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之吏,順旨承風,舞文弄法,曲成其罪。最近不少人上書,三法司審案,動刑頗多,如此置法,必生冤獄,所以他們上本,請太子嚴限法司職權!他們還舉了個例子,說大將軍張士貴杖中郎將等將校,怒其杖刑吏將。
可對這些奏疏,李承乾的批示就一句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這話是一語雙關,一來說關在大獄中的那些人,二也是點那些上本的人,既然心裏沒鬼,那就別操那些沒用的心。
更何況,軍法不同其他律法,軍隊與官員不同,自然對待的方式不一樣。張士貴作為皇家禁軍的領袖,鎮守玄武門,若是馭下不嚴,那宮衛防務豈不是亂套了。更何況,張士貴是諸將中最善射的,加之又是玄武門長上,日常的教習任務便是又他負責,教授、懲罰都是權限,這沒什麽好置喙的。為此,李承乾還引用了皇帝的一句話“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門小營繕,何預君事!”,這話是什麽意思?北軍,是皇家的軍隊,他們隻效忠皇室,聽命於陛下,人臣蓋末能問。房玄齡這等二十年的宰相,潛邸出身的功勳元老都沒有資格問,更不要說他們了!因此,還特別下令,對張士貴嘉獎,並提升其子-張瑱為中郎將,以鼓勵他嚴格治軍的作風。
東宮-顯德殿
上官儀拿過來三個本章,這三份本章都是說突增軍費的問題。他們都認為,國家養軍已經花了不少錢了,再加恐怕百姓不堪負重,所以請太子酌情消減。
李承乾隻是掃了一眼,便上官儀將三份奏疏駁掉,什麽叫軍費開支過大。現在花點錢,提升一下將士們的體質,更好的訓練,提高戰鬥力,將來在戰場上,能少死多少人,他們知道嗎?
這些人都是沒上過戰場,沒打過仗的,他們對戰爭的認識,隻有戰報上那冰冷的數字,他們沒有切膚之痛,也不知道那是一副什麽景象!
對這種人,李承乾看沒有什麽客氣的必要,把他們貶到瀚海都督府去,去做屯田官,讓他們也去體驗一下,那黃沙和冰雪,也知道知道將士們戍邊的不易!
“可是殿下,這三個人年紀都不小了,臣怕!”
“怕什麽,他們靠著兩篇好文章,吃了朝廷三十年的閑飯,難道這三十年的恩賜,不足讓他們以死報效嗎?”
李承乾的態度很明確,且不容質疑,戍邊屯田三年,三年之後,他們要還活著,便可以回到長安,繼續做他們的京官。要是撐不住,那就埋在漠北的黃沙中吧!
不知所謂,撥這麽大筆錢,提高全軍的待遇,那是李承乾這個太子說了就能算的。開玩笑!他們也不用腦子想一想,這種事,隻有陛下的聖意才能做到,人雲亦雲,不知所謂,既然這麽愚蠢,他們就該為愚蠢付出代價!沒什麽可值得同情的!
備戰征伐高句麗的事,已經是不可回旋之事了,任何人都改變不了。但李承乾要加一條,要形成細文,發到各折衝都尉府,家中獨子者,不準加入征行軍。
.........
