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萱,你師傅可有教你禮節?”
高萱的師傅是楚國國相荀藺,也是傅藹的師弟。受長輩的質問,她恭恭敬敬,連腰側的酒壺都不敢再碰,答道:
“師傅教過萱禮製。”
“那你方才怎能如此與師叔們說話,禮節都學去哪了?”
“師兄,通辯時遇到觀點不一,言語激憤實屬正常,何必苛責。”路閆勸慰道。
“我在問你麽?”傅藹投去一道冷眼,看師弟埋首不語了,才看向高萱,眼神示意她想好作答。
高萱捏著兩側的衣擺,她伏地先是叩首,接著起身道:“弟子方才言語激烈,望路師叔、沈師叔原諒。”
“無礙,若誰都礙於身份,這世間還能說什麽話。”路閆揮手說著。
沈一正同樣是揮了揮手,表示無礙。
傅藹卻是步步緊逼,追問:“你心中如何想的?若心中未有歉意,又何必說一些違心的話?”
高萱身形筆直,回答道:
“萱心中並無歉意,因為萱沒做錯。但萱沒有說違心話,方才的道歉,是萱未能尊敬長輩而說的。直言不諱,是師傅教我的道理。他說,曾與聖人周遊列國時,路上時常會因觀點不一而與師兄弟們與聖人辯駁一二,他也曾問過聖人:恢複禮製,可弟子們卻時常辯駁聖人,那算是禮節麽?聖人回答:通辯,便是在辯論中聆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融合別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找到真理。若世間人人如此,那亂世之局的解法或早就找到了。”
傅藹點了點頭,隨後又看向總是沉默不語的韓子路,“那子路呢?為何總不言語?”
韓子路靜靜地埋首,“子路的路還未找到,不敢妄言。”
“你們倆,果然如荀藺信中所言,一人過鬧一人過靜,一人善言一人善思,若能中和,當屬天下奇才。”
高萱嘀咕,“所以師傅常讓韓師兄與我一道,讓他在我奮起激言時,把我按下。讓我在師兄沉默不語時,代他說話。”
“既然一起多年,今後就在彼此身上學習。”
“是,謹遵師伯教誨。”高萱和韓子路兩人一同行禮說道。
聽這老者的言語和看路閆、沈一正的反應,薑楠明白了老者的意圖,想著按照常理,現在是該點評商歸了吧。
薑楠悄悄地把視線移到身旁的商歸身上。
然而久等卻不見老者開口。
她抬頭偷偷地瞧了一眼,正巧看見老者望著商歸的視線裏有些複雜。
“薑姑娘為何這般看老夫?”老者問起。
“我…”薑楠就像是上課搞小動作被老師抓包的學生,她有些心虛地不知如何是好。
“但說無妨,老夫又不是豺狼虎豹。”
“您為何不繼續說了?”薑楠小聲問起。
“姑娘覺得老夫應該說什麽?”
“我隻是覺得,我們三人您都點評一遍,總要說說商歸吧?”
“他?”老者冷笑一聲,“姑娘可知中秋節商州被屠城了?”
薑楠稍稍一頓,點評商歸為何要說起那件事?她當然知道,且她還算是當時的親曆者。
“貴胄之子,流落民間,為了歸家,用十年謀劃。”老者看向商歸,“公子,你說該我如何評價。”
此刻四周寂靜,無人敢搭話。
唯有老者一人,直言道:“滿城的人啊,雖不是你殺死,死因卻與你有關!這是其一,你不義!”
老者緩緩起身,慢慢逼近。
薑楠明顯地發覺隨著老者的走近,商歸身形微微顫抖,他似乎很緊張。
“廣陵君是你的父親,你卻在他生辰宴上,上演一出苦肉計,迫使他不得不因君威接你回家。此計策雖好,環環相扣,但實屬不孝!孝弟者,仁之祖也。不孝不義之人,非人哉!”
“先生這話說得未免嚴重了些吧!”薑楠起身擋在了商歸的身前,她也不知自己為什麽會這麽做,或許,又是聖母心泛濫,覺得這個孩子可憐。
他被他父親遺棄在吳國,多年來不聞不問。後來他千辛萬苦回到了魏國,他父親十年來又未曾讓他認祖歸宗。如果商歸被放在一本爽文小說裏麵,他謀劃十年終於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誰看了不想說一聲爽。
對麵的沈一正都要起身了,可當他看到薑楠先一步,便又坐了下來。
“商州城滿城死去的冤魂告訴老夫,老夫罵得還不夠!”
