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捋著胡子,一邊思索一邊說道:“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必原先的曆史上,朕是做了什麽讓他心生不滿的事情吧?”
“陛下向來都是君臣和諧,能有什麽大事呢?”李豐田也說道。
二人同時陷入了沉默。
過了一會,李二好像想到了什麽,說道:“其實前幾年滅高昌的時候,侯君集暗中將高昌國的國寶給私藏了……”
竟然還有這種事情?
李豐田有些意外!
當夜梟將這個消息給李二之後,李二隻是看了看,便壓下了,裝不知道。
一來呢,李二那些年的確很闊綽,所以心也就寬了些。
他知道侯君集好財,帶兵打高昌也是苦活累活,一件寶貝而已,就當賞給他了。
再加上李豐田跟他說了一些曆史,使得李二更加希望君臣之間能有善終,就沒追究。
目前來看,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件事,最後李二是否處置而造成了兩種不同的結果。
因為李二實在想不出來最近還有什麽事情。
其實這也算是李二歪打正著了,在原先的曆史上,還真就是因為高昌國國寶的事情,李二給處置了,雖然最後念其勞苦功高,再加上一些大臣也上疏求情,最後也是從輕發落了。
但是侯君集卻覺得自己這麽大功勞無非就是拿點值錢的玩意兒,這算什麽事?就要自己下大獄?一定是借此機會敲打自己!所以暗中心生不滿。
“其實即便是侯君集對朕不滿,這些都無所謂,他不敢公開扯旗造反,但是朕怕的就是未來太子或者晉王被利用了!”李二長歎道。
李豐田瞬間就明白了李二的意思。
他侯君集再能耐,也不敢公開造反,除非打著擁立新君的旗號。
所以,太子的態度就很關鍵。
“晉王還好,畢竟還小,而且在朕的身邊,不至於能掀起風浪,朕擔心的是太子啊……”
李豐田如何聽不出來李二的意思?
李二想知道太子的心思,但是又不能問,無論是與否,這話一旦說了,很容易引起父子之間的隔閡,所以,得有一個太子非常信任,同時又對李二非常忠心的人去做。
縱觀朝堂,這件事除了他李豐田還誰能去做?
老板今天叫自己來,不就是為了這個嗎?
“陛下,臣覺得,臣自認太子對臣比較親近,能說幾句貼心的話,那麽不妨由臣去太子那邊聊聊?如果太子真的沒想法,那一切都好,如果真的有什麽不該有的想法,臣自認還能勸上幾句。”
“那就有勞先生走一趟了。”李二歎氣道。
“陛下其實也不用多想,臣這些年雖然教太子的學問並不多,但是也潛移默化的給太子灌輸了一些遠離權力旋渦的思想,以太子的聰慧,應該會有所提防吧。”
“唉,但願吧。”
……
出了宮的李豐田沒有立刻去太子府。
這件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關鍵還是在於太子內心是怎麽想的。
人都會是變的,李豐田說歸說,其實內心也不是那麽百分百的肯定。
曆史的慣性很可怕,李豐田真的怕把握不住。
晚上回去後,李豐田就在書房裏思考著事情。
“老爺,”門外麵傳來了裴衝的聲音。
“進來。”
“老爺,拜帖已經送過去了,太子應該後日在宮中。”
“嗯,我知道了,你也準備一下,我後日去拜訪。”
“是。”
裴衝離開後,李豐田繼續思考著事情。
……
兩日轉瞬即逝。
一路無話。
李豐田在內侍的帶領下,來到了東宮。
東宮李豐田還是很熟悉的,早些年李淵還活著的時候,李二即便當上了皇帝,還依然住在東宮,所以那幾年李豐田常來。
後來當太子入駐東宮之後,李豐田來的並不多,和太子來往,在公共場合居多,盡管李豐田也是太子的老師,但是李豐田主動避嫌,沒有事,基本不往東宮跑。
上一次來的時候,還是幾年前太子成親的時候。
太子書房中,此時太子正拿著一些紙,仔細研讀的同時,旁邊還擺著算盤和算籌,應該是在計算什麽。
“先生可是稀客,快快請坐!”李承乾看見李豐田,頓時放下手中的紙,並且站起來,笑著迎接李豐田。
“太子這段時間在忙些什麽?”
“最近在民部,學習統籌相關的,先生曾經說過,這民部與民生息息相關,一定要明白相關事宜,而且先生還說過,這數字會說話,很多數據加在一起,往往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不但深感術數之道的精深,同時也深感治理一國的不易。”
“嗬嗬,太子能有這種想法,臣比任何時候都要高興!治國難,治民更難,隻有時刻抱著敬畏之心去治理百姓,才能使得四海臣服,天下太平。太子能有此覺悟,說明太子真正的長大了,為師心中非常的欣慰!”
“這都是先生教導有方。”
“非也,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沒有太子自身的覺悟和努力,即便我再如何教,都是沒有用的。”
現在的李承乾,內裏外在都透著一股子自信。
由於知道原先的曆史,所以在對待太子這方麵,李豐田基本都是采取鼓勵式的教育方法。
注意,是鼓勵,而不是無腦的奉承,這是有明顯區別的。
而且,不光自己,李豐田還讓李二也這麽做。
所以,李承乾初期許多事情想法也好,做法也好,初期肯定會有著幼稚或者異想天開,但是李二和李豐田都是先鼓勵,肯定他的想法的初衷,然後再指出問題所在。
所以,現在的李承乾,心態上是非常的陽光,敢想敢做敢打敢拚。
這就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學校、社會,是人一生必須要經曆的三大課堂,但是現代多數人的家庭教育這塊,都是不完美甚至是缺失的。
也正因為李豐田來自未來,所以才知道家庭教育,並且重視家庭教育,否則這個年代哪有人懂這些?
