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想想盔甲、武器、鞋子、帳篷、戰馬、牲畜,以及為數千鐵騎所需的飼料。這一切難道不是都源自人民嗎?”


    確實,他成長於一個極度繁榮的時期,盡管出身平民,但他從未為食物擔憂過。在那個時代,糧食就是生命,它關係到無數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劉邦繼續說道:“在緬甸,有深邃的山穀和古老的竹林。我們能做些什麽呢?”


    漢朝的成就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有一句古話:“皇帝繁榮,人民受苦。”我們在宮中享受著人民提供的一切美好事物。這一切是為了什麽?為了那些不配得到的榮譽或聲譽,我們耗盡了人民的資源,發動戰爭。我們是否有資格得到人民的支持?”


    “即便是才華橫溢、策略過人的漢朝皇帝,也無法避免兩代人的財富被浪費。他們的奢侈消費導致了家族的衰微,皇後的親族篡奪了權力,朝中的大臣們內部紛爭不斷。”


    “結果,漢朝終究走向了滅亡。”


    “他們或許曾享有舒適的生活,令世人敬畏,但最終,他們的黃金時代變成了衰敗的代名詞!”


    “再者,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成為皇帝,”劉邦嚴肅地指出,“就以隋朝的隋煬帝為例。他同樣沉溺於輝煌的成就,渴望征服每一片外國土地,夢想著讓隋朝達到繁榮的巔峰。但最終,他得到了什麽呢?”


    “當我們發起起義時,我們的隊伍中充斥著饑餓的農民,沒有人曾幻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坐在銀椅上!我成為皇帝後,我的心思全在於迅速終結秦朝的暴政,擊敗並征服他們。我從未追求過戰場上的榮耀。”


    “作為皇帝,我渴望確保我的子民不再遭受秦朝時的苦難,不再擔憂下一餐的著落。我決心不再重蹈曆史的覆轍,避免無休止的皇稅、勞役和強製勞動。”


    大廳內一片沉寂,隻有劉邦教導孫子的話語在空氣中回響。


    經過長時間的沉思,劉盈堅定地回應道:“祖父,尊敬的皇帝,我承認我在思考問題時過於偏激了。人們常說,過度好戰的國家終將走向滅亡。如今我們的漢朝已顯衰敗之象,當務之急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確保他們能有充足的食物和衣物。我們應當將注意力轉移到民生建設上,而非繼續在邊境發動戰爭!”


    “常言道,物極必反。雖然連綿的勝利對我們漢朝來說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如果這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那麽便是得不償失。”


    “在我們偉大的漢朝,這個世界的中心,我們擁有豐富的資源和來自天賜的寶藏。曆史上,隻要中央帝國的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周圍的蠻夷國家自然會前來朝貢。”


    “這就像是人的家庭生活一樣;無論怎樣,必須首先把自己的家照顧好。否則,別人不僅不會尊重,甚至可能會嘲笑他們!”


    “啊,對了!”劉邦驚歎,深以為然,“我們聰明的孫子確實有著非凡的智慧!”


    此刻,連劉盈和其他在廳裏的人也被這番話所感動。


    那個七歲的皇孫提出的讓所有河流和山脈退卻以造福漢地的想法,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如今,這個旨在建立穩定和繁榮人民的理念,就像潮水般深入人心。


    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怎能說出如此深遠的見解?


    不必說七歲,即便在漢朝眾多王子和孫子之中,或在那些最終成為皇帝的人中,也不一定有人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


    他的言辭中透露出對人民的純真而深沉的愛。


    劉啟在聆聽劉邦的教誨後,感慨地說:“偉大的皇帝,偉大的皇帝,我終於明白了。我們家族的力量並不在於贏得更多的戰鬥,而在於人民生活的繁榮。這取決於掌權者是否征收合理的稅費和勞役,以及國家的治理是否高效。”


    “偉大的皇帝,您的決定不進攻緬甸,是為了減輕漢朝人民的負擔,防止戰士們從他們口中奪取糧食。這是為了減少我劉家的財政支出,讓人民得以休息!”


    劉邦聽後非常高興,他緊緊抓住他的孫子,笑容滿麵地說:“太好了!”他轉向群臣,自豪地說,“聽,聽!啊!這是我們劉家的孩子,天生就知道珍惜天下所有的人民!”他繼續自豪地注視著他的孫子,“才七歲,才七歲!想想看,他九歲的時候會成長到什麽地步!”


    “我們劉家擁有如此智慧的後代,這真是曆史上的瑰寶!”


    皇帝頒布旨意,群臣立刻紛紛頌揚:“我們祝賀陛下登基,祝賀漢朝,願它永遠繁榮昌盛!”


    劉盈王子也被他孫子的睿智言論所折服,心中不禁感到有些恍惚。“這孩子比往常更加懂事,他的智慧在曆史上也是罕見的!”


