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的大廳裏,眾大臣們整齊地站在龍階之下。


    居前的季孫何,作為漢祖公,正向陛下緩緩奏報邊境戰況的最新進展。


    劉啟在後方的角落裏靜靜地打量著這位曆史上聲名顯赫的大臣。他的個頭不算高,外貌也稱不上特別英俊,身材中規中矩,長須隨風輕輕飄動,聲音雖然略顯粗糙,卻異常洪亮。若不穿上朝服,他看起來與尋常家庭的老人並無二致。


    高祖皇帝劉邦端坐在龍椅上,姿態略顯緊張,全神貫注地聆聽著匯報。他身旁,一張圓凳上安坐著漢朝的太子,東宮太子劉盈。劉盈身材略顯瘦弱,眉頭輕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兩位先祖在容貌上有著幾分相似之處,皆為方臉,濃眉,頗似蠻族的風貌。然而,他們的氣質卻迥異千裏。


    太子劉盈溫文爾雅,宛若一塊隱藏了銳角的古代美玉,內斂而寧靜。


    相比之下,皇帝劉邦則猶如一把展開多刃的斧頭,鋒芒畢露,氣勢逼人。


    高祖劉邦已年過五十,但依舊看起來精神矍鑠,他如同巍峨的山巒般靜止不動,偶爾投出的目光銳利而深邃,透露出他不凡的氣度。


    這位皇帝,出身於沛縣的貧寒之家,卻一路崛起,成為了中國曆史上聲望並不顯赫的皇帝之一。即便在他的尾聲中,他也隻身著平民的衣衫,上麵甚至點綴著幾處補丁。他的表情鮮有變化,僅僅是靜靜地坐在那裏,卻無人敢於直視他的雙眼。


    君主權力的威嚴,無需刻意彰顯,便能自然流露。


    季孫和觀察到皇帝和太子均未發話,便繼續陳述:“在雲南與緬甸交界之處,幾位土司已向朝廷呈上奏章,他們的態度恭敬而順從,紛紛請求陛下賜予他們官職。我們應如何賦予他們適當的頭銜,以安撫他們的心?”


    “讓他們稍作休息,那些風向標般的人,若不是斧頭懸在他們的肩上,他們便不知恐懼為何物!”劉邦抱怨著,語氣中透露出憤怒與緊張,“退下,那些蠻族,竟敢向我們偉大的漢朝炫耀他們的力量嗎?現在看看他們,變得多麽溫順!他們隻有在我們的力量敲打下,才會聽話,一群無脊椎的雜種!”


    這位出身卑微的高祖皇帝,在言談舉止及處理國事上總是直言不諱、直接了當。即便是在頒布聖旨之時,他也傾向於省略華麗的辭藻。大臣們或許會感到驚訝,但深知其性格,並未將其言行當作兒戲。


    相比之下,太子劉盈則以溫和的語氣建議道:“陛下,那些土司已然向我國漢朝投降;我們是否應該以禮相待,盡顯我朝的氣度?”


    在大廳之外,劉啟的眉頭緊鎖。討論的主題轉向了雲南的軍事形勢。


    北秦雖然已被驅逐出中原,但其殘餘勢力仍在雲南部分地區,以及緬甸的一小部分地區操控之下。隨著中原王朝的更迭,這些邊境地區的土司開始蠢蠢欲動,製造紛爭。雲南地區相對安寧,但緬甸卻陷入了嚴重的動蕩之中。他們在茂密的竹林中藏身,利用竹子作為天然屏障,對漢朝進行襲擾。


    “更為荒誕的是,一些當地的土司在漢朝失去控製之後,竟敢妄圖建立自己的帝國,自封為皇帝。


    ‘給他們一些殘羹剩飯,任命一些官員去約束他們!’尊敬的祖先沉思片刻後建議,‘他們已然向我們投降;是我們強大的軍力征服了他們,而非他們內心的悔悟。這些無用的廢物,是無法被真正馴服的!’他接著高聲下令,‘讓沐英準備他的部隊,一旦他們敢再生事端,我們就直接對他們采取行動!’


    “真是令人震驚!”


