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就是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而博弈中,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是齊、魏、趙的一場三方博弈。要救趙,齊國要有足夠的實力,但魏、趙不清楚齊國是強還是弱。如果假設齊國唯一的能選擇的是“示之不能”,但如果齊強,齊可以選擇示之“能”或示之“不能”,接著魏則要選擇是否要繼續攻打邯鄲或者退兵,如魏繼續進攻,趙要選擇是否投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必先圍魏!在齊、魏、趙三國間的這場博弈,孫臏運用“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使齊國利用魏趙之爭達到強齊、弊魏趙的最佳結果。要知道,在一般的三方博弈中,三方僵持不下、不勝不敗或兩方勝、一方敗是比較常見的結果。但一方勝、兩方敗,勝方還不是最強的,這就很不尋常了,而孫臏的“圍魏救趙”就創造了這樣的戰果,使人不得不感歎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這才是兵聖的智慧。
這個故事,李安仁的祖父-李綱活著時,就給他講過。那時候聽,總覺得自己用不上,因為他覺得有皇權的加持,他完全可以一力降十會。
但通過辯機這個事,李承乾明白了,權力再大也沒用,有時候就必須按照規則走下去。
“安仁,你確定嗎?”
“殿下,臣還能跟您打趣麽!”
李安仁比他大近十歲,年過四旬了,人穩重非常,所以李承乾把他擺在了京兆府長史的位置上。
要是按照李安仁的說法,這次楚恒表現的很含糊,頗有自保的意思,這很好理解,朝廷已經在議下一任的京兆尹了,再有一些日子議出來新人,他就可以光榮致仕,享受三品官員的退休生活了,沒必要摻和太多,影響到自己。
京兆少尹-永寧郡公-王崇基,王珪的長子,駙馬都尉-王敬直的兄長。他算是京兆尹的得力人選之一,按理說這個時候,他應該很積極才對,畢竟京兆尹是從三品的要職,進入這個品級,才能服紫,步入重臣的行列。他,不是清心寡欲的人,為什麽也如此的消極呢?他在忌諱什麽?
是,這個事,李承乾交給了大理寺,但並沒有限製京兆府不能查啊,王崇基這種表現,很不正常!
“不正常不止這個,臣以為他整個人都不正常!”
李安仁的祖父-李綱,父親-李少植、李立言,生前全都是東宮的屬官,他自然也是子隨父誌,投入東宮效力。
王崇基的父親-王珪,是魏王一係的人,而在其父過世後,他卻沒有投到魏王帳下,而是直接躺平了,啥都不幹。
李安仁開始以為,他是太原王氏的子弟,不想再步其父的前塵,反正他守著王氏的牌子,誰也不能把他怎麽樣。
但這麽多年了,李安仁也沒發現,他跟太原王氏有多少來往,甚至王氏的人找他辦事,他也是能推就推了。
“要是你這麽說,這個王崇基還真挺奇怪的!”,李承乾無奈的笑了笑。
..........
永寧郡公府
王敬直急的團團轉,他真不明白,大哥為什麽不著急。他們這一脈,從父親過世後,就一直沒抬起過來頭。
京兆尹,從三品的大員,王家得有個穿紫袍的啊!
王崇基淡淡一笑,放下茶盞:“二弟,你不要急,聽為兄慢慢與你說!”
西漢時期,諸侯王勢大,漢景帝削藩不成,釀成七王之亂,到了漢武帝登基後,采取“推恩令”策略,把原該諸侯王的嫡長子一個人得到的好處,拿來分給諸侯的所有兒子。就連諸侯王也覺得這樣不錯,自己的領地沒有減少,而且還能多撈幾個王位。
漢王朝就借著“推恩令”這無本買賣順利瓦解了諸侯國的勢力,使得原本連城數十,地方千裏的諸侯國越分越小,實力大為削弱,搞了幾年,廢除了一百零六個諸侯國、列侯國,使得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裏,再也沒法與朝廷抗衡!
