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的一聲,趙廣將奏折狠狠的摔在書案上,這突如其來的一聲嚇的朱熹直接跪地請罪。
“一共十九萬八千二百五十兩?朕的私庫出了十萬兩,定國公出了五萬兩,剩下這滿朝文武捐了不足五萬兩?!”
“陛下……陛下息怒,他們……他們或許有自己的難處,許多大人都在家中籌錢……”
“難處?籌錢?你說的是他們在家門外變賣家產?還是說他們為官都是兩袖清風?!”
“這臣……”
“食君之祿為君分憂,他們眼中除了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還有沒有朕這個皇帝?一群鼠目寸光的東西,沒有帝國哪有他們的榮華富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點道理他們不懂?書都讀到狗身上去了!他們哪個家裏沒有良田千畝。朕聽說有的官員府中隻是豢養歌伎的開銷,每年就不下千兩,如今讓他們拿出點銀子來賑災,就像要了他們的命一樣,居然跑去街上變賣家產,這群狗東西都該殺!”
“陛下息怒。”
“陛下氣大傷身,保重龍體啊。”劉謙連忙上前遞上一杯參茶。
“奴才覺得這事也不能全怪朱大人辦事不力,朱大人清廉之名奴才在這深宮也是有所耳聞的,何況他還帶頭捐了三千兩白銀,奴才以為應當給他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劉謙一邊給趙廣捶著背一邊見縫插針道。
朱熹聞言看向劉謙投去一個感激的目光,劉謙卻沒有回應,他心中暗喜自己可以逃過一劫了,也在感歎這大太監拿了錢是真辦事啊。
一陣劇烈的咳嗽過後,趙廣才緩了過來,“今天有劉謙給你求情,那朕就再給你一個機會,你回去挨家挨戶的去找他們要,就說這錢是朕找他們借的!告訴他們,這次要是再湊不齊賑災款,朕就親自上門找他們借!”
禦書房外朱熹第一次向這個大太監彎下了腰。
“這次真的是全仰仗劉公公。”
“嗬嗬,朱大人不必見外,誰都有落難的時候,以後咱家若是有個什麽難處,也希望朱大人能記得今日之事。”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一番千恩萬謝過後,朱熹憂心忡忡的離開了皇宮。
他知道雖然此番逃過一劫,但是這次自己若是再把事情辦砸了,那麽神仙也救不了自己。
剛剛在禦書房中朱熹之所以被嚇成那副模樣,是因為他又看到了那個人,他知道它就是皇帝手中最利的刀。
朱熹可以因為政見在朝堂和皇帝硬剛,但是麵對趙拓那副沒有生氣的眼神他慫了。
與此同時陸離的新計劃出爐了,隻用了半天的功夫,納川樓各處分店都張貼出了告示,並請來了雜耍戲班大肆宣傳。
“青州遭遇水患,無數災民流離失所,現有十幾萬災民齊聚城外,納川樓雖然隻是一家小小酒樓,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酒樓東家願意私人出錢購糧賑災,也在此呼籲有能力的商人,共同出力為國分憂……”
這張告示最厲害的地方是,陸離承諾但凡願意參與賑災的商人商號,納川樓會製成豐碑立於各處供後人瞻仰。
陸離這一手直接把京城的大小商家都看傻了,此番操作可算是開天辟地頭一次了。
自古以來商人在世人眼中就是奸猾的代名詞,儒家之所以把商人排在士農工商的最末流,一來是商人流動性大不好約束也不好收稅,二來就和無奸不商有很大關係了。
世人痛恨商人的品性,又羨慕他們的財富,商人不受待見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納川樓在帝國內屬於最頂級的酒樓,陸離開創的會員製使平民百姓,根本無力進來消費,但是這次的宣傳卻使納川樓在京城變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自從納川樓的告示貼出去以後,就不斷有一些商人過來拜訪,陸離讓高湛務必好好招待。
開始高湛還有所不解,直到最後很多人都表示願意出錢和納川樓一起賑災,高湛才又一次被陸離折服了。
高湛滿懷疑惑的向陸離求教才得知,陸離做這一切並不僅僅是為了博取名聲,他真正的用意是想聯合這些商人為帝國出份力。
商人在帝國中是一個矛盾的群體,他們有著令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卻有著最低的社會地位,換句話說就是商人有錢,卻得不到社會的尊重。
當這些商人不再為錢發愁的時候,他們就需要精神上的滿足了,那麽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就成了剛需。
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商人會樂善好施,甚至願意拿出錢為村民修橋鋪路,他們要的就是一個名聲。
而陸離這次就是給了他們最需要的聲望,你平時就算捐出所有家產,也比不上這次的為國賑災來的實在。
一個人隻需要拿出個幾百上千兩白銀,從此之後就會名滿天下,就連那些讀書人也不敢再小看自己,這種買賣在他們看來很劃算。
陸離之所以敢這樣做,也是出於對局勢的分析。
新帝登基後一心想要平衡儒家,那麽改變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就成了當務之急,他篤定此番行為會受到皇帝的支持。
看熱鬧的人都在指責納川樓這是在沽名釣譽,最近那些讀書人都不知道把納川樓罵了多少遍了,還有才子罵的不過癮就寫詩文嘲諷。
一篇告示半篇抄,店家賣弄眾人瞧。
沽名釣譽惹人笑,附庸風雅任君嘲。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俗商千年難悟道,書生落筆便逍遙。
且看人間文武藝,萬般下品讀書高!