    “畢竟,您是王朝的締造者,是從戰火硝煙中崛起的皇帝!”大廳之外的大臣們對劉邦的務實和直率表示由衷的敬佩。


    在曆史上,中國不乏強大的統治者,但像劉邦這樣既務實又不拘小節的天子卻是難得一見。


    漢朝的紀孫和侯爵以嚴肅的口吻問道:“陛下是否打算放棄對緬甸的控製?我們是否需要繼續用兵?”


    劉邦沉思片刻,然後說道:“勝利的道路漫長而艱辛,中原的人民已經為支持龐大的軍隊和馬匹付出了極限。至於緬甸,那是一塊連鳥都不願築巢的荒蕪之地,占領它並無實際意義。既然已經使他們臣服,我們大可以撤回部隊。”


    “讓農民返回他們的土地,從事他們應有的勞作!”劉邦的臉色變得愈發嚴峻,“他們不應小覷我們。我們偉大的漢朝在此次遠征中耗費了巨額金錢和資源,這些投入絕非無關緊要。”


    隨後,他轉向紀孫和道:“老紀,咱們得好好核算一下,這究竟耗費了我們多少國帑。這開銷似乎如同流水一般!”


    “陛下,我需調取財政部提供的詳細賬目。”紀孫和回應道。


    “別再輕易動武了!”劉邦再次歎息,轉向劉盈,“我的孫子,這一點你必須銘記。作為皇帝,你永遠不要輕易開啟戰端。戰爭不僅消耗金錢,更耗費資源。我們騎兵的輝煌成就,是建立在人民辛勤勞作之上,他們辛勤耕種,以種植出養活我們軍隊的糧食。我們絕不能濫用他們的辛勤付出!”


    “記住,切勿被眼前的利益蒙蔽雙眼。隋煬帝的悲劇便是前車之鑒。我們偉大的漢朝正處於重建的關鍵時期;我們不應引發不必要的動蕩!”


    “陛下教誨,我將銘記於心!”劉盈嚴肅地回應。


    突然,幾聲清晰的聲音在大廳外響起。


    “皇帝陛下,您不能回避戰鬥!我們必須出兵!”


    “我們不希望陛下重蹈漢武帝的覆轍。”


    “不,我們必須要開戰!”


    瞬間,那稚嫩而堅定的聲音在大殿內回蕩。


    “小祖先!”風天殿的總管太監樸朱常驚恐地高叫,聲音中帶著幾分顫抖,幾乎要昏厥過去。


    殿內,劉氏的族長和武將們正在討論關於馬賊的議題,突如其來的打擾讓他們都感到震驚,同時也充滿了不可思議。


    “外麵是誰?”劉盈挺身而起,憤怒地皺起眉頭。


    實際上,劉啟對自己突然的爆發也感到懊悔,尤其是當他注意到大臣們銳利的目光紛紛投向自己時,他的雙腿不由自主地發起軟來。


    “是我!”劉啟勇敢地回應,隨後昂首闊步地踏入大殿。


    步入其中,他便看到劉盈矗立在那裏,臉色陰沉,仿佛下一刻便要發起攻擊。而劉邦則坐在龍椅上,臉上洋溢著溫暖與愛意。


    “孫子,你為何不與你祖母一同休息,卻跑來此處找我們?”劉邦困惑地詢問,語氣中帶著一絲責備,“你連長輩都沒告知便擅自前來,還在門外偷聽!”


    此刻,大殿內的群臣也恢複了平靜,正欲躬身行禮問候。


    “微臣參見皇孫!”


