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境內的佛教聖地是指在印度境內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修道、講法、涅盤的地方,以及在佛教的發展過程具有重要影響力和曆史地位的地方。印度佛教聖地可以簡單總結為三類,第一類,四大聖地;第二類,八大聖地;第三類其他聖地。


    四大聖地的第一個聖地就是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時的腳印和沐浴的聖池藍毗尼園。


    藍毗尼(lumpini)又譯為嵐毗尼、臘伐尼、林微尼等。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處於尼泊爾西南和印度交界處,在魯潘德希縣境內,距加德滿都360公裏。藍毗尼園是2500年前釋迦摩尼父親淨飯王為其夫人摩耶王後所建的花園,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藍毗尼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現存保護園區建於1986年,並擴展成多國佛教建築集中展示區,占地約8平方公裏。景區分摩訶摩耶夫人廟、各國寺廟區、綠化廣場3大區域,是拜佛祈福、人文學習、觀景攝影的好去處,曆史上留有釋迦牟尼、阿育王、玄奘、法顯等名人足跡。


    藍毗尼又被稱為“佛祖的故鄉”。這裏民風淳樸,大部分地區是鄉村,生活著極其頑強的塔魯族人民。他們世代務農,生活的環境是炙熱的南部平原,塔魯族人大多生性樂觀,隨遇而安。作為佛祖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聖地之一。


    一、曆史背景


    藍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裏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藍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綠樹成蔭,景色秀麗,有許多與釋迦牟尼有關的曆史遺跡。這裏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築,是兩層石砌的平台,在濃鬱茂盛的樹木襯托下,十分莊嚴肅穆。這就是瑪雅黛維女神廟,也稱摩訶摩耶夫人廟,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蘭毗尼附近)淨飯王的妻子。


    相傳公元前633年古印度陰曆正月的望日,瑪雅黛維王後在回娘家的路上來到蘭毗尼花園,在一株巨大的娑羅雙樹下休息。圓圓的月亮掛在空中,銀輝似的月光撒滿了美麗的花園,端莊的黛維王後,沉浸於這良辰美景之中,毫無痛苦地扶著園中的娑羅雙樹,生下了王子一悉達多·喬達摩,即後來聞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


    後人在釋迦牟尼出生處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瑪雅黛維女神廟,現廟內供奉著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著娑羅雙樹的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蓮台上。


    在瑪雅黛維女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女神沐浴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洗澡的地方。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可見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


    二、阿育王朝聖


    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成為後人朝聖的地方。公元前二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國君阿育王親自來蘭毗尼朝聖,並建造了尼加裏瓦石柱和畢波羅瓦塔。尼加裏瓦石柱上刻有用巴利文寫的禱詞和日期。1898年還曾在畢波羅瓦塔中發現一些真正的佛舍利。


    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聖者之一,他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下令免除了佛祖誕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雜稅,佛教書上還記載阿育王在佛祖誕生的確切地點上立了一塊石碑作為標記,並以示紀念。考古學家在一個七層磚壘起的平台上發現了該紀念石,它埋在神殿舊址下麵5米處,1993年在掘進開路時被毀壞。


    阿育王還於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個紀念自己的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阿育王石柱是1896年被考古學家發現的。


    在瑪雅黛維女神廟的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圓柱形,是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拜時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蘭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為蘭毗尼最重要的曆史文物。


    廟南有後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牆壁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繽紛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和馬享德拉紀念碑等。


    公元403年,中國高僧法顯到藍毗尼朝聖。他在藍毗尼曾見過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他沒有提及阿育王石柱。當時的藍毗尼周圍也多是荒地。


    公元635年,玄奘在蘭毗尼取經時,還親眼目睹到阿育王石柱。根據他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尼泊爾考古局於1967年至1972年間,在蘭毗尼附近的蒂勞拉特村發掘出古代釋迦時期的廢墟,發現了陶製頭像、佛像、石雕、錢幣等一批珍貴文物,另外還發掘出神龕、佛院遺址及殘磚斷瓦等。


    三、曆史發現過程


    公元十二三世紀,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來藍毗尼朝聖。當時尼泊爾西部國王ripuma率大臣等也來到藍毗尼朝禮。他們也見過阿育王石柱、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此時的藍毗尼,印度教的色彩已很濃厚。


