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憤怒尚未消退,“我知曉所有這些事情,但我實在難以忍受這種背叛!用朝廷的陳規舊習來欺騙我們,篡奪漢朝的皇位,這難道不是在呼喚懲罰嗎?”
“稱他們無辜,嗯,他們並不完全無辜,因為他們故意犯下了錯誤,”劉運騰調整了姿勢,開始為老皇帝按摩腿部,語氣中帶著懇求,“但若您嚴厲懲罰每一個人,無疑會有一些人受到不公正的指控。孫子曾言,治理國家應依法行事,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意施加懲罰!”
“對於有罪的公務員,應當進行仔細的調查。那些罪行特別嚴重的人,確實應該迅速受到懲罰,以儆效尤。然而,也有一些公務員隻是遵從了命令。降職或減薪是一種公正的處分,但懲罰應當依法實施。僅因憤怒而懲罰所有人,這難道不是過於極端了嗎?”
劉啟說到這裏,抬起頭來,他那雙清澈的眼睛緊緊地盯著老皇帝,“陛下,您是驅逐韃虜、重塑中國的英雄,您的成就足以與秦漢相比。作為皇帝,您應當具有寬宏大量,寬容一切。因為一個小錯誤而嚴懲不貸,無理由地判決成千上萬人的死刑,這將必然引起民眾的不滿和批評!”
“我不在乎他們的看法!讓他們說他們想說的!”劉邦的憤怒雖然有所減退,但語氣依然堅定。
在聆聽劉啟長時間的懇求後,老皇帝突然帶著感情歎了口氣,“這孩子心懷善良。如此年輕便能言辭明智,他將來必成一位仁慈的漢朝皇帝,一位正義的王子!”
盡管劉邦一生中從未對任何人展現過仁慈,但他對後代懷有一種特殊的期望,希望他們能成為像自己一樣的智慧與仁慈兼具的皇帝,而非急躁和暴力傾向的統治者。
劉盈望著他孫子的眼睛,也流露出深深的讚許。
他同意孫子盡管年幼,卻已懂得在憤怒時不應隨意傷害他人,而應考慮情境。即便這些人有過錯,也應區分罪行的主次,而非一概而論地施加懲罰。
就在他讚同孫子的看法之時,老皇帝突然將灼熱的目光轉向了他。
“你聽著,你不及這個孩子!”老皇帝對他孫子嚴厲地說,毫無仁慈之意,“論及了解人,你除了說‘不’之外什麽也說不了!”
劉盈默默地低下了頭。
“頒布詔書:財政部長、負責金剛砂穀物審查的宦官、審查官、登記冊編纂者,都要受到懲罰!”劉邦皺著眉頭命令道,“各地區負責金剛砂穀物印章的人,根據法律受到懲罰。疏忽職守的檢查官、檢察官和監察禦史,罰款兩個月薪,受四十九棍鞭刑!”
“陛下,臣領命!”劉盈心中湧起一股怒火,但相較於老皇帝先前的提議,這已經是較為寬容的處罰了。
“各位大人,國事討論完畢了嗎?”呂後從屏風後傳來聲音,“粥和饅頭已經涼了!”
劉邦抱著劉啟,大手一揮,“吃飯吧!”
在餐桌旁,劉邦粗糙的手輕輕拿起並敲碎了多個蛋殼。接著,他將晶瑩的雞蛋放入劉啟的碗中,溫柔地鼓勵,“吃吧!”
隨後,他轉向劉盈,讚許地說:“這孩子了不得。這麽小的年紀就懂得不要隨意傷害他人,按照法律來審理案件,這比我強,也比在座的各位都要強!”
吃完了一碗濃鬱的粥和幾碗鹹菜後,他接著對劉盈說:“你,殿下,對那些學者太過仁慈、太過寬容了!”
劉盈苦笑回答:“陛下,我對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仁慈。”
“不仁慈?那你是什麽呢?”劉邦不悅地反問,“如果你不懲罰他們,他們怎麽會害怕?”隨後,他拿起一些食物遞給劉啟,叮囑道:“我的孫子,不要吃太多,適量的食物會讓你更加強壯!”
劉啟聽著祖父的話,用充滿同情的眼神望向劉盈,“祖父,父親主張以德治國。”
在曆史上,劉盈,即後來的太子,在傳統儒家的評價體係中並不高。他並非那種會盲目讚同老皇帝所有決定的太子;相反,他持有自己的見解。在諸多重大議題上,他傾向於與他父親持不同意見。
“什麽德?”劉邦不以為然地嘲笑,“打牌才是德。作為皇帝,你必須同時具備仁慈與嚴格!”
