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誣儲君是什麽罪名,蕭瑀那麽聰明人,能忍嗎?
當然不可能,所以他據理力爭。太子與張玄素素來有隙,且張玄素屢屢上本彈劾太子,仕途之間早就形同陌路,貌合神離了。
太子要殺人,還用過多暗示嗎?隻要一個眼神,下麵的人就去辦了。紇幹承基,是顯德殿的侍衛,是東宮的近身宿衛,是太子的親信。
太子平素對他們尚可,且財帛方麵不吝賞賜,這些人自然願意為太子赴湯蹈火,行萬難言語之罪了。
而長孫無忌的意見與之相佐,既然他們願意為太子赴湯蹈火,那為什麽要把太子招出來呢!這還不能證明,他是在攀誣嗎?
長孫無忌話音剛落,便見翟長孫走了進來,抱拳向皇帝陳述:紇幹承基咬舌自盡了。
這更有意思了,人還問出個子醜寅卯來,人就直接死了!這還怎麽往下進行!
而李承乾呢,覺得多說沒什麽意思,他就是看著皇帝,他想知道陛下到底信不信他。
李世民抬手製止了長孫無忌二人後,便沉聲道:“高明呢,身上是有些毛病。”
“可在孝悌的問題上,朕從來都不擔心。這個紇幹承基,隻不過是突厥人,也是一麵之詞,他的話能信嗎?”
“你們說,朕是相信自己的兒子,還是而包藏禍心的降將?”
李世民之言一出,立刻便將此事定了調子。兒子和降將之間,他自然選擇兒子。而蕭瑀和封言道,見皇帝定了調子,也便不在堅持了!
當然,李世民還是給蕭瑀二人留了臉的,說他們是一時情急,為損失了這麽一個儒門大家而傷心,不是有意衝撞太子的。
皇帝都這麽說了,長孫無忌還能堅持什麽,隻是拱手稱是,隨即意味深長的瞟了二人一眼。
長孫無忌是什麽人啊,不是什麽心胸開闊之輩,從來都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今天他倆對東宮落井下石,那就是對他落井下石,長孫無忌記下了。
而李世民呢,也知道張玄素在官場、士林的威望,雖然紇幹承基死了,但這個事不能就這麽算了。
張玄素是太子的老師,師生一場,這件事就交給太子來辦。
回到東宮已經是半夜,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坐在殿中飲茶。長孫無忌是一臉凝重,可以看出來,他還在生蕭瑀、封言道的氣。
“舅舅,你不是說蕭、封兩家不合嗎?”
是啊,是這樣的。可這次,他倆一同站出來,明顯是站在了一條線上,這還真是奇怪。
長孫無忌奇怪,李承乾倒是見怪不怪了,因為蕭瑀和封言道有個共同點,他們都跟李泰走的近。
小胖子幹別的也許不行,但若是權衡利弊,斡旋牽線,他絕對是兄弟之中的好手。當然,幹這個還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得不要臉。
而相比於蕭瑀、封言道的攻訐,李承乾更關心,是誰要殺張玄素,而且還是說服紇幹承基當死士。
“殿下,這個人,不是齊王送你的嗎?”
“會不會是齊王?”
李承乾搖了搖頭,根本不會是老五,且不說老五遠在齊州鞭長莫及,單說他紇幹承基送給他的時候,還不過是個半大的孩子,他也是行獵中認識此人。李承乾呢,查過紇幹承基的底子,這家夥是突厥人,而且是麻野古部的,麻野古部的首領密蘇阿被頡利幹掉後,他的部族或被吞並,或出逃亡。
那時候,紇幹承基隻有十六歲,便在邊境從了軍,在獨孤彥雲將軍麾下效力,立誌要打敗頡利,為族人報仇。
獨孤將軍在馬邑陣亡後,他的部下或戰死,或被服,隻有很少一部分人,從突厥人的包圍圈逃了出來。紇幹承基就是其中一個,是個幸運的家夥。
隨後,他們這些敗兵碰上了北上馳援的尉遲恭,為尉遲恭所收攏,這才回歸了唐軍的建製。
紇幹承基這個人,平時沉默寡言,不善言辭,李承乾知道他的城府很深,但也沒太拿他當塊了,所以沒有理會!
