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萬物,道無所不容。
萬物肉眼可見,即為象。
山石有象,水火有象,世間萬物皆有象。
為象必有理。
弱水至柔,弱水為象,柔即其理。
烈火至剛,烈火為象,剛即其理。
水火既有象有理,萬物豈無象無理?
以象推理,循理逐象,象理合一,是為道也!
水火並濟,實為剛柔並濟,水火之道,實為剛柔之道。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古夜一直在思索伏羲氏所留十二字蘊藏的天地之機。
這十二字,乃是伏羲氏為條理天地,分明四季所作。
然天地之大,萬物盡藏其中。
萬物生於天地,看似與天地親近,實則距天地遠矣。
此謂近在眼前,遠在天邊。
古夜也不敢妄議天地之機,於是乎鋒芒一轉,打算從‘四季’二字入手。
修行多年,踏入道之領域亦有些年月,古夜自認為在這個領域還算有些造詣。
物、象、理、道,這四個字便是他對萬物與道的理解。
既萬物有象有理有道,四季又豈無象無理無道?
春則草木生,夏則草木盛,秋則草木衰,冬則草木枯。
草木應時而變。
草木之變,即為四季之象。
生盛衰枯,即為四季之理。
“象理合一即為道,如此說來,草木之變與生盛衰枯,便是四季之道,也就是天皇氏這十二字蘊藏的天地之機?”
“不!”
“四季之變,亦為時空之變,更在時空之上,所以天皇氏才需要取時空獸之骨,利用其時空大道的本源,去溝通天地,影響日月星辰,從而推動四季的變化。”
“時空之道尚且如此難以琢磨,四季既在時空之上,怎是這麽簡單幾個字就能輕易解讀?”
古夜腦海中思緒翻飛,一次次推理,又將推理的結論一次次推翻。
漸漸的,他像是魔怔了一般,不再盤坐,站起來在洞府內來回踱步。
久而久之,他心境愈發煩悶,自知閉門造車終無果,便打算前往外界,親身感受四季變化。
隨後,他離開了這座洞府,離開了始祖聖境,離開了女媧神域,沒有知會任何人。
最終,他開始在廣袤的中土神洲上行走。
時間悄無聲息地流逝。
春去秋來,夏盡冬興。
他從未像此時這般專注,一輪輪四季從他指尖悄然劃過。
他如同一個苦行僧一般,孑然一身,一人獨行,踏山河,觀日月,細察草木江河,順理暗藏在萬物中的四季之變,逆推天地之機。
整座無塵天依舊籠罩在一片喧囂當中,但卻不為他所感,不為他所知,仿若身外發生的一切,都與他無關。
到了後麵,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存在,不再刻意運用神力,去維持自己的年輕。
轉眼間。
三十載歲月過去了。
這段時間當中,古夜就如同一個凡人一般,體態自然衰老。
三十年歲月,他從青年走向中年,又從中年走向老年。
他的目光也不再如起初一般,隻拘泥於萬物四時變化,而是通過四季之變,躍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邁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四季之變,亦為時空之變。
萬物生長於空間當中,時間作用於萬物之上,時空方成,四季方成。
他逐漸將關注點,從外界移回自身。
身軀的衰老,讓他有了新的體悟。
生老病死!
萬物之榮枯,豈不就是生靈之生死?
草木之生盛衰枯,豈不就是眾生之生老病死?
可天地之機,四季之變,仍不止於此!
而草木之變如何,萬物之變如何,四季之變如何?
盛極而衰是也!
春至盛則衰,夏至盛則衰,秋至盛則衰,冬至盛則衰!
四季變化之根,便在於此。
可天地之機,四季之變,會止步於此嗎?
非也!
盛之極則衰,而衰者何人替也?
再論春夏,春至盛則衰,衰則夏新盛。
四季如此,萬物如此,眾生亦如此。
前浪趕後浪。
斯人逝去,新人即來。
衰者新盛者替也!
衰為何,弱也。
盛為何,強也。
盛衰之替,可不就是弱肉強食之道?
……
三十年的孤獨行走,一個個新的體悟在古夜心中萌生。
感悟新生的同時,他對手握的種種大道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生老病死,盛衰交替,弱肉強食,何也?
平衡!
若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江山如何易主,天地何來變化?
平衡者誰?
天道!
唯有天道,方有此等平衡眾生萬物的權柄。
此為天權二字真諦。
再論因果。
若無生,何來死,若無盛,何來衰,若無弱者,強者如何食之?
生即死之因,死即生之果,盛衰強弱亦當此道。
而死則新生,又死即生之因,生即死之果。
因生果,果成因,因又生果……
此謂因果綿綿,永不斷聯。
而生老病死、盛衰強弱,盡皆暗藏一個殺字。
殺生之道,豈不藏納其中?