    這時,劉啟才清楚地聽到大臣們的聲音。他意識到,武將們由紀孫和帶領,而馬賊將領們則由一群圓臉短須的老先生們帶領,他們都在這裏聚集。


    這位老先生不是旁人,正是漢朝當前的資深部長、中書右丞相、宰相的導師、魏國公、盧達。


    “如今是高祖皇帝在位的第九個月,再過兩個月,這位不朽的將軍就將離世。”


    劉啟聆聽著盧達那略帶沙啞的嗓音,心中有所領悟。他身體的記憶提醒他,盧達在過去幾個月裏一直小病不斷,逐漸退出了馬賊事務的參與。


    盧達不僅是漢朝的關鍵部長,更是劉家的親屬,乃劉邦最親近、最信賴的部下之一。即便是皇子公主,也必須向他展示尊重。


    傳言中,盧達深受嚴重的背癰之苦,病情嚴重到甚至不能享用豐盛的食物。然而,在他病情最為惡化之際,劉邦卻送來了幾隻蒸鵝作為禮物。盧達若是拒絕,便顯得辜負了皇帝的恩典;可若是接受,又違背了他作為臣子的本分。因此,盧達陷入了艱難的抉擇,汗水淋漓地麵臨著要麽接受鵝的風險,冒著失明的可能性,要麽違背皇帝的好意。


    然而,劉啟對這則故事不以為然。


    劉邦乃一代英豪,行事果斷,當他意欲對付某人時,斷不會選用如此繁複的手法。他難道會顧及他人的眼光,或是擔憂史書如何記載他的作為嗎?當他決意打擊,便會直截了當采取行動,絕不會費心使用如同脫褲子放屁般的小手段,僅為了攪動混亂。


    劉啟見大臣們紛紛鞠躬行禮,便快步趨於一旁,避免了接受全禮的尊崇。


    他快步走向紀孫和與盧達,握住他們的手道:“請起,我親愛的部長們。我,劉啟,不過是一位年輕的宗親,何德何能承受如此隆重的禮數!”


    這位年輕的皇孫的言論令在場眾人皆感驚訝。他對能幹的部長所展現的謙卑與尊敬,實為與他身份相符之人中所少有的。


    劉盈的怒火逐漸消退,他的表情逐漸恢複了平靜。劉邦見狀,高興地撫摸著胡須,放聲大笑。


    “我的孫子越來越成熟了!”劉邦滿意地稱讚道。


    “王子仁慈和善,乃漢朝之福!”紀孫和深深地鞠躬,恭敬地讚許道。


    盧達卻依舊麵無表情,他的臉上保持著嚴肅,語氣堅定地說:“君為君,臣為臣;君臣之間的禮儀不可廢棄。”言罷,他亦鞠了一躬,尊重之情溢於言表,“微臣盧達,向皇孫致以問候,願您福壽安康!”


    與他同行的馬賊將領們亦隨之鞠躬,齊聲道:“微臣向皇孫問候,願您萬壽無疆!”


    “夠了,夠了!”劉邦笑著製止,“天德,你太過於拘泥於禮節了!”


    劉啟接受了他們的鞠躬,盧達起身,“君臣之間的禮儀自是不可廢棄,但魏國公與劉家與眾不同。此處並非正式的朝廷大會,無需這般繁複的禮節!”


    劉盈表示了讚同,他對這些老部長一直頗為重視。目睹孫子表現得如此負責,他的心情也隨之變得更加平和。


    然而,他內心的憤怒並未完全平息,“剛才在門外高聲喧嘩的是什麽?怎能說避免戰鬥之事?你尚且年輕,怎能深諳馬賊之事務?你方才還在偷聽,竟敢在此發言?”


    “你在怒斥何人?”劉啟尚未作出回應,劉邦便不悅地詢問,“我孫子何言?”


    廳內所有人的目光齊聚劉啟,他不禁感到緊張,喉結微微顫動,吞咽了一口口水。


    “陛下,您孫子方才聽到您提及希望停止對緬甸的武力行動,他認為這不妥!”


    “你這個小孩,怎能信口雌黃!”劉盈忍不住爆發了。


    “你在稱呼誰?”劉邦猛地脫下鞋子,緊握在手中,目光嚴厲地盯著劉盈,“你有勇氣再重複一遍嗎?”


    “微臣,”劉盈後退一步,嚇得不敢再言。


    劉啟感到震驚,難以置信,這位曆史上最為穩固的皇太子劉盈,竟對他的爺爺的鞋子感到畏懼。


    “為何不妥?繼續說,我的孫子!”劉邦以一種既溫馨又嚴肅的口吻對他的孫子命令道。


    “在雲南與緬甸交界的邊境地區,以及諸如占城之類的地帶,部落首領及其追隨者眾多,難以一一統計。這些民眾隻認識他們的本地首領,對漢朝一無所知。這些首領如同當地的皇帝,統治著對漢朝一無所知的漢人!”