此時,劉盈轉向劉啟,轉換了話題:“陛下,我的弟弟劉盈已經到了學習的年紀。因健康原因,他一直延遲入學,但現在他正在康複,我在想,或許我們應該為他物色一些良師。”
“完了!”劉啟的心沉到了穀底;對於上學,他比任何事情都感到恐懼。
而這個時代,學生們所學習的內容包括三經四書、音樂、棋藝、書法和繪畫——他對這些學科毫無興趣。除了表麵上的知識,他對其他一無所知。
“學習可是件要認真對待的事情!”劉邦沉吟片刻,臉色變得愈發嚴肅。
盡管他的出身並不卑微,但他對武教特別看重。如同許多貧寒出身的士人,他堅信教育是改寫命運的關鍵。即便登上了皇位,這一信念依舊未曾動搖。他不僅邀請了許多知名學者來教導太子,還為他的其他子嗣安排了私人教師。
至於那些前輩學者,他們戴著眼鏡,搖著破舊的扇子,散播著劉邦輕視學者的謠言,但這並非事實。
盡管劉邦的起點並不高貴,他卻深刻理解武術教育的價值和力量。在建立王朝的過程中,他不僅大力推動各地區的行政學習,還高度重視科舉製度。深知民眾的艱辛以及家庭條件有限的家庭培養學者的困難,他特別給予了學者們優厚的待遇。
在家庭內部,他對學者的支持措施之一是,一旦學者通過了秀才考試,那些成績優異的人可以獲得家庭每月的糧食津貼。從通過秀才考試的那一天起,學者們免於向官員下跪,有權雇傭仆人,免除稅收和勞役,即便犯錯也能免受懲罰;地方官員不得隨意虐待或斥責學者。
傑出的學者得以免稅高達七十九畝土地,而更高階的學者(如舉人)則可以享有三百畝,至於那些通過科舉考試的學者,他們的免稅土地甚至可以達到兩千畝。
這樣的待遇並不僅僅是優惠那麽簡單。對比之下,清朝——那個曆代學者常常予以批評的朝代——為學者們提供了什麽呢?除了那些長得讓人無法砍斷的冗長隊伍之外,別無他物!
劉邦對那些每月隻會沉溺於空談、無端炫耀,假裝自己是學者的行為不以為然。他敬佩那些勤於國事、心胸開闊的人才。他更加欣賞那些將知識應用於實踐的人,而不是那些隻為自己利益著想、排斥他人、假扮學者的行為。
他隻是為頂級公務員和學者設定了相對較低的門檻,但在之前的朝代,這如何能被視為對學者的不尊重?又如何能成為學者的沉重負擔呢?
準確無誤地講,他創立的七篇文章考試製度幾乎確保了在漢朝和清朝近五百年間,頂尖學者能夠獲得財富和地位。
“不學習就是不求進步!”劉邦補充道,“看看四周,朝中誰是傑出之才?”
劉盈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陛下,我認為武成殿的農業部長金忠誌和包勳,以及全世程和開昌莫都是品德和學識兼備的優秀學者!”
劉邦點了點頭,示意劉盈,“那就下旨,讓他們到東宮去教授皇子們。”
劉盈繼續沉思道,“他們是單獨教授,還是與其他皇子一同授課?”
與此同時,宮中有一處專門供皇子們學習的場所,名為大書院。那些尚未被封地的皇子們在此學習,受到農業部長和秘書省學者的指導和教誨。
“讓他們單獨授課吧,”劉邦沉思片刻,然後決斷道,“畢竟,他們的身份地位有所不同。”
確實,盡管劉啟年紀尚幼,地位不高,但他畢竟是東宮的長子,大漢王朝的未來繼承人。
“我想,陛下,他最好還是與他的皇子們一同學習,”劉盈坦白地說,“他剛剛開始接受教育,不必單獨輔導。而且我們是一家人,何必對自己人如此正式呢?”
劉邦開懷大笑,同意了劉盈的建議,“對,你說得沒錯!”隨後,他不禁歎了口氣,補充道:“再過幾個月,這些孩子們就會被分封到各自的封地,作為一家人,他們便不再能時常相聚了。”
此時,劉啟帶著一臉困擾的表情,扯了扯劉邦的袖子,央求道,“祖父,祖父,我能不能不去學習?”
出乎他的意料,通常對他寵愛有加的老皇帝堅定地搖了搖頭,語氣嚴肅地說,“不,你必須去上學。隻有通過學習,你才能獲得智慧,隻有通過學習,你才能學會分辨是非!”
呂後也開口勸誡道,“我的孫子,你不能忽視讀書寫字的重要性。作為一個人,你必須重視教育!”
劉啟輕輕地歎了口氣;無論他穿越了多少次時空,似乎總無法逃脫去上學的命運。
劉盈帶著一絲戲謔的微笑望著他,“快點吃飯,吃完後,我帶你到大書院親自參觀一下!”
