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伽耶,梵名buddha -gaya^,又稱菩提道場(梵bodhi -man!d!a )、佛陀伽耶、摩訶菩提(梵maha^ -bodhi )、菩提場。為佛陀成正覺之地。位於印度比哈爾(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裏處之布達葛雅(bodhgaya^),麵臨恒河支流尼連禪河(梵nairan~jana^ ,今法爾古河),其地原為古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方之優樓頻螺(梵uruv^ )聚落。這裏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因此成為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bodh是印地語中智慧的意思,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它源於佛陀釋迦牟尼在當地的一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而得名,因此,菩提迦耶也有了字麵上的迦耶城的菩提樹之意。


    一、曆史淵源


    佛教經典記載,佛陀經曆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缽羅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故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


    伽耶城於中世紀為婆羅門教徒所擁有,為與婆羅門教徒之伽耶城區別,特將佛成道之聖地稱為佛陀伽耶,而與佛陀之生處(藍毗尼園)、初轉法輪處(鹿野苑)、涅盤處(拘屍那城娑羅雙樹林)並稱為佛陀之四大聖跡。佛陀入滅後,曆代紛紛在此起塔供養,建造精舍伽藍,雖屢遭毀壞,然迄今尚存多處遺跡。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個王子,從小過著養尊處優、奢侈富裕的生活。可有一次他出遊時,看到民間的生老病死;農民在田裏汗流浹背、辛苦的勞作;路邊可憐的乞丐;目睹了這世間積勞成疾、流離失所貧困的窮人,他心中產生了很多的疑問。


    釋迦牟尼目睹了世間的生老病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心目中的困惑也越積越多,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決定出家修行,去尋找人生的真諦,去尋找能回答自己疑惑的答案,這些都發生在2600年前。


    一天夜晚,他拋棄了王子的寶座,離家出走,雲遊四方,追求人生真諦。後來,釋迦牟尼雲遊到菩提迦耶附近,先在森林裏苦修6年。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心中的疑惑得不到答案,就終身不起。在第六個七天打坐靜思時,忽然天空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他任憑風吹雨打,依然紋絲不動,此景感動了湖中的眼鏡蛇蛇王,它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佛祖,為其遮風擋雨。


    當他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未悟得解脫之道時就放棄苦修,到尼連禪河中沐浴,隨後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粥之後,便來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經過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終於在一個月圓之夜悟得了正道,找到了解脫疑惑的答案,成為佛祖釋迦牟尼。


    菩提樹本身在佛教中就是覺悟與智慧的標誌,佛陀在此樹下實現了完全的覺醒,證悟了十二因緣、四諦法等佛教核心教義,之後他就開始向佛教徒傳道了。


    在寺內的湖中心,有一座蛇王與佛祖的雕像,這裏曾經發生佛祖修道,為其遮風擋雨的故事。


    在菩提伽耶的史冊上還有著這樣的記載:當年回教徒侵入印度時,為了保護聖地不受摧殘,佛弟子們將整個寺廟都埋藏了起來,隻有大塔的第九層尚露在外麵。要把這麽高、這麽多的建築全部埋起來,推成個小山丘,絕非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足可見當年佛弟子們的苦心和誠敬。


    一直到600年以後,英國的考古學家根據《大唐西域記》裏的記載,才把菩提塔和金剛座完全的挖掘出來,讓寺廟重見了天日,也才有了今天我們後人見到的菩提伽耶的尊容。


    菩提伽耶先有了菩提樹,才有了佛的頓悟,也就有了寺廟的紀念。昔日釋迦牟尼打坐靜思的方寸之地,如今已成為全球佛教徒心目中的朝拜聖地。


    二、主要遺跡


    昔日,釋迦牟尼打坐靜思的方寸之地,如今已發展成為著名佛教聖地和旅遊勝地。菩提迦耶主要遺跡包括大覺塔也稱摩訶菩提佛寺、菩提樹、金剛座等,是1861英國考古學家亞曆山大·康寧漢挖掘出來,於1870年修複。


    1、大覺塔


    又稱大覺寺、大菩提寺、摩訶菩提僧伽耶(梵mahābodhi -samghārāma )。即位於菩提樹北之精舍。主體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質地為硬質砂岩,塔高50米。底層是邊長15米的方形,從中部開始,層層上縮,頂部為圓柱狀,上立一銅製螺旋圓頂。塔身第一層四角有四個小塔,形似主塔,呼應而立。塔上供有形態各異的佛像。寺內供有釋迦牟尼金身佛像一座,法相莊嚴,光彩照人。散發出令人無法逼視的光芒。