薑楠拽回被商歸扯住暗示她別再說了的衣擺,不客氣地反駁道:“先生,趙國為了一本冊子喪心病狂殺人屠城,你不罵趙國人,卻罵商歸?”
“一本冊子與滿城人命相比,姑娘覺得冊子比人命重要?”
“先生莫要如此,擺出言語陷阱。我隻知那本冊子事關重要,先生若是魏國人,了解魏國人為了本國不顧自身,為何不誇讚他們一句‘有大義’呢!”
“兩國之間何必要如此,明明可以不用血刃相見,為何要偏偏鬧成如此。姑娘可知今後,魏、趙兩國仇恨加深,這世間要死多少人!”
“先生,連動物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而現在我們所處的世間六國分化,戰亂不休,所有人都在尋找救世之法。可救世之法其實一直擺在眼前,便是一統天下,將六國合為一國,世間大同,方能海晏河清,止戰息戈。人死固然痛惜,我相信商歸也不願發生魏國因一本冊子被屠城之事。可是,和平的前身是戰爭、是死亡,這是毋庸置疑的。”
“這便是霸道之路,這便是法家的權、術、勢。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玩弄權術。為達到目的,罔顧人命,罔顧親情,罔顧禮製!對麽?”
“不是的。”薑楠冷靜下來,轉念一想,“如果沈一正以法治國,便不會讓這麽多文人在此,商討什麽文字改革,推行教化。”
沈一正勾唇而笑,許是自己的心思被薑楠看透了,有些開心。
他言語平和,緩緩與師兄傅藹說道:
“師兄,十年前,我曾在臨淵城城外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我告訴所有百姓,隻要有人將這跟木頭從東城門搬到西城門,我便會給他二十金。可久等未有人。後來,我又將賞金追加到了五十金,久等終於有人來搬它了。因此我便以魏國之名遵守協定,給了這筆錢。十年來,我便是以徙木立信,才得以變法。如今,我招眾儒生在此,便是想以法為本,禮樂為輔。師兄若還想罵我,不如再等十年,看看我今日所為能為魏國帶來如何光景。”
“而溯洄。”
沈一正來到了薑楠身旁,同她一樣,站在了商歸麵前,擋住了傅藹,他說:“溯洄所為,皆是聽我之言,我是他師傅,師兄要罵就罵我吧。”
高萱的師傅是楚國國相荀藺,也是傅藹的師弟。受長輩的質問,她恭恭敬敬,連腰側的酒壺都不敢再碰,答道:
“師傅教過萱禮製。”
“那你方才怎能如此與師叔們說話,禮節都學去哪了?”
“師兄,通辯時遇到觀點不一,言語激憤實屬正常,何必苛責。”路閆勸慰道。
“我在問你麽?”傅藹投去一道冷眼,看師弟埋首不語了,才看向高萱,眼神示意她想好作答。
高萱捏著兩側的衣擺,她伏地先是叩首,接著起身道:“弟子方才言語激烈,望路師叔、沈師叔原諒。”
“無礙,若誰都礙於身份,這世間還能說什麽話。”路閆揮手說著。
沈一正同樣是揮了揮手,表示無礙。
傅藹卻是步步緊逼,追問:“你心中如何想的?若心中未有歉意,又何必說一些違心的話?”
高萱身形筆直,回答道:
“萱心中並無歉意,因為萱沒做錯。但萱沒有說違心話,方才的道歉,是萱未能尊敬長輩而說的。直言不諱,是師傅教我的道理。他說,曾與聖人周遊列國時,路上時常會因觀點不一而與師兄弟們與聖人辯駁一二,他也曾問過聖人:恢複禮製,可弟子們卻時常辯駁聖人,那算是禮節麽?聖人回答:通辯,便是在辯論中聆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融合別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找到真理。若世間人人如此,那亂世之局的解法或早就找到了。”
傅藹點了點頭,隨後又看向總是沉默不語的韓子路,“那子路呢?為何總不言語?”