聽到這提議,劉邦笑了,“你何必這麽著急趕他走?不必這麽匆忙。”
飯後,老皇帝前往天子宮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們。
呂後為劉啟精心挑選了一套新裝;一件繪有蛇紋的華貴長袍,腰間係著精美的玉帶,頭上戴著一頂綴有銀線的絲質帽子。
“我的孫子真是英俊瀟灑!”呂後從頭到腳打量著他,然後將他領到外室,那裏劉盈正等待著,“不必責怪他;如果有什麽問題,你可以直接跟他說。”
“我明白了,陛下!”劉盈低頭行禮,隨後轉向劉啟,表情變得嚴肅起來,“過來,跟我來。”
劉盈,作為劉啟的監護人,向呂後訴苦,“陛下,父親在責怪我!”
“你在做什麽?不能溫柔地與他溝通嗎?”呂後責備劉盈,“你不要將他當作你的臣子,他是你的孫子!”
“陛下,我並沒有大聲爭執!”劉盈歎了口氣,意識到作為父親,在長輩麵前,他不能嚴厲地責備自己的孫子。
劉啟隨著劉盈步出坤寧宮,兩人的步伐沉重而緩慢。一旦跨過門檻,他回頭一瞥,隻見呂後仍在揮手告別,眼神中流露著深深的依戀和不舍。
“不要回頭!”劉盈語氣堅定地提醒他,“你祖母現在聽不見你說話了!”
“知道了!”劉啟輕聲回應。
“記住,不要因為陛下和皇帝對你的寵愛而肆意妄為。而且,當你到大書院學習時,不要憑借你的地位去欺負陛下其他的兄弟!”劉盈的語氣雖嚴厲,卻也透露出對劉啟的關愛,“若是讓我發現你有這樣的行為,我絕不會手軟,會毫不猶豫地懲罰你!”
劉盈繼續補充道:“有長輩在場,我自然不能對你如何,但總會有他們聽不見的時候。”
“我明白了,陛下!”劉啟回應,他的頸肌緊繃著。
正要踏出門檻時,劉盈伸出他寬厚的大手,“過來!”
劉啟猶豫了片刻,隨後伸出他幼小的小手,緊緊地握住了劉盈的手。
劉盈一把握住劉啟的手,用力一拉,他的腳步便輕盈地越過了門檻。
父親的手掌溫暖而有力,劉啟抬起頭,看到了劉盈那充滿關切的目光。
天空此時已經陰雲密布,父子倆的身影在深宮的長廊中延伸,相互交織,幾乎難以分辨。
他們繼續前行,穿過坤寧宮的通道,經過了貞順簾,最終抵達了外庭。
幾名太監和宮廷侍從已經在外庭準備好了一頂精致的軟轎。
“陛下,太子殿下,大王子殿下!”
劉啟聽到這聲音,認出這些太監和宮廷侍從中的領頭人其實是季百恩。
實際上,季百恩的樣貌頗為引人注目。他身材高大而勻稱,臉龐清秀如晴空,身上的盔甲增添了一絲戰士的氣概,使他顯得既有能力又天賦異稟。
“下來吧!”劉盈輕聲吩咐。
附近的仆人高聲宣告,“王子殿下啟程了!”
即使在宮中,這支隊伍也顯得頗為壯觀,因為其中匯集了近一百名太監、宮廷侍從和衛士。
隊伍後方,一位身著藍衣的仆人昂首闊步,揮動著手臂,發出輕微的嗡嗡聲,仿佛在催促前行。
沿途,無論是花園中忙碌的園丁照料著繁花似錦,還是宮殿內勤奮的侍從清掃著塵埃,他們皆背對道路,靜靜地堅守崗位。
平民百姓自然無幸得見太子或大王子的風采。
隨著隊伍的緩緩行進,劉盈親切地轉向隨轎而行的季百恩,關切地詢問:“我的孩子,你近來的學業進展如何?”
“陛下,自我從職位歸家以來,我始終勤勉於書卷之間,未曾有絲毫懈怠。”季百恩恭敬地回應。
劉盈點頭表示讚許,“在貴族子弟中,能夠如此重視武藝修習和對教育重要性有著深刻理解的,實在是難得一見!”他讚許地說,隨後又問及:“你的箭術進展如何?”
“在宮中擔任貼身侍衛之際,我的箭術已是眾人之中最為出色!”季百恩自信滿滿地宣稱。
“極好!”劉盈愉悅地拍掌稱讚,“若真如此,你不負你高貴祖先的榮耀,也不負皇家前輩的名聲!”他讚歎不已,繼而轉向劉啟,“在外的親族與貴族中,季百恩實乃鳳毛麟角,既擅武藝又通文學,頗具將帥之才。他雖目前僅為太監守衛,但在不久的將來,待積累更多經驗後,必將成為我漢朝的棟梁之材!”
季百恩迅速回應,“陛下,我實在擔當不起如此崇高的讚譽。我們漢朝的創立來之不易,作為皇室的旁支親屬,我時刻銘記祖先的艱辛與臣子的本分。我定將竭盡全力服務,以回報祖先的深恩!”