一處茶樓中,一位手拿折扇的書生一篇嘲諷引得滿堂喝彩。
“好!”
“李兄高才!”
“狂妄!一介俗商也敢妄談憂國,簡直是不自量力。”
有了這些讀書人帶節奏,當然就會有愚昧的百姓信以為真。
這些天納川樓沒少受這些人的折騰,扔點爛菜葉子臭雞蛋那都是小事。
還有好幾次讀書人蠱惑百姓準備衝進納川樓裏鬧事,隻是最後被納川樓裏派出來的壯漢給勸退了。
陸離很理解他們的行為,總結起來就倆字——仇富,這些天陸離沒少聽到這些商人過來訴苦。
很多商人表示自己在災年捐銀施粥,很多讀書人就會出來罵他們假仁假義,自己捐了一百兩,他們又會跳出來說你平時為富不仁,賺了那麽多黑心錢才捐出這麽一點。
久而久之這社會的風氣,就被這群百無一用的噴子給敗壞了,這些人甚至沒有捐過一粒糧食,但是每次仍然會跳出來理直氣壯的指責別人。
“一共十九萬八千二百五十兩?朕的私庫出了十萬兩,定國公出了五萬兩,剩下這滿朝文武捐了不足五萬兩?!”
“陛下……陛下息怒,他們……他們或許有自己的難處,許多大人都在家中籌錢……”
“難處?籌錢?你說的是他們在家門外變賣家產?還是說他們為官都是兩袖清風?!”
“這臣……”
“食君之祿為君分憂,他們眼中除了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還有沒有朕這個皇帝?一群鼠目寸光的東西,沒有帝國哪有他們的榮華富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點道理他們不懂?書都讀到狗身上去了!他們哪個家裏沒有良田千畝。朕聽說有的官員府中隻是豢養歌伎的開銷,每年就不下千兩,如今讓他們拿出點銀子來賑災,就像要了他們的命一樣,居然跑去街上變賣家產,這群狗東西都該殺!”
“陛下息怒。”
“陛下氣大傷身,保重龍體啊。”劉謙連忙上前遞上一杯參茶。
“奴才覺得這事也不能全怪朱大人辦事不力,朱大人清廉之名奴才在這深宮也是有所耳聞的,何況他還帶頭捐了三千兩白銀,奴才以為應當給他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劉謙一邊給趙廣捶著背一邊見縫插針道。
朱熹聞言看向劉謙投去一個感激的目光,劉謙卻沒有回應,他心中暗喜自己可以逃過一劫了,也在感歎這大太監拿了錢是真辦事啊。
一陣劇烈的咳嗽過後,趙廣才緩了過來,“今天有劉謙給你求情,那朕就再給你一個機會,你回去挨家挨戶的去找他們要,就說這錢是朕找他們借的!告訴他們,這次要是再湊不齊賑災款,朕就親自上門找他們借!”
