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願、王文度都是海軍的大將,對這兩個家夥,李承乾不是一般煩,這兩個家夥就是殺坯,一天沒仗打,就閑的渾身難受。


    這不,揚州大都督府那邊,剛剛下水了十五條貞觀艦,他們就跑到宣政殿,進言擴編一支艦隊,廓清海上的海盜,保護海上的貿易。


    李承乾呢,也的確有這個想法,所以在這十五條戰艦下水前,將其他船塢製造的五十條戰艦都調到杭州,就是想組建一支新艦隊。


    可人選並不是二人,但這個兩個人實在是太磨人了,李承乾沒有辦法,隻能選擇用他們,原因很簡單,他想耳根子清閑一點。


    打發走二人後,李承乾長出一口氣:“這兩個家夥啊,哎,幸虧朕養氣的功夫好,否則得被他倆給氣死!”


    拿起案上的奏疏,這一本是吏部左侍郎-來濟上的,他在奏疏中說:昔齊桓公出遊,見老而饑寒者,命賜之食,老人曰:願賜一國之饑者。賜之衣,曰:願賜一國之寒者。公曰:寡人之廩府安足以周一國之饑寒!老人曰:君不奪農時,則國人皆有餘食矣;不奪蠶要,則國人皆有餘衣矣!


    來濟是覺得,房仁裕開出的黃河工程,要用的勞力太多了,錢也要的太多了。朝廷開發河西、江南正在緊要關頭,現在再於黃河開大功,國家財政的負擔太大了,他怕一旦有戰事,朝廷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打仗!


    當然,與來濟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一些人,比如高智周、郝處俊、孫處約等臣,他們都上書,請李承乾慎重考慮,不要太過著急。


    李承乾遲疑了一下,選擇將四臣的奏疏留中,他還需要考慮一下,再做決定。


    而吏部右侍郎-劉祥道,則上書說:今之選司,取士傷多且濫。每年入流數過一千四百人,是傷多也;雜色入流,不加銓簡,是傷濫也。……今官員有數,入流無限,以有數供無限,遂令九流繁總,人隨歲積。……今內外文武官一品以下、九品已上,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略舉大數,當一萬四千人。壯室而仕,耳順而退,取其中數,不過支三十年。此則一萬四千人,三十年而略盡。.........,況三十年之外,在官者猶多,此便有餘,不慮其少。今每年入流者遂至一千四百餘人,應須數外,恒餘兩倍。又比來放選者,見停亦千餘人,更複年別新加,實非處置之法。望請清革,稍清其選。


    劉祥道覺得,永禎一朝有些冗官了,很多事明明一個人能做,但現在要三個人做,效率低,耗費大,是一件很浪費的事。


    大唐的冗官情況,是建國時就有的問題,所以上皇在貞觀初年,用房玄齡、侯君集裁汰京官七百餘人,全國的官員數量也不過七千之數。


    而到了永禎二年,內外官員九品以上共有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人,幾乎翻了一倍。加上了吏員,總數最高達到了三十六萬八千六百六十八人。


    把劉祥道的奏疏交給長孫無忌和李恪:“你們看看,說說自己的意見。”


    長孫無忌看過後,將奏疏遞給李恪,隨即言道:“大唐的冗官,原因有很多,這是個曆史問題!”


    其一,當年,高祖晉陽起兵,一路高歌猛進,拿下關中之地,除了用兵之外,便是因為授官。用官帽套住那些隋朝的官吏,把他們招攬到自己麾下,武德朝爵位泛濫,也是這個原因。高祖為安置這些人,致使州縣數量超過隋朝時期的兩倍,於是地方上有了“十羊九牧”的說法。站在高祖當時所處的環境來說,他的選擇是非常睿智的,高祖就是靠戰場取地和收服人心,取得的天下。


    其二,蒙蔭入仕。很多官吏的子弟,走的都是這一條路,一個官員五六個兒子,原本一頂官帽能決絕的事,現在就要五六頂,甚至子孫多得,還要翻一番。這些人出身官宦之家,學識、見底都不是一般的讀書人能比的,他們能更好的適應官場的生態,又有裙帶的關照,所以升遷也快。現在,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員,有超過五成,都是蒙蔭這條路上來的。


    其三,軍功!大唐以武立國,重視軍功,很多將軍的子嗣,也都因為父輩的功勞,在小小年紀就得到了勳官,長大後則會轉為正式官吏。


    總而言之,賞官就是收攏人心,裁汰就是失人心,砸了人家的飯碗,是要得罪人的,所以這個事並不好辦,上皇當年也想下重手,但考慮到製衡世家,所以也是高高抬起,輕輕放下。


    李恪合上奏疏後,也是附和長孫無忌的意見,這官不是說裁就裁的,裁了誰,誰的心裏都不會舒服,不舒服就會有怨言,有怨言就會鬧事,一旦事情鬧大了,是會引起朝局動蕩的,這對朝廷可不是什麽好事。


    如果,陛下覺得冗官有壓力,李恪倒是覺得,可以向東北、西南的羈縻州,派遣一部分官員過去。那裏漢化的程度不高,而且非常缺官員,可以消化一兩千名官員。當然,這隻是權宜之計,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朕記得,當年上皇在並省官吏時說過:致治之本,惟在於審。量才授職,務省官員。”


    有序治理的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審慎用人,準確衡量每個人的才幹,根據才能大小授予官職,盡可能減少官員的編製。


    上皇認為,選用官員關鍵在於得到真正的賢才,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使用起來足夠了。與之相反,如果都是些屍位素餐之人,即便是再多的人也不能解決問題。


    李承乾沉思片刻,最後下定了決心:“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官職冗濫”“吏員冗濫”的問題曆朝曆代都會有,一般都會通過精簡機構、裁減冗官的方式擺脫困境,解除朝廷麵臨的治理危機。


    但光裁人,李承乾覺得治標不治本,如果消化掉這些人,才是根本之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最強太子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叔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叔逸並收藏大唐之最強太子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