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僅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玉佩,它代表著朱棣。
玉佩定情,意味著,從今以後,他是她的夫君,她是他的妻。
他所有的心腹、親信都認識這塊玉佩,見玉佩如見本人。
妙錦深受觸動,緊緊環住他的腰,不知如何表達此時的心情。
他的唇壓下來,火熱而霸道,好像一生的相思都融入其中。
她忘我地回應著,灼熱癡纏,意亂情迷。
建文帝為李景隆出征,大張旗鼓搞儀式,實際上起不到向對手示威的效果,燕王不是嚇大的,隻能用來為自己加油打氣,甚至壯膽,擺出一副我不怕你的姿態。
建文帝無知人之明,沒意識到,生長於富貴之家的李景隆不可倚重。
對於跟隨李景隆出征的將士們而言,打勝仗遠比這些虛頭巴腦的儀式更重要。
不管儀式多盛大,都無法改變對李景隆的固有評價。
不看好李景隆的人這樣評價他,紙上談兵、妄自尊大的紈絝子弟。
最核心的一點是,沒有真本事。
比較而言,身經百戰、穩紮穩打的耿炳文更讓將士安心,卻被朝廷棄之不用。
沒有哪個將士願為戰鬥力太低的將領誓死效力。
上下不齊心,乃兵家大忌,李景隆從出征一開始,就顯露出失敗的征兆。
別人的不看好,李景隆渾然不知,他躊躇滿誌地來到德州,接手並整頓耿炳文麾下兵馬,同時繼續征調各地兵力,總數多達五十萬。
耿炳文對付燕兵的思路是以守為攻、穩中求進,雖然穩妥,但不夠酣暢,不夠風光,不夠過癮,不夠解氣。
李景隆的戰略是集中所有兵力,直趨北平。
朱棣熟知李景隆的才能秉性,寡謀驕橫、不知用兵的李景隆對耿炳文要容易對付,朝廷換將算得上他在真定之戰的最大戰果。
九月十一,李景隆統兵駐紮河間。
諜報傳至北平,朱棣將李景隆比作紙上談兵的趙括,以鼓舞士氣。
“李九江,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嚐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漢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為用,不過能將十萬,九江何等才而能將五十萬?趙括之敗可待矣”。
隨後,朱棣向燕軍將士指出李景隆的五大致命弱點:
“兵法有五敗,景隆皆蹈之。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誌,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皸瘃,甚者墮指,又士無贏糧,馬無宿槁,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三也;貪而不治,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四也;部曲喧嘩,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五也。九江五敗悉備,保無能為”。
簡而言之,這五大敗征為:1、軍紀不嚴,上下異心;2、禦寒衣物準備不足,南方將士不耐北地嚴寒;3、急於求成,貿然輕進;4、剛愎自用,沒有威信;5、混亂無序,寵信諂媚小人。
為了配合李景隆北征,建文帝令吳高、耿瓛、楊文率遼東兵馬,圍攻永平。
朱棣得知後,立即率燕兵主力前去救援。
很多將士心有疑問,五十萬兵馬即將兵臨城下,不全力備戰,卻傾巢而出去救永平,難道不應該以逸待勞守在北平嗎?
