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普裏雅達希尼·甘地(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原名英迪拉·普裏雅達希尼·尼赫魯,印度政治家,兩屆印度總理(1966年1月24日—1977年3月24日,1980年1月14日—1984年10月31日),也是印度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總理。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麵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麵也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16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一、成長經曆
英迪拉·普裏雅達希尼·尼赫魯於1917年11月19日出生在英屬印度北方邦的安拉阿巴德,“英迪拉”在印地語中的意思為“月亮王國”。
她的家族被稱為尼赫魯家族,其祖先是來自查謨·克什米爾邦和德裏的婆羅門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潘迪特·莫蒂拉爾·尼赫魯是安拉阿巴德的一名律師,也是印度國民大會黨早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曾擔任主席一職,亦是著名的《尼赫魯報告》的作者。該報告規劃了有關印度未來的政府體製,以對抗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英迪拉的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英迪拉是尼赫魯與妻子卡瑪拉的獨生女。
在她出生的那段時期,尼赫魯開始與“聖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聯手推動印度獨立運動。
英迪拉和她的母親一直都疏遠尼赫魯家族,所以她從小就隻能從多病的母親身上獲得關愛,而她祖父和父親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難以與同輩的人親近,故此英迪拉鍛煉出了堅強、獨立自主的個性。1936年,卡瑪拉與病魔掙紮多年後,終因肺結核去世,當時英迪拉隻有19歲。在她的童年時期中,並未曾享受過一段穩定的家庭生活,這對其日後的性格發展亦有很大影響。自卡瑪拉去世後,英迪拉逐漸填補母親的空缺,肩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
自1926年起,英迪拉進入瑞士日內瓦國際聯盟學校讀書,後轉到貝克斯新聞學校。1927年12月回到印度,進入安拉阿巴德的瑪麗修女院學校。1929年,12歲的英·尼赫魯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創立“猴子旅”(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傳說中毗濕奴的一個化身羅摩在與邪惡勢力作鬥爭時,得到一群猴子的幫助,英迪拉認為他們就有如這班猴子),為國大黨負責參加遊行集會、散發宣傳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魯因從事獨立運動的關係,房子經常有警察嚴密看守,傳聞指出英迪拉經常替父親帶出一些重要文件,以轉交其他獨立運動人士。
1931年,英迪拉轉入普納學校學習。1934年升入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創辦的加爾各答國際和平大學(印度國際大學),後因陪母親出國看病而中途退學。1937年去英國牛津大學薩莫維爾學院攻讀政治、曆史和人類學。在此期間,她廣泛地閱讀有關藝術、考古學、建築學及宗教思想方麵的書籍,廣泛地參與各類活動。但因成績不佳及身體原因,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阻隔,使英迪拉未能獲得牛津大學的學位便回到印度了。
在留學期間,英迪拉遇見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費羅茲·甘地,兩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排除種種阻礙,結為夫妻。婚後,英迪拉便改名為英迪拉·甘地。
二、涉足政壇
1947年印度共和國宣告獨立後,她出任其父、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私人秘書,並從事婦女、兒童等方麵社會活動。在印度獨立與分裂的過程中,英迪拉為數以百萬計的巴基斯坦難民組建難民營、以及為病人提供藥物資助。這是她首次於公共事務上出力,亦是她未來踏足政壇的一次寶貴經驗。
1954年,英迪拉曾隨尼赫魯訪問中國。1953年至1957年任中央社會福利委員會主席。1955年任國大黨領導機構一工作委員會委員。1956年至1960年任全印青年大會主席。1957年,當選為國大黨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參與挑選黨的議員候選人這重要工作。1959年至1960年間,她參加國大黨主席的競選並成功當選,並同時兼任其父親的幕僚長。
在此期間,英迪拉還陪同尼赫魯訪問過美、蘇、法等國,出席每年的英聯邦總理會議,還參加了萬隆會議和其他國際會議,會見和接待了不少國家元首和知名人士。她還先後擔任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並於1959年被選為國大黨主席。這段經曆,使她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和外交經驗。
1962年印度舉行第三屆大選,英迪拉為國大黨開展競選活動。當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後,她成為當上國防委員會委員,曾親臨前線“鼓舞士氣”。由於尼赫魯反對用人唯親,故英迪拉未參加1962年國大黨主席位置的競選。