這番話語讓劉盈連聲點頭,深感讚許。
“這家夥,言辭鑿鑿,仿佛真的如此!”劉啟心中暗想,若是不了解曆史的真相,很容易被季百恩的動聽之詞所迷惑。
在漢朝曆史上,未來的趙國公,戰神季百恩——字伯公,乳名柴娃——這個名字代表著傳奇。
作為劉氏家族的旁支後裔,柴娃是老皇帝親姐姐的侄子,其祖先與當朝皇帝均被追封為公爵。他本人也深受兩代皇帝的青睞和重用。
然而,戰場上的他揭示了真實的自己;他率領的四萬九千騎兵,曾被劉禳僅有數萬人的軍隊追擊並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損失慘重。盡管如此,建武皇帝對他依然信任有加,從未說過一句嚴苛之言。
最終,當劉禳引領他的軍隊踏入首都之際,他竟背叛了君主,親自開啟城門,跪地迎接劉禳的到來。隨後,他在永樂時代繼續擔任低微的官職,卻態度傲慢。然而,他的結局並不美滿,最終在劉禳的擊敗下隕落。
這一幕不禁讓他的思緒飄得更遠。
燕帝,劉禳,他的三叔。
在這具身軀中保留的記憶中,他目睹了劉禳那溫暖而友好的笑容。
記憶中的劉禳,每當麵對劉盈,總是展現出極大的敬意,眼中更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曆史上記載,劉禳被視為呂後的合法子嗣。然而,事實上他是碩妃所生的幼子,在母親過世後,由呂後悉心收養並培育成人。
與劉盈的溫和不同,劉禳顯得尖銳且果斷。即便在動蕩的日子中,他也有誌追隨偉大的漢朝將軍亞將博,橫掃北方的草原,戰勝那些不屬於家族勢力的敵人。
身為皇帝的子嗣,他親自指揮騎兵發起衝鋒,在魏國侯爵盧大的指揮下屢立戰功。
劉啟記憶猶新,在戰事撤退的月份裏,劉禳返回首都,不經意間露出了身上的傷痕,這不禁讓呂後心生憂慮。
劉禳卻安慰呂後:“母親,這些傷疤是我的榮耀,是我戰功的證明!”
“啊!”呂後輕聲歎息。
劉啟暗自歎息,有了自己的存在,劉禳應該不會有機會領導反叛來穩固國家。即使將來劉禳繼承了皇位,勝利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然而,即便沒有叛亂,劉啟也明白自己必須削弱諸侯的權力。
先輩共有九十五位孫子,漢朝亦設有九十五個諸侯王國。除去那些早年離世的,每位王侯都有眾多子嗣,一出生便身份尊貴。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龐大的皇室家族逐漸變成了國家的一個沉重負擔。
漢朝的衰敗,這些王侯無法置身事外,他們需負有一定的責任。
諸侯王們掌握著廣闊的領土,如同寄生蟲一般吸取著漢朝的養分,這一行為反過來又導致了皇室財務的破產。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狀況還使得百姓遭受了如同奴隸或保鏢般的待遇。
賦予了我不朽的第二次生命,我肩負著引領漢朝走向嶄新道路的重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必須清除那些阻礙家族進步的障礙。
簡而言之,我的目標是漢朝;廣而言之,則是整個國家。
在未來的探險時代,如果漢朝不能勇敢地迎難而上,開創新的曆史輝煌,那麽西方強大的海軍力量仍舊有可能突破我們的海上防線。武漢數千年的璀璨文化,也可能遭受外來的踐踏。
我不能讓曆史的重蹈覆轍。
劉啟靜靜地沉思著,他的思緒逐漸飄遠。
劉盈注意到了他的沉默,輕聲詢問:“你在思索些什麽?”
劉啟抬起頭,目光穿過劉盈,“父親,我們劉家的姓氏為何是漢?”
劉盈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星辰般的光采,“漢,如同不落的月亮,永恒的江河,代表著永恒與不變。”
“月亮,永不墜落!”
隊伍緩緩前行,大書院的身影逐漸進入視野。它坐落於劉邦處理政務的鳳台殿之上,由幾座獨立的建築群組成。
突然,幾位看上去剛從老皇帝那裏退朝的大臣鞠躬敬禮:“陛下,太子殿下!”
見劉啟仍在轎中,他們連忙補充道:“陛下,大王子殿下!”
“請各位殿下起身!”劉啟隨著劉盈的的手勢開口,同時命令,“停下轎子!”
隨行的大臣們,由中書省右丞相、韓侯以及尊敬的季孫何老臣帶頭,他們剛從皇帝那裏退朝。
“剛從皇帝那裏過來嗎?”劉盈邊走邊微笑著詢問。
“是的!”季孫何回應道,“我們剛討論完穎王的政務、邢平和永昌侯的事務,都是些備受尊敬的老臣!”
