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康的聲調極高,引得無數官員都衝他看過來。
這些目光裏有憤慨,也有疑惑。
張世康之前圍堵戶部,曾與楊嗣昌有過節,後來在朝堂上也多有爭吵,按理說應該跟楊嗣昌不是一路人。
這一點不少人都知道,但即便疑惑,他們也並不認同張世康的話。
可在場人大多知道張世康是什麽貨色,再加上都知道天子寵信此人,鮮有敢當出頭鳥的。
“張大人這是何意?如今議的乃是楊嗣昌的罪狀,吾等皆是此意,難不成大家夥兒都是伺機報複嗎?
你可有證據?”
然而內閣首輔劉宇亮卻不懼張世康,這小子剛才那架勢,幾乎算是指著他的臉罵人了,這他哪裏能忍。
“這還需要證據嗎?你們東林黨人,不早就想把楊嗣昌給絆倒嗎?
你,你,還有你,你們都知道,一個個卻裝作大義凜然的模樣。
還怕本伯說嗎?”
張世康手指頭來回指,將自己知道的東林黨人一個個點出來。
他點向哪個,哪個就故意側身躲閃。
說起來也挺可笑的,滿朝文武都知道哪些人跟哪些人是一派的,但在朝堂上爭吵也好,打鬧也罷,卻都不約而同的不提黨爭。
或許是在乎顏麵,或許是不想讓天子知道他們結黨。
可天子又豈能一點情況都不知道?
說白了所有人都在這個基礎上演戲罷了。
但張世康卻沒有任何顧忌,他隻知道這群東林黨人明明是一夥兒的,自己卻偏偏不肯承認。
好嘛,你越是不承認,老子就越說。
東林黨,東林黨,你們是東林黨。
劉宇亮聞言氣的不輕,對於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家夥,竟一時不知從何處反駁。
因為張世康說的都是事實,隻不過平日裏即便朝臣爭吵,也都很有默契的不往黨爭上提。
身為東林黨的支柱之一,扳倒楊嗣昌,劉宇亮身為內閣首輔首當其衝,而且,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吏部尚書鄭三俊見劉宇亮語塞,正要站出來幫襯,崇禎皇帝卻擺了擺手製止了這場爭吵。
“好了,這楊嗣昌定然是有罪的,朕本來也極為震怒。
但冠軍伯所言,也不無道理,他畢竟是有過功勞的。
朕意,楊嗣昌死罪,家產充公,不罪其族。”
其實這樣處理,崇禎皇帝心裏大概是不怎麽解氣的。
他對楊嗣昌的失望,已經轉化成了恨意,這恨意甚至比劉宇亮等東林黨人更濃。
畢竟楊嗣昌辜負的可不是東林黨人,而是大明,而是他。
可他仍舊忍住了恨意,同意了張世康的提議,崇禎皇帝主要有兩個考慮。
一來張世康說話本就如此噎人,他若不及時製止,說不得跟劉宇亮他們提前鬧掰。
現如今內憂外患,本就令他焦頭爛額,如果朝中再大肆爭鬥,實在是亡國之舉,他不得不防患於未然。
東林黨人要解決,但還不是現在。
二來主要是張世康昨晚的話,楊嗣昌畢竟是軍事要員,若楊嗣昌處罰的太過嚴厲,各省的巡撫、總督們怎麽看?其他軍鎮的總兵們又怎麽看?
他們或許都會因此束手束腳,再不敢有任何冒險之舉,畢竟不犯錯可能沒事,一犯錯,楊嗣昌就是前車之鑒。
如今正是用兵之際,當將領的倘若沒有了銳氣,實在是得不償失。
崇禎皇帝的話就算是為楊嗣昌的罪名定了基調,張世康也沒多言,退回了武臣班列。
可鄭三俊等人還是站了出來,他們不敢反駁天子質疑,但卻強烈建議在懲戒中加上一條。
遊街示眾。
楊嗣昌要死,是板上釘釘的,不論是淩遲,還是誅滅三族,對東林黨人而言其實都無所謂。
但遊街示眾很重要,你楊嗣昌不是好麵子、好名聲嗎?
那就讓你嚐嚐從天上落到地下的滋味兒,讓他們知道你是如何欺騙了他們的,讓全京城的百姓都來唾棄你。
嘶——張世康倒吸一口涼氣。
殺人還要誅心,好可怕呀!