    公元十八世紀,隨著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有不少西方學者來到印度。他們對豐富多彩的東方文化,特別是東方曆史、考古、宗教等,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如williamjones即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896年,尼泊爾西部城鎮官員khadgasumsher和著名考古學者a.feuhrer博士發現了藍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們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的所載,並經多次勘查發掘,證實了藍毗尼園的地點,從此荒廢多時的藍毗尼園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麵前。


    1899年,印度考古學家p.c.mukherji對藍毗尼作了進一步的考古和發掘,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在藍毗尼園內有摩耶夫人廟,廟內有釋迦太子誕生浮雕,人物輪廓尚可辨認,但有的地方亦被毀壞。廟南是一長方形水池,此池乃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棵菩提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摩耶夫人廟西。但是在摩耶廟內也有印度教的神像。


    1932至1939年間,kesharsumsherj.b.rana住在藍毗尼園內,並對藍毗尼園的建築結構作了仔細的研究和挖掘。


    1956年,尼泊爾王國馬亨德拉國王在紀念佛陀涅盤2500年時,提出要對藍毗尼進行開發,並把倒在地上的阿育王石柱重新豎立起來。


    1967年,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先生考察藍毗尼,並向尼泊爾王國政府提出對藍毗尼進行開發的建議。196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藍毗尼進行了考察,並全力支持尼泊爾政府對藍毗尼進行開發。


    1970年,尼泊爾王國政府正式開始對藍毗尼的開發,並同時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委員會。


    1976年,第四屆世界佛教和平大會將1979年定為藍毗尼年。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藍毗尼開發委員會委托日本建築工程師kenzotange對藍毗尼園進行設計規劃。此規劃分為三個部分:一、花園聖地,為文物保護區,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廟和遺留下來的磚牆為主;二、寺院區,以各國佛教組織援建的寺院為主;三、花園區和寺院綠化區,除建築物和路麵,其它地區皆為綠化區。藍毗尼園總占地麵積約770公頃。自從1978年建立藍毗尼發展區之後,全世界的佛教國家都在佛祖誕生地周邊建造了豪華的寺院。每一座都獨具特色,因此它們組成了全世界各種佛教流派的大薈萃。


    1985年,藍毗尼開發委員會更名為藍毗尼開發基金委員會。


    1990年,日本佛教組織同藍毗尼開發基金委員會簽定協議,表示願意援建摩耶夫人廟。此工程定名為“摩訶摩耶寺修複工程”。此工程分三個步驟:一、在原摩耶夫人廟旁不遠處先修一臨時的摩耶寺,在其中放置一些相關的文物及佛像,由專人看管。此期工程於1993年結束。二、對原摩耶夫人廟進行發掘,發掘後照原樣修複。三、將原有的文物和佛像放回修複後的摩耶寺,並由專業人員管理。後兩期工程未完成。


    1996年,尼泊爾國王、王後參觀藍毗尼。這一年在藍毗尼舉行了阿育王石柱發現一百周年紀念大會。1998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十一屆大會在藍毗尼召開。


    2000年,中國在藍毗尼建造的中華寺隆重舉行寺院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慶典,中國佛教界派出百餘人組成的佛教代表團前來祝賀隨喜。尼泊爾王國首相柯伊拉臘(girijaprasadkoir),尼泊爾王國國務委員會主席拉伊瑪吉(kesharjungrayamajhi),尼泊爾王國政府文化旅遊民航大臣、藍毗尼開發委員會主席查道特(tarinidattachataut),尼泊爾王國政府工商大臣塔姆拉卡爾(ramkrishnatamrakar),和正在尼泊爾王國訪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司馬義。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及中國駐尼泊爾大使曾序勇等各界嘉賓光臨慶典,使這一盛事彪炳史冊。


    四、節日和重大活動


    藍毗尼最重要的佛教慶典是一年一度的佛祖誕辰紀念日(buddhajayanti),4月或5月舉行,屆時成群結隊的佛教徒從尼泊爾和印度乘長途汽車來此慶祝。朝拜者也來此度過purnima(月圓之夜)和astami(月圓之後的第八夜)。許多印度教徒認為佛祖是毗瑟孥的化身,尼泊爾曆二月(公曆4月至5月)的月圓之夜,數以千計的印度教徒來此膜拜被稱為“rupadevi”——藍毗尼天後——的摩耶夫人。


