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人都將目光盯著李沛兒這個孩子身上時,鄔鴻漪卻反其道而行之。
他將這件事情的解決辦法,直接轉移到了穩固趙秀這個太子之位身上了。
聽到鄔鴻漪的辦法十分可行後,趙廣立刻就追問道,“那朕要如何來穩固太子之位,才能打消那些豪族的疑慮呢?”
聞言,鄔鴻漪並沒有著急回答,反而是略微沉思了一會才淡淡吐出了四個字。
“太子監國。”
“太子監國?!”
“不錯,除了太子監國,別無他法。”
“可是……可是太子今年才剛滿十四歲啊,太子未及冠便監國,這與禮法不合啊,到時候禮部那群腐儒,定然會極力反對的。”
“此舉的確會招來許多非議,但是陛下別忘了,趙秀乃是陛下的獨子,隻要陛下對外宣稱龍體有恙需要養病,那群腐儒不想同意也得同意了。”
聽完鄔鴻漪的解釋後,趙廣起初還是有幾分疑慮的,可是當他聽完鄔鴻漪接下來的話後,他的態度立刻就變得堅定了起來。
“這其實是一箭三雕之計。”
“還請師公為朕解惑。”
“其一太子監國可以打消那些門閥世家的疑慮,讓他們不在過分擔心隴右李氏會憑借那個孩子左右朝政,其二以陛下現在的身體情況,太子監國已經是早晚之事了,陛下正可以借此機會將太子曆練一番,其三則是陛下正好可以利用太子監國為幌子安心休養,即便是陛下長時間不臨朝,也不會引起朝堂那群老狐狸的猜疑了。”
聽著鄔鴻漪的細細道來,趙廣的眼睛也越來越亮了,聽到最後他原本蒼白的臉上,都泛出了幾縷紅潤。
“好好好,全依師公所言,明日朕便下旨讓太子提前監國!”趙廣興奮的接連說了三個好字,剛才凝聚在他臉上的愁容此時已經一掃而空了。
“師公大智近妖,不愧是天下第一謀士,師公之才堪比當年的諸葛武侯啊。”
“老夫風燭殘年就剩下一把老骨頭了,哪裏敢與當年的武侯相比啊。”
“師公過謙了,此等危及社稷存亡之事,師公僅在三言兩語間,便已經替朕化解了,這個天下間還有誰能出師公之右!”
“好啦,既然事情已經解決,陛下就安心休養身體吧,陛下的身體不宜在過分操勞了。”
聞言,趙廣對著老人感激的點了點頭後,便沉沉的睡了過去。
“好好休息吧,剩下的事情就由師公幫你來做……”看到趙廣這副疲憊的模樣,鄔鴻漪深深的歎了一口氣後呢喃一句。
老人在伸手幫著趙廣掖了掖被角後,便起身帶上兜帽,輕聲走的出了房門。
……
次日大朝會。
當太子監國的消息昭告天下以後,所有想借李家之勢更進一步的官員,全都傻了眼。
由於禮部的主心骨朱熹,已經被朝廷派往了洛陽借兵,整個禮部在群龍無首之下,竟然沒有一個官員敢站出來反對趙廣。
而那些平日裏經常靠反對皇帝博取名聲的言官們,今天更是出奇的安靜。
因為就在昨夜,鄔鴻漪離開皇宮以後,便已經派人挨家挨戶的警告過他們了。
這些言官雖然平日裏靠著博取仕林名聲來立足,但是這一切比起他們自己的小命來,他們還是能夠分得清孰輕孰重的。
因此太子監國之事雖然牽扯甚大,但是在今日大朝會上,趙廣卻並沒有聽到多少反對之聲。
今日那些善於權謀的朝堂老狐狸,也正如鄔鴻漪所料想的那般,自然而然將趙廣的稱病,當成了他想推動太子監國的理由了。
而為了讓那些門閥世家看到,自己穩固太子地位的決心,徹底打消他們的顧慮,趙廣還將霍皇後所在的霍氏一族,也給大肆的封賞了一番。
就此本該是一件動搖國本之事,便這麽雷聲大雨點小的,給輕描淡寫揭過去了。
此事一出皆大歡喜,唯有隴右李家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可是身為五姓七望中實力最強的一族,李家又怎麽肯輕易的吃下這個啞巴虧。