朱棣是這樣解釋的:“然我在家,必不敢至,今往援永平,彼探知我出,必來攻城,回師擊之,堅城在前,大軍在後,豎子必成擒矣。”
諸將仍然不解,“永平城完糧足,可以無憂,今宜保守根本,恐出非利。”
朱棣進一步解釋道:“守城之眾,以戰則不足,禦賊則有餘,若軍在城,隻自示弱,彼得專攻,無複他顧,甚非良策。出兵於外,奇變隨用,內外犄角,破賊必矣。吾出非為永平,直欲詐九江速來就擒耳。吳高怯,不能戰,聞我來必走,是我一舉解永平之圍,而收功於九江也。”
諸將認為,永平城堅糧足,可以固守,目前應以北平為重。
朱棣的思路是:敵我雙方兵力懸殊,困守在城內,很可能被敵人集中力量全殲,絕非上策。我帶兵而出,不是為了救永平,而是引誘李景隆來攻。我軍在城外相機而動,與城內互為犄角,裏外夾擊,必能一擊製勝。吳高怯戰,聽聞我到永平,必定撤走,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全軍固守孤城,被動應戰,無異於劃地為牢,朱棣率主力在城外打遊擊,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使李景隆顧忌重重,不能專心攻城。
朱棣的安排的確極具巧思。
不過,他此時猶抱琵琶半遮麵,仍沒將自己的思路和盤托出。
隻留下一萬兵馬守城,朱棣率主力奔赴永平。
即使李景隆有再多弱點,麵對十倍於己的兵力,朱棣也無必勝的把握。
兵力不足是燕兵當前的最大短板。
妙錦說得沒錯,有必要去十七弟那兒走一趟了。
救永平隻是一個幌子,一個帶兵出城的理由,朱棣真實目標在大寧。
他要將大寧十萬精銳收入囊中,尤其是朵顏三衛,誌在必得。
至於十七弟從與不從,那不重要,兵馬到手才是關鍵。
去大寧,必然得帶上妙錦,他早就看出,十七弟對妙錦垂涎三尺。
要引得十七弟上鉤,妙錦或許能起到關鍵作用。
妙錦十分興奮,一路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兵貴神速,他沒心思聽,卻又不能掃了她的興,隻能把小丫頭抱到自己馬上。
眾目睽睽之下,小丫頭羞澀難當,忸忸怩怩。
朱棣隻得在她耳邊低聲道:“跟夫君同乘一騎,有什麽難為情的”。
一聽這話,小丫頭終於安定下來,大大方方地任由朱棣抱在懷裏。
張玉、朱能等將領心中焦急,卻也不好當麵說破。
形勢危急,王爺帶上大小姐,會不會分心?
此時,他們尚不知去大寧借兵之事,隻當要去救援永平。
途經盧溝橋,朱棣令這裏的守軍全部撤入北平城中據守。
“天寒水冰,守一橋何能拒賊?舍此不守,以驕賊心,使其深入,受困於堅城之下,此兵法所謂利而誘之者也。”
玉佩定情,意味著,從今以後,他是她的夫君,她是他的妻。
他所有的心腹、親信都認識這塊玉佩,見玉佩如見本人。
妙錦深受觸動,緊緊環住他的腰,不知如何表達此時的心情。
他的唇壓下來,火熱而霸道,好像一生的相思都融入其中。
她忘我地回應著,灼熱癡纏,意亂情迷。
建文帝為李景隆出征,大張旗鼓搞儀式,實際上起不到向對手示威的效果,燕王不是嚇大的,隻能用來為自己加油打氣,甚至壯膽,擺出一副我不怕你的姿態。
建文帝無知人之明,沒意識到,生長於富貴之家的李景隆不可倚重。
對於跟隨李景隆出征的將士們而言,打勝仗遠比這些虛頭巴腦的儀式更重要。
不管儀式多盛大,都無法改變對李景隆的固有評價。
不看好李景隆的人這樣評價他,紙上談兵、妄自尊大的紈絝子弟。
最核心的一點是,沒有真本事。
比較而言,身經百戰、穩紮穩打的耿炳文更讓將士安心,卻被朝廷棄之不用。
沒有哪個將士願為戰鬥力太低的將領誓死效力。
上下不齊心,乃兵家大忌,李景隆從出征一開始,就顯露出失敗的征兆。
別人的不看好,李景隆渾然不知,他躊躇滿誌地來到德州,接手並整頓耿炳文麾下兵馬,同時繼續征調各地兵力,總數多達五十萬。
耿炳文對付燕兵的思路是以守為攻、穩中求進,雖然穩妥,但不夠酣暢,不夠風光,不夠過癮,不夠解氣。
李景隆的戰略是集中所有兵力,直趨北平。
朱棣熟知李景隆的才能秉性,寡謀驕橫、不知用兵的李景隆對耿炳文要容易對付,朝廷換將算得上他在真定之戰的最大戰果。
九月十一,李景隆統兵駐紮河間。
諜報傳至北平,朱棣將李景隆比作紙上談兵的趙括,以鼓舞士氣。
“李九江,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嚐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漢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為用,不過能將十萬,九江何等才而能將五十萬?趙括之敗可待矣”。
隨後,朱棣向燕軍將士指出李景隆的五大致命弱點:
“兵法有五敗,景隆皆蹈之。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誌,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皸瘃,甚者墮指,又士無贏糧,馬無宿槁,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三也;貪而不治,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四也;部曲喧嘩,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五也。九江五敗悉備,保無能為”。
簡而言之,這五大敗征為:1、軍紀不嚴,上下異心;2、禦寒衣物準備不足,南方將士不耐北地嚴寒;3、急於求成,貿然輕進;4、剛愎自用,沒有威信;5、混亂無序,寵信諂媚小人。
為了配合李景隆北征,建文帝令吳高、耿瓛、楊文率遼東兵馬,圍攻永平。
朱棣得知後,立即率燕兵主力前去救援。
很多將士心有疑問,五十萬兵馬即將兵臨城下,不全力備戰,卻傾巢而出去救永平,難道不應該以逸待勞守在北平嗎?
