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科舉分為兩種,即常舉和製舉。所謂常舉,便是“常貢之科”,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科舉考試,時間和科目較為固定;製舉又稱製科,是皇帝為選拔特殊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不定、時間不定,是特殊選拔考試。
今年的常舉,李承乾加了一倍的進士名額,為了就是選拔更多賢良官吏。而今年的主考官,他也是選擇了寒門士族的領袖-中書令-馬周,士族大家出生的吏部右侍郎-岑文昭卻成了副主考!
讓寒門子弟做主考,這還是大唐開國以來的第一次。對此,不少臣工在私下是有議論的,可他是太子指定的,東宮如日中天,他們就算不滿,也隻能忍著。畢竟,相比於科舉那幾個名額,得罪了東宮,多少有些不劃算,反正入仕的途徑不止一個,何必在這上麵死磕呢!
今天,馬周、岑文昭來東宮,就是來聆聽太子的教誨的。有製詔舉人,皆標其日而搜揚知之,誌烈秋霜、詞彈文律、抱器懷能、茂才異等、才膺管樂、道侔伊尹、賢良方正、軍謀宏遠、明於體用、達於吏理之類,選什麽樣人,側重什麽,還需要太子明示。
“這些年來,朝廷在科舉取士,多數留在了京師,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改善京畿官場的風氣。”
“但今年不同,我們的常舉,要側重於選拔地方官吏。文章華不華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務實求真,沉穩、踏實!”
與往年不同,今年還要增加殿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淘汰的具體比例不固定,錄取率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這樣是會出現多次會試合格的考生,但在殿試的時候總是被淘汰的情況。雖然會算是一些人才,但也更能直觀的選取合適的人才,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並以為常例。文須洞識文律,策須義理愜當者為通。若事義有滯,詞句不倫者為下。其經、策全通為甲,策通四、帖通六已上為乙,已下為不第。
殿試隻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曆經點名、散卷、讚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製策題目,則為時務策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考生策文不限長短,至少兩千字。殿試隻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八人分別評分,以甲乙丙丁四類,得分多者入圍。
會試的題目,由李承乾來出,這也是近幾年的常例。殿試的題目,由陛下現場草擬,這也是出於天子隨心的考慮。
馬周和岑文昭點點頭,他們原以為多一倍的進士名額,會多取不少人。但現在看來,這個便宜不是那麽好撿的,加了殿試,也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天子親自參與考試,當著天子的麵作答,這可是對考生巨大的精神考驗。得有多少人,因為不堪壓力,而作答出現重大的問題。
可是,太子說的對,挑選合適的人,擺在合適的位置,總比先拿來用,再把不適合的人剔除更為直觀,更為劃算,朝廷少走彎路,百姓少遭一些罪。
當然,除了增加考試的難度外,其他正常的手續,也是要進一步的加強,太子不希望今年的科舉,出現什麽不合適的事。馬周二人都是清楚,太子指的是什麽。每年進入考場前,都會淘汰一批夾帶者。總有人抱有僥幸之心,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們也隻能保證,在考場不會出現作弊、抄襲之事,他們已經把這事交給李義琛、李義琰、李上德三官負責。
.........
二臣離開後,李承乾點了煙頭,正準備休息一下,李恪和長孫衝便來了!
李承乾開口吟道:“喧喧車馬欲朝天,人探東堂榜己懸.......,十二街前樓閻上,卷簾誰不看神仙!”
開科取士,為國掄才,這是何等的榮事!為了更加公平,今年不僅要繼續實行糊名製,更要徹底取締行卷。李承乾要二臣通知下去,今年誰搞行卷,誰就會戴上一頂幹預科考的帽子。
漢朝選拔官吏實行察舉製,地方官員,推薦本州縣內比較出色的人才,要具備廉潔、孝順等基本德行的人才,經過上層的審核以後,就能夠直接做官。這麽做,營私的空間太大了,像袁紹那樣的四世三公之家,世家門閥是怎麽產生的,都是源於這個製度。
兩晉南北朝,基本實行的都是九品中正製,但也隻是察舉製的翻版,達官顯貴掌握著選拔官吏的主動權,門閥製度徹底壟斷了官場,世家子弟充斥朝堂,甚至出現了把控朝廷風向,掣肘皇權的行為。
從理論上來說,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入朝做官,這是讀書人最理想的晉升通道,至少比過去那些製度強得多,也具備了相對的公平。
但這個公平還不夠!李承乾要的是,盡可能,是盡最大的可能,促進這種公平!而行卷,是阻礙這種公平的一塊大石頭,所以就需要搬掉他。
這個問題,李承乾早年就交代過長孫衝了,這些多年了,也讓他一直關注著。現在,是時候了,徹底終結這個科舉製度中的毒瘤。
五姓七望這類的世家,之所以成材率那麽高,是因為他們壟斷了非常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家教育出來的孩子,個頂個都是人才。即便不學無術,也比外麵沒有受到過係統教育的人強很多。所以,李承乾覺得,他們應該對自己教導出的孩子有信心,他們不是最大的阻力。
真正的阻力,是那些想通過科舉,結成朋黨的人,他們沒有那個精力去培養人才,隻能通過這種方式投機取巧。而作為未來的天子,李承乾是不允許他的時代,出現朋黨的!