禦書房外朱熹第一次向這個大太監彎下了腰。
“這次真的是全仰仗劉公公。”
“嗬嗬,朱大人不必見外,誰都有落難的時候,以後咱家若是有個什麽難處,也希望朱大人能記得今日之事。”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一番千恩萬謝過後,朱熹憂心忡忡的離開了皇宮。
他知道雖然此番逃過一劫,但是這次自己若是再把事情辦砸了,那麽神仙也救不了自己。
剛剛在禦書房中朱熹之所以被嚇成那副模樣,是因為他又看到了那個人,他知道它就是皇帝手中最利的刀。
朱熹可以因為政見在朝堂和皇帝硬剛,但是麵對趙拓那副沒有生氣的眼神他慫了。
與此同時陸離的新計劃出爐了,隻用了半天的功夫,納川樓各處分店都張貼出了告示,並請來了雜耍戲班大肆宣傳。
“青州遭遇水患,無數災民流離失所,現有十幾萬災民齊聚城外,納川樓雖然隻是一家小小酒樓,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酒樓東家願意私人出錢購糧賑災,也在此呼籲有能力的商人,共同出力為國分憂……”
這張告示最厲害的地方是,陸離承諾但凡願意參與賑災的商人商號,納川樓會製成豐碑立於各處供後人瞻仰。
陸離這一手直接把京城的大小商家都看傻了,此番操作可算是開天辟地頭一次了。
自古以來商人在世人眼中就是奸猾的代名詞,儒家之所以把商人排在士農工商的最末流,一來是商人流動性大不好約束也不好收稅,二來就和無奸不商有很大關係了。
世人痛恨商人的品性,又羨慕他們的財富,商人不受待見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納川樓在帝國內屬於最頂級的酒樓,陸離開創的會員製使平民百姓,根本無力進來消費,但是這次的宣傳卻使納川樓在京城變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自從納川樓的告示貼出去以後,就不斷有一些商人過來拜訪,陸離讓高湛務必好好招待。
開始高湛還有所不解,直到最後很多人都表示願意出錢和納川樓一起賑災,高湛才又一次被陸離折服了。
高湛滿懷疑惑的向陸離求教才得知,陸離做這一切並不僅僅是為了博取名聲,他真正的用意是想聯合這些商人為帝國出份力。
商人在帝國中是一個矛盾的群體,他們有著令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卻有著最低的社會地位,換句話說就是商人有錢,卻得不到社會的尊重。
當這些商人不再為錢發愁的時候,他們就需要精神上的滿足了,那麽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就成了剛需。
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商人會樂善好施,甚至願意拿出錢為村民修橋鋪路,他們要的就是一個名聲。
而陸離這次就是給了他們最需要的聲望,你平時就算捐出所有家產,也比不上這次的為國賑災來的實在。
一個人隻需要拿出個幾百上千兩白銀,從此之後就會名滿天下,就連那些讀書人也不敢再小看自己,這種買賣在他們看來很劃算。
陸離之所以敢這樣做,也是出於對局勢的分析。
新帝登基後一心想要平衡儒家,那麽改變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就成了當務之急,他篤定此番行為會受到皇帝的支持。
看熱鬧的人都在指責納川樓這是在沽名釣譽,最近那些讀書人都不知道把納川樓罵了多少遍了,還有才子罵的不過癮就寫詩文嘲諷。
一篇告示半篇抄,店家賣弄眾人瞧。
沽名釣譽惹人笑,附庸風雅任君嘲。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俗商千年難悟道,書生落筆便逍遙。
且看人間文武藝,萬般下品讀書高!
一處茶樓中,一位手拿折扇的書生一篇嘲諷引得滿堂喝彩。
“好!”
“李兄高才!”
“狂妄!一介俗商也敢妄談憂國,簡直是不自量力。”
有了這些讀書人帶節奏,當然就會有愚昧的百姓信以為真。
這些天納川樓沒少受這些人的折騰,扔點爛菜葉子臭雞蛋那都是小事。
還有好幾次讀書人蠱惑百姓準備衝進納川樓裏鬧事,隻是最後被納川樓裏派出來的壯漢給勸退了。
陸離很理解他們的行為,總結起來就倆字——仇富,這些天陸離沒少聽到這些商人過來訴苦。
很多商人表示自己在災年捐銀施粥,很多讀書人就會出來罵他們假仁假義,自己捐了一百兩,他們又會跳出來說你平時為富不仁,賺了那麽多黑心錢才捐出這麽一點。
久而久之這社會的風氣,就被這群百無一用的噴子給敗壞了,這些人甚至沒有捐過一粒糧食,但是每次仍然會跳出來理直氣壯的指責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