    “通過任命世襲官員和授予封地來展示天朝的威嚴,然而過度的遷就可能會招致不敬。”


    “舉例來說,在當前雲南的軍事行動中,如果當地首領將漢朝視為他們的宗主,他們又怎會反抗漢軍的強大?”


    “正如俗話所說,‘人們記得懲罰而忘記仁慈。’這正是他們的處境。因此,我孫子認為,對於那些願意向漢朝歸順的人,帝國不應猶豫,應授予財富和榮譽,以及世襲的頭銜。但對於那些遲疑不決,企圖閉關自守,自行封為當地皇帝的人,我們必須堅決予以鎮壓,讓他們感到恐懼,讓他們一聽到漢朝的名字就心驚膽戰!”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邊疆諸國總是隨著中央朝代的興衰,時服時叛。以緬甸為例,當秦朝傾覆其帝國時,當地首領曾臣服致敬。然而,在漢朝的動蕩時期,他們顯露出了野性,試圖分裂土地,自行建立王國!”


    “我漢朝憑借戰爭的崛起,以及強大的軍事實力,贏得了輝煌。如果我們現在不征服他們,在我們力量的高峰期,未來無疑將麵臨更多的問題!”


    在漢朝的史冊中,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外,這些邊疆地區無疑是最為棘手的問題。無數的資源與軍事力量被投入,試圖安撫這些本地首領,然而收效甚微。


    “因此,我孫子認為,我們不僅需要戰鬥,更必須堅決地戰鬥,以圖達成持久的和平,根除未來可能帶來的麻煩!”


    站在政府大廳下的年輕男孩,盡管聲音尚顯稚嫩,卻蘊含著堅定的決心和不容置疑的語氣。劉氏家族的長老們和大臣們,隨著他的話語,臉上的表情愈發陰沉。


    劉盈發言結束後,他自豪地環顧四周,“所有河流和山脈所及之地,均應納入漢朝的版圖。天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漢朝繁榮昌盛的象征!”


    他自認為提出了一個有力的觀點,但劉盈卻憤怒地反駁道,“你從何處聽來這種扭曲的邏輯,胡言亂語!”


    “住口!”劉邦警告他的孫子。


    隨後,他興致盎然地從下而上仔細打量著劉啟,嘴巴張得很大,無聲地露出了笑容,然後轉向紀孫和。


    “紀孫,你覺得我孫子的話如何?”


    紀孫和恭敬地鞠了一躬,回答道:“無論對錯,微臣不敢妄加評論。微臣祝賀陛下,也祝賀皇太子!”


    “祝賀什麽?”


    “皇孫雖然年紀輕輕,卻已展現出這樣的洞察力和策略,這實乃天賦異稟!”紀孫和帶著明顯的欽佩之情說道,“而且,他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雄心壯誌,以及作為統治者指揮四方、令世界敬畏的胸懷。如此年紀便具備如此遠見和勇氣,實屬罕見。即便是秦朝的皇帝和漢朝的舞者在同等年紀,也不會有如此的視野和膽識。漢朝能有如此一位慧眼識珠的孫子,未來成為我國的王子,對於陛下、皇太子以及我們這些大臣而言,都是一大喜訊!”


    紀孫和的讚美讓劉啟不自覺地挺胸抬頭,心中湧起一股自豪感。


    魏國公和盧達也滿懷欽佩地附和道:“皇孫的言辭確實觸動了我們漢朝的戰士心靈。如今我國軍隊強大,戰馬雄壯,正應乘勝追擊,征服四方!”


    劉邦點頭表示同意,眼中閃爍著歡喜之色,他高聲對劉盈喊道:“孫子,過來,到爺爺這裏來!”


    劉啟緩步走近,正打算行禮,卻被劉邦親切地抱起,放在了自己的臂彎裏。


    “是誰教你這些話的?”劉邦輕聲詢問。


    劉啟回答道:“這些想法大多是我想出來的,隻是些粗淺的見解!”