處理這事,李承乾交代了兩句,讓馬周、上官儀主持批閱奏疏,他和李恪則是換上了便服出了宮。目的地,則是寧夫人的酒肆。
靠街的包間,聽到窗外熙熙攘攘的人聲,滾燙的暖器,溫好的小酒,兄弟倆小酌幾杯,很是愜意。
生於皇室,身不由己,皇室之中的骨肉親情都是非常淡漠的,就連親兄弟之間都可能互相殘殺,為了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死的人太多了。即使你想過平凡的生活,可是命運卻不想放過你。
但李承乾與李恪,卻因為比別人看的開,看的遠,所以兄弟握手言和,才有今日攜手共進退,無往而不利的景象。李承乾也真是沒虧待李恪硬生生的是把一個親王,送到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的位置上。要知道同樣官爵的長孫無忌,可是用辦生才走到這個位置的。
記得貞觀十一年,他投效東宮前,皇帝與他說過一段話,他說:父與子雖然是最親近的,但是如果兒子有罪,國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漢武帝已經確立漢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氣,私下圖謀不法的事情,霍光憑借詔書就可以將他誅殺。你身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為誡。
從那一刻開始,李恪就知道,父皇心目中儲位的人選,從來隻有大哥,他和老四不管怎麽努力都是白搭,所以為什麽不選擇舒服一點的日子過呢。
現在看來,他的決定是正確的,別的不敢說,太子登基之後,他絕對能成為李唐建國以來,除去父皇外,最有權勢的親王,地位甚至會超過長孫無忌。太子如此待他,他還有什麽不知足的!
放下酒杯,李恪來了一句:“大哥,征討高句麗,父皇是想親爭啊!”
李恪不是無的放矢,這些年,朝廷的仗少打了嗎?可有那一次,父皇像這一次這般認真,凡事親力親為的,還把沛國公等隨煬帝征討高句麗的臣工都叫了過去,輕取他們的意見。這目的,還不明顯麽!
但李恪覺得,父皇的年紀雖然不大,但年輕時受戰傷太多,時常受舊傷的折磨,要遠征對他的身體實在是個考驗。而且,天子親征,是在拿社稷做賭本,隋煬帝是親征了,可結果是什麽樣!一旦出了問題,那就是社稷傾覆,乾坤逆轉,所以保護他的軍隊,比作戰的都多,這太束縛軍隊的戰力了。
李承乾歎了口氣:“你說的這些,我能不知道!關鍵是父皇,他太想證明,他比楊廣強了!楊廣做到的,他要做到,楊廣做不到的,他還要做到!”
“九州缺一,神州不全!父皇呢,是開創之主,他希望自己能把完成的版圖交給我們的手中。”
李恪磨了磨酒杯:“這是不是太執著了!難道你我兄弟,不能為父皇分憂嗎?”
可對這些奏疏,李承乾的批示就一句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這話是一語雙關,一來說關在大獄中的那些人,二也是點那些上本的人,既然心裏沒鬼,那就別操那些沒用的心。
更何況,軍法不同其他律法,軍隊與官員不同,自然對待的方式不一樣。張士貴作為皇家禁軍的領袖,鎮守玄武門,若是馭下不嚴,那宮衛防務豈不是亂套了。更何況,張士貴是諸將中最善射的,加之又是玄武門長上,日常的教習任務便是又他負責,教授、懲罰都是權限,這沒什麽好置喙的。為此,李承乾還引用了皇帝的一句話“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門小營繕,何預君事!”,這話是什麽意思?北軍,是皇家的軍隊,他們隻效忠皇室,聽命於陛下,人臣蓋末能問。房玄齡這等二十年的宰相,潛邸出身的功勳元老都沒有資格問,更不要說他們了!因此,還特別下令,對張士貴嘉獎,並提升其子-張瑱為中郎將,以鼓勵他嚴格治軍的作風。
東宮-顯德殿
上官儀拿過來三個本章,這三份本章都是說突增軍費的問題。他們都認為,國家養軍已經花了不少錢了,再加恐怕百姓不堪負重,所以請太子酌情消減。
李承乾隻是掃了一眼,便上官儀將三份奏疏駁掉,什麽叫軍費開支過大。現在花點錢,提升一下將士們的體質,更好的訓練,提高戰鬥力,將來在戰場上,能少死多少人,他們知道嗎?
這些人都是沒上過戰場,沒打過仗的,他們對戰爭的認識,隻有戰報上那冰冷的數字,他們沒有切膚之痛,也不知道那是一副什麽景象!
