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崇禎的紙上談兵,從福建到遼東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真正屬於崇禎年間的那些天災人禍,早已悄然張開血盆大口,漸漸顯露出猙獰麵目。
崇禎手持兩份急報,並未急於拆閱,目光反而轉向一旁已然擱筆、靜待議事的楊嗣昌。
“文弱啊……不,朕還是喚你‘肥居士’更為親切些。”崇禎皇帝麵帶戲謔之色,對著眼前這位近臣說道。他心中一直納悶,外表白淨、身材高挑的楊嗣昌為何要給自己取個“肥居士”這般怪異的別號,難道是以此來自我調侃或者故作謙卑不成?
聽到皇帝如此稱呼自己,楊嗣昌趕忙跪地叩頭:“陛下,請切莫再拿微臣的小號開玩笑了。那時隻是飲酒作樂時即興而起的一個綽號罷了,實難登大雅之堂,唯恐玷汙了陛下的聖聽啊!”
崇禎微微一笑,擺了擺手道:“無妨,朕倒覺得這個雅號挺有趣的,讓朕對你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此不拘小節,甚是接地氣,甚好!待到明日,朕也琢磨一個與之相配的雅號,方顯咱倆君臣相宜。言歸正傳,文弱啊,你曾在薊鎮擔任過兵備副使一職,對軍務應略有所知。不妨猜猜這兩份緊急奏報都說了些什麽吧?”
“回陛下的話,此乃軍國大事,臣在禦前不敢妄言。”
“愛卿切莫拘束。有何想法但說無妨,朕自會認真傾聽。若愛卿仍感拘謹,那朕便先來談談這兩封急報中的具體事宜吧!
咱們軍機處所負責之事乃軍國要務,當初朕之所以要設立此機構,正是因為兵部與內閣在處理邊疆事務時,程序繁瑣、環節眾多,且經多人之手極易導致機密泄露。
所以,這兩封急報想必均為緊要軍事情報。
或許在文弱看來這些都是多餘之言,但朕卻不得不提。
遼東鎮麵對的敵人乃是建奴,那麽情況無外乎兩種:其一,大淩河某處屯堡遭受了建奴的襲擊;其二,則可能是科爾沁或朵顏三衛中的泰寧衛對我邊境發動了侵擾。
嗯,如今的朵顏三衛早已不複當年之勇,徒有其名罷了。稱他們為蒙古人的部落或許更為恰當些,可究竟是土默特部呢,還是喀爾喀部亦或是察哈爾部、喀喇沁部呢?
似乎都不太準確。這般微不足道的小事,怎會值得袁崇煥如此興師動眾地派人快馬加鞭送來急報呢?那麽原因隻有一個——建奴與這些蒙古韃子勾結到一起了,此番定是要聯手進攻錦州城!
定然如此,想來去年的獨石口堡之戰,白杆兵便是遭遇了建奴的正紅旗才陷入苦戰。
建奴已經征服了左翼蒙古,他們就是一丘之貉了。
對啊,要不然朕也不會把老師孫承宗派到宣大薊鎮那裏當督師的。
眼下局勢愈發緊迫,情況岌岌可危啊!”
崇禎一邊說著形勢危急,一邊快步離開了禦座,來到了沙盤前,楊嗣昌也是趕緊跟上。
兩人趴在沙盤上琢磨半天,也是不得要領。
遼東鎮在冊兵力號稱十萬之眾,但其中真正能派得上用場的究竟有多少,恐怕隻有袁崇煥及其麾下如祖大壽、趙率教、何可綱等將領心知肚明罷了。
如今崇禎皇帝手握兵權虎符,開始揮動起他那根看似神奇的指揮棒:首先在大淩河堡部署一萬雄兵,接著又於廣寧後屯以及大淩河上遊各安排一萬軍士駐防;然後在小淩河驛站留下五千精兵鎮守。此外還有兩萬大軍屯駐錦州城中以策應四方,而其餘大部分軍隊則沿著寧遠直至山海關這條戰線依次駐紮,養精蓄銳,靜待時機成熟時再發動進攻。
如此這般排兵布陣,簡直與後世那些所謂的“微操大師”如出一轍!
楊嗣昌聽聞此計後不禁雙眼放光,對崇禎皇帝大加讚賞,慨歎其天生便通曉兵法之道,甚至無需出宮門就能洞悉敵軍動向並提前做出應對之策。
然而,這位楊大人究竟是真心實意地拍馬屁呢?還是說他本身也偏好這種紙上談兵式的做派呢?
