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官、冗員,裁撤並不能解決問題,倒不是怕得罪人,而是李承乾覺得,李恪說的對,大唐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全的實行漢化,還有很多地方缺少官吏。不僅如此,吐蕃、西突厥還沒有攻滅,兩個這麽大的國家,又需要多少官吏呢?難道現在為了省點錢,把現成的官、吏裁掉,將來再召他們回來?
人的心都肉長的,現用現交,這麽下頭的行為,李承乾是不會做的,做君王是要有擔待的。這點俸祿,朝廷又不是發不起。
當然,效率低下的問題,也不能忽略,精簡三省六部九寺的官吏,提高辦事效率,還是很必要的。而多餘的官吏,李承乾想了一個辦法,年老、多病者允許致仕;不稱職、吏部考核不合格,予以淘汰;剩餘的官吏統一編製,成立一個官員進修的部門,進一步學習律法、稅法,甚至還有《括地誌》學習各地的風貌、風俗。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他們更能勝任新的職位。
當然,他們的待遇依舊,俸祿依舊,吏部銓敘官員,也會優先選用。貞觀一朝的地方官員,有很多都已經年老了,吐故納新,一代新人替舊人,才是正常的代謝。這要比直接裁汰,一刀切的辦法,要有效的多。
而吏部統計的官吏中,年老、多病,不稱職者多達兩千餘人。東北、西南配置齊全,還需要一千八百餘人。一下子刨除近四千名官吏,占盡全國官吏的三分之一,一下子就瘦了下來。至於,那些年老、多病者,也是非常高興,雖然他們失去了官職、權力,但卻得到了一大筆致仕費,每年還能照常領著薪俸,回家含飴弄孫,好不快活!
唯一不滿的,是那些不稱職的官吏,他們是被朝廷革職的,有一些人屁股不幹淨,還要被三法司追責,狼狽的不得了。
可沒辦法,皇帝的意誌至高無上,他不許任何人違背他的遺願,哪怕是他的臣工。
........
大明宮-宣政殿內
李承乾與岑文本在對弈,君臣二人想談甚歡。岑文本在遼東之之戰中,勞累過甚,如果不是隨軍的劉神威調理得到,他這身老骨頭怕是扔在那偏僻之地。可這一戰,也讓岑文本傷了元氣,回朝之後便以特進的身份致仕了。這些年,也一直在調理身體,很少出門的。如果不是李承乾這次讓人用輦去接他,老岑是不會離開的書房的。
“景仁公,你呀,就該多出來走走,整天窩在府裏,早晚會憋病的。”
“老臣啊,半輩子都窩在朝堂,現在看看書,養養鳥,釣釣魚,挺好的。”
岑文本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弟弟-岑文昭,他呢,也隻有李恪一個學生,全部的心血,都花在了李恪的身上。
雖然,李恪沒能做得了皇帝,但也落得一個好歸宿,岑文本也放心了,所以啊,他現在是樂天派,什麽都不求了。
“陛下,吳王去哪兒了?”
李恪幾乎與皇帝形影不離,朝中的所有事,皇帝是一定要長孫無忌和李恪的。方才,岑文本進來的時候,看到長孫無忌出去,但卻沒有看到李恪,故而才有此問。
“老三啊,他呀,這幾天都會很忙。他正在忙著檢查,北衙各部的火器武庫。”
“你是知道的,火器的保存是個問題。”
岑文本是見過千炮齊發的,他當然知道火器的危險性。而且,火器這麽重要的東西,皇帝也就隻要交給吳王來查,才是最安心的。
“景仁公,你是文臣領袖,在士林很有威望,這次省減官吏,也裁了不少的人。”
“陛下,老臣雖然久不出府,但也聽文昭說了一些。老臣以為陛下的舉措要比貞觀初年,高明多了!”