“太子殿下,你就是太大意了,太容易相信人了!否則,怎麽能吃這麽大的虧。”
“我們能往突厥送一個趙德言,他頡利就不能送一個紇幹承基嗎?”
長孫無忌可是記得清楚,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頡利興兵南下,馬踏渭水之事。
那時候,城中抓到了突厥細作,足足有幾百人,由此可見,突厥為我華夏覬覦之心,不是一兩年了。
而且,在往後的那幾年中,都水監還專門與突厥探子進行了三年的龍爭虎鬥。長孫無忌聽說過,突厥人的秘探組織名為蒼雲犬。
頡利失敗後,雖然賜官封爵,但卻被軟禁在府中,除了那年要給太上皇獻舞,他是一步都沒出過府邸,直指貞觀八年人去世。
而在這段時間裏,那個蒼雲犬的勢力,不止一次的想把頡利劫走,為此都水監付出慘重的代價。
陛下為什麽還要置百騎,就是因為都水監在與蒼雲犬的爭鬥中,損失的太嚴重了,已經不堪複用了。
有鑒於此,長孫無忌有理由懷疑,這件事,與那個陰魂不散的蒼雲犬,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舅舅,有些扯遠了吧!”
“他要真是突厥探子,那刺殺孤的機會,可是有很多!”
不!長孫無忌搖了搖頭,如果換成阿史那忠那樣的劍客,他這種人做事肯定拔劍相向,血濺五步。
但蒼雲犬就不一樣了,他們是突厥的情報係統,為的不是個人恩怨。他們要的是大唐內亂,如此他們才有複國的可能,明白麽!
而大唐最大的內亂,是什麽呢?自然是國本動搖,如果李承乾倒下了,那諸皇子必然群起,倒時候朝廷內亂不休,還哪有精力去估計突厥。
李承乾點點頭,長孫無忌說的還真有道理,曆史上不久是因為他倒下了,才知道了李世民晚年無心政務,一心求仙,而放送了對突厥的管製。
而後又過了一些年,暗中積蓄力量的突厥人,一舉複國!
當然不可能,所以他據理力爭。太子與張玄素素來有隙,且張玄素屢屢上本彈劾太子,仕途之間早就形同陌路,貌合神離了。
太子要殺人,還用過多暗示嗎?隻要一個眼神,下麵的人就去辦了。紇幹承基,是顯德殿的侍衛,是東宮的近身宿衛,是太子的親信。
太子平素對他們尚可,且財帛方麵不吝賞賜,這些人自然願意為太子赴湯蹈火,行萬難言語之罪了。
而長孫無忌的意見與之相佐,既然他們願意為太子赴湯蹈火,那為什麽要把太子招出來呢!這還不能證明,他是在攀誣嗎?
長孫無忌話音剛落,便見翟長孫走了進來,抱拳向皇帝陳述:紇幹承基咬舌自盡了。
這更有意思了,人還問出個子醜寅卯來,人就直接死了!這還怎麽往下進行!
而李承乾呢,覺得多說沒什麽意思,他就是看著皇帝,他想知道陛下到底信不信他。
李世民抬手製止了長孫無忌二人後,便沉聲道:“高明呢,身上是有些毛病。”
“可在孝悌的問題上,朕從來都不擔心。這個紇幹承基,隻不過是突厥人,也是一麵之詞,他的話能信嗎?”
“你們說,朕是相信自己的兒子,還是而包藏禍心的降將?”
李世民之言一出,立刻便將此事定了調子。兒子和降將之間,他自然選擇兒子。而蕭瑀和封言道,見皇帝定了調子,也便不在堅持了!
當然,李世民還是給蕭瑀二人留了臉的,說他們是一時情急,為損失了這麽一個儒門大家而傷心,不是有意衝撞太子的。
皇帝都這麽說了,長孫無忌還能堅持什麽,隻是拱手稱是,隨即意味深長的瞟了二人一眼。
長孫無忌是什麽人啊,不是什麽心胸開闊之輩,從來都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今天他倆對東宮落井下石,那就是對他落井下石,長孫無忌記下了。
而李世民呢,也知道張玄素在官場、士林的威望,雖然紇幹承基死了,但這個事不能就這麽算了。
張玄素是太子的老師,師生一場,這件事就交給太子來辦。
回到東宮已經是半夜,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坐在殿中飲茶。長孫無忌是一臉凝重,可以看出來,他還在生蕭瑀、封言道的氣。
“舅舅,你不是說蕭、封兩家不合嗎?”