京兆尹,看起來很誘人,那身紫袍跟漢王朝的諸侯王位一樣誘人。但穿了那身衣服,可就身不由己了!
可王敬直還是想不明白,這怎麽能一樣,他們又不姓李,有那麽危險嗎?
“二弟,對陛下和太子來說,咱們這些世家比皇族子弟還危險。你覺得愚兄領了紫袍,是不是時刻都得鋼絲上走嗎?”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做官啊,差不多就行了,多大是大,蕭瑀的官夠大了吧,前後六次拜相,最後的結局是什麽,王敬直也是看到的了的。再說說王敬直羨慕的房玄齡,滿朝文武,天下官員,這麽多人,有幾個能做好房玄齡這樣,上上下下都說好的人。
既然做不到,也知道自己有缺陷,那就沒去攬那瓷器活,否則是容易崩的,還容易禍及子孫。看看魏征就知道,結了多少仇人,要不是有太子罩著,他家那幾個兒子,非得讓仇家們給撕把了不可。
老頭子活著時,一門心思的扶植魏王,為此沒少給魏王出謀劃策,而且清一色的是坑東宮的,太子就是心胸再寬廣,也不會不忌諱吧!王汾,也是他們的王家的長輩,甚至不惜砸鍋賣跌的與東宮為難,太子能望了?
他們兄弟倆去投效太子,人家就隻會嫌棄他們肉臭,至於魏王那裏,他根本就不想,因為他都看得出來,這皇位基本沒他啥事了!
對王崇基來說,不招災,不惹禍,不站隊,到點上下值,是事不管,是人不得罪,混一天算一天。等太子將來做了皇帝,哪怕是容不下他們,最多也就是罷官,起碼不會丟了性命,還可以回去做富家翁,這還不好嗎?人得學會知足,知足者長樂,別沒事給自己找不自在,貪多了,是會拉肚子的。
“行了,這事,你就被摻和,也跟公主說,咱們家不湊熱鬧!”
“圍魏救趙”是齊、魏、趙的一場三方博弈。要救趙,齊國要有足夠的實力,但魏、趙不清楚齊國是強還是弱。如果假設齊國唯一的能選擇的是“示之不能”,但如果齊強,齊可以選擇示之“能”或示之“不能”,接著魏則要選擇是否要繼續攻打邯鄲或者退兵,如魏繼續進攻,趙要選擇是否投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必先圍魏!在齊、魏、趙三國間的這場博弈,孫臏運用“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使齊國利用魏趙之爭達到強齊、弊魏趙的最佳結果。要知道,在一般的三方博弈中,三方僵持不下、不勝不敗或兩方勝、一方敗是比較常見的結果。但一方勝、兩方敗,勝方還不是最強的,這就很不尋常了,而孫臏的“圍魏救趙”就創造了這樣的戰果,使人不得不感歎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這才是兵聖的智慧。
這個故事,李安仁的祖父-李綱活著時,就給他講過。那時候聽,總覺得自己用不上,因為他覺得有皇權的加持,他完全可以一力降十會。
但通過辯機這個事,李承乾明白了,權力再大也沒用,有時候就必須按照規則走下去。
“安仁,你確定嗎?”
“殿下,臣還能跟您打趣麽!”
李安仁比他大近十歲,年過四旬了,人穩重非常,所以李承乾把他擺在了京兆府長史的位置上。
要是按照李安仁的說法,這次楚恒表現的很含糊,頗有自保的意思,這很好理解,朝廷已經在議下一任的京兆尹了,再有一些日子議出來新人,他就可以光榮致仕,享受三品官員的退休生活了,沒必要摻和太多,影響到自己。
京兆少尹-永寧郡公-王崇基,王珪的長子,駙馬都尉-王敬直的兄長。他算是京兆尹的得力人選之一,按理說這個時候,他應該很積極才對,畢竟京兆尹是從三品的要職,進入這個品級,才能服紫,步入重臣的行列。他,不是清心寡欲的人,為什麽也如此的消極呢?他在忌諱什麽?