    其始建年代有二說,或謂二世紀,或謂四世紀。五世紀初,法顯入天竺巡禮時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藍,其時之住僧以持律精嚴著稱。六世紀中葉,唯識大論師護法離開那爛陀寺後,一度棲隱於此,撰述《唯識三十頌》之釋文。玄奘西遊印度時,對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遺跡皆詳加記載。另據《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載,於唐貞觀十九年(645),黃水縣令王玄策曾至此,並於塔西立碑。現存之大塔係十二、三世紀間之緬甸國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觀九層,內部實僅兩層,四麵刻有佛像佛龕,雕鏤精致莊嚴。十三世紀時,因避回教徒之摧殘,佛教徒遂將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沒數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國考古學者康林罕(a. cunningham)重新掘出,舉世震驚,每年朝聖之佛教徒不計其數,然今主權仍歸印度教徒所有。


    在塔內供奉了一座兩米高的10世紀金身坐佛像。根據史書記載,玄奘等應該是來過這裏,並且在這裏學習並在寺廟參觀取經,曆經多年,終於將這個遠在萬裏之遙的佛學典籍帶到了華夏大地。


    2、菩提樹


    這裏就是那座大塔,它高高地矗立著,莊嚴而神聖。而在大塔的外側接基台處,有一棵高達十二公尺的菩提樹,宛如一把巨大的綠傘,庇護著這片土地。傳說中,佛陀就在這棵菩提樹下得到了道悟,成為了佛,因此深受佛教徒們的敬仰和崇拜。


    然而,這棵菩提樹的命運並非一帆風順。它的枝條曾多次被折斷,被作為禮物送給了世界各地的佛寺,以表達對佛陀的敬意。這些枝條帶著希望和祝福,被運往遠方,希望能在其他地方生根發芽,延續佛法的傳承。


    如今,這棵菩提樹已經茁壯成長,高達約 100 英尺。傳說中的阿育王深愛著佛教,每天都會來到菩提樹下禮拜,祈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寧。然而,他的夫人卻心生嫉妒,認為阿育王沒有將足夠的關注放在她的身上。於是,她下令讓人砍倒了這棵菩提樹,試圖引起阿育王的注意。


    阿育王得知此事後非常傷心,但他並沒有放棄對菩提樹的信仰。他依然堅持誠懇地許願禮拜,用自己的真心打動了上天。奇跡發生了,從原來的樹根上長出了嫩綠的新芽,它們頑強地生長著,逐漸變成了一棵高大的大樹。這棵樹見證了阿育王的虔誠和執著,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曆史意義、最古老的一棵樹。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這棵菩提樹依舊屹立不倒,它的存在讓人們感受到了佛教的力量和智慧。它不僅是一座自然的豐碑,更是人類精神追求的象征。每一片綠葉都承載著曆史的記憶,每一道年輪都記錄著歲月的痕跡。站在菩提樹下,仿佛可以穿越時空,與過去的智者對話,感受他們的教誨和啟示。


    菩提樹的另外一個說法是,阿育王時代,他的女兒折下一段菩提樹枝,帶往斯裏蘭卡種植。原樹已在1870年被大風刮倒,又從斯裏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聖菩提樹上取的枝條插種而成移植回來,現在的這棵樹據說是原樹的“曾孫”,是原樹的枝條插種而成。


    如今的菩提樹,枝繁葉茂,根盤交錯,綠蔭密布,形成了巨大的傘蓋,幾乎能把摩訶菩提寺後半部遮掩不見。


    菩提樹在佛教徒心目中具有極高的地位,被視為聖潔之地,它的樹影下,佛祖釋迦牟尼正式得道成佛,獲得無上智慧。佛教徒常年聚集在這裏念經、打坐,認為這裏蘊含著無上的智慧,有機會在此念經或打坐可能得道成佛,功德無量。


    3、菩提樹金剛座


    菩提樹下,一塊紅色的砂石板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傳說中的金剛座,據說它是由阿育王特意放置在這裏的,旨在紀念佛陀成道的地方,並象征著佛陀的無上智慧。這塊金剛座大約有2.3米長,寬度則為1.47米左右,高度0.9米。在其上方,一尊莊嚴的佛陀石像端坐著,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佛教的奧秘。而如今,這座佛像已經被虔誠的信徒們用鮮豔的布幔裝飾起來,增添了一份莊嚴肅穆之感。此外,信徒們還在篷架內擺放了大量的鮮花供品,以此表達對佛陀的敬仰之情。


    在金剛座和菩提樹周圍的欄杆之外,還有兩座巨大的佛足印,它們都是用圓形的黑石精心雕刻而成。這些佛足印不僅代表著佛陀的足跡,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與延續。


