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臣附議
一念關山之穿越成為了團寵任如意 作者:加個二百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盡管如意山莊內眾人心懷不滿,但楊盈卻在這一夜得到了充分的休憩。
當晨曦初現之際,她便悠然醒來。
楊盈靜靜地凝視著仍緊閉雙眸、安睡中的任如意,手上的動作愈發輕柔。
此刻清晨時分,又能有何事可做呢?自然是上朝處理政務了。
楊盈小心翼翼地推開房門,輕盈無聲地邁出腳步。
門外守候的一群宮女見狀,紛紛跪地行禮。
\"聖上!\"她們異口同聲地。
楊盈急忙擺手示意:\"噓!莫要驚擾了我的如意姐。\"她深知早起的苦楚,寧願獨自承擔這份痛苦。
\"遵命,聖上。\"宮女們迅速壓低嗓音。
楊盈喚來一名名為小五的內侍,輕聲吩咐了幾句。
內侍頷首應諾,恭謹地立於一旁。
楊盈將雙手背於身後,暗自歎息一聲,隨後轉身返回自己的寢宮。
在侍女們的侍奉下,她洗漱梳妝,更換朝服,接著便前往朝堂,開始一天的朝政事務。
“聖上到——!”
隨著雲江高亢而又嘹亮的嗓音響起,楊盈從後方緩緩走了出來,穩穩地坐在了那張雕刻著九條五爪金龍的龍椅之上。
一時間,朝堂之下的文武百官紛紛下跪行禮,齊聲高呼道:
“臣等,參見聖上!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諸位愛卿平身!”楊盈揮了揮手。
“謝聖上!”滿朝文武百官起身,筆直的立於堂下。
當然,其中便包括了寧遠舟、錢昭、孫朗、於十三、柴明等人,甚至連身體剛剛好轉一些的元祿,此刻也和其他朝臣一樣,恭敬地站在了一旁。
李同光自然也是來到了朝堂之上,他靜靜地站在那裏,目光凝視著那位身著明黃色龍袍的楊盈。
原來,梧國的聖上竟然真的是一名女子。
不過,這對他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隻要對方不和自己爭搶師傅,那麽一切都好商量。
“臣,參見梧帝。”李同光對著楊盈行了一個標準的臣子之禮。
“李首輔,平身吧。”楊盈微微抬手,示意對方起身說話。
楊盈努力克製住內心的困倦和無聊,一臉肅穆地看著下方的眾多大臣。
她暗自歎息,這早朝的時間實在是太早了些。
不行,等再過一段時間,她一定要想辦法進行改革。
畢竟,這麽一大早,眾人都還沒有睡醒呢,腦子裏都是迷迷糊糊的狀態,如此行事怎麽可能會有高效率呢?
想到這裏,楊盈不禁輕輕搖了搖頭。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隨著雲江洪亮的嗓音響起,朝堂之上頓時安靜下來,但很快便又嘈雜起來。
隻見寧遠舟跨步出列,躬身行禮後朗聲道:“聖上,微臣有事要奏。”
楊盈抬眼看著寧遠舟,輕聲道:“準奏。”
寧遠舟再次拱手作揖,向前邁了一步道:“聖上,您是否還記得,當初咱們出使安國時,曾在合縣遭遇北磐人一事?”
楊盈微微點頭,表示自己記得此事。
“聖上,”這時,錢昭也站了出來,拱手說道:“北磐人素來野心勃勃,微臣認為合縣之事,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行。”
楊盈讚同地點了點頭。
緊接著於十三也站了出來附和道:“微臣附議。”
楊盈環視著下方的眾位大臣,開口問道:“諸位愛卿對此事可有什麽好的建議?”
話音剛落,一名大臣便站出來說道:“微臣認為可以派遣重兵把守我國與北磐的交界處。”另一名大臣卻反駁道:“可是天門關如今是安國的鎮守之地啊。”
“那難道我們梧國就隻能對北磐人可能會卷土重來這件事坐視不管嗎?”有人憤憤不平地說道。
“話雖如此,可如今天門關已經屬於安國的領土了……”
一時間,朝堂之上爭論不休,百官們各抒己見,議論聲此起彼伏。
“李首輔,不知,你可有何高見?”