是,這個事,李承乾交給了大理寺,但並沒有限製京兆府不能查啊,王崇基這種表現,很不正常!
“不正常不止這個,臣以為他整個人都不正常!”
李安仁的祖父-李綱,父親-李少植、李立言,生前全都是東宮的屬官,他自然也是子隨父誌,投入東宮效力。
王崇基的父親-王珪,是魏王一係的人,而在其父過世後,他卻沒有投到魏王帳下,而是直接躺平了,啥都不幹。
李安仁開始以為,他是太原王氏的子弟,不想再步其父的前塵,反正他守著王氏的牌子,誰也不能把他怎麽樣。
但這麽多年了,李安仁也沒發現,他跟太原王氏有多少來往,甚至王氏的人找他辦事,他也是能推就推了。
“要是你這麽說,這個王崇基還真挺奇怪的!”,李承乾無奈的笑了笑。
..........
永寧郡公府
王敬直急的團團轉,他真不明白,大哥為什麽不著急。他們這一脈,從父親過世後,就一直沒抬起過來頭。
京兆尹,從三品的大員,王家得有個穿紫袍的啊!
王崇基淡淡一笑,放下茶盞:“二弟,你不要急,聽為兄慢慢與你說!”
西漢時期,諸侯王勢大,漢景帝削藩不成,釀成七王之亂,到了漢武帝登基後,采取“推恩令”策略,把原該諸侯王的嫡長子一個人得到的好處,拿來分給諸侯的所有兒子。就連諸侯王也覺得這樣不錯,自己的領地沒有減少,而且還能多撈幾個王位。
漢王朝就借著“推恩令”這無本買賣順利瓦解了諸侯國的勢力,使得原本連城數十,地方千裏的諸侯國越分越小,實力大為削弱,搞了幾年,廢除了一百零六個諸侯國、列侯國,使得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裏,再也沒法與朝廷抗衡!
京兆尹,看起來很誘人,那身紫袍跟漢王朝的諸侯王位一樣誘人。但穿了那身衣服,可就身不由己了!
可王敬直還是想不明白,這怎麽能一樣,他們又不姓李,有那麽危險嗎?
“二弟,對陛下和太子來說,咱們這些世家比皇族子弟還危險。你覺得愚兄領了紫袍,是不是時刻都得鋼絲上走嗎?”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做官啊,差不多就行了,多大是大,蕭瑀的官夠大了吧,前後六次拜相,最後的結局是什麽,王敬直也是看到的了的。再說說王敬直羨慕的房玄齡,滿朝文武,天下官員,這麽多人,有幾個能做好房玄齡這樣,上上下下都說好的人。
既然做不到,也知道自己有缺陷,那就沒去攬那瓷器活,否則是容易崩的,還容易禍及子孫。看看魏征就知道,結了多少仇人,要不是有太子罩著,他家那幾個兒子,非得讓仇家們給撕把了不可。
老頭子活著時,一門心思的扶植魏王,為此沒少給魏王出謀劃策,而且清一色的是坑東宮的,太子就是心胸再寬廣,也不會不忌諱吧!王汾,也是他們的王家的長輩,甚至不惜砸鍋賣跌的與東宮為難,太子能望了?
他們兄弟倆去投效太子,人家就隻會嫌棄他們肉臭,至於魏王那裏,他根本就不想,因為他都看得出來,這皇位基本沒他啥事了!
對王崇基來說,不招災,不惹禍,不站隊,到點上下值,是事不管,是人不得罪,混一天算一天。等太子將來做了皇帝,哪怕是容不下他們,最多也就是罷官,起碼不會丟了性命,還可以回去做富家翁,這還不好嗎?人得學會知足,知足者長樂,別沒事給自己找不自在,貪多了,是會拉肚子的。
“行了,這事,你就被摻和,也跟公主說,咱們家不湊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