“陛下向來都是君臣和諧,能有什麽大事呢?”李豐田也說道。
二人同時陷入了沉默。
過了一會,李二好像想到了什麽,說道:“其實前幾年滅高昌的時候,侯君集暗中將高昌國的國寶給私藏了……”
竟然還有這種事情?
李豐田有些意外!
當夜梟將這個消息給李二之後,李二隻是看了看,便壓下了,裝不知道。
一來呢,李二那些年的確很闊綽,所以心也就寬了些。
他知道侯君集好財,帶兵打高昌也是苦活累活,一件寶貝而已,就當賞給他了。
再加上李豐田跟他說了一些曆史,使得李二更加希望君臣之間能有善終,就沒追究。
目前來看,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件事,最後李二是否處置而造成了兩種不同的結果。
因為李二實在想不出來最近還有什麽事情。
其實這也算是李二歪打正著了,在原先的曆史上,還真就是因為高昌國國寶的事情,李二給處置了,雖然最後念其勞苦功高,再加上一些大臣也上疏求情,最後也是從輕發落了。
但是侯君集卻覺得自己這麽大功勞無非就是拿點值錢的玩意兒,這算什麽事?就要自己下大獄?一定是借此機會敲打自己!所以暗中心生不滿。
“其實即便是侯君集對朕不滿,這些都無所謂,他不敢公開扯旗造反,但是朕怕的就是未來太子或者晉王被利用了!”李二長歎道。
李豐田瞬間就明白了李二的意思。
他侯君集再能耐,也不敢公開造反,除非打著擁立新君的旗號。
所以,太子的態度就很關鍵。
“晉王還好,畢竟還小,而且在朕的身邊,不至於能掀起風浪,朕擔心的是太子啊……”
李豐田如何聽不出來李二的意思?
李二想知道太子的心思,但是又不能問,無論是與否,這話一旦說了,很容易引起父子之間的隔閡,所以,得有一個太子非常信任,同時又對李二非常忠心的人去做。
縱觀朝堂,這件事除了他李豐田還誰能去做?
老板今天叫自己來,不就是為了這個嗎?
“陛下,臣覺得,臣自認太子對臣比較親近,能說幾句貼心的話,那麽不妨由臣去太子那邊聊聊?如果太子真的沒想法,那一切都好,如果真的有什麽不該有的想法,臣自認還能勸上幾句。”
“那就有勞先生走一趟了。”李二歎氣道。
“陛下其實也不用多想,臣這些年雖然教太子的學問並不多,但是也潛移默化的給太子灌輸了一些遠離權力旋渦的思想,以太子的聰慧,應該會有所提防吧。”
“唉,但願吧。”
……
出了宮的李豐田沒有立刻去太子府。
這件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關鍵還是在於太子內心是怎麽想的。
人都會是變的,李豐田說歸說,其實內心也不是那麽百分百的肯定。
曆史的慣性很可怕,李豐田真的怕把握不住。
晚上回去後,李豐田就在書房裏思考著事情。
“老爺,”門外麵傳來了裴衝的聲音。
“進來。”
“老爺,拜帖已經送過去了,太子應該後日在宮中。”
“嗯,我知道了,你也準備一下,我後日去拜訪。”
“是。”
裴衝離開後,李豐田繼續思考著事情。
……
兩日轉瞬即逝。
一路無話。
李豐田在內侍的帶領下,來到了東宮。
東宮李豐田還是很熟悉的,早些年李淵還活著的時候,李二即便當上了皇帝,還依然住在東宮,所以那幾年李豐田常來。
後來當太子入駐東宮之後,李豐田來的並不多,和太子來往,在公共場合居多,盡管李豐田也是太子的老師,但是李豐田主動避嫌,沒有事,基本不往東宮跑。
上一次來的時候,還是幾年前太子成親的時候。
太子書房中,此時太子正拿著一些紙,仔細研讀的同時,旁邊還擺著算盤和算籌,應該是在計算什麽。
“先生可是稀客,快快請坐!”李承乾看見李豐田,頓時放下手中的紙,並且站起來,笑著迎接李豐田。
“太子這段時間在忙些什麽?”
“最近在民部,學習統籌相關的,先生曾經說過,這民部與民生息息相關,一定要明白相關事宜,而且先生還說過,這數字會說話,很多數據加在一起,往往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不但深感術數之道的精深,同時也深感治理一國的不易。”
“嗬嗬,太子能有這種想法,臣比任何時候都要高興!治國難,治民更難,隻有時刻抱著敬畏之心去治理百姓,才能使得四海臣服,天下太平。太子能有此覺悟,說明太子真正的長大了,為師心中非常的欣慰!”
“這都是先生教導有方。”
“非也,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沒有太子自身的覺悟和努力,即便我再如何教,都是沒有用的。”
現在的李承乾,內裏外在都透著一股子自信。
由於知道原先的曆史,所以在對待太子這方麵,李豐田基本都是采取鼓勵式的教育方法。
注意,是鼓勵,而不是無腦的奉承,這是有明顯區別的。
而且,不光自己,李豐田還讓李二也這麽做。
所以,李承乾初期許多事情想法也好,做法也好,初期肯定會有著幼稚或者異想天開,但是李二和李豐田都是先鼓勵,肯定他的想法的初衷,然後再指出問題所在。
所以,現在的李承乾,心態上是非常的陽光,敢想敢做敢打敢拚。
這就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學校、社會,是人一生必須要經曆的三大課堂,但是現代多數人的家庭教育這塊,都是不完美甚至是缺失的。
也正因為李豐田來自未來,所以才知道家庭教育,並且重視家庭教育,否則這個年代哪有人懂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