    大臣們繼續著他們的討論,有些人提出警告,認為王子不應被過度寵愛,以免他變得驕傲自大,行為放肆,就像過去那位皇帝的寵兒一樣。“陛下,您不可過分寵溺您的孫子!”


    皇帝聽後,愉悅地笑了起來,回答道:“我的孫子年僅七歲,仍是個孩童。對他過於嚴格或許還為時過早。”


    劉盈王子聽聞此言,不禁插話道:“父皇,對待我也不能太過寬鬆!我會自我約束的。”


    皇帝聞言,不禁覺得好笑,輕輕拍了拍孫子的頭,說道:“我的兒子,你已漸漸長大。我看著你日趨成熟,不久將步入成年。但記住,即便你長大了,也必須保持謙遜,切勿自滿。”


    劉盈王子低下了頭,露出順從的神情。皇帝看到他孫子的孝心,心中湧起自豪與喜悅。他深知,自己的王朝得以安穩。


    突然間,劉盈感到了一種極度尷尬的情緒。


    劉邦皇帝帶著溺愛的笑容,輕輕捏了捏劉盈的臉頰,讚許地說:“多聰明的孫子,真是我的驕傲!”


    感受到爺爺手上的粗糙,劉啟不自在地扭動起來。


    “嘿,爺爺,您能不能輕輕地捏一下呢?”


    劉邦皇帝聞言,開心地笑了起來,拉起他的孫子站起身,興高采烈地說:“今天我們要玩得開心些。去問問你奶奶有沒有做好餃子,我們和爺爺一起吃個早飯吧!”


    此時正值中午,初春的陽光透過長安城的黃色瓦片和紫色牆壁,原本略帶寒意的陽光已經變得懶洋洋地溫暖。


    劉邦皇帝帶著燦爛的笑容大步流星地走著,不時回過頭來望望緊隨其後的劉啟。


    作為一個性格直率、身材矮小且粗壯的人,劉邦的步伐堅定而迅速,仿佛與風同行。盡管他的靈魂裏住著一個十九歲的青年,但劉盈的身體卻隻有七歲。他努力跟上,小短腿奮力擺動,下巴高抬,決心不落下爺爺的步伐。


    “哈哈!”劉邦皇帝目睹這一幕,忍不住放聲大笑,眼中充滿了疼愛與讚賞,他大聲教導道,“走路就如同做事,你需要用存在感,以迅速果斷的方式去行動,而不是像烏龜那樣拖拖拉拉!在我們劉家,從第七代到第一代,沒有一個人是拖拖拉拉的!”


    劉啟附和道:“皇帝爺爺,您的走路不僅強大有力,而且猶如風一般!”然而,在他說話之際,似乎太過急於跟上,雙腿並未協調,不慎絆倒了自己,重重地摔在了鋪設著鵝卵石的小路上。


    “我的小祖宗!”家仆賈貴眼見這一幕,心中一驚,急忙想要上前攙扶。


    然而,在他邁出第一步之前,卻被隨行的太子劉盈嚴厲地瞪了一眼製止。


    “自己站起來!”劉盈語氣堅定地命令道。


    並非是真的毫發無傷;那雙纖細的手臂和雙腿顯得尤為脆弱。剛才的那一摔異常猛烈,換作其他孩子恐怕早已淚水漣漣。


    但劉啟迅速地站了起來,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塵,臉上洋溢著笑容。


    劉邦皇帝彎下腰,關切地注視著他的孫子,問道:“疼嗎?”


    “隻是摔了一跤,沒什麽好疼的。”劉啟笑著回答。


    劉邦皇帝抬起他孫子的手,看到上麵有擦傷,他的聲音中充滿了關心與愛意:“你流血了,不覺得疼嗎?”


    “女孩的皮膚本就薄弱,這樣的小擦傷又能算得了什麽?和皇帝爺爺在戰場上的較量相比,這實在不算什麽!”劉啟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無意中加劇了氣氛。


    果不其然,劉邦的臉龐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站起身來,親切地拍了拍劉啟的頭頂,高聲讚許道:“聽聽這孩子,這是我們劉家的血統,那種堅韌不拔的脾氣,正是我們的傳承!”


    劉邦接著,依然握著劉啟的手,繼續他們的步伐,邊走邊說:“我的孫子,你說得對,對於我們劉家的祖先來說,一點小痛確實算不了什麽!”


    感受到爺爺手掌的粗糙質感和硬繭,劉啟心中湧起一股安心的暖流。


    “皇帝爺爺,您的手為什麽這麽粗糙?”劉啟好奇地問,聲音中充滿了孩子的好奇與純真。


    “我們小時候,我和我的兄弟們跟祖先一起在田裏勞作。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開始為當地的地主放牧。我們的一生,不是在勞作,就是在征戰,這樣的生活,我們的手怎能不變得粗糙呢?”劉邦大聲回答。


    劉啟緊握著爺爺的手,大聲追問:“皇帝爺爺,您小時候很辛苦吧?”