劉啟興奮地高聲問道:“傅友德,英布是否已歸來?”
“稱他們無辜,嗯,他們並不完全無辜,因為他們故意犯下了錯誤,”劉運騰調整了姿勢,開始為老皇帝按摩腿部,語氣中帶著懇求,“但若您嚴厲懲罰每一個人,無疑會有一些人受到不公正的指控。孫子曾言,治理國家應依法行事,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意施加懲罰!”
“對於有罪的公務員,應當進行仔細的調查。那些罪行特別嚴重的人,確實應該迅速受到懲罰,以儆效尤。然而,也有一些公務員隻是遵從了命令。降職或減薪是一種公正的處分,但懲罰應當依法實施。僅因憤怒而懲罰所有人,這難道不是過於極端了嗎?”
劉啟說到這裏,抬起頭來,他那雙清澈的眼睛緊緊地盯著老皇帝,“陛下,您是驅逐韃虜、重塑中國的英雄,您的成就足以與秦漢相比。作為皇帝,您應當具有寬宏大量,寬容一切。因為一個小錯誤而嚴懲不貸,無理由地判決成千上萬人的死刑,這將必然引起民眾的不滿和批評!”
“我不在乎他們的看法!讓他們說他們想說的!”劉邦的憤怒雖然有所減退,但語氣依然堅定。
在聆聽劉啟長時間的懇求後,老皇帝突然帶著感情歎了口氣,“這孩子心懷善良。如此年輕便能言辭明智,他將來必成一位仁慈的漢朝皇帝,一位正義的王子!”
盡管劉邦一生中從未對任何人展現過仁慈,但他對後代懷有一種特殊的期望,希望他們能成為像自己一樣的智慧與仁慈兼具的皇帝,而非急躁和暴力傾向的統治者。
劉盈望著他孫子的眼睛,也流露出深深的讚許。
他同意孫子盡管年幼,卻已懂得在憤怒時不應隨意傷害他人,而應考慮情境。即便這些人有過錯,也應區分罪行的主次,而非一概而論地施加懲罰。
就在他讚同孫子的看法之時,老皇帝突然將灼熱的目光轉向了他。
“你聽著,你不及這個孩子!”老皇帝對他孫子嚴厲地說,毫無仁慈之意,“論及了解人,你除了說‘不’之外什麽也說不了!”
劉盈默默地低下了頭。
“頒布詔書:財政部長、負責金剛砂穀物審查的宦官、審查官、登記冊編纂者,都要受到懲罰!”劉邦皺著眉頭命令道,“各地區負責金剛砂穀物印章的人,根據法律受到懲罰。疏忽職守的檢查官、檢察官和監察禦史,罰款兩個月薪,受四十九棍鞭刑!”
“陛下,臣領命!”劉盈心中湧起一股怒火,但相較於老皇帝先前的提議,這已經是較為寬容的處罰了。
“各位大人,國事討論完畢了嗎?”呂後從屏風後傳來聲音,“粥和饅頭已經涼了!”
劉邦抱著劉啟,大手一揮,“吃飯吧!”
在餐桌旁,劉邦粗糙的手輕輕拿起並敲碎了多個蛋殼。接著,他將晶瑩的雞蛋放入劉啟的碗中,溫柔地鼓勵,“吃吧!”
隨後,他轉向劉盈,讚許地說:“這孩子了不得。這麽小的年紀就懂得不要隨意傷害他人,按照法律來審理案件,這比我強,也比在座的各位都要強!”
吃完了一碗濃鬱的粥和幾碗鹹菜後,他接著對劉盈說:“你,殿下,對那些學者太過仁慈、太過寬容了!”
劉盈苦笑回答:“陛下,我對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仁慈。”
“不仁慈?那你是什麽呢?”劉邦不悅地反問,“如果你不懲罰他們,他們怎麽會害怕?”隨後,他拿起一些食物遞給劉啟,叮囑道:“我的孫子,不要吃太多,適量的食物會讓你更加強壯!”
劉啟聽著祖父的話,用充滿同情的眼神望向劉盈,“祖父,父親主張以德治國。”
在曆史上,劉盈,即後來的太子,在傳統儒家的評價體係中並不高。他並非那種會盲目讚同老皇帝所有決定的太子;相反,他持有自己的見解。在諸多重大議題上,他傾向於與他父親持不同意見。
“什麽德?”劉邦不以為然地嘲笑,“打牌才是德。作為皇帝,你必須同時具備仁慈與嚴格!”