楊盈此言一出,那原本嘈雜喧鬧的朝堂之上瞬間安靜下來,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隻見得百官們紛紛停下議論之聲,轉頭看向李同光。
李同光見楊盈點到自己了,便向前一步,拱手作揖後,朗聲道:“天門關如今是我大安的二皇子在鎮守。臣此次前來梧國,正是為了解決北磐一事。”
他頓了一頓,然後上前幾步,接著說道:“北磐人向來都是我們中原的敵人,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既然臣受安帝旨意,與梧國交好。那麽,自然也願意邀請梧帝派兵援助鎮守天門關。如此一來,憑借著大安和梧國兩國的軍力鎮守,天門關必然固若金湯、安然無恙,而那北磐人也定會被抵擋在天門關外,無法越雷池半步!”
說完之後,李同光抬頭看著楊盈,眼神堅定且自信滿滿,似乎對自己剛剛所說的話充滿了信心。
這時,於十三站了出來,躬身行禮道:“聖上,臣以為,李首輔此話甚是可行。”
緊接著,柴明也站了出來,同樣躬身行禮道:“聖上,臣也讚成派兵鎮守天門關。”
一時間,朝堂之上的諸位大臣們紛紛附和,表示讚同李同光所言。
在北磐一事上,這些大臣們都表現出了同仇敵愾的態度,決心共同抵禦外敵入侵。
於是,許多大臣便紛紛附議,表示支持派兵鎮守天門關之事。
而駐守天門關的人選,也終於塵埃落定。
此人乃是朝中一名備受矚目的武將,也就是蕭將軍,他的英勇事跡早已廣為人知。
楊盈心中惦記著此前楊行遠出征時的種種狀況,尤其是將士兵年齡提前以及邊境百姓麵臨的困境。
她毫不猶豫地將自己一路上的見聞拋出,讓朝中大臣們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
然而,要決定如何行動、采取何種措施並非易事。
在聽取了群臣的意見後,楊盈還需要仔細斟酌一番。
畢竟,作為一國之君,每一個決策都關係到國家和百姓的未來。
這一上午,楊盈可謂忙碌異常。
當皇帝實屬不易,而要成為一位賢明的好皇帝,則更是難如登天。
當晨曦初現之際,她便悠然醒來。
楊盈靜靜地凝視著仍緊閉雙眸、安睡中的任如意,手上的動作愈發輕柔。
此刻清晨時分,又能有何事可做呢?自然是上朝處理政務了。
楊盈小心翼翼地推開房門,輕盈無聲地邁出腳步。
門外守候的一群宮女見狀,紛紛跪地行禮。
\"聖上!\"她們異口同聲地。
楊盈急忙擺手示意:\"噓!莫要驚擾了我的如意姐。\"她深知早起的苦楚,寧願獨自承擔這份痛苦。
\"遵命,聖上。\"宮女們迅速壓低嗓音。
楊盈喚來一名名為小五的內侍,輕聲吩咐了幾句。
內侍頷首應諾,恭謹地立於一旁。
楊盈將雙手背於身後,暗自歎息一聲,隨後轉身返回自己的寢宮。
在侍女們的侍奉下,她洗漱梳妝,更換朝服,接著便前往朝堂,開始一天的朝政事務。
“聖上到——!”
隨著雲江高亢而又嘹亮的嗓音響起,楊盈從後方緩緩走了出來,穩穩地坐在了那張雕刻著九條五爪金龍的龍椅之上。
一時間,朝堂之下的文武百官紛紛下跪行禮,齊聲高呼道:
“臣等,參見聖上!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諸位愛卿平身!”楊盈揮了揮手。
“謝聖上!”滿朝文武百官起身,筆直的立於堂下。
當然,其中便包括了寧遠舟、錢昭、孫朗、於十三、柴明等人,甚至連身體剛剛好轉一些的元祿,此刻也和其他朝臣一樣,恭敬地站在了一旁。
李同光自然也是來到了朝堂之上,他靜靜地站在那裏,目光凝視著那位身著明黃色龍袍的楊盈。
原來,梧國的聖上竟然真的是一名女子。
不過,這對他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隻要對方不和自己爭搶師傅,那麽一切都好商量。
“臣,參見梧帝。”李同光對著楊盈行了一個標準的臣子之禮。
“李首輔,平身吧。”楊盈微微抬手,示意對方起身說話。
楊盈努力克製住內心的困倦和無聊,一臉肅穆地看著下方的眾多大臣。
她暗自歎息,這早朝的時間實在是太早了些。
不行,等再過一段時間,她一定要想辦法進行改革。
畢竟,這麽一大早,眾人都還沒有睡醒呢,腦子裏都是迷迷糊糊的狀態,如此行事怎麽可能會有高效率呢?