不過好在崇禎本人還算有點自知之明,在過足了當指揮官的癮頭之後,他隨手將指揮棒一扔,忍不住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
“理想如此美好,但現實卻如此殘酷啊,楊愛卿!
這十幾萬遼東軍隊不過是賬麵上的數字罷了,若朕真的按照這樣去部署兵力,不說袁崇煥等人會如何看待朕,就連遠在沈陽小紫禁城中的皇太極知曉後,恐怕都會在睡夢中笑醒吧。
那皇太極怕不是一刻也不能等,就全家老小幾萬人馬齊上陣,說什麽也要破了朕不切實際的布置。
哎,說到底還是朕不了解前線的實際情況。
可是這種舊式將領們隻看重自己的家丁,而對普通士兵則輕視鞭撻,動不動就喝兵血,吃空餉的現象務必要得到糾正才行。
否則即使擁有再多的士兵,那也都是賬麵上的實力,根本就是誤導朕,也會誤導前線的將領。
無濟於事呀!” “陛下說得極是。”
“且說那福建之事,這鄭芝龍著實有些手段,去歲之時便將朕之福建總兵俞谘皋殺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連海澄、中左所等重地皆失陷敵手。
邸報之上所言卻是俞谘皋返回郡縣,哼哼,真是可笑至極!
那俞谘皋分明就是僅剩十餘艘殘破舊船與兩三千驚弓之鳥般的水兵,如喪家之犬般倉皇逃回福州,向福建巡撫哭訴罷了。
真真是虎父犬子,他父親是抗倭名將,南海擎天一柱。他成了什麽,連早年為國犧牲的戚金一半都不如。
若要言語動聽些,朕之詞匯可比他們高明多了,大可稱之為“戰略轉移”或是“積極迂回避其鋒芒”,豈不美哉?
然此事無需粉飾,事實便是如此。
所以朕知道這福建的官兵水師已經不堪大用,早已定下安撫招安鄭芝龍之策,否則熊文燦又豈能當上這福建巡撫一職?
如今福建巡撫熊文燦再次傳來緊急奏報,想必福建那邊的事情又起了波折。”
崇禎手持兩份急報,並未急於拆閱,目光反而轉向一旁已然擱筆、靜待議事的楊嗣昌。
“文弱啊……不,朕還是喚你‘肥居士’更為親切些。”崇禎皇帝麵帶戲謔之色,對著眼前這位近臣說道。他心中一直納悶,外表白淨、身材高挑的楊嗣昌為何要給自己取個“肥居士”這般怪異的別號,難道是以此來自我調侃或者故作謙卑不成?
聽到皇帝如此稱呼自己,楊嗣昌趕忙跪地叩頭:“陛下,請切莫再拿微臣的小號開玩笑了。那時隻是飲酒作樂時即興而起的一個綽號罷了,實難登大雅之堂,唯恐玷汙了陛下的聖聽啊!”
崇禎微微一笑,擺了擺手道:“無妨,朕倒覺得這個雅號挺有趣的,讓朕對你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此不拘小節,甚是接地氣,甚好!待到明日,朕也琢磨一個與之相配的雅號,方顯咱倆君臣相宜。言歸正傳,文弱啊,你曾在薊鎮擔任過兵備副使一職,對軍務應略有所知。不妨猜猜這兩份緊急奏報都說了些什麽吧?”
“回陛下的話,此乃軍國大事,臣在禦前不敢妄言。”
“愛卿切莫拘束。有何想法但說無妨,朕自會認真傾聽。若愛卿仍感拘謹,那朕便先來談談這兩封急報中的具體事宜吧!
咱們軍機處所負責之事乃軍國要務,當初朕之所以要設立此機構,正是因為兵部與內閣在處理邊疆事務時,程序繁瑣、環節眾多,且經多人之手極易導致機密泄露。
所以,這兩封急報想必均為緊要軍事情報。
或許在文弱看來這些都是多餘之言,但朕卻不得不提。
遼東鎮麵對的敵人乃是建奴,那麽情況無外乎兩種:其一,大淩河某處屯堡遭受了建奴的襲擊;其二,則可能是科爾沁或朵顏三衛中的泰寧衛對我邊境發動了侵擾。
嗯,如今的朵顏三衛早已不複當年之勇,徒有其名罷了。稱他們為蒙古人的部落或許更為恰當些,可究竟是土默特部呢,還是喀爾喀部亦或是察哈爾部、喀喇沁部呢?