是啊,是這樣的。可這次,他倆一同站出來,明顯是站在了一條線上,這還真是奇怪。
長孫無忌奇怪,李承乾倒是見怪不怪了,因為蕭瑀和封言道有個共同點,他們都跟李泰走的近。
小胖子幹別的也許不行,但若是權衡利弊,斡旋牽線,他絕對是兄弟之中的好手。當然,幹這個還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得不要臉。
而相比於蕭瑀、封言道的攻訐,李承乾更關心,是誰要殺張玄素,而且還是說服紇幹承基當死士。
“殿下,這個人,不是齊王送你的嗎?”
“會不會是齊王?”
李承乾搖了搖頭,根本不會是老五,且不說老五遠在齊州鞭長莫及,單說他紇幹承基送給他的時候,還不過是個半大的孩子,他也是行獵中認識此人。李承乾呢,查過紇幹承基的底子,這家夥是突厥人,而且是麻野古部的,麻野古部的首領密蘇阿被頡利幹掉後,他的部族或被吞並,或出逃亡。
那時候,紇幹承基隻有十六歲,便在邊境從了軍,在獨孤彥雲將軍麾下效力,立誌要打敗頡利,為族人報仇。
獨孤將軍在馬邑陣亡後,他的部下或戰死,或被服,隻有很少一部分人,從突厥人的包圍圈逃了出來。紇幹承基就是其中一個,是個幸運的家夥。
隨後,他們這些敗兵碰上了北上馳援的尉遲恭,為尉遲恭所收攏,這才回歸了唐軍的建製。
紇幹承基這個人,平時沉默寡言,不善言辭,李承乾知道他的城府很深,但也沒太拿他當塊了,所以沒有理會!
“太子殿下,你就是太大意了,太容易相信人了!否則,怎麽能吃這麽大的虧。”
“我們能往突厥送一個趙德言,他頡利就不能送一個紇幹承基嗎?”
長孫無忌可是記得清楚,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頡利興兵南下,馬踏渭水之事。
那時候,城中抓到了突厥細作,足足有幾百人,由此可見,突厥為我華夏覬覦之心,不是一兩年了。
而且,在往後的那幾年中,都水監還專門與突厥探子進行了三年的龍爭虎鬥。長孫無忌聽說過,突厥人的秘探組織名為蒼雲犬。
頡利失敗後,雖然賜官封爵,但卻被軟禁在府中,除了那年要給太上皇獻舞,他是一步都沒出過府邸,直指貞觀八年人去世。
而在這段時間裏,那個蒼雲犬的勢力,不止一次的想把頡利劫走,為此都水監付出慘重的代價。
陛下為什麽還要置百騎,就是因為都水監在與蒼雲犬的爭鬥中,損失的太嚴重了,已經不堪複用了。
有鑒於此,長孫無忌有理由懷疑,這件事,與那個陰魂不散的蒼雲犬,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舅舅,有些扯遠了吧!”
“他要真是突厥探子,那刺殺孤的機會,可是有很多!”
不!長孫無忌搖了搖頭,如果換成阿史那忠那樣的劍客,他這種人做事肯定拔劍相向,血濺五步。
但蒼雲犬就不一樣了,他們是突厥的情報係統,為的不是個人恩怨。他們要的是大唐內亂,如此他們才有複國的可能,明白麽!
而大唐最大的內亂,是什麽呢?自然是國本動搖,如果李承乾倒下了,那諸皇子必然群起,倒時候朝廷內亂不休,還哪有精力去估計突厥。
李承乾點點頭,長孫無忌說的還真有道理,曆史上不久是因為他倒下了,才知道了李世民晚年無心政務,一心求仙,而放送了對突厥的管製。
而後又過了一些年,暗中積蓄力量的突厥人,一舉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