    劉邦高大的身影停頓了一會兒,接著說:“其實,我們出身於貧寒之家,習慣了艱苦的生活。長時間的磨難,讓你我已經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了!”他停頓了一下,然後微笑著補充道:“你的養父有沒有教過你孔子的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劉啟流暢地背誦出這句名言。


    “正是如此,女子天生便要承受苦難!苦難乃是我們成長的靈藥,能讓我們得以超越。”劉啟的背誦與劉邦的大聲續道,“然而你看,有我在此,我們劉家的後代再也不必承受這個世界的艱辛。你,我的孩子,應當吸取美德的營養,健康成長。努力學習,實踐孝道,成為一個懂禮儀、有教養的紳士!”


    是的,劉邦的一生曆經了世間的種種艱辛。


    如今,盡管他已貴為皇帝,他內心依然承載著所有父母的心願,希望孩子們能夠遠離苦難,成長為受人尊敬、學識淵博的紳士。


    “皇帝爺爺!”劉啟抬起頭,認真地說,“其實,經曆一些艱辛並非壞事!隻有經曆過艱辛,我才會牢記我們劉家的起源,隻有這樣,我才能真正理解普通人的困境!”


    劉邦聞言,露出了一絲驚訝,轉過頭來,目光中透露出對孫子的深深注視,那雙眼睛清澈而明亮。


    雖然他並不希望後代經曆太多的苦難,但他確實希望他們能夠銘記劉家曾經走過的艱辛之路。每當一位皇子成年並被派去統治自己的封地時,每當他們回到首都,他們都必須前往祖廟進行祭祀。


    在這樣的時刻,劉邦總會發布嚴厲的指示,告誡皇子們,當他們回到故鄉向祖先表達敬意時,他們必須選擇簡樸的交通工具,避免任何形式的炫耀。他們所穿的衣服也應當簡單而樸素,以彰顯出對祖先的尊重。


    成年皇子在回鄉祭祀時,會身著粗麻衣裳,腳踩草鞋,沿途隻食用最簡單的餐食,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反思祖先的艱辛,同時也回味著那些溫馨的回憶。這樣的經曆讓他們能夠感同身受,理解普通人的生活,並深刻反思國家建立的艱辛。


    這位皇帝在曆史上的記載並不多,但他確實受到了後人的尊敬。在教育子女方麵,他的做法甚至超越了後世那些被專家學者稱讚的漢朝諸侯。


    “確實,我的孩子!你說得對!”劉邦高興地笑了起來。


    “皇帝爺爺,我到時候會幫你一起耕田!”劉啟再次堅定地宣稱。


    在曆史上,或許唯有劉邦一人,在皇宮內親自耕種田地。在皇家園林的旁邊,有幾畝地原本是用來種植稀有和異國植物,供皇帝賞玩的,然而劉邦卻與眾不同,他親自帶領皇帝和太子將這片地耕作成了農田。他不僅種植作物,還親自施肥、噴灑農藥、除草,表現得如同一個地道的農民。


    “確實,恐怕你會覺得累!”劉邦哈哈大笑,“我的孫子,你知道我們為什麽說‘耕種’嗎?”


    “您說過,食物是窮人的生命!”劉啟回答。


    “對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人民來說,食物不僅是生命,更是父母給予的養育之恩!想想看,它從地裏長出來,經過我們的收割和加工,最後進入我們的身體。這難道不像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嗎?用它的物質滋養我們,這是一種深深的感激之情。”


    祖孫倆愉快地聊天,當他們來到一係列台階時,劉邦用強壯的手臂穩穩地攀登而上。


    然而,劉啟卻輕巧地跳過了台階,雙腳離地。


    這些台階之後,便是長安城西宮的入口。


    兩人穿過宮門,看到一群汗水和灰塵覆蓋的仆人在皇宮外辛勤工作,而在他們的監督之下,是一群陰鶩的衛士。


    “加油,夥計們,再加把勁!”仆人的鼓勵聲突然響起,充滿了力量。


    劉邦拉著劉啟,融入了這份熱鬧中,大聲朗誦:“上麵的人別偷懶,加油!”


    “大家再加把勁,哈哈!”他的聲音中充滿了喜悅。


    “早吃豐富的大米,心靈純淨!”他這句口號般的話語,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這位尊貴的祖先,多代領導者的典範,滿意地融入了勞工的呐喊聲中,展現了他與民同勞動、共患難的平易近人形象。


    “這就是他的皇帝風範,一個從不掩飾自己卑微出身,反而引以為傲的君主。他不容忍胡言亂語,樂於報答恩情,勇於為冤屈複仇!”