對這種人,李承乾看沒有什麽客氣的必要,把他們貶到瀚海都督府去,去做屯田官,讓他們也去體驗一下,那黃沙和冰雪,也知道知道將士們戍邊的不易!
“可是殿下,這三個人年紀都不小了,臣怕!”
“怕什麽,他們靠著兩篇好文章,吃了朝廷三十年的閑飯,難道這三十年的恩賜,不足讓他們以死報效嗎?”
李承乾的態度很明確,且不容質疑,戍邊屯田三年,三年之後,他們要還活著,便可以回到長安,繼續做他們的京官。要是撐不住,那就埋在漠北的黃沙中吧!
不知所謂,撥這麽大筆錢,提高全軍的待遇,那是李承乾這個太子說了就能算的。開玩笑!他們也不用腦子想一想,這種事,隻有陛下的聖意才能做到,人雲亦雲,不知所謂,既然這麽愚蠢,他們就該為愚蠢付出代價!沒什麽可值得同情的!
備戰征伐高句麗的事,已經是不可回旋之事了,任何人都改變不了。但李承乾要加一條,要形成細文,發到各折衝都尉府,家中獨子者,不準加入征行軍。
.........
處理這事,李承乾交代了兩句,讓馬周、上官儀主持批閱奏疏,他和李恪則是換上了便服出了宮。目的地,則是寧夫人的酒肆。
靠街的包間,聽到窗外熙熙攘攘的人聲,滾燙的暖器,溫好的小酒,兄弟倆小酌幾杯,很是愜意。
生於皇室,身不由己,皇室之中的骨肉親情都是非常淡漠的,就連親兄弟之間都可能互相殘殺,為了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死的人太多了。即使你想過平凡的生活,可是命運卻不想放過你。
但李承乾與李恪,卻因為比別人看的開,看的遠,所以兄弟握手言和,才有今日攜手共進退,無往而不利的景象。李承乾也真是沒虧待李恪硬生生的是把一個親王,送到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的位置上。要知道同樣官爵的長孫無忌,可是用辦生才走到這個位置的。
記得貞觀十一年,他投效東宮前,皇帝與他說過一段話,他說:父與子雖然是最親近的,但是如果兒子有罪,國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漢武帝已經確立漢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氣,私下圖謀不法的事情,霍光憑借詔書就可以將他誅殺。你身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為誡。
從那一刻開始,李恪就知道,父皇心目中儲位的人選,從來隻有大哥,他和老四不管怎麽努力都是白搭,所以為什麽不選擇舒服一點的日子過呢。
現在看來,他的決定是正確的,別的不敢說,太子登基之後,他絕對能成為李唐建國以來,除去父皇外,最有權勢的親王,地位甚至會超過長孫無忌。太子如此待他,他還有什麽不知足的!
放下酒杯,李恪來了一句:“大哥,征討高句麗,父皇是想親爭啊!”
李恪不是無的放矢,這些年,朝廷的仗少打了嗎?可有那一次,父皇像這一次這般認真,凡事親力親為的,還把沛國公等隨煬帝征討高句麗的臣工都叫了過去,輕取他們的意見。這目的,還不明顯麽!
但李恪覺得,父皇的年紀雖然不大,但年輕時受戰傷太多,時常受舊傷的折磨,要遠征對他的身體實在是個考驗。而且,天子親征,是在拿社稷做賭本,隋煬帝是親征了,可結果是什麽樣!一旦出了問題,那就是社稷傾覆,乾坤逆轉,所以保護他的軍隊,比作戰的都多,這太束縛軍隊的戰力了。
李承乾歎了口氣:“你說的這些,我能不知道!關鍵是父皇,他太想證明,他比楊廣強了!楊廣做到的,他要做到,楊廣做不到的,他還要做到!”
“九州缺一,神州不全!父皇呢,是開創之主,他希望自己能把完成的版圖交給我們的手中。”
李恪磨了磨酒杯:“這是不是太執著了!難道你我兄弟,不能為父皇分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