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十,稍作休整後,燕兵繼續南下,沿途城池的守軍,望風而逃,燕兵勢如破竹,於五月十六進抵濟南。
這時李景隆尚殘存十餘萬兵力,本可據城堅守,卻打開城門,列陣迎戰。李景隆心有餘悸,鬥誌全無,慌忙列陣。
燕兵趁其立足未穩發動猛攻,李景隆指揮混亂,一戰即潰,丟下部眾,在親兵的護衛下落荒而逃。
朱棣於是下令圍城。
濟南城被燕兵圍得如鐵桶一般密不透風。
當李景隆從白溝河撒丫子逃跑的時候,一位山東官員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在撤退途中,不斷收攏潰兵。
此人便是山東參政鐵鉉,他負責為李景隆北征押運糧餉。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的衙署設在濟南,鐵鉉在濟南辦公,他要組織這些潰兵去濟南,他要守住一座城。
鐵鉉是一位幹練的官員,供給軍需,盡職盡責,從無延誤。
他是一位文官,由國子生被選授禮科給事中,後來調任都督府斷事。
因為處事果決深,先帝對他十分器重,賜字曰鼎石,建文帝登基後提升他為山東參政。
他從未帶兵打仗,但他心中有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他的道德觀念使他無法認同朱棣。
他要以滿腔愛國熱情和不屈的信念對抗朱棣。
在燕兵追擊李景隆途中,沿途各地守軍望風而降,紛紛歸附燕王朱棣。
大廈將傾,江山可能易主,不少人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打算。
而鐵鉉選擇盡忠職守。
鐵鉉在臨邑遇到高巍,兩人說起李景隆兵敗之事,抱頭痛哭。
他們要為心中的信念而奮鬥,以身許國,誓死守護濟南。
兩人帶領一群潰兵疾速奔赴濟南。
鐵鉉、高巍進入濟南城時,李景隆剛剛逃走。
二人在濟南城內遇到一個與他們誌同道合的人——盛庸。
盛庸在洪武年間官至都指揮,建文元年,以參將的身份跟隨耿炳文北征,朝廷換將後,又隸屬於李景隆麾下。
李景隆敗逃後,鐵鉉、盛庸守城的決心更加堅定。
他們悟性極高,在殘酷的戰爭中參透了攻守的規律。
孫子兵法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實力不足,不具備戰勝對手的條件時,應該采取防守的戰術。發現敵人有可乘之機時,要果斷采取進攻的戰術。善於防守的人,能把兵力隱藏起來,使敵人無法發現;善於進攻的人,能產生從天而降的效果,突然出現,有效打擊敵人。
鐵鉉、盛庸帶領濟南軍民拚死守城,一次又一次,打退了燕兵的進攻。
燕兵遇到猛烈抵抗,令朱棣始料未及,他本以為城中沒有精兵良將,濟南城唾手可得。
朱棣找人寫了封勸降信,用箭射入城內。
在勸降信中,燕王一再強調,他隻是借道濟南去京師,為朝廷祛蠹除奸。
不久,城裏射出一封回信。
朱棣打開一看,是一篇《周公輔成王論》,借古諷今,希望燕王朱棣退兵,像周公輔成王一樣來輔佐建文帝。
文章盛讚燕王的才華,言辭懇切地勸其退兵,令朱棣印象深刻。
強攻不下,又沒能勸降成功,朱棣難免有些急躁。
濟南城外,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流至山東,成為懸河,河岸高於四周平地。濟南城外,更是如此。
有人向朱棣獻計,把河岸挖開幾道口子,讓河水從高處流下,以水淹城。
朱棣聽後不置可否,下令在濟南城周圍挖出七條明渠,與黃河堤壩之間空出一段距離,擺出決堤引水、放水淹城的架勢。
五月十七,朱棣下令挑選出大嗓門的士卒,讓他們站在望樓上高聲喊話,內容大致如下:鐵鉉狡詐,裹挾百姓,阻擋燕王正義之師,燕王心地仁慈,不忍傷及無辜,給大家三天時間,綁了鐵鉉,開城投降。
聽到燕兵的威脅,城內顯得十分慌亂,城牆上的守兵哭聲連連,喊聲不斷。
沒過多久,城內出來千人,向燕王隆重請降。
降辭十分動聽,甚至有些肉麻,透著一股諂媚之意。
“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誰非高皇帝子?誰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然東海之民,不習兵革,見大軍壓境,不識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謂聚而殲之。請大王退師十裏,單騎人城,臣等具壺漿而迎。”
城內守兵如此大張旗鼓地表示願意投降,所有燕兵將士很快都知道了此事,頓時群情鼓舞。
德州城內,朱棣走後,妙錦留下來幫朱權運送物資,同時接收處理熊寧杉發來的情報。
在白溝河之戰砍斷李景隆帥旗的暗衛已經歸隊,他的確是在郭銘的幫助下才有機會接近帥旗。
成就感爆棚,妙錦悠悠然拆開了朱有燉的回信。
她沒想到朱有燉會回信。
對於身處逆境的人而言,再貴重的物品都沒有性命重要。
好好活下去才是正理。
信的內容很簡短,鐵鉉詐降,四伯在濟南有性命之憂。
同樣的內容重複了三遍。
鐵鉉是誰?妙錦對這個名字毫無印象。
朱有燉遠在雲南,怎會知道朱棣有生命危險?
