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作為一種人才選拔機製,雖然早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萌芽,後又經過隋朝發展,但真正大規模的應用,卻是在唐朝。
大唐的科舉分為兩種,即常舉和製舉。所謂常舉,便是“常貢之科”,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科舉考試,時間和科目較為固定;製舉,是皇帝為選拔特殊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不定、時間不定,屬於特殊選拔考試。
科舉考試科目極多,其中最為主要的有六科,即秀才科、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統稱為六科。
秀才科列為常選科目之首,考察國家大政方針,由於考試極難,經常也難以錄取一人,以至於報考人數越來越少。
進士科考試難度僅次於秀才科,雖然錄取率隻有百分之一、二,但報考人數卻不斷增多。考試內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帖經”,考察對經書的熟悉程度;二是“雜文”,主要考察詩、賦等題材的寫作水平;三是“策問”,通常為時務策五道,考察對國家政策的了解和時政事務的對策。
明經科考儒、道經義,大唐的經書分為正經和雜經,其中正經共九部,根據重要程度和難易程度,又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
明法科考察律法知識,選拔司法人才,考試內容為唐律七條、令三條,考試分為兩部分,一是帖律、令,考察對律令的熟悉程度;二是筆試,考察對律令的使用,通常為具體案件十件。
明字科考察文字理論和書法水平,考試還是分為兩部分,一是考察對《說文》、《字林》兩部著作的熟悉程度,二是口試相關內容。
明算科。主要考察數學和天文學知識,考試內容為《九章律》、《海島》、《孫子》等。
而李承乾最為看重的,便是秀才科、進士科、明法科三項。因為這三項,都是選拔實物人才的。
好是好,但缺點是,能考上的人,太少了!有時候,一科隻有一兩人,說是鳳毛麟角也不為過。也不知道是人真的不行,還是這裏有什麽茂密,所以今年,他特地來看。
今年的主考是孔穎達、副主考是長孫衝,由他二人帶領吏、禮二部的吏員,負責今年的考試。
孔穎達向李承乾介紹,每年開考之前,朝廷都會對學子的資格進行審查,而學子需要提供兩個憑證。一是州府開具的解狀,以證明自己具備考試資格;二是記載個人的家狀,這其中包含學子的姓名、年齡、籍貫、相貌特征等內容,以便朝廷查驗身份。
資料遞交上去後,吏部或禮部會審核、發榜,公示結果。在公示期間,如果有瑕疵,便會被取消考試資格。公示結束後,隻有仍在榜上的學子,才能參加接下來的考試。
接下來便是考試了,禮部下設貢院,考試、閱卷、放榜全部在貢院進行。
考試期間,學子每天的卯時攜帶筆墨硯台、清水、食物等入場,然後經過一天的考試,當天酉時收卷,考生離開考場,等待第二天的考試,周而複始直到考試結束。
考試結束後,禮部吏員會將通過考試的學子名單,交給宰相、皇帝進行審核,決定最終的名次。
最後,尚書省會舉行“唱第”儀式,聽到唱名的考生就算是及第,落榜的就算落第,這算是最後公示,然後朝廷會選一個吉祥日子放榜,還會安排專人將榜單發送全國各地。
考試後,朝廷通常會給及第的學子發放榜帖-泥金帖子,就是用泥金為墨,撰寫錄取信息。
再往後,就是選拔,由禮部舉行關試,隻有通過了吏部的考察,才算是真正擁有了做官的資格,接下來便是等待吏部安排具體官職了。
如果學子急於替朝廷出力,還可以再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書判拔萃”兩種考試,合格後便可立即授官。這就是整個科舉考試的全過程,自武德建國以來,孔穎達參與過好多次了,對這一套了然於胸。
“孔師,批卷的時候,能看到名字吧!”
那是自然,卷首便有考生的姓名、年齡、籍貫。也正是因為這個,行卷才在科舉考試中,占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隻要上了通榜的,才有可能通過考試。
“那好啊!那就將所有的卷子全部彌封!”
“啊?”
“沒聽懂?”
李承乾給他解釋了一下,便是將試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貫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以增加科舉的公平性!
彌封的活計,不由吏部、禮部的考官負責,在禦前抽掉千牛衛來做。評卷結束前,任何人不得啟封,違者斬立決!
“啊!”,孔穎達沒想到,太子竟然會這麽做。
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不注重學子平時的文采和道德等條件,而隻重考試成績不重品行,明顯是利大於弊啊!
李承乾微微一笑:“孔師,你厚道人,一心治學。你能保證,所有人都跟你一樣,不會徇私作弊麽!”
“這個,這個沒法保證”,孔穎達當然知道取士的弊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通榜,的確有些私相授受的意思。
李承乾嘿嘿一笑,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
所以取才,當效仿曹操,有才不必有德,凡有治國用兵之術,不仁不孝仍以重用,這樣大唐才能蒸蒸日上。
而且,誰能保證,那些過了通榜的家夥,不會成為奸臣佞臣,貪官汙吏,遺禍家國呢!
三法司每年處理的官吏那麽多,就沒有科舉考上來的?
李承乾向孔穎達出示了,皇帝的手諭,陛下允許他,按照實際情況,調整考試的方式、方法。
老孔見狀也是歎了口氣,點點頭:“好吧,老臣聽殿下的。”
這就對了,把名字糊上,李承乾想知道,沒有這道手續,到底有多少人能脫穎而出!
