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從禁軍組建後,先帝下旨,以渭北白渠旁民棄腴田分給之,讓他們在長安有了房,有了地,有了戶口。同時,還給了世襲的軍職,每位士卒年老以後,他們的兄弟或者兒子都繼承軍職,所以他們又叫“父子軍”。且這一製度,沿襲至今,也是我朝唯一可以世襲軍職的一批人。
武德朝時,元從禁軍被編為十二府,由先帝最為信任的舊部將領們掌管,戍衛長安一帶的安全,並且輪值皇宮,負責守衛。
先帝覺得,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支部隊是李家起兵的老班底,讓他們戍衛最核心的皇宮,自然是最放心的。
但先帝忘了,他們同時也是陛下的老部下,一路跟著陛下從太原打出來的。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們並沒有反抗,選擇了中立,這也是陛下可以順利得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後,陛下建立百騎,便是從這支軍隊中挑選的兵員。且一直以來,百騎的兵員,都是來自這裏。
至於李承乾問的雀翎衛,與百騎一樣明著是天子的行獵扈從軍隊,實際也是情司軍衛,這也是我大唐第一支情司軍衛。
不過,武德七年以後,雀翎衛便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就連萬宣道這樣專職的北門軍官,也不知道這支人馬去了哪裏。
當然,當時有一種說法,說是先帝擔心有人謀反,所以把他們化整為零,全部打入各公候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用來監視他們。
萬宣道了解他那個老謀深算的姐夫,一個連親兒子都信不過的人,他怎麽能信得過太極殿站班的那些王八蛋呢!
“王靈智,當年是雀翎衛頭領吧!”
“不!他不是,他隻是先帝的侍衛統領。雀翎衛頭領是柴桑!”
“誰?是姑父的族人?”
不!柴桑之父,乃是隋末在山西作亂的匪盜-柴保昌之子。大業十一年,柴保昌與敬盤陀等在絳郡聚眾起事,部隊很快發展到數萬人之眾,又轉戰於絳郡、文城郡、臨汾郡一帶,成為朝廷的隱患。
後來,隋廷命民部尚書-樊子蓋率關中兵數萬征討義軍。樊子蓋將柴、敬二部盤踞的汾水以北的村莊、塢堡全部燒毀,而麵對降者,也是不管老少一律坑殺。也正是因為樊子蓋血腥手段,這匪啊,是越剿越多。無奈之下,楊廣隻能換帥,以時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的先帝代之。
吸取了樊子蓋失敗的教訓,先帝采用剿撫並用的策略,一麵積極進攻,一麵進行勸降。善待投降的匪軍,甚至將降者安置在中軍充當戍衛重任,從而成功地瓦解了匪軍的軍心,總共招降了有數萬人之多,並生擒了柴保昌與敬盤陀兩位大頭領。
楊廣呢,表麵接受了投降,還授予了柴、敬等大小頭領官職,實際卻是包藏禍心,他以朝廷的名義,將降軍分化,散入周圍各郡,與郡兵混編,使之失去抵抗朝廷的能力。隨後,又分批召他們入京,進入調入禁軍當差。等他們都到了,便找了個借口,將他們都砍了。
柴桑那時候年紀小,柴保昌又擔心遇到不測,便將他托付了給了先帝,在先帝身邊做個親兵,因為保留了一條性命。柴桑這個人,其貌不揚,個子不高,軍功也不顯,所以在眾星璀璨的武德初年,自然沒有什麽存在感,太子沒主意他也很正常。
但這個家夥,卻是個搞情報的高手,武德朝時,禦前的所有情報,都是經過他手傳上去的。但武德七年之後,他就如泥牛入海,再也沒在人前露過麵。
“怎麽,這個雀翎衛,又冒出來了?”
李承乾淡淡一笑:“近兩年,長安多事,都水監、百騎、不良人、還有孤的親軍都尉府,都是應接不暇。”
“孤呢,也是人老多心,多問一嘴。總覺得,有人似乎比我們更了解長安。”
........