似乎都不太準確。這般微不足道的小事,怎會值得袁崇煥如此興師動眾地派人快馬加鞭送來急報呢?那麽原因隻有一個——建奴與這些蒙古韃子勾結到一起了,此番定是要聯手進攻錦州城!
定然如此,想來去年的獨石口堡之戰,白杆兵便是遭遇了建奴的正紅旗才陷入苦戰。
建奴已經征服了左翼蒙古,他們就是一丘之貉了。
對啊,要不然朕也不會把老師孫承宗派到宣大薊鎮那裏當督師的。
眼下局勢愈發緊迫,情況岌岌可危啊!”
崇禎一邊說著形勢危急,一邊快步離開了禦座,來到了沙盤前,楊嗣昌也是趕緊跟上。
兩人趴在沙盤上琢磨半天,也是不得要領。
遼東鎮在冊兵力號稱十萬之眾,但其中真正能派得上用場的究竟有多少,恐怕隻有袁崇煥及其麾下如祖大壽、趙率教、何可綱等將領心知肚明罷了。
如今崇禎皇帝手握兵權虎符,開始揮動起他那根看似神奇的指揮棒:首先在大淩河堡部署一萬雄兵,接著又於廣寧後屯以及大淩河上遊各安排一萬軍士駐防;然後在小淩河驛站留下五千精兵鎮守。此外還有兩萬大軍屯駐錦州城中以策應四方,而其餘大部分軍隊則沿著寧遠直至山海關這條戰線依次駐紮,養精蓄銳,靜待時機成熟時再發動進攻。
如此這般排兵布陣,簡直與後世那些所謂的“微操大師”如出一轍!
楊嗣昌聽聞此計後不禁雙眼放光,對崇禎皇帝大加讚賞,慨歎其天生便通曉兵法之道,甚至無需出宮門就能洞悉敵軍動向並提前做出應對之策。
然而,這位楊大人究竟是真心實意地拍馬屁呢?還是說他本身也偏好這種紙上談兵式的做派呢?
不過好在崇禎本人還算有點自知之明,在過足了當指揮官的癮頭之後,他隨手將指揮棒一扔,忍不住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
“理想如此美好,但現實卻如此殘酷啊,楊愛卿!
這十幾萬遼東軍隊不過是賬麵上的數字罷了,若朕真的按照這樣去部署兵力,不說袁崇煥等人會如何看待朕,就連遠在沈陽小紫禁城中的皇太極知曉後,恐怕都會在睡夢中笑醒吧。
那皇太極怕不是一刻也不能等,就全家老小幾萬人馬齊上陣,說什麽也要破了朕不切實際的布置。
哎,說到底還是朕不了解前線的實際情況。
可是這種舊式將領們隻看重自己的家丁,而對普通士兵則輕視鞭撻,動不動就喝兵血,吃空餉的現象務必要得到糾正才行。
否則即使擁有再多的士兵,那也都是賬麵上的實力,根本就是誤導朕,也會誤導前線的將領。
無濟於事呀!” “陛下說得極是。”
“且說那福建之事,這鄭芝龍著實有些手段,去歲之時便將朕之福建總兵俞谘皋殺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連海澄、中左所等重地皆失陷敵手。
邸報之上所言卻是俞谘皋返回郡縣,哼哼,真是可笑至極!
那俞谘皋分明就是僅剩十餘艘殘破舊船與兩三千驚弓之鳥般的水兵,如喪家之犬般倉皇逃回福州,向福建巡撫哭訴罷了。
真真是虎父犬子,他父親是抗倭名將,南海擎天一柱。他成了什麽,連早年為國犧牲的戚金一半都不如。
若要言語動聽些,朕之詞匯可比他們高明多了,大可稱之為“戰略轉移”或是“積極迂回避其鋒芒”,豈不美哉?
然此事無需粉飾,事實便是如此。
所以朕知道這福建的官兵水師已經不堪大用,早已定下安撫招安鄭芝龍之策,否則熊文燦又豈能當上這福建巡撫一職?
如今福建巡撫熊文燦再次傳來緊急奏報,想必福建那邊的事情又起了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