但是,妙錦不敢掉以輕心,哪怕隻是一句戲言,哪怕前方有刀山火海,她都不可能讓朱棣隻身犯險。
她必須去濟南,立刻,馬上,連夜出發。
朱權本想攔著,采琪一揚鞭子,他就放棄了。
好男不跟女鬥,更何況還是個侍女。
為確保妙錦的安全,朱權抽調了五百名運糧兵護送。
妙錦晝夜兼程,馬不停蹄,終於在五月十八清晨趕到濟南城外。
整個人都要散架了,頭發被吹散,嘴巴幹裂有血跡。
采琪策馬疾馳,在前麵舉著燕王令牌開路,無人敢攔,妙錦以最快的速度衝進朱棣大營。
朱棣此刻正要入城受降,忽見妙錦蓬頭垢麵縱馬橫衝直撞而來,不由得嚇了一跳。
“出什麽了事?”他伸手扶妙錦下馬,擔憂地問。
除非十萬火急,否則妙錦不可能這樣。
妙錦渾身打顫,說不出話來,從袖中掏出朱有燉的信。
他匆匆看了一眼,沒有說話,徑直抱起妙錦進了營帳。
約定的受降時間將至,有將領在帳外提醒。
朱棣不慌不忙,給妙錦倒了杯溫水,摟著她喝下。
“幾時收到的信?有燉怎麽會知道鐵鉉詐降?”朱棣柔聲問道。
妙錦搖搖頭,她也不知道,但是她必須確保朱棣無性命之虞。
這時李景隆尚殘存十餘萬兵力,本可據城堅守,卻打開城門,列陣迎戰。李景隆心有餘悸,鬥誌全無,慌忙列陣。
燕兵趁其立足未穩發動猛攻,李景隆指揮混亂,一戰即潰,丟下部眾,在親兵的護衛下落荒而逃。
朱棣於是下令圍城。
濟南城被燕兵圍得如鐵桶一般密不透風。
當李景隆從白溝河撒丫子逃跑的時候,一位山東官員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在撤退途中,不斷收攏潰兵。
此人便是山東參政鐵鉉,他負責為李景隆北征押運糧餉。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的衙署設在濟南,鐵鉉在濟南辦公,他要組織這些潰兵去濟南,他要守住一座城。
鐵鉉是一位幹練的官員,供給軍需,盡職盡責,從無延誤。
他是一位文官,由國子生被選授禮科給事中,後來調任都督府斷事。
因為處事果決深,先帝對他十分器重,賜字曰鼎石,建文帝登基後提升他為山東參政。
他從未帶兵打仗,但他心中有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他的道德觀念使他無法認同朱棣。
他要以滿腔愛國熱情和不屈的信念對抗朱棣。
在燕兵追擊李景隆途中,沿途各地守軍望風而降,紛紛歸附燕王朱棣。
大廈將傾,江山可能易主,不少人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打算。
而鐵鉉選擇盡忠職守。
鐵鉉在臨邑遇到高巍,兩人說起李景隆兵敗之事,抱頭痛哭。
他們要為心中的信念而奮鬥,以身許國,誓死守護濟南。
兩人帶領一群潰兵疾速奔赴濟南。
鐵鉉、高巍進入濟南城時,李景隆剛剛逃走。
二人在濟南城內遇到一個與他們誌同道合的人——盛庸。
盛庸在洪武年間官至都指揮,建文元年,以參將的身份跟隨耿炳文北征,朝廷換將後,又隸屬於李景隆麾下。
李景隆敗逃後,鐵鉉、盛庸守城的決心更加堅定。
他們悟性極高,在殘酷的戰爭中參透了攻守的規律。
孫子兵法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實力不足,不具備戰勝對手的條件時,應該采取防守的戰術。發現敵人有可乘之機時,要果斷采取進攻的戰術。善於防守的人,能把兵力隱藏起來,使敵人無法發現;善於進攻的人,能產生從天而降的效果,突然出現,有效打擊敵人。
鐵鉉、盛庸帶領濟南軍民拚死守城,一次又一次,打退了燕兵的進攻。