萬宣道離開後,張思政把大理少卿孫伏伽、張睿引了進來。兩位少卿來,當然是有事的。
大理寺抓到了一個人-王永安。
“誰?”,李承乾眉毛挑了起來。
可見到二人一起點頭,他是頟首表示了解。王永安乃是叛將-王君廓之子。
王君廓是瓦崗名將,從皇帝征戰多有戰功,悍勇異常。武德末期,他在幽州做都督,卻不想著保境安民,而驕橫自恣,肆意淩辱幽州境內的胡族。長史李玄道多次向朝廷上書彈劾他。貞觀元年,王君廓奉詔入朝,李玄道托他捎信給從舅房玄齡。王君廓私下折信,卻不認識信中的秘語,便懷疑李玄道是在告發自己。行至渭南時,發現情形不對,便殺死驛站吏卒,欲逃往突厥投靠處羅,可惜沒能成功,在邊境被鄉民殺死,一代悍將由此落幕。
這個,王永安呢,是王君廓的兒子,當年也隨著其父一同逃亡,王君廓死後,他也成了朝廷通緝的要犯,卻不想被大理寺抓了個正著。
“抓著了就好,那就審審,上書等著禦批就行了!”
要是有太子說的這麽簡單就好了,他們倆也不會跑東宮這一趟。
李承乾走階上走下來,抬手示意二位少卿入座:“怎麽著,叛將還有理了?”
孫伏伽放下茶盞,緊著回道:“這個王永安啊,還真不是大理寺刻意抓捕的,說是他主動投網,倒是更貼切些。”
什麽?自投羅網?
這個,李承乾就有些看不明白了,這家夥是白癡嗎?他不知道什麽是王法嗎?就算當年他爹叛逃不是他個少年鼓動的,但作為叛賊的兒子,他也是要被國法處置的啊!自投羅網,他活膩了怎麽的!
張睿也跟著附和:“是的,不僅是自投羅網,他還想伸冤,為他的父親-王君廓伸冤。他說,他爹是被人陷害的。”
陷害的?李承乾踱了幾步,繼而轉身:“他說是誰了嗎?”
張睿點點頭:“李義滿的侄兒,華州刺史-李武意。”
“他?”,李承乾擰著眉頭,揉起了下巴!
武德朝時,元從禁軍被編為十二府,由先帝最為信任的舊部將領們掌管,戍衛長安一帶的安全,並且輪值皇宮,負責守衛。
先帝覺得,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支部隊是李家起兵的老班底,讓他們戍衛最核心的皇宮,自然是最放心的。
但先帝忘了,他們同時也是陛下的老部下,一路跟著陛下從太原打出來的。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們並沒有反抗,選擇了中立,這也是陛下可以順利得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後,陛下建立百騎,便是從這支軍隊中挑選的兵員。且一直以來,百騎的兵員,都是來自這裏。
至於李承乾問的雀翎衛,與百騎一樣明著是天子的行獵扈從軍隊,實際也是情司軍衛,這也是我大唐第一支情司軍衛。
不過,武德七年以後,雀翎衛便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就連萬宣道這樣專職的北門軍官,也不知道這支人馬去了哪裏。
當然,當時有一種說法,說是先帝擔心有人謀反,所以把他們化整為零,全部打入各公候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用來監視他們。
萬宣道了解他那個老謀深算的姐夫,一個連親兒子都信不過的人,他怎麽能信得過太極殿站班的那些王八蛋呢!
“王靈智,當年是雀翎衛頭領吧!”
“不!他不是,他隻是先帝的侍衛統領。雀翎衛頭領是柴桑!”
“誰?是姑父的族人?”