但張世康卻沒有再出言反駁,救下楊嗣昌的三族隻是出於公道。
人,總是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的。
崇禎皇帝當然也絲毫沒有反駁,而且覺得就該如此,楊嗣昌罪有應得。
崇禎皇帝同意了遊街示眾的提議之後,劉宇亮、鄭三俊等人這才滿意的退回了班列。
趁著這個空檔,鄭三俊和劉宇亮甚至還竊竊私語了一番。
不止是他們二人,各部的官員也都在耳語。
所有人都明白,楊嗣昌倒下了,可建奴還在京畿四處出擊。
再加上又生了流寇的事,他們必然能猜到,接下來天子大概就要征求他們的建議,推舉出個接替楊嗣昌的人選來。
按照劉宇亮和鄭三俊等人的想法,必然是會推舉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的。
滿朝文武幾乎都知道洪承疇與鄭三俊等東林黨人關係匪淺,可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反倒不能直接進言。
畢竟裝還是要裝的,最好是找個不怎麽得人心的將領,譬如宣大總督盧象升,或者其他的幾個巡撫。
按照他們的想法,先舉薦這些有瑕疵或者在朝中沒什麽人緣的人,然後再授意各部的同僚反駁。
最終經過反複衡量議論,再把洪承疇推上去,眾望所歸,皆大歡喜。
張世康當然不清楚他們在嘀咕什麽,隻覺得這群人跟蒼蠅一般,煩的很。
片刻之後,崇禎皇帝擺了擺手製止了朝臣的議論。
“楊嗣昌伏誅,然建虜並未退卻,西南又起流寇。
大明仍舊需要一個敢在建虜麵前橫刀立馬,為我大明朝撐起脊梁的柱石。”
說著,崇禎皇帝有意無意的瞄了張世康一眼。
張世康知道要來了。
他昨晚專門跟這老哥說,打工可以,但那什麽巡撫、總督之類的頭銜太俗氣,得給他想個霸氣點的官職。
崇禎皇帝剛說完話,吏部的一個侍郎就想站出來發言舉薦,可崇禎皇帝壓根沒給他機會,而是示意王承恩拿出一道草詔來。
王承恩將草詔打開,清了清嗓子朗聲宣讀道:
“封京營提督冠軍伯張世康為……”
王承恩少有的停頓了一下,這道草擬出來的詔書,是早朝前崇禎皇帝才寫下的,他自己也不知道皇爺究竟寫了什麽。
他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確認了一下才繼續宣讀道:
“神武龍威捷勝千裏天下兵馬大元帥。”
……
這些目光裏有憤慨,也有疑惑。
張世康之前圍堵戶部,曾與楊嗣昌有過節,後來在朝堂上也多有爭吵,按理說應該跟楊嗣昌不是一路人。
這一點不少人都知道,但即便疑惑,他們也並不認同張世康的話。
可在場人大多知道張世康是什麽貨色,再加上都知道天子寵信此人,鮮有敢當出頭鳥的。
“張大人這是何意?如今議的乃是楊嗣昌的罪狀,吾等皆是此意,難不成大家夥兒都是伺機報複嗎?
你可有證據?”
然而內閣首輔劉宇亮卻不懼張世康,這小子剛才那架勢,幾乎算是指著他的臉罵人了,這他哪裏能忍。
“這還需要證據嗎?你們東林黨人,不早就想把楊嗣昌給絆倒嗎?
你,你,還有你,你們都知道,一個個卻裝作大義凜然的模樣。
還怕本伯說嗎?”
張世康手指頭來回指,將自己知道的東林黨人一個個點出來。
他點向哪個,哪個就故意側身躲閃。
說起來也挺可笑的,滿朝文武都知道哪些人跟哪些人是一派的,但在朝堂上爭吵也好,打鬧也罷,卻都不約而同的不提黨爭。
或許是在乎顏麵,或許是不想讓天子知道他們結黨。
可天子又豈能一點情況都不知道?