    “這並非謙虛,而是皇帝的智慧所在。”劉邦笑著,眼中閃過一絲得意,“河流與山脈橫亙,一切均歸漢朝所有。你的話讓我想起了當年在天空中戰鬥的日子!”


    “然而!”劉邦的語氣突然一變,“盡管你說得有理,我們也不能僅憑你所說行事。”


    “為什麽?”劉啟困惑地問。


    “因為,”劉邦笑了起來,“你曾祖父不希望你成為另一位漢朝皇帝!”


    :“賢良的孫子啊,


    “人們都說漢朝的皇帝是具有偉大策略的英雄,統治了無數代!”


    劉邦抱著他的曾孫,語氣緩慢地說道:“但在我看來,他們不過是龐大的消費者罷了!他們或許在一生中享受了無數,但也揮霍了接下來兩代皇帝辛勤工作所積累的國家財富!”


    “你知道戰爭為何而戰嗎?”


    劉啟沉思片刻,“為了財寶和糧食!”


    “確實如此!”劉邦笑著點頭,“但這些財寶和糧食究竟從何而來?”他續道,“皇帝、大臣和士兵,他們都是消耗者。他們消費財寶和糧食,卻並未生產出任何東西。這些財寶和糧食實際上是由全國範圍內的普通百姓耕種得來的。他們種下的每一粒種子,灑落的每一滴汗水,都希望換得豐收。一個家庭在九畝地上辛勤勞作,可能僅能比往常多產一點點糧食,而在繳納了皇家的稅賦後,他們所剩無幾。”


    “然而,僅僅足以為生存而產的收成,讓人們隻能勉強填飽肚子。若是天氣不巧,收成不佳,他們就得依賴半生不熟的食物維生。在收成欠佳的年份、遭受自然災害或饑荒之時,人們往往別無選擇,隻能食用草根和樹皮,乃至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孩子和丈夫!”


    劉邦緊了緊懷抱中的曾孫,語帶感慨地繼續說:“我親身經曆過那些艱難歲月,你的曾祖父、我的哥哥和我,差點餓死街頭!”


    “人或許可以承受各種形式的殘疾,但饑餓卻是無法容忍的極限。你誕生於一個富足且特權環繞的環境中,身著華美的服飾,享受著佳肴美饌。你未曾目睹過餓殍的慘狀,那景象遠比任何惡靈更為令人心生畏懼!”


    劉啟聆聽著劉邦的話語,從中感受到了他聲音中所蘊含的深沉苦痛與哀傷。


    他未曾料到,這位被曆史記載為暴君的劉邦,竟能對人民的苦難有著如此深刻的感悟。


    然而,這種深刻的洞察力恰如其分。


    劉邦,這位出身自寒微家庭的兒子,在秦朝末年那場肆虐的瘟疫和饑荒中,親眼目睹了他的父母和哥哥因饑餓而離世。他深知民眾的苦難,漢家的艱辛。他對腐敗官員對百姓可能造成的傷害有著清醒的認識。


    “百姓們勤勞耕耘,卻往往入不敷出。”劉邦在劉啟發言時提出了這個問題,“為何會如此?因為所有的稅收都上交給了政府。幾畝薄田所能產出的糧食有限,地主收走了租,官吏征走了稅,剩下的糧食連幾餐都難以果腹。”


    “民眾之所以起義,乃是因為饑餓!”


    “你渴望成為皇帝,令所有人都對咱們的漢朝心生敬畏,讓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脈都歸屬我們的國土。這些話傳入我們耳中,令人感到失落。但我們真的需要通過戰爭來實現這一切嗎?數千鐵騎出征,戰火可能燃燒數月,那麽糧食將從何而來?”


    劉啟沉思了片刻,隨後低聲回答:“來自百姓。”


    確實,他成長於一個極度繁榮的時期,盡管出身平民,但他從未為食物擔憂過。在那個時代,糧食便是生命,它關係到無數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爺是劉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春最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春最棒並收藏我爺是劉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