此時,劉盈轉向劉啟,轉換了話題:“陛下,我的弟弟劉盈已經到了學習的年紀。因健康原因,他一直延遲入學,但現在他正在康複,我在想,或許我們應該為他物色一些良師。”
“完了!”劉啟的心沉到了穀底;對於上學,他比任何事情都感到恐懼。
而這個時代,學生們所學習的內容包括三經四書、音樂、棋藝、書法和繪畫——他對這些學科毫無興趣。除了表麵上的知識,他對其他一無所知。
“學習可是件要認真對待的事情!”劉邦沉吟片刻,臉色變得愈發嚴肅。
盡管他的出身並不卑微,但他對武教特別看重。如同許多貧寒出身的士人,他堅信教育是改寫命運的關鍵。即便登上了皇位,這一信念依舊未曾動搖。他不僅邀請了許多知名學者來教導太子,還為他的其他子嗣安排了私人教師。
至於那些前輩學者,他們戴著眼鏡,搖著破舊的扇子,散播著劉邦輕視學者的謠言,但這並非事實。
盡管劉邦的起點並不高貴,他卻深刻理解武術教育的價值和力量。在建立王朝的過程中,他不僅大力推動各地區的行政學習,還高度重視科舉製度。深知民眾的艱辛以及家庭條件有限的家庭培養學者的困難,他特別給予了學者們優厚的待遇。
在家庭內部,他對學者的支持措施之一是,一旦學者通過了秀才考試,那些成績優異的人可以獲得家庭每月的糧食津貼。從通過秀才考試的那一天起,學者們免於向官員下跪,有權雇傭仆人,免除稅收和勞役,即便犯錯也能免受懲罰;地方官員不得隨意虐待或斥責學者。
傑出的學者得以免稅高達七十九畝土地,而更高階的學者(如舉人)則可以享有三百畝,至於那些通過科舉考試的學者,他們的免稅土地甚至可以達到兩千畝。
這樣的待遇並不僅僅是優惠那麽簡單。對比之下,清朝——那個曆代學者常常予以批評的朝代——為學者們提供了什麽呢?除了那些長得讓人無法砍斷的冗長隊伍之外,別無他物!
劉邦對那些每月隻會沉溺於空談、無端炫耀,假裝自己是學者的行為不以為然。他敬佩那些勤於國事、心胸開闊的人才。他更加欣賞那些將知識應用於實踐的人,而不是那些隻為自己利益著想、排斥他人、假扮學者的行為。
他隻是為頂級公務員和學者設定了相對較低的門檻,但在之前的朝代,這如何能被視為對學者的不尊重?又如何能成為學者的沉重負擔呢?
準確無誤地講,他創立的七篇文章考試製度幾乎確保了在漢朝和清朝近五百年間,頂尖學者能夠獲得財富和地位。
“不學習就是不求進步!”劉邦補充道,“看看四周,朝中誰是傑出之才?”
劉盈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陛下,我認為武成殿的農業部長金忠誌和包勳,以及全世程和開昌莫都是品德和學識兼備的優秀學者!”
劉邦點了點頭,示意劉盈,“那就下旨,讓他們到東宮去教授皇子們。”
劉盈繼續沉思道,“他們是單獨教授,還是與其他皇子一同授課?”
與此同時,宮中有一處專門供皇子們學習的場所,名為大書院。那些尚未被封地的皇子們在此學習,受到農業部長和秘書省學者的指導和教誨。
“讓他們單獨授課吧,”劉邦沉思片刻,然後決斷道,“畢竟,他們的身份地位有所不同。”
確實,盡管劉啟年紀尚幼,地位不高,但他畢竟是東宮的長子,大漢王朝的未來繼承人。
“我想,陛下,他最好還是與他的皇子們一同學習,”劉盈坦白地說,“他剛剛開始接受教育,不必單獨輔導。而且我們是一家人,何必對自己人如此正式呢?”
劉邦開懷大笑,同意了劉盈的建議,“對,你說得沒錯!”隨後,他不禁歎了口氣,補充道:“再過幾個月,這些孩子們就會被分封到各自的封地,作為一家人,他們便不再能時常相聚了。”
此時,劉啟帶著一臉困擾的表情,扯了扯劉邦的袖子,央求道,“祖父,祖父,我能不能不去學習?”
出乎他的意料,通常對他寵愛有加的老皇帝堅定地搖了搖頭,語氣嚴肅地說,“不,你必須去上學。隻有通過學習,你才能獲得智慧,隻有通過學習,你才能學會分辨是非!”
呂後也開口勸誡道,“我的孫子,你不能忽視讀書寫字的重要性。作為一個人,你必須重視教育!”
劉啟輕輕地歎了口氣;無論他穿越了多少次時空,似乎總無法逃脫去上學的命運。
劉盈帶著一絲戲謔的微笑望著他,“快點吃飯,吃完後,我帶你到大書院親自參觀一下!”