李恪和長孫衝也聽明白了,起身拱手應諾!
..........
今年的常舉,李承乾加了一倍的進士名額,為了就是選拔更多賢良官吏。而今年的主考官,他也是選擇了寒門士族的領袖-中書令-馬周,士族大家出生的吏部右侍郎-岑文昭卻成了副主考!
讓寒門子弟做主考,這還是大唐開國以來的第一次。對此,不少臣工在私下是有議論的,可他是太子指定的,東宮如日中天,他們就算不滿,也隻能忍著。畢竟,相比於科舉那幾個名額,得罪了東宮,多少有些不劃算,反正入仕的途徑不止一個,何必在這上麵死磕呢!
今天,馬周、岑文昭來東宮,就是來聆聽太子的教誨的。有製詔舉人,皆標其日而搜揚知之,誌烈秋霜、詞彈文律、抱器懷能、茂才異等、才膺管樂、道侔伊尹、賢良方正、軍謀宏遠、明於體用、達於吏理之類,選什麽樣人,側重什麽,還需要太子明示。
“這些年來,朝廷在科舉取士,多數留在了京師,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改善京畿官場的風氣。”
“但今年不同,我們的常舉,要側重於選拔地方官吏。文章華不華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務實求真,沉穩、踏實!”
與往年不同,今年還要增加殿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淘汰的具體比例不固定,錄取率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這樣是會出現多次會試合格的考生,但在殿試的時候總是被淘汰的情況。雖然會算是一些人才,但也更能直觀的選取合適的人才,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並以為常例。文須洞識文律,策須義理愜當者為通。若事義有滯,詞句不倫者為下。其經、策全通為甲,策通四、帖通六已上為乙,已下為不第。
殿試隻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曆經點名、散卷、讚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製策題目,則為時務策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考生策文不限長短,至少兩千字。殿試隻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八人分別評分,以甲乙丙丁四類,得分多者入圍。
會試的題目,由李承乾來出,這也是近幾年的常例。殿試的題目,由陛下現場草擬,這也是出於天子隨心的考慮。
馬周和岑文昭點點頭,他們原以為多一倍的進士名額,會多取不少人。但現在看來,這個便宜不是那麽好撿的,加了殿試,也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天子親自參與考試,當著天子的麵作答,這可是對考生巨大的精神考驗。得有多少人,因為不堪壓力,而作答出現重大的問題。
可是,太子說的對,挑選合適的人,擺在合適的位置,總比先拿來用,再把不適合的人剔除更為直觀,更為劃算,朝廷少走彎路,百姓少遭一些罪。
當然,除了增加考試的難度外,其他正常的手續,也是要進一步的加強,太子不希望今年的科舉,出現什麽不合適的事。馬周二人都是清楚,太子指的是什麽。每年進入考場前,都會淘汰一批夾帶者。總有人抱有僥幸之心,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們也隻能保證,在考場不會出現作弊、抄襲之事,他們已經把這事交給李義琛、李義琰、李上德三官負責。
.........
二臣離開後,李承乾點了煙頭,正準備休息一下,李恪和長孫衝便來了!
李承乾開口吟道:“喧喧車馬欲朝天,人探東堂榜己懸.......,十二街前樓閻上,卷簾誰不看神仙!”
開科取士,為國掄才,這是何等的榮事!為了更加公平,今年不僅要繼續實行糊名製,更要徹底取締行卷。李承乾要二臣通知下去,今年誰搞行卷,誰就會戴上一頂幹預科考的帽子。
漢朝選拔官吏實行察舉製,地方官員,推薦本州縣內比較出色的人才,要具備廉潔、孝順等基本德行的人才,經過上層的審核以後,就能夠直接做官。這麽做,營私的空間太大了,像袁紹那樣的四世三公之家,世家門閥是怎麽產生的,都是源於這個製度。
兩晉南北朝,基本實行的都是九品中正製,但也隻是察舉製的翻版,達官顯貴掌握著選拔官吏的主動權,門閥製度徹底壟斷了官場,世家子弟充斥朝堂,甚至出現了把控朝廷風向,掣肘皇權的行為。
從理論上來說,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入朝做官,這是讀書人最理想的晉升通道,至少比過去那些製度強得多,也具備了相對的公平。
但這個公平還不夠!李承乾要的是,盡可能,是盡最大的可能,促進這種公平!而行卷,是阻礙這種公平的一塊大石頭,所以就需要搬掉他。
這個問題,李承乾早年就交代過長孫衝了,這些多年了,也讓他一直關注著。現在,是時候了,徹底終結這個科舉製度中的毒瘤。
五姓七望這類的世家,之所以成材率那麽高,是因為他們壟斷了非常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家教育出來的孩子,個頂個都是人才。即便不學無術,也比外麵沒有受到過係統教育的人強很多。所以,李承乾覺得,他們應該對自己教導出的孩子有信心,他們不是最大的阻力。
真正的阻力,是那些想通過科舉,結成朋黨的人,他們沒有那個精力去培養人才,隻能通過這種方式投機取巧。而作為未來的天子,李承乾是不允許他的時代,出現朋黨的!
李恪和長孫衝也聽明白了,起身拱手應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