三、當選總理
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逝世,能夠繼任總理是年近七旬的財政部長莫拉爾吉·蘭奇霍季·德賽,在黨內是一位飽經憂患的資深領導人,能力強但固執,當時的國大黨主席卡瑪拉季趁機聯合黨的地方實力派排斥德賽。結果58歲的不管部部長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裏接任總理,夏斯特裏為擴大同盟,力邀英迪拉擔任新聞廣播部長,她同時當選為聯邦院議員。
她控製著政府的宣傳機器,參加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動。同年10月,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下台,英迪拉訪蘇,以了解這一政治變動是否會影響印蘇關係。1965年2月,她代表夏斯特裏訪蘇,向蘇聯再次保證印度不會脫離不結盟運動等。
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戰爭開始時,英迪拉選擇往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度假。當時巴基斯坦部隊正集結於相當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勸她改往查謨或德裏等較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卻堅持己見。她重整了當地政府並邀請傳媒到訪,務求令國家民眾消除疑慮。當時的大眾就形容甘地為“一群婦人內閣中唯一的男子漢”,讓英迪拉的威望大大提高。
1966年1月,夏斯特裏總理突然去世,印度國內再度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權力爭奪戰。不管誰贏,反正就是不能讓對方贏。兩大陣營為了不讓對手上位,都轉而支持英迪拉競選總理。故此,年僅47歲的英迪拉宣布參選,並於1966年1月19日的選舉中在議會兩院獲得355票,超過德賽所得的169票逾倍,5天後,印度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裏希南任命英迪拉為總理。
由此,英迪拉順利地繼承了尼赫魯的政治事業,成為印度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總理。印度一些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後尼赫魯時期”,亦稱“英迪拉時期”。
英迪拉繼任總理後,起初由於缺乏執政經驗,她頗為小心謹慎,顯得魄力不足。但英迪拉善於在實踐中學習,積累經驗,很快她處理問題的能力就顯示出來,雷厲風行和果斷成了她辦事的風格。英迪拉就任頭一年,政績斐然。國大黨內那些對她的能力抱懷疑態度的人,也對她增加了信任感。而以為這個年輕的女總理好駕馭的辛迪加派,對她初步顯露出的才華感到吃驚,對其辦事鋒芒的銳利頗有疑懼。黨內外盡管對她的政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對她具有政府領導人的才能則很少人再懷疑。
1967年2月,在印度第4屆人民院的選舉中,英迪拉在國大黨麵臨著極大困難的情況下,領導本黨取得了勝利,由她組成了新一屆政府。然而,躊躇滿誌的英迪拉卻不得不與黨內的辛迪加派和右翼保守勢力周旋乃至攤牌,她渴望在執政黨中建立起自己不可動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她不想向任何人妥協,國大黨的分裂在所難免。
1969年5月總統紮基爾·侯賽因去世。總統人選空缺後,英迪拉與辛迪加派的鬥爭達到了白熱化。在總統選舉時,作為黨的領袖,英迪拉沒有支持本黨的候選人雷迪,轉而支持現任副總統瓦拉哈吉裏·文卡塔·吉裏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結果,吉裏當選。英迪拉大獲全勝。
四、內外政策
1、對外事務
英迪拉上台時,第二次印巴戰爭剛剛結束,但兩國間的敵意沒有絲毫的減弱,而印度與中國存在漫長的邊界糾紛,以及1962年印度在中印邊界戰爭失敗的陰影,都困擾著她。
從地緣政治和國防安全的角度來看,印度為了確保在南亞的霸權地位,就必須打擊、削弱巴基斯坦,使其不能成為它的安全威脅。然而,根據當時的地理形勢,印度被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和西巴基斯坦(今巴基斯坦)夾在中間,而且巴基斯坦又積極參加美國籌建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以應對印度的威脅。英迪拉上台正是關於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塔什幹協議》簽署之際。盡管雙方同意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爭端,但彼此的真實想法都心照不宣。
麵對這樣的周邊國際形勢,英迪拉打出反華的旗幟,使美蘇競相援助印度,而蘇聯更是不遺餘力。印度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抗中,實行的是左右逢源的政策,既不得罪美國,又要緊靠蘇聯,以至於英迪拉自己也看到,\"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支持西方國家。這時東方集團就批評我們,說我們脆弱。同樣地,在我們支持蘇聯的時候,或者說,在我們可能更多地支持亞非集團國家的時候,西方世界就攻擊我們。\"盡管如此,英迪拉的外交政策有其成功之處。她在大力加強印蘇關係的同時,保持了與美國的正常聯係。此外,還利用印度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崇高地位,積極拓寬在亞非國家中的外交關係,又利用印蘇建立的特殊關係,牽製了巴基斯坦。