哦,“對了,評卷,孤親自坐鎮,與卿等一起為國家掄才!”
大唐的科舉分為兩種,即常舉和製舉。所謂常舉,便是“常貢之科”,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科舉考試,時間和科目較為固定;製舉,是皇帝為選拔特殊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不定、時間不定,屬於特殊選拔考試。
科舉考試科目極多,其中最為主要的有六科,即秀才科、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統稱為六科。
秀才科列為常選科目之首,考察國家大政方針,由於考試極難,經常也難以錄取一人,以至於報考人數越來越少。
進士科考試難度僅次於秀才科,雖然錄取率隻有百分之一、二,但報考人數卻不斷增多。考試內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帖經”,考察對經書的熟悉程度;二是“雜文”,主要考察詩、賦等題材的寫作水平;三是“策問”,通常為時務策五道,考察對國家政策的了解和時政事務的對策。
明經科考儒、道經義,大唐的經書分為正經和雜經,其中正經共九部,根據重要程度和難易程度,又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
明法科考察律法知識,選拔司法人才,考試內容為唐律七條、令三條,考試分為兩部分,一是帖律、令,考察對律令的熟悉程度;二是筆試,考察對律令的使用,通常為具體案件十件。
明字科考察文字理論和書法水平,考試還是分為兩部分,一是考察對《說文》、《字林》兩部著作的熟悉程度,二是口試相關內容。
明算科。主要考察數學和天文學知識,考試內容為《九章律》、《海島》、《孫子》等。
而李承乾最為看重的,便是秀才科、進士科、明法科三項。因為這三項,都是選拔實物人才的。
好是好,但缺點是,能考上的人,太少了!有時候,一科隻有一兩人,說是鳳毛麟角也不為過。也不知道是人真的不行,還是這裏有什麽茂密,所以今年,他特地來看。
今年的主考是孔穎達、副主考是長孫衝,由他二人帶領吏、禮二部的吏員,負責今年的考試。
孔穎達向李承乾介紹,每年開考之前,朝廷都會對學子的資格進行審查,而學子需要提供兩個憑證。一是州府開具的解狀,以證明自己具備考試資格;二是記載個人的家狀,這其中包含學子的姓名、年齡、籍貫、相貌特征等內容,以便朝廷查驗身份。
資料遞交上去後,吏部或禮部會審核、發榜,公示結果。在公示期間,如果有瑕疵,便會被取消考試資格。公示結束後,隻有仍在榜上的學子,才能參加接下來的考試。
接下來便是考試了,禮部下設貢院,考試、閱卷、放榜全部在貢院進行。
考試期間,學子每天的卯時攜帶筆墨硯台、清水、食物等入場,然後經過一天的考試,當天酉時收卷,考生離開考場,等待第二天的考試,周而複始直到考試結束。
考試結束後,禮部吏員會將通過考試的學子名單,交給宰相、皇帝進行審核,決定最終的名次。
最後,尚書省會舉行“唱第”儀式,聽到唱名的考生就算是及第,落榜的就算落第,這算是最後公示,然後朝廷會選一個吉祥日子放榜,還會安排專人將榜單發送全國各地。
考試後,朝廷通常會給及第的學子發放榜帖-泥金帖子,就是用泥金為墨,撰寫錄取信息。
再往後,就是選拔,由禮部舉行關試,隻有通過了吏部的考察,才算是真正擁有了做官的資格,接下來便是等待吏部安排具體官職了。
如果學子急於替朝廷出力,還可以再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書判拔萃”兩種考試,合格後便可立即授官。這就是整個科舉考試的全過程,自武德建國以來,孔穎達參與過好多次了,對這一套了然於胸。
“孔師,批卷的時候,能看到名字吧!”
那是自然,卷首便有考生的姓名、年齡、籍貫。也正是因為這個,行卷才在科舉考試中,占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隻要上了通榜的,才有可能通過考試。
“那好啊!那就將所有的卷子全部彌封!”
“啊?”
“沒聽懂?”
李承乾給他解釋了一下,便是將試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貫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以增加科舉的公平性!
彌封的活計,不由吏部、禮部的考官負責,在禦前抽掉千牛衛來做。評卷結束前,任何人不得啟封,違者斬立決!
“啊!”,孔穎達沒想到,太子竟然會這麽做。
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不注重學子平時的文采和道德等條件,而隻重考試成績不重品行,明顯是利大於弊啊!
李承乾微微一笑:“孔師,你厚道人,一心治學。你能保證,所有人都跟你一樣,不會徇私作弊麽!”
“這個,這個沒法保證”,孔穎達當然知道取士的弊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通榜,的確有些私相授受的意思。
李承乾嘿嘿一笑,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
所以取才,當效仿曹操,有才不必有德,凡有治國用兵之術,不仁不孝仍以重用,這樣大唐才能蒸蒸日上。
而且,誰能保證,那些過了通榜的家夥,不會成為奸臣佞臣,貪官汙吏,遺禍家國呢!
三法司每年處理的官吏那麽多,就沒有科舉考上來的?
李承乾向孔穎達出示了,皇帝的手諭,陛下允許他,按照實際情況,調整考試的方式、方法。
老孔見狀也是歎了口氣,點點頭:“好吧,老臣聽殿下的。”
這就對了,把名字糊上,李承乾想知道,沒有這道手續,到底有多少人能脫穎而出!
哦,“對了,評卷,孤親自坐鎮,與卿等一起為國家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