燕兵遇到猛烈抵抗,令朱棣始料未及,他本以為城中沒有精兵良將,濟南城唾手可得。
朱棣找人寫了封勸降信,用箭射入城內。
在勸降信中,燕王一再強調,他隻是借道濟南去京師,為朝廷祛蠹除奸。
不久,城裏射出一封回信。
朱棣打開一看,是一篇《周公輔成王論》,借古諷今,希望燕王朱棣退兵,像周公輔成王一樣來輔佐建文帝。
文章盛讚燕王的才華,言辭懇切地勸其退兵,令朱棣印象深刻。
強攻不下,又沒能勸降成功,朱棣難免有些急躁。
濟南城外,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流至山東,成為懸河,河岸高於四周平地。濟南城外,更是如此。
有人向朱棣獻計,把河岸挖開幾道口子,讓河水從高處流下,以水淹城。
朱棣聽後不置可否,下令在濟南城周圍挖出七條明渠,與黃河堤壩之間空出一段距離,擺出決堤引水、放水淹城的架勢。
五月十七,朱棣下令挑選出大嗓門的士卒,讓他們站在望樓上高聲喊話,內容大致如下:鐵鉉狡詐,裹挾百姓,阻擋燕王正義之師,燕王心地仁慈,不忍傷及無辜,給大家三天時間,綁了鐵鉉,開城投降。
聽到燕兵的威脅,城內顯得十分慌亂,城牆上的守兵哭聲連連,喊聲不斷。
沒過多久,城內出來千人,向燕王隆重請降。
降辭十分動聽,甚至有些肉麻,透著一股諂媚之意。
“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誰非高皇帝子?誰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然東海之民,不習兵革,見大軍壓境,不識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謂聚而殲之。請大王退師十裏,單騎人城,臣等具壺漿而迎。”
城內守兵如此大張旗鼓地表示願意投降,所有燕兵將士很快都知道了此事,頓時群情鼓舞。
德州城內,朱棣走後,妙錦留下來幫朱權運送物資,同時接收處理熊寧杉發來的情報。
在白溝河之戰砍斷李景隆帥旗的暗衛已經歸隊,他的確是在郭銘的幫助下才有機會接近帥旗。
成就感爆棚,妙錦悠悠然拆開了朱有燉的回信。
她沒想到朱有燉會回信。
對於身處逆境的人而言,再貴重的物品都沒有性命重要。
好好活下去才是正理。
信的內容很簡短,鐵鉉詐降,四伯在濟南有性命之憂。
同樣的內容重複了三遍。
鐵鉉是誰?妙錦對這個名字毫無印象。
朱有燉遠在雲南,怎會知道朱棣有生命危險?
但是,妙錦不敢掉以輕心,哪怕隻是一句戲言,哪怕前方有刀山火海,她都不可能讓朱棣隻身犯險。
她必須去濟南,立刻,馬上,連夜出發。
朱權本想攔著,采琪一揚鞭子,他就放棄了。
好男不跟女鬥,更何況還是個侍女。
為確保妙錦的安全,朱權抽調了五百名運糧兵護送。
妙錦晝夜兼程,馬不停蹄,終於在五月十八清晨趕到濟南城外。
整個人都要散架了,頭發被吹散,嘴巴幹裂有血跡。
采琪策馬疾馳,在前麵舉著燕王令牌開路,無人敢攔,妙錦以最快的速度衝進朱棣大營。
朱棣此刻正要入城受降,忽見妙錦蓬頭垢麵縱馬橫衝直撞而來,不由得嚇了一跳。
“出什麽了事?”他伸手扶妙錦下馬,擔憂地問。
除非十萬火急,否則妙錦不可能這樣。
妙錦渾身打顫,說不出話來,從袖中掏出朱有燉的信。
他匆匆看了一眼,沒有說話,徑直抱起妙錦進了營帳。
約定的受降時間將至,有將領在帳外提醒。
朱棣不慌不忙,給妙錦倒了杯溫水,摟著她喝下。
“幾時收到的信?有燉怎麽會知道鐵鉉詐降?”朱棣柔聲問道。
妙錦搖搖頭,她也不知道,但是她必須確保朱棣無性命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