此時,巴基斯坦國內正陷於分裂。當時巴基斯坦大部分的政府官員、軍隊長官都是西巴基斯坦人,這一狀況引起了不少東巴基斯坦孟加拉人的不滿。1966年,東巴基斯坦成立了人民聯盟要求實行聯邦製,令東巴能得到自治權利以及經濟獨立。在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選中,人民聯盟獲得大勝,並於翌年與總統會談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絕。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頒布了軍事管製條例,將人民聯盟的骨幹成員逮捕,引起東巴基斯坦人的強烈反對。由於大批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湧入印度國境避難,英迪拉政府遂以此為契機通過了協助東巴基斯坦分離分子的決議,於1971年4月開始對西巴展開零散的攻擊,並於同年11月21日展開大規模進攻。12月16日,陸軍總參謀長薩姆·馬內克肖指揮印軍戰勝了駐守東巴基斯坦的守軍,身為總理的英迪拉宣布於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戰爭隨之結束。及後,東巴基斯坦在印度協助下獨立,建立孟加拉國。
肢解巴基斯坦的成功,使英迪拉一時間成為印度的“民族英雄”,印度國內出現了一股熱的“英迪拉浪潮”。正因如此,她擺脫了執政初期信心不足的精神狀態,開始大刀闊斧地展開經濟政策的調整。
2、內政事務
英迪拉上台後,繼承了前任夏斯特裏的政策,停止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轉而實行三個經濟年度計劃,改善印度經濟的形勢。隨後開啟第四個五年計劃。英迪拉執政期間,印度國民收入開始增長,農業生產穩定上升,供應狀況得以改善。
經過1960年代的農業改革以及政府資助的投入,印度由長期糧食短缺轉變為糧食出口國,亦令商業作物更多元化,這次改革亦被稱為“綠色革命”。與此同時,被稱為“白色革命”的向學童提供牛奶的計劃也有效地解決了營養不良問題。
英迪拉時期,印度科學技術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引人矚目,其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領域均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印度核試驗的開展。英迪拉政府判斷中國的核武器發展將對印度構成威脅,以及認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並無意促成印度的穩定,故加速了本國的核發展。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拉進行一次不公開的核試驗,此次核試驗的非官方代號為“微笑的佛祖”。雖然這次核試是被形容為以和平為目的,但毫無疑問地印度在當時已成為新晉的、世界第六個核國家。這次舉動亦導致了日後巴基斯坦的核發展。
然而,在工業生產領域,英迪拉麵臨的挑戰極為嚴峻。工業部門特別是國營企業效率低下。經濟發展資金緊張,能源短缺,交通運輸滯後等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英迪拉政府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雖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重工業占用投資過多的局麵,但又不可能完全停止對在建重點項目的開支,積重難返,並不是通過經濟政策的調整就能完全解決的。這一問題也是導致她1977年下台的原因之一。
五、緊急狀態
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大選獲勝後開始麵臨重大考驗。官僚主義及貪汙等都令國家的經濟和管理出現危機。同時,有人指責英迪拉實施獨裁統治。看起來,在與辛迪加派和德賽的爭鬥中,她占了上風,但是,黨內矛盾和積怨卻越發深厚了。辛迪加派和德賽不肯就此罷手,他們利用其在國大黨工作委員會中的微弱優勢,對英迪拉實行製裁,1969年11月2日他們宣布英迪拉被開除黨籍,同時,要求國大黨議會黨團重新選舉領袖,一心要把她從總理位置上拉下來。國大黨議會黨團的280人中的220卻投票支持英迪拉,其餘62人卻分裂出去另組國大黨組織派,這次分裂不僅黨元氣大傷,還造成了整個國家人們觀點上的不一致和政治傾向的轉變。
同時,英迪拉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變得更加強硬和專橫,政策也更加趨於激進。黨內民主越來越缺乏了,而黨內專製的傳統卻用到了極限。
另外,英迪拉的政敵亦宣稱她在1971年的大選中舞弊。在1975年6月,安拉阿巴德的印度最高法院發現英迪拉在大選期間派一個公務員在自己的競選陣營裏服務。從技術角度來講,該次選舉應該作廢。所以法院裁定她要退位並在未來6年中禁止參加選舉。
縱然當時的議會被認為是於黑幕之下運作,但卻這次是首次有法院對貪汙下達了裁判。英迪拉固然提出上訴,但她的政敵卻咄咄逼人要求她辭職。他們在全國發起示威,示威後期演變成騷亂。人民黨則勸喻警方如果被要求開槍鎮壓時不要執行。公眾的不滿、艱難的經濟環境、以及反應遲鈍的政府令印度的時局愈演愈烈。其後,一場巨大的集會包圍了議會和英迪拉的居所,要求她下台。
英迪拉隨即要求支持她的總統法赫魯丁·阿裏·艾哈邁德頒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在確保了國家緊急狀態的實行後,她下令警察和軍隊鎮壓示威和騷亂,並下令逮捕敵對政權的領導層,而這些被逮捕的人士當中,有很多都是在獨立前曾反抗英國而下獄的鬥士。在所有印刷媒體在被新聞廣播部長所控製的情況下,警察從而亦獲得了無限的權力和撥款。大選則被無限期延後,所有非執政黨控製下的地方政府都被解散。印度的街頭小巷貼滿了英迪拉的肖像,上麵寫著“英迪拉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迪拉”。