    在唐朝時期,我國的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人紛紛來到這裏,向金剛座行禮膜拜。其中,玄照大師曾在此駐錫長達四年之久,深入研究了俱舍論和律儀等佛法教義。而智光大師也在此停留了兩年,專注於學習俱舍論和因明學等佛法知識。到了五代以及兩宋時期,誌義、歸寶、蘊述等大師也相繼來到此地,在附近建立了石碑、佛塔等建築,進一步弘揚了佛教文化。


    4、石欄


    這座大塔周圍環繞著許多傳說和曆史故事。據說它是由阿育王建造的。阿育王大約在佛陀涅盤後的兩百年統治著摩揭陀國。起初,他信仰外道,對佛法持懷疑態度,甚至惡意地砍伐了佛陀成道處的菩提樹。然而,盡管樹幹被砍得一幹二淨,但不久之後,新的芽葉卻依然茂盛生長。這一景象讓阿育王深感悔恨,並下令工匠們築起了十多英尺高的石欄,將菩提樹嚴密地保護起來。也有人認為,根據石柱上的刻文推斷,這個石欄應該是在阿育王之後才建造的。


    此外,在公元七世紀初期,羯羅拏蘇伐剌那國的設賞迦王嫉妒佛法,肆意破壞大塔,砍伐菩提樹並焚燒其根部。幾個月後,阿育王的後裔摩揭陀國的補剌拏伐摩王複興了這片聖地,為了防止後人再次濫砍濫伐,他還修建了高達二丈四尺的石垣來加強保護。這些曆史事件都反映出了當時人們對於佛教的尊重與敬仰之情,以及他們為保護佛教聖地所做出的努力。


    石欄楯的構造,其根結構有間柱、橫欄柱和圓形板,是早期印度藝術史上的重要指標。這整個欄楯以西南麵保存得最好,東北麵則損壞很多。高度約八英尺高。欄楯柱上刻有各種不同的紋飾和傳說中的靈獸,十足展現了濃厚的希臘風格縱梁柱部分雕刻著佛一生的事跡,當時並沒有佛像的製作,就以象征的手法,以象表示誕生,法輪代表說法,佛塔表示涅盤。大部分古代原柱已被搬至附近的菩提伽耶博物館陳列,當前僅保存四個古老原柱。其餘的石欄楯是近代仿造的。


    三、主要影響


    每一年到了佛寺盛典活動的時候,這個地方就變得熱鬧非凡,人群熙攘,人頭攢動,人們從四麵八方湧來,甚至有人不惜跨越千裏迢迢的距離,隻為能親臨此地。這種情景不禁讓人聯想到那些虔誠的信徒前往聖地朝覲的畫麵,他們滿懷敬意與熱忱,懷揣著對信仰的執著追求。而對於這些篤信佛教的信徒來說,這裏無疑散發著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許多遊客和信徒來到這裏後,便會效仿當年佛祖靜思時的姿態,在這片神聖之地靜靜端坐,陷入沉思之中。他們期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獲得內心的寧靜,並期待有朝一日能夠領悟到生命的真諦。相較於塵世的喧囂與繁忙,這裏宛如一片寧靜的避風港,遠離塵囂,成為了人們心靈休憩的避風港。


    菩提伽耶作為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信徒紛至遝來,虔誠地朝拜。這裏不僅僅是佛教信仰的核心所在,更是佛教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要舞台。每年,眾多佛教徒、學者以及遊客紛紛湧向此地,親身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在這裏,他們可以領略到佛教藝術的精美絕倫、佛教建築的莊嚴宏偉,還能聆聽大師們的教誨,汲取智慧的養分。同時,菩提伽耶也見證了無數人的成長與轉變,讓人們在追尋信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這裏濃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吸引著遊客,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千年的文化積澱。有些遊客甚至在這裏感覺有了與佛緣,決定在這片聖地上出家修行,形成了一種獨特而有趣的現象。


    總的來說,菩提伽耶不僅僅是佛教信徒心中的神聖之地,還是吸引全球各地旅行者向往的熱門旅遊景點。這個地方充滿了濃鬱的佛教文化氣息、深厚的曆史底蘊以及神秘莫測的氛圍,被譽為令人心馳神往的旅行天堂。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人們似乎可以聆聽並感受那穿越千年時空的古老智慧,體悟到佛教文化的深邃與博大。這裏匯聚了來自不同國度的朝聖者和遊客,他們在此相聚一堂,一同領略這片聖地的奇妙之處,並留下了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