隨著這一種種新的理解,古夜在無形之中,竟是將世間種種大道串聯到了一起。
與此同時,他體內那枚沉寂已久的神秘道種竟是開始了躁動,開始發芽,開始生長。
最終。
古夜回到了中土神洲南域,回到了那片南大荒,來到了一條大河前方。
這正是昔日他參悟出那枚神秘道種之地。
他在這裏停下了腳步,於一側河岸坐了下來,如同一位垂釣老叟,一坐便又是十年。
十年間,他仿若化作了一座礁石,任憑風吹雨打,一動不動。
直至十年後的一日。
古夜終於睜開了雙眸。
沒有任何驚天地的聲響,沒有任何泣鬼神的異象。
他的目光柔和,充滿了智慧和滄桑,仿佛明晰了世間的一切真理。
他的座下,六條大道無聲無息地延展開來。
第六條大道開辟出來了,正是源自於那枚神秘道種。
這是一條空曠的大道,上麵空無一物,沒有任何東西的存在,更沒有任何一位修道者留下的烙印,無窮無盡,仿若看不到盡頭。
“一個四季,便包含了所有,這便是天地之機麽?”
古夜呢喃一聲,眼神始終平靜。
這時候,他的背後傳來一道聲音。
“醒了?”
一道身影走來,仙台天庭之處自有清氣衝雲霄。
正是聖德帝君。
“多謝前輩這些年來的護道!”
古夜起身,對著來人拱了拱手,感激出聲。
四十年前,他從女媧神域離開,沒有驚動任何人。
可聖德帝君怎會沒有感應?
這幾十年來,聖德帝君始終跟隨在他的身後,走遍了中土神洲,默默守護。
對此。
聖德帝君並沒有什麽表示,隻是盯著古夜腳下出現的第六條大道,好奇道:“此道便是你這四十年來的成果,倒是頗為神妙,似如萬道之母,世間諸道皆要歸附,連本帝都難以看出虛實,不知此道何名?”
“此道尚且無名,乃晚輩借由天皇氏前輩留下的這截時空獸骨,通過上麵暗藏的四季之變,參悟的一縷天地之機,無所不容。”
古夜說著,手中浮現出一截金黃獸骨。
“天皇氏所留?莫非是傳說中的伏羲骨?”
聖德帝君聞言,麵色忽變。
“原來此骨有名。”
古夜望著手中的時空獸骨,頓時恍然。
“伏羲骨乃是傳說中天皇氏留下來的聖物,幫助天地生民劃分四季,隻是已經失傳多年,未曾想昔日你從時空神子那裏奪來的這截獸骨,便是那伏羲骨。”
聖德帝君連連稱奇,仿佛也是訝異萬分。
但讓他驚異的不止於此,他循著古夜的前言,又道:“無所不容……豈非天道也?”
萬物肉眼可見,即為象。
山石有象,水火有象,世間萬物皆有象。
為象必有理。
弱水至柔,弱水為象,柔即其理。
烈火至剛,烈火為象,剛即其理。
水火既有象有理,萬物豈無象無理?
以象推理,循理逐象,象理合一,是為道也!
水火並濟,實為剛柔並濟,水火之道,實為剛柔之道。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古夜一直在思索伏羲氏所留十二字蘊藏的天地之機。
這十二字,乃是伏羲氏為條理天地,分明四季所作。
然天地之大,萬物盡藏其中。
萬物生於天地,看似與天地親近,實則距天地遠矣。
此謂近在眼前,遠在天邊。
古夜也不敢妄議天地之機,於是乎鋒芒一轉,打算從‘四季’二字入手。
修行多年,踏入道之領域亦有些年月,古夜自認為在這個領域還算有些造詣。
物、象、理、道,這四個字便是他對萬物與道的理解。
既萬物有象有理有道,四季又豈無象無理無道?
春則草木生,夏則草木盛,秋則草木衰,冬則草木枯。
草木應時而變。
草木之變,即為四季之象。
生盛衰枯,即為四季之理。
“象理合一即為道,如此說來,草木之變與生盛衰枯,便是四季之道,也就是天皇氏這十二字蘊藏的天地之機?”
“不!”
“四季之變,亦為時空之變,更在時空之上,所以天皇氏才需要取時空獸之骨,利用其時空大道的本源,去溝通天地,影響日月星辰,從而推動四季的變化。”
“時空之道尚且如此難以琢磨,四季既在時空之上,怎是這麽簡單幾個字就能輕易解讀?”
古夜腦海中思緒翻飛,一次次推理,又將推理的結論一次次推翻。
漸漸的,他像是魔怔了一般,不再盤坐,站起來在洞府內來回踱步。
久而久之,他心境愈發煩悶,自知閉門造車終無果,便打算前往外界,親身感受四季變化。
隨後,他離開了這座洞府,離開了始祖聖境,離開了女媧神域,沒有知會任何人。
最終,他開始在廣袤的中土神洲上行走。
時間悄無聲息地流逝。
春去秋來,夏盡冬興。
他從未像此時這般專注,一輪輪四季從他指尖悄然劃過。
他如同一個苦行僧一般,孑然一身,一人獨行,踏山河,觀日月,細察草木江河,順理暗藏在萬物中的四季之變,逆推天地之機。
整座無塵天依舊籠罩在一片喧囂當中,但卻不為他所感,不為他所知,仿若身外發生的一切,都與他無關。
到了後麵,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存在,不再刻意運用神力,去維持自己的年輕。
轉眼間。
三十載歲月過去了。
這段時間當中,古夜就如同一個凡人一般,體態自然衰老。
三十年歲月,他從青年走向中年,又從中年走向老年。
他的目光也不再如起初一般,隻拘泥於萬物四時變化,而是通過四季之變,躍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邁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四季之變,亦為時空之變。
萬物生長於空間當中,時間作用於萬物之上,時空方成,四季方成。
他逐漸將關注點,從外界移回自身。
身軀的衰老,讓他有了新的體悟。
生老病死!