緊急狀態政策維持了19個月。在這段時間裏,國家在經濟上有了顯著的進展。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暴亂都得到平息,政府的效率也提高了。縱然貪汙情況依然存在,但一些熱心的政府官員則協助減免了一些稅項。英迪拉公布了經濟改革的20點綱領,包括土地改革、降低物價、打擊偷稅漏稅、加強許可證管理等措施,使農業和工業的生產量得到了提升,令印度的財政狀況可以立足於國際社會上。
但另一方麵,不少政治人士被逮捕下獄。期間,強製清除在德裏的貧民窟,令數十萬計的人民流離失所,數千人被殺。進行強製性絕育政策,被迫接受絕育手術的主要是底層窮人。警察們封住村莊,村裏的男子被硬拉到手術台上,據統計,一年內就有620多萬印度男子做了絕育手術。雖然初衷是好的,但英迪拉過於強硬的手段引發了民眾極大的不滿。
1977年,英迪拉倡議印度再舉行大選,由於其受歡迎程度比先前預估的為低,結果於同年3月的大選中遭受慘敗,而她出乎意料地自願辭去總理職務。此時,英迪拉競選人民院議員也告失敗,同年12月,她宣布退出國大黨工作委員會。
六、轉敗為勝
在1977年的大選中,人民黨獲得大勝,而英迪拉的長期政敵德賽則成功登上總理寶座。印度人民由於依然麵對著艱難的生活,故此開始對執政的人民黨不滿。英迪拉則發表公開講話,為國家在緊急狀態時所犯下的錯誤道歉,試圖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
不久之後,當時的總統雷迪下令解散國會重選,而英迪拉則在當時撤回她對辛格的協助。重選後,英迪拉獲得大勝,於1980年1月14日又一次就任印度總理,兼國防部長,計劃部長和原子能部長。但英迪拉的手段卻依然強硬,對權力的欲望也更加強烈。
她比以前更偏執、更多疑。除了親生兒子,她不再相信任何人。她千方百計地為小兒子鋪路,想讓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小兒子飛機失事後,她又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大兒子身上。英迪拉的獨斷專行使得執政黨完全被她所控製,也為後來她被刺身亡埋下了伏筆。
七、遇刺身亡
在20世紀80年代初,印度國內局勢動蕩不安,突出反映在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劇。地方政黨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壯大,地方分離主義勢力也此起彼伏。為了保障國家的統一,英迪拉決定加強中央的權威,采取中央集權的做法,削弱地方勢力,但是這些做法沒能緩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反而加劇了緊張形勢。
其中最令英迪拉頭疼的是旁遮普地方分離主義運動。以賈奈爾·辛格·賓德蘭瓦勒為首的錫克教原教旨主義勢力,自她初任總理時,便在旁遮普地區不斷製造暴力事件,甚至要求建立獨立的國家——卡利斯坦。國大黨政府與賓德蘭瓦勒進行了數次談判,但是效果不佳。
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在1983年先後製造了一係列針對印度教徒的暴力襲擊事件。當時,占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印度教徒希望政府保障他們的安全,而英迪拉為了在大選前樹立起自己的形象,遂於1984年6月6日發起“藍星行動”,出動印度陸軍攻打錫克教的聖地金廟,擊殺了賓德蘭瓦勒。這次事件造成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傷亡者和被捕者都以錫克人為主。這次軍事行動雖然鎮壓了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但被錫克教徒認為是政府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所以某些錫克極端分子便揚言要殺死英迪拉報複。
當時,總理府的安全顧問曾提議英迪拉撤走在她身邊的錫克教人士,但英迪拉為免印度教和錫克教雙方矛盾加劇而婉拒,這就為她的死亡種下了禍根。
1984年10月31日上午近10時,英迪拉吃過早飯後,離開她在新德裏的寓所,步行前往政府大廈南區的總理辦公室會見準備采訪她的英國演員彼得·烏斯蒂諾夫。在走到便門口時,英迪拉遭到她的3名錫克教警衛中的兩人(本特·辛格、薩特萬特·辛格)輪流開槍射擊(事後的屍檢指出,她身上的槍傷多達30多處,分別由一把左輪手槍和衝鋒槍造成)。
警衛隨即投降並被捕,其中一人當場被趕來的衛隊士兵開槍打死,兩人負傷後被關到提哈監獄,之後被絞死。
隨後,英迪拉迅速被送進全印醫學研究所進行緊急搶救,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於當地時間下午2時20分逝世,享年66歲。
英迪拉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出後,全國掀起了反錫克教徒的暴動,一些印度教徒高喊“英迪拉·甘地是我們的母親,而這些人殺了她”的口號,在德裏持續暴動數日,不少錫克教徒在這場混亂中被殺死或無家可歸(死亡數目估計在3000到人之間)。同年11月3日,印度政府為英迪拉舉行國葬,60多萬的送葬隊伍幾乎使靈車無法通行。下午3時50分,她的葬禮在甘地陵所在的亞穆納河畔按印度教的傳統儀式進行,她的遺體被火化。火葬地點被稱為shakti sthal,其中還立有一塊紀念碑,以示紀念。
八、與中國關係
經曆了對同中國對抗而損害了印度利益的長期反思之後,英迪拉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派出了印方率先撤回的駐華大使。