要知道李家與皇室聯姻,可並不是為了一個皇親國戚的身份,在這些門閥世家的眼中,皇家也隻不過是一個替他們暫時管理天下的代理人而已。
更何況為了將李沛兒順利送進皇宮,李家那可是付出了不少的真金白銀來促成此事的。
單是李家冒著巨大風險向漠北城提供的糧草,就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所以他們又怎麽可能讓自家的付出落了空。
隨著太子監國的消息傳到了隴西之地,李家很快就有所了動作。
李家雖然不能將太子監國之事,與趙廣放到台麵上來細細掰扯,但是他們僅是在私下裏做出的一些小動作,就足以讓朝廷應接不暇了。
收到太子監國的消息以後,身為李家當代家主的李淵,先是斷了隴西向朝廷的戰馬供應,隨後便發動家族力量,徹底斬斷了朝廷與涼州的聯係,最終致使漠北城的西北軍,徹底成為了一支孤軍。
然而對於隴右李氏的這一係列動作,趙廣卻隻能看之任之,這就是他所要承受的代價。
……
就在天下局勢如此的動蕩之時,朝廷卻收到了一個來自於洛陽城的好消息。
在經曆了幾番拉扯之後,洛陽王趙鵬居然真的被朱熹給說服,同意朝廷借調他的四萬洛陽軍了。
朱熹返京後一掃往日裏在朝堂中的頹勢,憑借著功臣的身份,他也一舉挽回了在朝堂中的不少話語權。
可是朱熹自己知道,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在這一趟洛陽城之行中,到底遭了多少罪。
洛陽王趙鵬性格暴躁這乃是天下皆知的事情,僅從當初藩王入京之時就可見一斑。
麵對這樣一位藩王開口索要兵權,又豈會是一件那麽容易的事情。
若不是趙廣調動了司州十九萬大軍聯合施壓,趙鵬又哪裏會將一個區區戶部尚書朱熹給放在眼裏。
與其說朱熹這次是身負皇命去談判的,還不如說他這次純粹是給趙鵬去當出氣筒的。
他將這件事情的解決辦法,直接轉移到了穩固趙秀這個太子之位身上了。
聽到鄔鴻漪的辦法十分可行後,趙廣立刻就追問道,“那朕要如何來穩固太子之位,才能打消那些豪族的疑慮呢?”
聞言,鄔鴻漪並沒有著急回答,反而是略微沉思了一會才淡淡吐出了四個字。
“太子監國。”
“太子監國?!”
“不錯,除了太子監國,別無他法。”
“可是……可是太子今年才剛滿十四歲啊,太子未及冠便監國,這與禮法不合啊,到時候禮部那群腐儒,定然會極力反對的。”
“此舉的確會招來許多非議,但是陛下別忘了,趙秀乃是陛下的獨子,隻要陛下對外宣稱龍體有恙需要養病,那群腐儒不想同意也得同意了。”
聽完鄔鴻漪的解釋後,趙廣起初還是有幾分疑慮的,可是當他聽完鄔鴻漪接下來的話後,他的態度立刻就變得堅定了起來。
“這其實是一箭三雕之計。”
“還請師公為朕解惑。”
“其一太子監國可以打消那些門閥世家的疑慮,讓他們不在過分擔心隴右李氏會憑借那個孩子左右朝政,其二以陛下現在的身體情況,太子監國已經是早晚之事了,陛下正可以借此機會將太子曆練一番,其三則是陛下正好可以利用太子監國為幌子安心休養,即便是陛下長時間不臨朝,也不會引起朝堂那群老狐狸的猜疑了。”
聽著鄔鴻漪的細細道來,趙廣的眼睛也越來越亮了,聽到最後他原本蒼白的臉上,都泛出了幾縷紅潤。
“好好好,全依師公所言,明日朕便下旨讓太子提前監國!”趙廣興奮的接連說了三個好字,剛才凝聚在他臉上的愁容此時已經一掃而空了。
“師公大智近妖,不愧是天下第一謀士,師公之才堪比當年的諸葛武侯啊。”
“老夫風燭殘年就剩下一把老骨頭了,哪裏敢與當年的武侯相比啊。”
“師公過謙了,此等危及社稷存亡之事,師公僅在三言兩語間,便已經替朕化解了,這個天下間還有誰能出師公之右!”