    劉啟聆聽著劉邦的話語,腦海中突然閃過一絲領悟。


    他抬頭望著被雲層掩蓋的太陽,內心繼續沉思:“天父,感謝您讓我成為高皇帝的曾孫!感謝您讓我在漢朝的重生!”


    喊聲結束後,劉邦轉過身來,目光落在太子劉盈身上,低聲問道:“他們在這裏忙活些什麽?”


    “陛下!”劉盈恭敬地鞠了一躬,“我發現宮殿的柱子和牆壁上的紫色油漆有脫落,因此我命陰鷺寺派人前來修繕。”


    “你就關心這些表麵的東西?”劉邦皺起眉頭,“僅僅是油漆剝落,你就要大張旗鼓地修理嗎?”他邊說邊走向別處,“我總是提醒你,要懂得體恤人民的艱辛。建造長安城耗費了巨額資金,足足有幾億串的現金。”


    這時,他挺身而立,轉過身來,語氣激昂地說道:“那是數以億計的金錢!對於普通人來說,一張寬敞到足以容納兩個成人休息的床就已經足夠。建造這座宮殿,難道不是一種金錢的浪費嗎?”


    “許多普通人辛勤勞作數月,他們連一小串現金都難以觸及。你在修理幾根油漆剝落的柱子上,又將要花費多少金錢?大臣們說這是我們帝國的輝煌,雖然我無力反駁,但也隻能任其自然。但現在,一根柱子上的一小塊油漆剝落,你就如此緊張,又要花費多少國家資產?”


    “這並非治理家庭的方法。不過是油漆剝落,何至於此?”


    “這座宮殿宏偉壯麗,今日修理此處,明日補綴彼端,累積起來的開銷將是何等巨大?如此龐大的資金,我們難道不應該用在更為緊要、更具有價值的地方嗎?”


    “你是個揮霍無度的人,從未體會過貧窮的滋味,因而無法理解金錢的分量!”


    劉邦邊走邊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


    劉盈默默聆聽,臉上露出沉思的表情。


    在劉邦的連續發言中,劉啟的真正性格,這位被誤解的皇帝的本性逐漸顯現出來。


    他在治國方麵勤勉不輟,時刻擔憂自己會因公務繁忙而變得自滿。


    他的生活作息極為簡樸;他所穿的衣服是由粗糙布料製成,袖口已經磨損,邊緣也有破損,腳上穿的僅是一雙破舊的鞋子。


    他出身卑微,深知貧困的艱辛。他從未追逐榮耀,也不沉溺於奢華與過度。


    在曆史上,他最受爭議的是他的嚴厲。他被批評為殘酷地懲罰部下,包括腐敗的官員,采用剝皮、填草、活埋等極端手段。甚至因為連坐原則,他會對整個家庭進行懲罰。


    但是,細思之下,他是否真的傷害了無辜的百姓?


    他並未如某些漢朝諸侯般沉溺於過度奢華,也未曾耗盡民脂民膏或動用國庫以滿足個人享樂。


    他對功臣的懲罰,是因為他們威脅到了其後代的地位;對腐敗官員的懲處,則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傷害了民眾。


    作為一位從底層崛起的皇帝,他對上層階級的弊病深惡痛絕。他深刻理解官員腐敗對人民可能帶來的災難。即便身為九五之尊,他依舊保持著強烈的階級覺悟,始終與平民百姓站在同一陣線。


    劉邦,乃是一位頗具特色的皇帝。


    然而,高皇帝劉絕非背叛中國人民的叛逆!


    他們逐漸抵達了皇後呂雉所在的坤寧宮,遠處花園升起的炊煙隱約可見。


    盡管貴為偉大漢朝的締造者之一和開國之君,呂雉的生活卻與普通百姓並無太大差異。


    在劉邦外出征戰的那幾個月裏,她便留守家中,與沛縣軍官的配偶和孩子們一同,從事耕作、織布、飼養家畜,以及撫養子女的日常生活。


    時至今日,情形依舊沒有太大變化。


    她擁有一個貞淑且道德高尚的漢朝婦女所應具備的所有美德,她生活簡樸、勤勞務實、溫柔和善,全心全意地承擔著家庭的責任。正因為這些,劉邦一生都對她的尊重和愛意有加。


    “我們回來了!快下來吧!”劉邦一邊說著,一邊將劉啟帶進房間,聲音洪亮。隨後,他坐在一個帶有大銀斧頭圖案的泥凳上,隨意地踢掉了腳上的草鞋,舒適地交叉起一條腿。


    “回來了?”呂後疑問,她穿著簡樸,沒有金銀飾品,從廚房走了出來,用手帕擦拭著雙手,圍裙係在身前,“聞到這飯菜的香氣,便知是你歸來了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爺是劉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春最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春最棒並收藏我爺是劉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