總的來說,她一如既往地堅持印度一向奉行的原則:讚同中國在西藏和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不過雙方僅就經濟、文化領域的合作簽署了幾項協議,實施了代表團和專家級互訪,關係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在英迪拉執政的後期,印中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020年,英迪拉·甘地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00位影響世界的偉大女性中1976年的“年度女性”。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麵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麵也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16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一、成長經曆
英迪拉·普裏雅達希尼·尼赫魯於1917年11月19日出生在英屬印度北方邦的安拉阿巴德,“英迪拉”在印地語中的意思為“月亮王國”。
她的家族被稱為尼赫魯家族,其祖先是來自查謨·克什米爾邦和德裏的婆羅門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潘迪特·莫蒂拉爾·尼赫魯是安拉阿巴德的一名律師,也是印度國民大會黨早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曾擔任主席一職,亦是著名的《尼赫魯報告》的作者。該報告規劃了有關印度未來的政府體製,以對抗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英迪拉的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英迪拉是尼赫魯與妻子卡瑪拉的獨生女。
在她出生的那段時期,尼赫魯開始與“聖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聯手推動印度獨立運動。
英迪拉和她的母親一直都疏遠尼赫魯家族,所以她從小就隻能從多病的母親身上獲得關愛,而她祖父和父親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難以與同輩的人親近,故此英迪拉鍛煉出了堅強、獨立自主的個性。1936年,卡瑪拉與病魔掙紮多年後,終因肺結核去世,當時英迪拉隻有19歲。在她的童年時期中,並未曾享受過一段穩定的家庭生活,這對其日後的性格發展亦有很大影響。自卡瑪拉去世後,英迪拉逐漸填補母親的空缺,肩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
自1926年起,英迪拉進入瑞士日內瓦國際聯盟學校讀書,後轉到貝克斯新聞學校。1927年12月回到印度,進入安拉阿巴德的瑪麗修女院學校。1929年,12歲的英·尼赫魯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創立“猴子旅”(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傳說中毗濕奴的一個化身羅摩在與邪惡勢力作鬥爭時,得到一群猴子的幫助,英迪拉認為他們就有如這班猴子),為國大黨負責參加遊行集會、散發宣傳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魯因從事獨立運動的關係,房子經常有警察嚴密看守,傳聞指出英迪拉經常替父親帶出一些重要文件,以轉交其他獨立運動人士。
1931年,英迪拉轉入普納學校學習。1934年升入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創辦的加爾各答國際和平大學(印度國際大學),後因陪母親出國看病而中途退學。1937年去英國牛津大學薩莫維爾學院攻讀政治、曆史和人類學。在此期間,她廣泛地閱讀有關藝術、考古學、建築學及宗教思想方麵的書籍,廣泛地參與各類活動。但因成績不佳及身體原因,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阻隔,使英迪拉未能獲得牛津大學的學位便回到印度了。
在留學期間,英迪拉遇見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費羅茲·甘地,兩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排除種種阻礙,結為夫妻。婚後,英迪拉便改名為英迪拉·甘地。
二、涉足政壇
1947年印度共和國宣告獨立後,她出任其父、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私人秘書,並從事婦女、兒童等方麵社會活動。在印度獨立與分裂的過程中,英迪拉為數以百萬計的巴基斯坦難民組建難民營、以及為病人提供藥物資助。這是她首次於公共事務上出力,亦是她未來踏足政壇的一次寶貴經驗。
1954年,英迪拉曾隨尼赫魯訪問中國。1953年至1957年任中央社會福利委員會主席。1955年任國大黨領導機構一工作委員會委員。1956年至1960年任全印青年大會主席。1957年,當選為國大黨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參與挑選黨的議員候選人這重要工作。1959年至1960年間,她參加國大黨主席的競選並成功當選,並同時兼任其父親的幕僚長。
在此期間,英迪拉還陪同尼赫魯訪問過美、蘇、法等國,出席每年的英聯邦總理會議,還參加了萬隆會議和其他國際會議,會見和接待了不少國家元首和知名人士。她還先後擔任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並於1959年被選為國大黨主席。這段經曆,使她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和外交經驗。
1962年印度舉行第三屆大選,英迪拉為國大黨開展競選活動。當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後,她成為當上國防委員會委員,曾親臨前線“鼓舞士氣”。由於尼赫魯反對用人唯親,故英迪拉未參加1962年國大黨主席位置的競選。
三、當選總理