韓子路靜靜地埋首,“子路的路還未找到,不敢妄言。”
“你們倆,果然如荀藺信中所言,一人過鬧一人過靜,一人善言一人善思,若能中和,當屬天下奇才。”
高萱嘀咕,“所以師傅常讓韓師兄與我一道,讓他在我奮起激言時,把我按下。讓我在師兄沉默不語時,代他說話。”
“既然一起多年,今後就在彼此身上學習。”
“是,謹遵師伯教誨。”高萱和韓子路兩人一同行禮說道。
聽這老者的言語和看路閆、沈一正的反應,薑楠明白了老者的意圖,想著按照常理,現在是該點評商歸了吧。
薑楠悄悄地把視線移到身旁的商歸身上。
然而久等卻不見老者開口。
她抬頭偷偷地瞧了一眼,正巧看見老者望著商歸的視線裏有些複雜。
“薑姑娘為何這般看老夫?”老者問起。
“我…”薑楠就像是上課搞小動作被老師抓包的學生,她有些心虛地不知如何是好。
“但說無妨,老夫又不是豺狼虎豹。”
“您為何不繼續說了?”薑楠小聲問起。
“姑娘覺得老夫應該說什麽?”
“我隻是覺得,我們三人您都點評一遍,總要說說商歸吧?”
“他?”老者冷笑一聲,“姑娘可知中秋節商州被屠城了?”
薑楠稍稍一頓,點評商歸為何要說起那件事?她當然知道,且她還算是當時的親曆者。
“貴胄之子,流落民間,為了歸家,用十年謀劃。”老者看向商歸,“公子,你說該我如何評價。”
此刻四周寂靜,無人敢搭話。
唯有老者一人,直言道:“滿城的人啊,雖不是你殺死,死因卻與你有關!這是其一,你不義!”
老者緩緩起身,慢慢逼近。
薑楠明顯地發覺隨著老者的走近,商歸身形微微顫抖,他似乎很緊張。
“廣陵君是你的父親,你卻在他生辰宴上,上演一出苦肉計,迫使他不得不因君威接你回家。此計策雖好,環環相扣,但實屬不孝!孝弟者,仁之祖也。不孝不義之人,非人哉!”
“先生這話說得未免嚴重了些吧!”薑楠起身擋在了商歸的身前,她也不知自己為什麽會這麽做,或許,又是聖母心泛濫,覺得這個孩子可憐。
他被他父親遺棄在吳國,多年來不聞不問。後來他千辛萬苦回到了魏國,他父親十年來又未曾讓他認祖歸宗。如果商歸被放在一本爽文小說裏麵,他謀劃十年終於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誰看了不想說一聲爽。
對麵的沈一正都要起身了,可當他看到薑楠先一步,便又坐了下來。
“商州城滿城死去的冤魂告訴老夫,老夫罵得還不夠!”
薑楠拽回被商歸扯住暗示她別再說了的衣擺,不客氣地反駁道:“先生,趙國為了一本冊子喪心病狂殺人屠城,你不罵趙國人,卻罵商歸?”
“一本冊子與滿城人命相比,姑娘覺得冊子比人命重要?”
“先生莫要如此,擺出言語陷阱。我隻知那本冊子事關重要,先生若是魏國人,了解魏國人為了本國不顧自身,為何不誇讚他們一句‘有大義’呢!”
“兩國之間何必要如此,明明可以不用血刃相見,為何要偏偏鬧成如此。姑娘可知今後,魏、趙兩國仇恨加深,這世間要死多少人!”
“先生,連動物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而現在我們所處的世間六國分化,戰亂不休,所有人都在尋找救世之法。可救世之法其實一直擺在眼前,便是一統天下,將六國合為一國,世間大同,方能海晏河清,止戰息戈。人死固然痛惜,我相信商歸也不願發生魏國因一本冊子被屠城之事。可是,和平的前身是戰爭、是死亡,這是毋庸置疑的。”
“這便是霸道之路,這便是法家的權、術、勢。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玩弄權術。為達到目的,罔顧人命,罔顧親情,罔顧禮製!對麽?”
“不是的。”薑楠冷靜下來,轉念一想,“如果沈一正以法治國,便不會讓這麽多文人在此,商討什麽文字改革,推行教化。”
沈一正勾唇而笑,許是自己的心思被薑楠看透了,有些開心。
他言語平和,緩緩與師兄傅藹說道:
“師兄,十年前,我曾在臨淵城城外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我告訴所有百姓,隻要有人將這跟木頭從東城門搬到西城門,我便會給他二十金。可久等未有人。後來,我又將賞金追加到了五十金,久等終於有人來搬它了。因此我便以魏國之名遵守協定,給了這筆錢。十年來,我便是以徙木立信,才得以變法。如今,我招眾儒生在此,便是想以法為本,禮樂為輔。師兄若還想罵我,不如再等十年,看看我今日所為能為魏國帶來如何光景。”
“而溯洄。”
沈一正來到了薑楠身旁,同她一樣,站在了商歸麵前,擋住了傅藹,他說:“溯洄所為,皆是聽我之言,我是他師傅,師兄要罵就罵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