“好啦,既然事情已經解決,陛下就安心休養身體吧,陛下的身體不宜在過分操勞了。”
聞言,趙廣對著老人感激的點了點頭後,便沉沉的睡了過去。
“好好休息吧,剩下的事情就由師公幫你來做……”看到趙廣這副疲憊的模樣,鄔鴻漪深深的歎了一口氣後呢喃一句。
老人在伸手幫著趙廣掖了掖被角後,便起身帶上兜帽,輕聲走的出了房門。
……
次日大朝會。
當太子監國的消息昭告天下以後,所有想借李家之勢更進一步的官員,全都傻了眼。
由於禮部的主心骨朱熹,已經被朝廷派往了洛陽借兵,整個禮部在群龍無首之下,竟然沒有一個官員敢站出來反對趙廣。
而那些平日裏經常靠反對皇帝博取名聲的言官們,今天更是出奇的安靜。
因為就在昨夜,鄔鴻漪離開皇宮以後,便已經派人挨家挨戶的警告過他們了。
這些言官雖然平日裏靠著博取仕林名聲來立足,但是這一切比起他們自己的小命來,他們還是能夠分得清孰輕孰重的。
因此太子監國之事雖然牽扯甚大,但是在今日大朝會上,趙廣卻並沒有聽到多少反對之聲。
今日那些善於權謀的朝堂老狐狸,也正如鄔鴻漪所料想的那般,自然而然將趙廣的稱病,當成了他想推動太子監國的理由了。
而為了讓那些門閥世家看到,自己穩固太子地位的決心,徹底打消他們的顧慮,趙廣還將霍皇後所在的霍氏一族,也給大肆的封賞了一番。
就此本該是一件動搖國本之事,便這麽雷聲大雨點小的,給輕描淡寫揭過去了。
此事一出皆大歡喜,唯有隴右李家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可是身為五姓七望中實力最強的一族,李家又怎麽肯輕易的吃下這個啞巴虧。
要知道李家與皇室聯姻,可並不是為了一個皇親國戚的身份,在這些門閥世家的眼中,皇家也隻不過是一個替他們暫時管理天下的代理人而已。
更何況為了將李沛兒順利送進皇宮,李家那可是付出了不少的真金白銀來促成此事的。
單是李家冒著巨大風險向漠北城提供的糧草,就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所以他們又怎麽可能讓自家的付出落了空。
隨著太子監國的消息傳到了隴西之地,李家很快就有所了動作。
李家雖然不能將太子監國之事,與趙廣放到台麵上來細細掰扯,但是他們僅是在私下裏做出的一些小動作,就足以讓朝廷應接不暇了。
收到太子監國的消息以後,身為李家當代家主的李淵,先是斷了隴西向朝廷的戰馬供應,隨後便發動家族力量,徹底斬斷了朝廷與涼州的聯係,最終致使漠北城的西北軍,徹底成為了一支孤軍。
然而對於隴右李氏的這一係列動作,趙廣卻隻能看之任之,這就是他所要承受的代價。
……
就在天下局勢如此的動蕩之時,朝廷卻收到了一個來自於洛陽城的好消息。
在經曆了幾番拉扯之後,洛陽王趙鵬居然真的被朱熹給說服,同意朝廷借調他的四萬洛陽軍了。
朱熹返京後一掃往日裏在朝堂中的頹勢,憑借著功臣的身份,他也一舉挽回了在朝堂中的不少話語權。
可是朱熹自己知道,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在這一趟洛陽城之行中,到底遭了多少罪。
洛陽王趙鵬性格暴躁這乃是天下皆知的事情,僅從當初藩王入京之時就可見一斑。
麵對這樣一位藩王開口索要兵權,又豈會是一件那麽容易的事情。
若不是趙廣調動了司州十九萬大軍聯合施壓,趙鵬又哪裏會將一個區區戶部尚書朱熹給放在眼裏。
與其說朱熹這次是身負皇命去談判的,還不如說他這次純粹是給趙鵬去當出氣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