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逝世,能夠繼任總理是年近七旬的財政部長莫拉爾吉·蘭奇霍季·德賽,在黨內是一位飽經憂患的資深領導人,能力強但固執,當時的國大黨主席卡瑪拉季趁機聯合黨的地方實力派排斥德賽。結果58歲的不管部部長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裏接任總理,夏斯特裏為擴大同盟,力邀英迪拉擔任新聞廣播部長,她同時當選為聯邦院議員。
她控製著政府的宣傳機器,參加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動。同年10月,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下台,英迪拉訪蘇,以了解這一政治變動是否會影響印蘇關係。1965年2月,她代表夏斯特裏訪蘇,向蘇聯再次保證印度不會脫離不結盟運動等。
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戰爭開始時,英迪拉選擇往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度假。當時巴基斯坦部隊正集結於相當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勸她改往查謨或德裏等較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卻堅持己見。她重整了當地政府並邀請傳媒到訪,務求令國家民眾消除疑慮。當時的大眾就形容甘地為“一群婦人內閣中唯一的男子漢”,讓英迪拉的威望大大提高。
1966年1月,夏斯特裏總理突然去世,印度國內再度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權力爭奪戰。不管誰贏,反正就是不能讓對方贏。兩大陣營為了不讓對手上位,都轉而支持英迪拉競選總理。故此,年僅47歲的英迪拉宣布參選,並於1966年1月19日的選舉中在議會兩院獲得355票,超過德賽所得的169票逾倍,5天後,印度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裏希南任命英迪拉為總理。
由此,英迪拉順利地繼承了尼赫魯的政治事業,成為印度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總理。印度一些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後尼赫魯時期”,亦稱“英迪拉時期”。
英迪拉繼任總理後,起初由於缺乏執政經驗,她頗為小心謹慎,顯得魄力不足。但英迪拉善於在實踐中學習,積累經驗,很快她處理問題的能力就顯示出來,雷厲風行和果斷成了她辦事的風格。英迪拉就任頭一年,政績斐然。國大黨內那些對她的能力抱懷疑態度的人,也對她增加了信任感。而以為這個年輕的女總理好駕馭的辛迪加派,對她初步顯露出的才華感到吃驚,對其辦事鋒芒的銳利頗有疑懼。黨內外盡管對她的政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對她具有政府領導人的才能則很少人再懷疑。
1967年2月,在印度第4屆人民院的選舉中,英迪拉在國大黨麵臨著極大困難的情況下,領導本黨取得了勝利,由她組成了新一屆政府。然而,躊躇滿誌的英迪拉卻不得不與黨內的辛迪加派和右翼保守勢力周旋乃至攤牌,她渴望在執政黨中建立起自己不可動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她不想向任何人妥協,國大黨的分裂在所難免。
1969年5月總統紮基爾·侯賽因去世。總統人選空缺後,英迪拉與辛迪加派的鬥爭達到了白熱化。在總統選舉時,作為黨的領袖,英迪拉沒有支持本黨的候選人雷迪,轉而支持現任副總統瓦拉哈吉裏·文卡塔·吉裏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結果,吉裏當選。英迪拉大獲全勝。
四、內外政策
1、對外事務
英迪拉上台時,第二次印巴戰爭剛剛結束,但兩國間的敵意沒有絲毫的減弱,而印度與中國存在漫長的邊界糾紛,以及1962年印度在中印邊界戰爭失敗的陰影,都困擾著她。
從地緣政治和國防安全的角度來看,印度為了確保在南亞的霸權地位,就必須打擊、削弱巴基斯坦,使其不能成為它的安全威脅。然而,根據當時的地理形勢,印度被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和西巴基斯坦(今巴基斯坦)夾在中間,而且巴基斯坦又積極參加美國籌建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以應對印度的威脅。英迪拉上台正是關於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塔什幹協議》簽署之際。盡管雙方同意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爭端,但彼此的真實想法都心照不宣。
麵對這樣的周邊國際形勢,英迪拉打出反華的旗幟,使美蘇競相援助印度,而蘇聯更是不遺餘力。印度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抗中,實行的是左右逢源的政策,既不得罪美國,又要緊靠蘇聯,以至於英迪拉自己也看到,\"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支持西方國家。這時東方集團就批評我們,說我們脆弱。同樣地,在我們支持蘇聯的時候,或者說,在我們可能更多地支持亞非集團國家的時候,西方世界就攻擊我們。\"盡管如此,英迪拉的外交政策有其成功之處。她在大力加強印蘇關係的同時,保持了與美國的正常聯係。此外,還利用印度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崇高地位,積極拓寬在亞非國家中的外交關係,又利用印蘇建立的特殊關係,牽製了巴基斯坦。