朱棣是這樣解釋的:“然我在家,必不敢至,今往援永平,彼探知我出,必來攻城,回師擊之,堅城在前,大軍在後,豎子必成擒矣。”
諸將仍然不解,“永平城完糧足,可以無憂,今宜保守根本,恐出非利。”
朱棣進一步解釋道:“守城之眾,以戰則不足,禦賊則有餘,若軍在城,隻自示弱,彼得專攻,無複他顧,甚非良策。出兵於外,奇變隨用,內外犄角,破賊必矣。吾出非為永平,直欲詐九江速來就擒耳。吳高怯,不能戰,聞我來必走,是我一舉解永平之圍,而收功於九江也。”
諸將認為,永平城堅糧足,可以固守,目前應以北平為重。
朱棣的思路是:敵我雙方兵力懸殊,困守在城內,很可能被敵人集中力量全殲,絕非上策。我帶兵而出,不是為了救永平,而是引誘李景隆來攻。我軍在城外相機而動,與城內互為犄角,裏外夾擊,必能一擊製勝。吳高怯戰,聽聞我到永平,必定撤走,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全軍固守孤城,被動應戰,無異於劃地為牢,朱棣率主力在城外打遊擊,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使李景隆顧忌重重,不能專心攻城。
朱棣的安排的確極具巧思。
不過,他此時猶抱琵琶半遮麵,仍沒將自己的思路和盤托出。
隻留下一萬兵馬守城,朱棣率主力奔赴永平。
即使李景隆有再多弱點,麵對十倍於己的兵力,朱棣也無必勝的把握。
兵力不足是燕兵當前的最大短板。
妙錦說得沒錯,有必要去十七弟那兒走一趟了。
救永平隻是一個幌子,一個帶兵出城的理由,朱棣真實目標在大寧。
他要將大寧十萬精銳收入囊中,尤其是朵顏三衛,誌在必得。
至於十七弟從與不從,那不重要,兵馬到手才是關鍵。
去大寧,必然得帶上妙錦,他早就看出,十七弟對妙錦垂涎三尺。
要引得十七弟上鉤,妙錦或許能起到關鍵作用。
妙錦十分興奮,一路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兵貴神速,他沒心思聽,卻又不能掃了她的興,隻能把小丫頭抱到自己馬上。
眾目睽睽之下,小丫頭羞澀難當,忸忸怩怩。
朱棣隻得在她耳邊低聲道:“跟夫君同乘一騎,有什麽難為情的”。
一聽這話,小丫頭終於安定下來,大大方方地任由朱棣抱在懷裏。
張玉、朱能等將領心中焦急,卻也不好當麵說破。
形勢危急,王爺帶上大小姐,會不會分心?
此時,他們尚不知去大寧借兵之事,隻當要去救援永平。
途經盧溝橋,朱棣令這裏的守軍全部撤入北平城中據守。
“天寒水冰,守一橋何能拒賊?舍此不守,以驕賊心,使其深入,受困於堅城之下,此兵法所謂利而誘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