與個人表現而定。該教還把人生前的活動分為思想、言論、行動三類。每類中均有善惡兩種,並將其與天堂、地獄相聯係,“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從善者將逐步進入天國,首進天堂之善思天,次進善語天,繼進善行天,最後步入光明天,即永恒之天堂。該教還相信靈魂轉世,據說人死後其靈魂在其屍體上停留4天,以檢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進入裁判之橋,有群狗守護,如其為善者,將有少女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惡者,迎之者為女鬼,將其引上地獄之途,永受沉淪之苦。這說明該教已出現世界宗教之萌芽,信徒之得救與否非與生俱來,而是取決於信仰及生前之思想、言論、行動。
4、二元觀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種獨特的二元論宗教。其宗教認為善與惡不斷鬥爭,結局是善取得最後勝利。
據《創世紀》(bundahis、bundahishn)所載,開辟之初,有精神、事物兩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協力而成世界,這二大原因也規定了我們人類的命運。善人即被賜予快樂心並進入天堂,惡人即被賜予痛苦心而墮入地獄。
5、善行論
祆教強調善行,善行的目的是為了厚生,即要使生活富足。而要生活富足,就必須努力農耕和畜牧,這是高尚的職業,宗教上的功德。《破邪篇》提出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業,牲畜、妻室、子女都興旺。旱地灌溉,窪地排水。”它反對齋戒禁食,理由是:“吃不飽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艱巨任務;吃不飽就不能拚命勞動……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
提倡善行與抵製惡行,向邪惡作鬥爭,是該教的倫理指導思想。其具體倫理道德標準是虔信善神,行善,不欺詐,守信用等,其善行亦具有該教之特色,主要善行是農耕與種植、生兒育女、與邪惡作鬥爭;永世受苦之大罪是焚屍,食自斃的牲畜,行邪淫。
五、祆教的宗教禮儀
1、聖火禮
該教以光明之象征“火”為崇拜對象,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東西。火的清淨、光輝、活力、銳敏、潔白、生產力等象征神的絕對和至善,因之火是人們的“正義之眼”。對火的禮讚是教徒的首要義務。他們不建神廟,不造神像,但有專職祭司,稱麻葛,是聖火與祭祀的管理人員。他們主持祭禮,行禮儀,敬奉聖火,使之長明不熄。在古波斯,聖火還有祭司、貴族、騎士和農民的等級之分,代表不同的權利。在印度的拜火廟中都設有祭台,在教徒家中和工作場所也燃點聖火,點燃和保存聖火都要舉行繁複的儀式,並使用特製的器具。
2、新生禮
印度祆教規定男女到7歲時要舉行入門儀式,由祭司授予聖衫和聖帶作為教徒的標幟。聖衫用白麻布縫合,前後兩麵象征過去和未來,含追思祖先、嘉惠子孫之意。聖帶代表正確的方向,用72支羊毛線織成,長度能圍腰3圈,72支象征《阿維斯陀·耶斯那》的72章,3圈指善思、善語和善行,聖衫和聖帶要終身佩用,以示不忘。
3、清淨禮
通常可分為三種:
小淨:教徒在起身、便溺、進膳前後要洗滌身體裸露部分並誦讀經文。
大淨:在新生禮、結婚或分娩時要在祭司主持下進行全身沐浴。
特淨:主要為將從事神職工作或搬運死屍者舉行,須有祭司二人主持,在一條狗的注視下,用水、砂、牛尿等進行沐浴,以此滌除心身汙穢和驅除惡靈,一般曆時九天。
4、葬禮
該教視水、火、土為神聖,故反對水葬、火葬和土葬而實行“天葬”(或稱鳥葬)。這是波斯古代葬禮的遺俗。教徒死後,屍體要送入“寂滅之塔”。塔一般建築在山丘上,塔頂安放石板,塔中有井,塔內分內中外三層,分別安置男、女和小孩的屍骨。舉葬時,神職人員與抬屍者將屍體赤身裸體移至塔頂,聽任鷹鶩啄盡屍肉,然後將骨架投入井穴。
該教認為“寂寞塔”為眾惡神嬉戲之所,信徒不得涉足該塔,凡接觸者必須行潔淨禮。事實上,寂寞塔在1978年就很少被使用了。此後,所有瑣羅亞斯德教徒的遺體均被葬在寂寞塔前的墓地裏。在祆教的教規裏教徒死後不可用棺槨,不可帶陪葬品,而是放在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