此時,巴基斯坦國內正陷於分裂。當時巴基斯坦大部分的政府官員、軍隊長官都是西巴基斯坦人,這一狀況引起了不少東巴基斯坦孟加拉人的不滿。1966年,東巴基斯坦成立了人民聯盟要求實行聯邦製,令東巴能得到自治權利以及經濟獨立。在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選中,人民聯盟獲得大勝,並於翌年與總統會談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絕。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頒布了軍事管製條例,將人民聯盟的骨幹成員逮捕,引起東巴基斯坦人的強烈反對。由於大批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湧入印度國境避難,英迪拉政府遂以此為契機通過了協助東巴基斯坦分離分子的決議,於1971年4月開始對西巴展開零散的攻擊,並於同年11月21日展開大規模進攻。12月16日,陸軍總參謀長薩姆·馬內克肖指揮印軍戰勝了駐守東巴基斯坦的守軍,身為總理的英迪拉宣布於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戰爭隨之結束。及後,東巴基斯坦在印度協助下獨立,建立孟加拉國。
肢解巴基斯坦的成功,使英迪拉一時間成為印度的“民族英雄”,印度國內出現了一股熱的“英迪拉浪潮”。正因如此,她擺脫了執政初期信心不足的精神狀態,開始大刀闊斧地展開經濟政策的調整。
2、內政事務
英迪拉上台後,繼承了前任夏斯特裏的政策,停止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轉而實行三個經濟年度計劃,改善印度經濟的形勢。隨後開啟第四個五年計劃。英迪拉執政期間,印度國民收入開始增長,農業生產穩定上升,供應狀況得以改善。
經過1960年代的農業改革以及政府資助的投入,印度由長期糧食短缺轉變為糧食出口國,亦令商業作物更多元化,這次改革亦被稱為“綠色革命”。與此同時,被稱為“白色革命”的向學童提供牛奶的計劃也有效地解決了營養不良問題。
英迪拉時期,印度科學技術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引人矚目,其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領域均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印度核試驗的開展。英迪拉政府判斷中國的核武器發展將對印度構成威脅,以及認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並無意促成印度的穩定,故加速了本國的核發展。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拉進行一次不公開的核試驗,此次核試驗的非官方代號為“微笑的佛祖”。雖然這次核試是被形容為以和平為目的,但毫無疑問地印度在當時已成為新晉的、世界第六個核國家。這次舉動亦導致了日後巴基斯坦的核發展。
然而,在工業生產領域,英迪拉麵臨的挑戰極為嚴峻。工業部門特別是國營企業效率低下。經濟發展資金緊張,能源短缺,交通運輸滯後等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英迪拉政府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雖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重工業占用投資過多的局麵,但又不可能完全停止對在建重點項目的開支,積重難返,並不是通過經濟政策的調整就能完全解決的。這一問題也是導致她1977年下台的原因之一。
五、緊急狀態
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大選獲勝後開始麵臨重大考驗。官僚主義及貪汙等都令國家的經濟和管理出現危機。同時,有人指責英迪拉實施獨裁統治。看起來,在與辛迪加派和德賽的爭鬥中,她占了上風,但是,黨內矛盾和積怨卻越發深厚了。辛迪加派和德賽不肯就此罷手,他們利用其在國大黨工作委員會中的微弱優勢,對英迪拉實行製裁,1969年11月2日他們宣布英迪拉被開除黨籍,同時,要求國大黨議會黨團重新選舉領袖,一心要把她從總理位置上拉下來。國大黨議會黨團的280人中的220卻投票支持英迪拉,其餘62人卻分裂出去另組國大黨組織派,這次分裂不僅黨元氣大傷,還造成了整個國家人們觀點上的不一致和政治傾向的轉變。
同時,英迪拉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變得更加強硬和專橫,政策也更加趨於激進。黨內民主越來越缺乏了,而黨內專製的傳統卻用到了極限。
另外,英迪拉的政敵亦宣稱她在1971年的大選中舞弊。在1975年6月,安拉阿巴德的印度最高法院發現英迪拉在大選期間派一個公務員在自己的競選陣營裏服務。從技術角度來講,該次選舉應該作廢。所以法院裁定她要退位並在未來6年中禁止參加選舉。
縱然當時的議會被認為是於黑幕之下運作,但卻這次是首次有法院對貪汙下達了裁判。英迪拉固然提出上訴,但她的政敵卻咄咄逼人要求她辭職。他們在全國發起示威,示威後期演變成騷亂。人民黨則勸喻警方如果被要求開槍鎮壓時不要執行。公眾的不滿、艱難的經濟環境、以及反應遲鈍的政府令印度的時局愈演愈烈。其後,一場巨大的集會包圍了議會和英迪拉的居所,要求她下台。
英迪拉隨即要求支持她的總統法赫魯丁·阿裏·艾哈邁德頒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在確保了國家緊急狀態的實行後,她下令警察和軍隊鎮壓示威和騷亂,並下令逮捕敵對政權的領導層,而這些被逮捕的人士當中,有很多都是在獨立前曾反抗英國而下獄的鬥士。在所有印刷媒體在被新聞廣播部長所控製的情況下,警察從而亦獲得了無限的權力和撥款。大選則被無限期延後,所有非執政黨控製下的地方政府都被解散。印度的街頭小巷貼滿了英迪拉的肖像,上麵寫著“英迪拉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迪拉”。
緊急狀態政策維持了19個月。在這段時間裏,國家在經濟上有了顯著的進展。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暴亂都得到平息,政府的效率也提高了。縱然貪汙情況依然存在,但一些熱心的政府官員則協助減免了一些稅項。英迪拉公布了經濟改革的20點綱領,包括土地改革、降低物價、打擊偷稅漏稅、加強許可證管理等措施,使農業和工業的生產量得到了提升,令印度的財政狀況可以立足於國際社會上。