聽到這提議,劉邦笑了,“你何必這麽著急趕他走?不必這麽匆忙。”
飯後,老皇帝前往天子宮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們。
呂後為劉啟精心挑選了一套新裝;一件繪有蛇紋的華貴長袍,腰間係著精美的玉帶,頭上戴著一頂綴有銀線的絲質帽子。
“我的孫子真是英俊瀟灑!”呂後從頭到腳打量著他,然後將他領到外室,那裏劉盈正等待著,“不必責怪他;如果有什麽問題,你可以直接跟他說。”
“我明白了,陛下!”劉盈低頭行禮,隨後轉向劉啟,表情變得嚴肅起來,“過來,跟我來。”
劉盈,作為劉啟的監護人,向呂後訴苦,“陛下,父親在責怪我!”
“你在做什麽?不能溫柔地與他溝通嗎?”呂後責備劉盈,“你不要將他當作你的臣子,他是你的孫子!”
“陛下,我並沒有大聲爭執!”劉盈歎了口氣,意識到作為父親,在長輩麵前,他不能嚴厲地責備自己的孫子。
劉啟隨著劉盈步出坤寧宮,兩人的步伐沉重而緩慢。一旦跨過門檻,他回頭一瞥,隻見呂後仍在揮手告別,眼神中流露著深深的依戀和不舍。
“不要回頭!”劉盈語氣堅定地提醒他,“你祖母現在聽不見你說話了!”
“知道了!”劉啟輕聲回應。
“記住,不要因為陛下和皇帝對你的寵愛而肆意妄為。而且,當你到大書院學習時,不要憑借你的地位去欺負陛下其他的兄弟!”劉盈的語氣雖嚴厲,卻也透露出對劉啟的關愛,“若是讓我發現你有這樣的行為,我絕不會手軟,會毫不猶豫地懲罰你!”
劉盈繼續補充道:“有長輩在場,我自然不能對你如何,但總會有他們聽不見的時候。”
“我明白了,陛下!”劉啟回應,他的頸肌緊繃著。
正要踏出門檻時,劉盈伸出他寬厚的大手,“過來!”
劉啟猶豫了片刻,隨後伸出他幼小的小手,緊緊地握住了劉盈的手。
劉盈一把握住劉啟的手,用力一拉,他的腳步便輕盈地越過了門檻。
父親的手掌溫暖而有力,劉啟抬起頭,看到了劉盈那充滿關切的目光。
天空此時已經陰雲密布,父子倆的身影在深宮的長廊中延伸,相互交織,幾乎難以分辨。
他們繼續前行,穿過坤寧宮的通道,經過了貞順簾,最終抵達了外庭。
幾名太監和宮廷侍從已經在外庭準備好了一頂精致的軟轎。
“陛下,太子殿下,大王子殿下!”
劉啟聽到這聲音,認出這些太監和宮廷侍從中的領頭人其實是季百恩。
實際上,季百恩的樣貌頗為引人注目。他身材高大而勻稱,臉龐清秀如晴空,身上的盔甲增添了一絲戰士的氣概,使他顯得既有能力又天賦異稟。
“下來吧!”劉盈輕聲吩咐。
附近的仆人高聲宣告,“王子殿下啟程了!”
即使在宮中,這支隊伍也顯得頗為壯觀,因為其中匯集了近一百名太監、宮廷侍從和衛士。
隊伍後方,一位身著藍衣的仆人昂首闊步,揮動著手臂,發出輕微的嗡嗡聲,仿佛在催促前行。
沿途,無論是花園中忙碌的園丁照料著繁花似錦,還是宮殿內勤奮的侍從清掃著塵埃,他們皆背對道路,靜靜地堅守崗位。
平民百姓自然無幸得見太子或大王子的風采。
隨著隊伍的緩緩行進,劉盈親切地轉向隨轎而行的季百恩,關切地詢問:“我的孩子,你近來的學業進展如何?”
“陛下,自我從職位歸家以來,我始終勤勉於書卷之間,未曾有絲毫懈怠。”季百恩恭敬地回應。
劉盈點頭表示讚許,“在貴族子弟中,能夠如此重視武藝修習和對教育重要性有著深刻理解的,實在是難得一見!”他讚許地說,隨後又問及:“你的箭術進展如何?”
“在宮中擔任貼身侍衛之際,我的箭術已是眾人之中最為出色!”季百恩自信滿滿地宣稱。
“極好!”劉盈愉悅地拍掌稱讚,“若真如此,你不負你高貴祖先的榮耀,也不負皇家前輩的名聲!”他讚歎不已,繼而轉向劉啟,“在外的親族與貴族中,季百恩實乃鳳毛麟角,既擅武藝又通文學,頗具將帥之才。他雖目前僅為太監守衛,但在不久的將來,待積累更多經驗後,必將成為我漢朝的棟梁之材!”
季百恩迅速回應,“陛下,我實在擔當不起如此崇高的讚譽。我們漢朝的創立來之不易,作為皇室的旁支親屬,我時刻銘記祖先的艱辛與臣子的本分。我定將竭盡全力服務,以回報祖先的深恩!”