不!柴桑之父,乃是隋末在山西作亂的匪盜-柴保昌之子。大業十一年,柴保昌與敬盤陀等在絳郡聚眾起事,部隊很快發展到數萬人之眾,又轉戰於絳郡、文城郡、臨汾郡一帶,成為朝廷的隱患。
後來,隋廷命民部尚書-樊子蓋率關中兵數萬征討義軍。樊子蓋將柴、敬二部盤踞的汾水以北的村莊、塢堡全部燒毀,而麵對降者,也是不管老少一律坑殺。也正是因為樊子蓋血腥手段,這匪啊,是越剿越多。無奈之下,楊廣隻能換帥,以時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的先帝代之。
吸取了樊子蓋失敗的教訓,先帝采用剿撫並用的策略,一麵積極進攻,一麵進行勸降。善待投降的匪軍,甚至將降者安置在中軍充當戍衛重任,從而成功地瓦解了匪軍的軍心,總共招降了有數萬人之多,並生擒了柴保昌與敬盤陀兩位大頭領。
楊廣呢,表麵接受了投降,還授予了柴、敬等大小頭領官職,實際卻是包藏禍心,他以朝廷的名義,將降軍分化,散入周圍各郡,與郡兵混編,使之失去抵抗朝廷的能力。隨後,又分批召他們入京,進入調入禁軍當差。等他們都到了,便找了個借口,將他們都砍了。
柴桑那時候年紀小,柴保昌又擔心遇到不測,便將他托付了給了先帝,在先帝身邊做個親兵,因為保留了一條性命。柴桑這個人,其貌不揚,個子不高,軍功也不顯,所以在眾星璀璨的武德初年,自然沒有什麽存在感,太子沒主意他也很正常。
但這個家夥,卻是個搞情報的高手,武德朝時,禦前的所有情報,都是經過他手傳上去的。但武德七年之後,他就如泥牛入海,再也沒在人前露過麵。
“怎麽,這個雀翎衛,又冒出來了?”
李承乾淡淡一笑:“近兩年,長安多事,都水監、百騎、不良人、還有孤的親軍都尉府,都是應接不暇。”
“孤呢,也是人老多心,多問一嘴。總覺得,有人似乎比我們更了解長安。”
........
萬宣道離開後,張思政把大理少卿孫伏伽、張睿引了進來。兩位少卿來,當然是有事的。
大理寺抓到了一個人-王永安。
“誰?”,李承乾眉毛挑了起來。
可見到二人一起點頭,他是頟首表示了解。王永安乃是叛將-王君廓之子。
王君廓是瓦崗名將,從皇帝征戰多有戰功,悍勇異常。武德末期,他在幽州做都督,卻不想著保境安民,而驕橫自恣,肆意淩辱幽州境內的胡族。長史李玄道多次向朝廷上書彈劾他。貞觀元年,王君廓奉詔入朝,李玄道托他捎信給從舅房玄齡。王君廓私下折信,卻不認識信中的秘語,便懷疑李玄道是在告發自己。行至渭南時,發現情形不對,便殺死驛站吏卒,欲逃往突厥投靠處羅,可惜沒能成功,在邊境被鄉民殺死,一代悍將由此落幕。
這個,王永安呢,是王君廓的兒子,當年也隨著其父一同逃亡,王君廓死後,他也成了朝廷通緝的要犯,卻不想被大理寺抓了個正著。
“抓著了就好,那就審審,上書等著禦批就行了!”
要是有太子說的這麽簡單就好了,他們倆也不會跑東宮這一趟。
李承乾走階上走下來,抬手示意二位少卿入座:“怎麽著,叛將還有理了?”
孫伏伽放下茶盞,緊著回道:“這個王永安啊,還真不是大理寺刻意抓捕的,說是他主動投網,倒是更貼切些。”
什麽?自投羅網?
這個,李承乾就有些看不明白了,這家夥是白癡嗎?他不知道什麽是王法嗎?就算當年他爹叛逃不是他個少年鼓動的,但作為叛賊的兒子,他也是要被國法處置的啊!自投羅網,他活膩了怎麽的!
張睿也跟著附和:“是的,不僅是自投羅網,他還想伸冤,為他的父親-王君廓伸冤。他說,他爹是被人陷害的。”
陷害的?李承乾踱了幾步,繼而轉身:“他說是誰了嗎?”
張睿點點頭:“李義滿的侄兒,華州刺史-李武意。”
“他?”,李承乾擰著眉頭,揉起了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