說白了所有人都在這個基礎上演戲罷了。
但張世康卻沒有任何顧忌,他隻知道這群東林黨人明明是一夥兒的,自己卻偏偏不肯承認。
好嘛,你越是不承認,老子就越說。
東林黨,東林黨,你們是東林黨。
劉宇亮聞言氣的不輕,對於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家夥,竟一時不知從何處反駁。
因為張世康說的都是事實,隻不過平日裏即便朝臣爭吵,也都很有默契的不往黨爭上提。
身為東林黨的支柱之一,扳倒楊嗣昌,劉宇亮身為內閣首輔首當其衝,而且,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吏部尚書鄭三俊見劉宇亮語塞,正要站出來幫襯,崇禎皇帝卻擺了擺手製止了這場爭吵。
“好了,這楊嗣昌定然是有罪的,朕本來也極為震怒。
但冠軍伯所言,也不無道理,他畢竟是有過功勞的。
朕意,楊嗣昌死罪,家產充公,不罪其族。”
其實這樣處理,崇禎皇帝心裏大概是不怎麽解氣的。
他對楊嗣昌的失望,已經轉化成了恨意,這恨意甚至比劉宇亮等東林黨人更濃。
畢竟楊嗣昌辜負的可不是東林黨人,而是大明,而是他。
可他仍舊忍住了恨意,同意了張世康的提議,崇禎皇帝主要有兩個考慮。
一來張世康說話本就如此噎人,他若不及時製止,說不得跟劉宇亮他們提前鬧掰。
現如今內憂外患,本就令他焦頭爛額,如果朝中再大肆爭鬥,實在是亡國之舉,他不得不防患於未然。
東林黨人要解決,但還不是現在。
二來主要是張世康昨晚的話,楊嗣昌畢竟是軍事要員,若楊嗣昌處罰的太過嚴厲,各省的巡撫、總督們怎麽看?其他軍鎮的總兵們又怎麽看?
他們或許都會因此束手束腳,再不敢有任何冒險之舉,畢竟不犯錯可能沒事,一犯錯,楊嗣昌就是前車之鑒。
如今正是用兵之際,當將領的倘若沒有了銳氣,實在是得不償失。
崇禎皇帝的話就算是為楊嗣昌的罪名定了基調,張世康也沒多言,退回了武臣班列。
可鄭三俊等人還是站了出來,他們不敢反駁天子質疑,但卻強烈建議在懲戒中加上一條。
遊街示眾。
楊嗣昌要死,是板上釘釘的,不論是淩遲,還是誅滅三族,對東林黨人而言其實都無所謂。
但遊街示眾很重要,你楊嗣昌不是好麵子、好名聲嗎?
那就讓你嚐嚐從天上落到地下的滋味兒,讓他們知道你是如何欺騙了他們的,讓全京城的百姓都來唾棄你。
嘶——張世康倒吸一口涼氣。
殺人還要誅心,好可怕呀!
但張世康卻沒有再出言反駁,救下楊嗣昌的三族隻是出於公道。
人,總是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的。
崇禎皇帝當然也絲毫沒有反駁,而且覺得就該如此,楊嗣昌罪有應得。
崇禎皇帝同意了遊街示眾的提議之後,劉宇亮、鄭三俊等人這才滿意的退回了班列。
趁著這個空檔,鄭三俊和劉宇亮甚至還竊竊私語了一番。
不止是他們二人,各部的官員也都在耳語。
所有人都明白,楊嗣昌倒下了,可建奴還在京畿四處出擊。
再加上又生了流寇的事,他們必然能猜到,接下來天子大概就要征求他們的建議,推舉出個接替楊嗣昌的人選來。
按照劉宇亮和鄭三俊等人的想法,必然是會推舉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的。
滿朝文武幾乎都知道洪承疇與鄭三俊等東林黨人關係匪淺,可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反倒不能直接進言。
畢竟裝還是要裝的,最好是找個不怎麽得人心的將領,譬如宣大總督盧象升,或者其他的幾個巡撫。
按照他們的想法,先舉薦這些有瑕疵或者在朝中沒什麽人緣的人,然後再授意各部的同僚反駁。
最終經過反複衡量議論,再把洪承疇推上去,眾望所歸,皆大歡喜。
張世康當然不清楚他們在嘀咕什麽,隻覺得這群人跟蒼蠅一般,煩的很。
片刻之後,崇禎皇帝擺了擺手製止了朝臣的議論。
“楊嗣昌伏誅,然建虜並未退卻,西南又起流寇。
大明仍舊需要一個敢在建虜麵前橫刀立馬,為我大明朝撐起脊梁的柱石。”
說著,崇禎皇帝有意無意的瞄了張世康一眼。
張世康知道要來了。
他昨晚專門跟這老哥說,打工可以,但那什麽巡撫、總督之類的頭銜太俗氣,得給他想個霸氣點的官職。
崇禎皇帝剛說完話,吏部的一個侍郎就想站出來發言舉薦,可崇禎皇帝壓根沒給他機會,而是示意王承恩拿出一道草詔來。
王承恩將草詔打開,清了清嗓子朗聲宣讀道:
“封京營提督冠軍伯張世康為……”
王承恩少有的停頓了一下,這道草擬出來的詔書,是早朝前崇禎皇帝才寫下的,他自己也不知道皇爺究竟寫了什麽。
他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確認了一下才繼續宣讀道:
“神武龍威捷勝千裏天下兵馬大元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