這番話語讓劉盈連聲點頭,深感讚許。
“這家夥,言辭鑿鑿,仿佛真的如此!”劉啟心中暗想,若是不了解曆史的真相,很容易被季百恩的動聽之詞所迷惑。
在漢朝曆史上,未來的趙國公,戰神季百恩——字伯公,乳名柴娃——這個名字代表著傳奇。
作為劉氏家族的旁支後裔,柴娃是老皇帝親姐姐的侄子,其祖先與當朝皇帝均被追封為公爵。他本人也深受兩代皇帝的青睞和重用。
然而,戰場上的他揭示了真實的自己;他率領的四萬九千騎兵,曾被劉禳僅有數萬人的軍隊追擊並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損失慘重。盡管如此,建武皇帝對他依然信任有加,從未說過一句嚴苛之言。
最終,當劉禳引領他的軍隊踏入首都之際,他竟背叛了君主,親自開啟城門,跪地迎接劉禳的到來。隨後,他在永樂時代繼續擔任低微的官職,卻態度傲慢。然而,他的結局並不美滿,最終在劉禳的擊敗下隕落。
這一幕不禁讓他的思緒飄得更遠。
燕帝,劉禳,他的三叔。
在這具身軀中保留的記憶中,他目睹了劉禳那溫暖而友好的笑容。
記憶中的劉禳,每當麵對劉盈,總是展現出極大的敬意,眼中更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曆史上記載,劉禳被視為呂後的合法子嗣。然而,事實上他是碩妃所生的幼子,在母親過世後,由呂後悉心收養並培育成人。
與劉盈的溫和不同,劉禳顯得尖銳且果斷。即便在動蕩的日子中,他也有誌追隨偉大的漢朝將軍亞將博,橫掃北方的草原,戰勝那些不屬於家族勢力的敵人。
身為皇帝的子嗣,他親自指揮騎兵發起衝鋒,在魏國侯爵盧大的指揮下屢立戰功。
劉啟記憶猶新,在戰事撤退的月份裏,劉禳返回首都,不經意間露出了身上的傷痕,這不禁讓呂後心生憂慮。
劉禳卻安慰呂後:“母親,這些傷疤是我的榮耀,是我戰功的證明!”
“啊!”呂後輕聲歎息。
劉啟暗自歎息,有了自己的存在,劉禳應該不會有機會領導反叛來穩固國家。即使將來劉禳繼承了皇位,勝利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然而,即便沒有叛亂,劉啟也明白自己必須削弱諸侯的權力。
先輩共有九十五位孫子,漢朝亦設有九十五個諸侯王國。除去那些早年離世的,每位王侯都有眾多子嗣,一出生便身份尊貴。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龐大的皇室家族逐漸變成了國家的一個沉重負擔。
漢朝的衰敗,這些王侯無法置身事外,他們需負有一定的責任。
諸侯王們掌握著廣闊的領土,如同寄生蟲一般吸取著漢朝的養分,這一行為反過來又導致了皇室財務的破產。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狀況還使得百姓遭受了如同奴隸或保鏢般的待遇。
賦予了我不朽的第二次生命,我肩負著引領漢朝走向嶄新道路的重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必須清除那些阻礙家族進步的障礙。
簡而言之,我的目標是漢朝;廣而言之,則是整個國家。
在未來的探險時代,如果漢朝不能勇敢地迎難而上,開創新的曆史輝煌,那麽西方強大的海軍力量仍舊有可能突破我們的海上防線。武漢數千年的璀璨文化,也可能遭受外來的踐踏。
我不能讓曆史的重蹈覆轍。
劉啟靜靜地沉思著,他的思緒逐漸飄遠。
劉盈注意到了他的沉默,輕聲詢問:“你在思索些什麽?”
劉啟抬起頭,目光穿過劉盈,“父親,我們劉家的姓氏為何是漢?”
劉盈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星辰般的光采,“漢,如同不落的月亮,永恒的江河,代表著永恒與不變。”
“月亮,永不墜落!”
隊伍緩緩前行,大書院的身影逐漸進入視野。它坐落於劉邦處理政務的鳳台殿之上,由幾座獨立的建築群組成。
突然,幾位看上去剛從老皇帝那裏退朝的大臣鞠躬敬禮:“陛下,太子殿下!”
見劉啟仍在轎中,他們連忙補充道:“陛下,大王子殿下!”
“請各位殿下起身!”劉啟隨著劉盈的的手勢開口,同時命令,“停下轎子!”
隨行的大臣們,由中書省右丞相、韓侯以及尊敬的季孫何老臣帶頭,他們剛從皇帝那裏退朝。
“剛從皇帝那裏過來嗎?”劉盈邊走邊微笑著詢問。
“是的!”季孫何回應道,“我們剛討論完穎王的政務、邢平和永昌侯的事務,都是些備受尊敬的老臣!”
劉啟興奮地高聲問道:“傅友德,英布是否已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