但另一方麵,不少政治人士被逮捕下獄。期間,強製清除在德裏的貧民窟,令數十萬計的人民流離失所,數千人被殺。進行強製性絕育政策,被迫接受絕育手術的主要是底層窮人。警察們封住村莊,村裏的男子被硬拉到手術台上,據統計,一年內就有620多萬印度男子做了絕育手術。雖然初衷是好的,但英迪拉過於強硬的手段引發了民眾極大的不滿。
1977年,英迪拉倡議印度再舉行大選,由於其受歡迎程度比先前預估的為低,結果於同年3月的大選中遭受慘敗,而她出乎意料地自願辭去總理職務。此時,英迪拉競選人民院議員也告失敗,同年12月,她宣布退出國大黨工作委員會。
六、轉敗為勝
在1977年的大選中,人民黨獲得大勝,而英迪拉的長期政敵德賽則成功登上總理寶座。印度人民由於依然麵對著艱難的生活,故此開始對執政的人民黨不滿。英迪拉則發表公開講話,為國家在緊急狀態時所犯下的錯誤道歉,試圖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
不久之後,當時的總統雷迪下令解散國會重選,而英迪拉則在當時撤回她對辛格的協助。重選後,英迪拉獲得大勝,於1980年1月14日又一次就任印度總理,兼國防部長,計劃部長和原子能部長。但英迪拉的手段卻依然強硬,對權力的欲望也更加強烈。
她比以前更偏執、更多疑。除了親生兒子,她不再相信任何人。她千方百計地為小兒子鋪路,想讓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小兒子飛機失事後,她又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大兒子身上。英迪拉的獨斷專行使得執政黨完全被她所控製,也為後來她被刺身亡埋下了伏筆。
七、遇刺身亡
在20世紀80年代初,印度國內局勢動蕩不安,突出反映在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劇。地方政黨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壯大,地方分離主義勢力也此起彼伏。為了保障國家的統一,英迪拉決定加強中央的權威,采取中央集權的做法,削弱地方勢力,但是這些做法沒能緩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反而加劇了緊張形勢。
其中最令英迪拉頭疼的是旁遮普地方分離主義運動。以賈奈爾·辛格·賓德蘭瓦勒為首的錫克教原教旨主義勢力,自她初任總理時,便在旁遮普地區不斷製造暴力事件,甚至要求建立獨立的國家——卡利斯坦。國大黨政府與賓德蘭瓦勒進行了數次談判,但是效果不佳。
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在1983年先後製造了一係列針對印度教徒的暴力襲擊事件。當時,占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印度教徒希望政府保障他們的安全,而英迪拉為了在大選前樹立起自己的形象,遂於1984年6月6日發起“藍星行動”,出動印度陸軍攻打錫克教的聖地金廟,擊殺了賓德蘭瓦勒。這次事件造成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傷亡者和被捕者都以錫克人為主。這次軍事行動雖然鎮壓了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但被錫克教徒認為是政府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所以某些錫克極端分子便揚言要殺死英迪拉報複。
當時,總理府的安全顧問曾提議英迪拉撤走在她身邊的錫克教人士,但英迪拉為免印度教和錫克教雙方矛盾加劇而婉拒,這就為她的死亡種下了禍根。
1984年10月31日上午近10時,英迪拉吃過早飯後,離開她在新德裏的寓所,步行前往政府大廈南區的總理辦公室會見準備采訪她的英國演員彼得·烏斯蒂諾夫。在走到便門口時,英迪拉遭到她的3名錫克教警衛中的兩人(本特·辛格、薩特萬特·辛格)輪流開槍射擊(事後的屍檢指出,她身上的槍傷多達30多處,分別由一把左輪手槍和衝鋒槍造成)。
警衛隨即投降並被捕,其中一人當場被趕來的衛隊士兵開槍打死,兩人負傷後被關到提哈監獄,之後被絞死。
隨後,英迪拉迅速被送進全印醫學研究所進行緊急搶救,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於當地時間下午2時20分逝世,享年66歲。
英迪拉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出後,全國掀起了反錫克教徒的暴動,一些印度教徒高喊“英迪拉·甘地是我們的母親,而這些人殺了她”的口號,在德裏持續暴動數日,不少錫克教徒在這場混亂中被殺死或無家可歸(死亡數目估計在3000到人之間)。同年11月3日,印度政府為英迪拉舉行國葬,60多萬的送葬隊伍幾乎使靈車無法通行。下午3時50分,她的葬禮在甘地陵所在的亞穆納河畔按印度教的傳統儀式進行,她的遺體被火化。火葬地點被稱為shakti sthal,其中還立有一塊紀念碑,以示紀念。
八、與中國關係
經曆了對同中國對抗而損害了印度利益的長期反思之後,英迪拉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派出了印方率先撤回的駐華大使。
總的來說,她一如既往地堅持印度一向奉行的原則:讚同中國在西藏和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不過雙方僅就經濟、文化領域的合作簽署了幾項協議,實施了代表團和專家級互訪,關係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在英迪拉執政的後期,印中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020年,英迪拉·甘地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00位影響世界的偉大女性中1976年的“年度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