萬物之榮枯,豈不就是生靈之生死?
草木之生盛衰枯,豈不就是眾生之生老病死?
可天地之機,四季之變,仍不止於此!
而草木之變如何,萬物之變如何,四季之變如何?
盛極而衰是也!
春至盛則衰,夏至盛則衰,秋至盛則衰,冬至盛則衰!
四季變化之根,便在於此。
可天地之機,四季之變,會止步於此嗎?
非也!
盛之極則衰,而衰者何人替也?
再論春夏,春至盛則衰,衰則夏新盛。
四季如此,萬物如此,眾生亦如此。
前浪趕後浪。
斯人逝去,新人即來。
衰者新盛者替也!
衰為何,弱也。
盛為何,強也。
盛衰之替,可不就是弱肉強食之道?
……
三十年的孤獨行走,一個個新的體悟在古夜心中萌生。
感悟新生的同時,他對手握的種種大道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生老病死,盛衰交替,弱肉強食,何也?
平衡!
若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江山如何易主,天地何來變化?
平衡者誰?
天道!
唯有天道,方有此等平衡眾生萬物的權柄。
此為天權二字真諦。
再論因果。
若無生,何來死,若無盛,何來衰,若無弱者,強者如何食之?
生即死之因,死即生之果,盛衰強弱亦當此道。
而死則新生,又死即生之因,生即死之果。
因生果,果成因,因又生果……
此謂因果綿綿,永不斷聯。
而生老病死、盛衰強弱,盡皆暗藏一個殺字。
殺生之道,豈不藏納其中?
隨著這一種種新的理解,古夜在無形之中,竟是將世間種種大道串聯到了一起。
與此同時,他體內那枚沉寂已久的神秘道種竟是開始了躁動,開始發芽,開始生長。
最終。
古夜回到了中土神洲南域,回到了那片南大荒,來到了一條大河前方。
這正是昔日他參悟出那枚神秘道種之地。
他在這裏停下了腳步,於一側河岸坐了下來,如同一位垂釣老叟,一坐便又是十年。
十年間,他仿若化作了一座礁石,任憑風吹雨打,一動不動。
直至十年後的一日。
古夜終於睜開了雙眸。
沒有任何驚天地的聲響,沒有任何泣鬼神的異象。
他的目光柔和,充滿了智慧和滄桑,仿佛明晰了世間的一切真理。
他的座下,六條大道無聲無息地延展開來。
第六條大道開辟出來了,正是源自於那枚神秘道種。
這是一條空曠的大道,上麵空無一物,沒有任何東西的存在,更沒有任何一位修道者留下的烙印,無窮無盡,仿若看不到盡頭。
“一個四季,便包含了所有,這便是天地之機麽?”
古夜呢喃一聲,眼神始終平靜。
這時候,他的背後傳來一道聲音。
“醒了?”
一道身影走來,仙台天庭之處自有清氣衝雲霄。
正是聖德帝君。
“多謝前輩這些年來的護道!”
古夜起身,對著來人拱了拱手,感激出聲。
四十年前,他從女媧神域離開,沒有驚動任何人。
可聖德帝君怎會沒有感應?
這幾十年來,聖德帝君始終跟隨在他的身後,走遍了中土神洲,默默守護。
對此。
聖德帝君並沒有什麽表示,隻是盯著古夜腳下出現的第六條大道,好奇道:“此道便是你這四十年來的成果,倒是頗為神妙,似如萬道之母,世間諸道皆要歸附,連本帝都難以看出虛實,不知此道何名?”
“此道尚且無名,乃晚輩借由天皇氏前輩留下的這截時空獸骨,通過上麵暗藏的四季之變,參悟的一縷天地之機,無所不容。”
古夜說著,手中浮現出一截金黃獸骨。
“天皇氏所留?莫非是傳說中的伏羲骨?”
聖德帝君聞言,麵色忽變。
“原來此骨有名。”
古夜望著手中的時空獸骨,頓時恍然。
“伏羲骨乃是傳說中天皇氏留下來的聖物,幫助天地生民劃分四季,隻是已經失傳多年,未曾想昔日你從時空神子那裏奪來的這截獸骨,便是那伏羲骨。”
聖德帝君連連稱奇,仿佛也是訝異萬分。
但讓他驚異的不止於此,他循著古夜的前言,又道:“無所不容……豈非天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