    五、寺廟薈萃


    瑪雅德維寺(maya devi temple)是藍毗尼最古老的佛教寺廟之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一。寺廟坐落在名為藍毗尼開發區的公園中央,它的不斷發展使其成為必遊景點。瑪雅德維寺毗鄰名為普什卡裏尼的聖池和一個神聖的花園。這座寺廟是瑪雅德維孕育高僧佛陀的地方,這裏的考古遺跡可以追溯到阿育王時期,大約是公元前 3 世紀。


    藍毗尼的菩提樹位於瑪雅德維寺(maya devi temple)建築群內,毗鄰寧靜的瑪雅德維池畔的聖殿。佛教僧侶經常坐在樹下冥想和誦經。這棵樹是一棵古老的菩提樹或榕樹,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祈禱旗,當地人相信,在係上五顏六色的祈禱旗時許下的願望往往會實現。這棵樹的意義在於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佛陀在這裏悟道,從妄想、憤怒和自我放縱中解脫出來。佛陀的整個人生曆程往往與這棵樹聯係在一起--從他退位、成為苦行僧、悟道、傳授他的觀察心得直到去世。因此,菩提樹在佛教中被認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踏入藍毗尼園,仿佛置身於一座寺廟的寶庫之中。這裏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廟,共計27座,風格各異,彰顯著信仰的力量與文化的交融。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世界和平塔,這座由日本佛教徒精心設計的紀念碑,是藍毗尼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塔內供奉著四尊巨大的金色佛像,麵朝四方,寓意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寧。這座雄偉的建築中心有一個圓頂,登上通往圓頂的兩層樓梯中的一層即可到達。第二層是環繞穹頂的走廊。和平塔每周全天開放,供人們參觀、探索、學習,並激勵人們走非暴力之路,過團結的生活,這是當今世界所必需的。


    中華寺,是藍毗尼一座優雅的佛教寺院。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采用寶塔式建築風格,酷似著名的中國故宮。進入寺內,修剪整齊的內院讓人心中充滿寧靜和喜悅。


    在藍毗尼的東寺院區,一座迷人的柬埔寨寺院靜靜佇立。它以吳哥窟風格設計,龍與花朵的裝飾,以及環繞的方形欄杆,都彰顯著東南亞的建築之美。每一塊壁畫都講述著佛陀的故事,引人深思。


    德國寺則擇水而建,鳥語花香中透露出寧靜與祥和。寺廟的裝飾與雕刻都富麗堂皇,主殿內外牆上的佛經故事圖畫,展現了獨特的歐洲風情。


    藍毗尼的泰國皇家寺院是一座宏偉壯觀的瓦式(泰國寺院風格)寺院,專門用於佛教修行。金碧輝煌的建築由白色大理石砌成,附近的藍色屋頂禪修中心也是精美建築風格的典範。寺廟牆壁上的精美設計和雕刻使這裏成為必遊之地。


    緬甸的金塔寺也是不可錯過的景點。金塔形製模仿仰光大金塔,塔身高聳入雲,四周環繞著仿建的阿育王石柱,上麵刻有佛教故事圖案。禪堂中的緬玉雕刻佛像與四季盛開的蓮花池,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麵。


    還有新加坡與尼泊爾佛教徒共同修建的寺廟,以及南向式樣獨特的靈骨塔等等。每一座寺廟都承載著不同的文化與信仰,共同構成了藍毗尼這座寺廟之國的獨特魅力。


    此外,藍毗尼博物館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聖園區內,陳列著約


    件文物,包括宗教手稿、金屬雕塑、陶器、毛利王朝和胡薩納王朝的錢幣以及世界各地描繪藍毗尼的郵票。藍毗尼國際研究所(liri)位於藍毗尼博物館對麵,為研究佛教和一般宗教提供研究設施。該博物館建於 20 世紀 70 年代,現由來自台灣的建築師 kris yao 及其團隊重新設計。


    總的來說,在藍毗尼園,晨鍾暮鼓、誦經聲聲,佛教徒們彼此間相處融洽、友好。藍毗尼園不僅是一座寺廟的寶庫,更是一座連接著世界各地信仰與文化的橋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