岑文本在朝多年,也管過吏部的考核,他最知道了。很多時候,都是走過場,和光同塵嘛,隻要不是太過,或者有什麽仇怨,沒什麽人會特別與人為難。這也就是這麽多年了,很少有官員是因為考核不合格,而被降級或免除官職的。其實,朝廷實行考核製度,就是想鞭策官員上進,同時裁汰那些不合適的人。
貞觀初年,長孫無忌管吏部的時候,曾經提出過嚴格執行考核製度,但那時候封德彝、蕭瑀等老臣極力反對,而上皇又糾纏於玄武門餘波纏身,沒法大刀闊斧。隻能在科舉製上,設立兩榜,一邊改變世卿世祿的狀態,一邊改變朝廷的態勢,潛移默化的淡化他們的影響。
致仕前,岑文本作為文人領袖,曾與那些世家來往過密。他們啊,都不是在乎一時得失的人,而且對陛下的殺伐決斷,心有餘悸,所以即便陛下裁的更多一些,他們也不會說什麽。畢竟被裁汰的官員,世家的官員隻是一部分而已,而且朝廷的作法完全合理合法,他們完全沒有理由反駁。
“所以,陛下不必擔心,這些還在您的掌控中。而且,這些不一直在您的掌控中麽,十幾年,不一直如此麽!”
“景仁公,你呀,眼睛太犀利!什麽都瞞不過你,朕呢,隻是不希望,因為這點消失,鬧得過分不愉快。”
外麵的人說,李承乾如何英明神武,他們那裏知道,李承乾的心裏是怎麽想的。做皇帝,不是李承乾的最終目的,他的目的是把大唐打造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帝國。吳王曾經向他展示過一張寰宇地圖,岑文本沒想到廣袤的大唐竟然這麽小,而陛下的心竟然這麽大。
難怪,他不把李泰放在眼中,原來他隻是李承乾稱霸寰宇的一顆小石子,要征服這麽大片土地的人,怎麽會跟李泰一般見識呢!
“戒日王死了,他維持的天竺帝國,又一次一分為五!朕這次,讓海軍前出,擴大巡航範圍,就是瞄上了那塊土地。”
“五個鬆散的奴隸製部落,占據了那麽大一片土地,實在是有些暴殄天物了!”
“而且,朕還要給吐蕃的背後,埋下一顆雷,讓祿東讚,如芒在背!”
人的心都肉長的,現用現交,這麽下頭的行為,李承乾是不會做的,做君王是要有擔待的。這點俸祿,朝廷又不是發不起。
當然,效率低下的問題,也不能忽略,精簡三省六部九寺的官吏,提高辦事效率,還是很必要的。而多餘的官吏,李承乾想了一個辦法,年老、多病者允許致仕;不稱職、吏部考核不合格,予以淘汰;剩餘的官吏統一編製,成立一個官員進修的部門,進一步學習律法、稅法,甚至還有《括地誌》學習各地的風貌、風俗。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他們更能勝任新的職位。
當然,他們的待遇依舊,俸祿依舊,吏部銓敘官員,也會優先選用。貞觀一朝的地方官員,有很多都已經年老了,吐故納新,一代新人替舊人,才是正常的代謝。這要比直接裁汰,一刀切的辦法,要有效的多。
而吏部統計的官吏中,年老、多病,不稱職者多達兩千餘人。東北、西南配置齊全,還需要一千八百餘人。一下子刨除近四千名官吏,占盡全國官吏的三分之一,一下子就瘦了下來。至於,那些年老、多病者,也是非常高興,雖然他們失去了官職、權力,但卻得到了一大筆致仕費,每年還能照常領著薪俸,回家含飴弄孫,好不快活!
唯一不滿的,是那些不稱職的官吏,他們是被朝廷革職的,有一些人屁股不幹淨,還要被三法司追責,狼狽的不得了。
可沒辦法,皇帝的意誌至高無上,他不許任何人違背他的遺願,哪怕是他的臣工。
........