想到這裏,楊盈不禁輕輕搖了搖頭。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隨著雲江洪亮的嗓音響起,朝堂之上頓時安靜下來,但很快便又嘈雜起來。
隻見寧遠舟跨步出列,躬身行禮後朗聲道:“聖上,微臣有事要奏。”
楊盈抬眼看著寧遠舟,輕聲道:“準奏。”
寧遠舟再次拱手作揖,向前邁了一步道:“聖上,您是否還記得,當初咱們出使安國時,曾在合縣遭遇北磐人一事?”
楊盈微微點頭,表示自己記得此事。
“聖上,”這時,錢昭也站了出來,拱手說道:“北磐人素來野心勃勃,微臣認為合縣之事,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行。”
楊盈讚同地點了點頭。
緊接著於十三也站了出來附和道:“微臣附議。”
楊盈環視著下方的眾位大臣,開口問道:“諸位愛卿對此事可有什麽好的建議?”
話音剛落,一名大臣便站出來說道:“微臣認為可以派遣重兵把守我國與北磐的交界處。”另一名大臣卻反駁道:“可是天門關如今是安國的鎮守之地啊。”
“那難道我們梧國就隻能對北磐人可能會卷土重來這件事坐視不管嗎?”有人憤憤不平地說道。
“話雖如此,可如今天門關已經屬於安國的領土了……”
一時間,朝堂之上爭論不休,百官們各抒己見,議論聲此起彼伏。
“李首輔,不知,你可有何高見?”
楊盈此言一出,那原本嘈雜喧鬧的朝堂之上瞬間安靜下來,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隻見得百官們紛紛停下議論之聲,轉頭看向李同光。
李同光見楊盈點到自己了,便向前一步,拱手作揖後,朗聲道:“天門關如今是我大安的二皇子在鎮守。臣此次前來梧國,正是為了解決北磐一事。”
他頓了一頓,然後上前幾步,接著說道:“北磐人向來都是我們中原的敵人,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既然臣受安帝旨意,與梧國交好。那麽,自然也願意邀請梧帝派兵援助鎮守天門關。如此一來,憑借著大安和梧國兩國的軍力鎮守,天門關必然固若金湯、安然無恙,而那北磐人也定會被抵擋在天門關外,無法越雷池半步!”
說完之後,李同光抬頭看著楊盈,眼神堅定且自信滿滿,似乎對自己剛剛所說的話充滿了信心。
這時,於十三站了出來,躬身行禮道:“聖上,臣以為,李首輔此話甚是可行。”
緊接著,柴明也站了出來,同樣躬身行禮道:“聖上,臣也讚成派兵鎮守天門關。”
一時間,朝堂之上的諸位大臣們紛紛附和,表示讚同李同光所言。
在北磐一事上,這些大臣們都表現出了同仇敵愾的態度,決心共同抵禦外敵入侵。
於是,許多大臣便紛紛附議,表示支持派兵鎮守天門關之事。
而駐守天門關的人選,也終於塵埃落定。
此人乃是朝中一名備受矚目的武將,也就是蕭將軍,他的英勇事跡早已廣為人知。
楊盈心中惦記著此前楊行遠出征時的種種狀況,尤其是將士兵年齡提前以及邊境百姓麵臨的困境。
她毫不猶豫地將自己一路上的見聞拋出,讓朝中大臣們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
然而,要決定如何行動、采取何種措施並非易事。
在聽取了群臣的意見後,楊盈還需要仔細斟酌一番。
畢竟,作為一國之君,每一個決策都關係到國家和百姓的未來。
這一上午,楊盈可謂忙碌異常。
當皇帝實屬不易,而要成為一位賢明的好皇帝,則更是難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