大明宮-宣政殿內
李承乾與岑文本在對弈,君臣二人想談甚歡。岑文本在遼東之之戰中,勞累過甚,如果不是隨軍的劉神威調理得到,他這身老骨頭怕是扔在那偏僻之地。可這一戰,也讓岑文本傷了元氣,回朝之後便以特進的身份致仕了。這些年,也一直在調理身體,很少出門的。如果不是李承乾這次讓人用輦去接他,老岑是不會離開的書房的。
“景仁公,你呀,就該多出來走走,整天窩在府裏,早晚會憋病的。”
“老臣啊,半輩子都窩在朝堂,現在看看書,養養鳥,釣釣魚,挺好的。”
岑文本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弟弟-岑文昭,他呢,也隻有李恪一個學生,全部的心血,都花在了李恪的身上。
雖然,李恪沒能做得了皇帝,但也落得一個好歸宿,岑文本也放心了,所以啊,他現在是樂天派,什麽都不求了。
“陛下,吳王去哪兒了?”
李恪幾乎與皇帝形影不離,朝中的所有事,皇帝是一定要長孫無忌和李恪的。方才,岑文本進來的時候,看到長孫無忌出去,但卻沒有看到李恪,故而才有此問。
“老三啊,他呀,這幾天都會很忙。他正在忙著檢查,北衙各部的火器武庫。”
“你是知道的,火器的保存是個問題。”
岑文本是見過千炮齊發的,他當然知道火器的危險性。而且,火器這麽重要的東西,皇帝也就隻要交給吳王來查,才是最安心的。
“景仁公,你是文臣領袖,在士林很有威望,這次省減官吏,也裁了不少的人。”
“陛下,老臣雖然久不出府,但也聽文昭說了一些。老臣以為陛下的舉措要比貞觀初年,高明多了!”
岑文本在朝多年,也管過吏部的考核,他最知道了。很多時候,都是走過場,和光同塵嘛,隻要不是太過,或者有什麽仇怨,沒什麽人會特別與人為難。這也就是這麽多年了,很少有官員是因為考核不合格,而被降級或免除官職的。其實,朝廷實行考核製度,就是想鞭策官員上進,同時裁汰那些不合適的人。
貞觀初年,長孫無忌管吏部的時候,曾經提出過嚴格執行考核製度,但那時候封德彝、蕭瑀等老臣極力反對,而上皇又糾纏於玄武門餘波纏身,沒法大刀闊斧。隻能在科舉製上,設立兩榜,一邊改變世卿世祿的狀態,一邊改變朝廷的態勢,潛移默化的淡化他們的影響。
致仕前,岑文本作為文人領袖,曾與那些世家來往過密。他們啊,都不是在乎一時得失的人,而且對陛下的殺伐決斷,心有餘悸,所以即便陛下裁的更多一些,他們也不會說什麽。畢竟被裁汰的官員,世家的官員隻是一部分而已,而且朝廷的作法完全合理合法,他們完全沒有理由反駁。
“所以,陛下不必擔心,這些還在您的掌控中。而且,這些不一直在您的掌控中麽,十幾年,不一直如此麽!”
“景仁公,你呀,眼睛太犀利!什麽都瞞不過你,朕呢,隻是不希望,因為這點消失,鬧得過分不愉快。”
外麵的人說,李承乾如何英明神武,他們那裏知道,李承乾的心裏是怎麽想的。做皇帝,不是李承乾的最終目的,他的目的是把大唐打造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帝國。吳王曾經向他展示過一張寰宇地圖,岑文本沒想到廣袤的大唐竟然這麽小,而陛下的心竟然這麽大。
難怪,他不把李泰放在眼中,原來他隻是李承乾稱霸寰宇的一顆小石子,要征服這麽大片土地的人,怎麽會跟李泰一般見識呢!
“戒日王死了,他維持的天竺帝國,又一次一分為五!朕這次,讓海軍前出,擴大巡航範圍,就是瞄上了那塊土地。”
“五個鬆散的奴隸製部落,占據了那麽大一片土地,實在是有些暴殄天物了!”
“而且,朕還要給吐蕃的背後,埋下一顆雷,讓祿東讚,如芒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