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宮的建設,是蜀國邁向新時代的又一重大舉措!是張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融匯古今之後,又和現階段頂尖政治家們一起,綜合了當今時代的特性,所建立並且實施起來的一項政策。
這亦是在封建社會中一次大膽的嚐試,和科舉製度一樣,都是可以利好千秋萬代的舉措。當然,其是否真的最終能夠成功並且堅持下去,發揚光大,說實話,誰也不敢打包票。
不過,張富有信心,他能讓這些利好的舉措堅持施行下去,並且一定會取得成功!
其實在當今這個時代,想推出這個措施受眾群體還是挺多的。
首先,平民階層以及貧農階層就不用多說了,他們是學宮製度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一般的平民百姓尋常是沒機會看書學習的,也就沒有資格去參加考試的,學宮的出現,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現在,他們這批人自然是所有人都歡呼雀躍,拍手叫好呢。
然後呢,大家族子弟,當地豪紳,整個家族在當地都排得上號的那些世族就比較不屑甚至於生氣了。因為正常來說,他們這些家族的子弟是不需要考試,完全可以憑借父輩的力量,輕輕鬆鬆給子弟安排更好的官職。
現在,學宮——科舉這一套流程下來,真正觸動的是他們的蛋糕,觸碰了他們的利益,他們自然是氣不過!
當然,這批大家族的人員畢竟占少數,遠遠沒有平民百姓的人數基數大。而除了這兩個極端的人群之外,其實還有第三種人群,他們就是小家族子弟,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小康——小資的家庭。
這些家庭都是家族內某個人在機緣巧合之下,飛黃騰達了,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沒辦法讓自己家族變成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的大家族。他們的財力物力,可以支持後輩們無憂無慮的學習讀書,甚至也可以打點一下,讓後輩們在小地方做個小官。
但是,也僅此而已了,後輩們想要跟進一步,就算是去到郡裏當一個太守幕僚什麽的,都有些難。所以,這一些人的內心裏,對於學宮——科舉,也是大力支持的!
就像後世很經典的一句話“這個考試,可能是你此生僅有和有錢人、富二代、官二代拉近距離的一次機會!”與其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活在底層,誰不願意去搏一搏呢?對於貧農是這樣,對於普通人也是這樣!
當然,大家族裏還是有許多開明人士的,也並不是所有大家族的人都是斤斤計較、自私自利、道德敗壞的人(他們為自己子孫考慮是人之常情,並不是過錯!)這就讓一些家族中有一些開明之士,也包括他們比較開明的後代們。
就比如有不少像秦宓、王甫這種的,想要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不是隻靠父輩的紈絝子弟,選擇來學宮進修,然後靠著自己的努力參加科舉的有誌青年……
綜上所述,支持這個政策的人還是占據了絕大多數,這也是張富和張居正等人,有信心發展起來好這一重大改革舉措的根本原因!
回到正題,一座學宮的建造,宮殿有了,老師有了,仆人打雜的也都有了,糧食什麽的外在條件都有了。當然也少少不了最主要的書籍了,大型學宮對於書籍的需求是很多的,可能做不到一人一本吧(古代很多學子會進行抄書),最起碼要各式各樣的書籍都要儲備有。
說到置辦書籍的時候,就不得不提起張富的又一偉大操作了:他在半年前就提議,讓全國官吏每人捐至少一本書到荊州學宮,類型不限,數量不限,多多益善……
一本書,對於已經當上官吏的,就跟吃飯喝水一樣沒有任何壓力。你別管是一國丞相,還是某個犄角旮旯的小縣令,都不可能窮到拿不出一本書的!一本書的價值也不高,朝廷官吏最低俸祿也夠一年買不少書籍了,更何況,那個官吏家裏沒有些書籍啊?
這個叫什麽?就是募捐,集眾人之力來扶持學宮!張富想的也挺好:你們有些官僚不是都喜歡貪汙嘛,都喜歡受賄嘛,聽說有些大官家裏都藏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寶貝,既然都這麽有錢,那麽就捐出來點書籍,這可不過分吧!
最重要的是,捐錢財米糧,還可能被層層剝削,被貪汙,但是捐一些舊書籍、破書冊,誰稀罕貪汙啊?這玩意又重又沉又不值錢,放家裏還需要時時照料,要不然還發黴發臭呢!不管那個層級的人,都不屑於貪汙書籍……
後續,從實際操作角度來看,張富的這個建議也十分有效,光是半年的時間,蜀國大小官吏募捐給學宮的書籍足足快十萬本!要知道,蜀國大小在編官吏有三千多人(這個數值是根據東漢末年官吏數量推算,不要抬杠!)可是平均每個人都捐了快三十本!
這裏麵可是有許多官吏,覺得這是一個巴結陛下、太子的好機會,也是彰顯自己功績的好機會,一口氣直接捐了上百本,甚至還不惜拿著剛到手的俸祿去買新書捐贈……他們就是為了捐贈名冊上的一個記錄:“xx地官員張三,捐贈書籍100冊!”好像捐了一百多本書,就能升遷發財了一樣。
不得不說,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非常卷,特別是不像比別人輸了一頭。張富在捐贈期間,還曾經授意張居正可以‘不經意間’透漏出其他官員捐贈的數量,讓其他人得知數量之後,變得更加卷起來……
就這樣,在張富故意的操縱和‘挑撥下’,蜀國官吏玩了命般的爭先恐後捐書,短短半年間,就將十萬多本書籍送到了荊州學宮內!這可是十萬本啊!
得知這個消息的張富可是高興壞了,不斷在感歎:“看來,有時候讓他們進行一些良性競爭,真的是有諸多好處啊,這不比各個巴結送禮行賄有用得多?……”
這亦是在封建社會中一次大膽的嚐試,和科舉製度一樣,都是可以利好千秋萬代的舉措。當然,其是否真的最終能夠成功並且堅持下去,發揚光大,說實話,誰也不敢打包票。
不過,張富有信心,他能讓這些利好的舉措堅持施行下去,並且一定會取得成功!
其實在當今這個時代,想推出這個措施受眾群體還是挺多的。
首先,平民階層以及貧農階層就不用多說了,他們是學宮製度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一般的平民百姓尋常是沒機會看書學習的,也就沒有資格去參加考試的,學宮的出現,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現在,他們這批人自然是所有人都歡呼雀躍,拍手叫好呢。
然後呢,大家族子弟,當地豪紳,整個家族在當地都排得上號的那些世族就比較不屑甚至於生氣了。因為正常來說,他們這些家族的子弟是不需要考試,完全可以憑借父輩的力量,輕輕鬆鬆給子弟安排更好的官職。
現在,學宮——科舉這一套流程下來,真正觸動的是他們的蛋糕,觸碰了他們的利益,他們自然是氣不過!
當然,這批大家族的人員畢竟占少數,遠遠沒有平民百姓的人數基數大。而除了這兩個極端的人群之外,其實還有第三種人群,他們就是小家族子弟,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小康——小資的家庭。
這些家庭都是家族內某個人在機緣巧合之下,飛黃騰達了,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沒辦法讓自己家族變成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的大家族。他們的財力物力,可以支持後輩們無憂無慮的學習讀書,甚至也可以打點一下,讓後輩們在小地方做個小官。
但是,也僅此而已了,後輩們想要跟進一步,就算是去到郡裏當一個太守幕僚什麽的,都有些難。所以,這一些人的內心裏,對於學宮——科舉,也是大力支持的!
就像後世很經典的一句話“這個考試,可能是你此生僅有和有錢人、富二代、官二代拉近距離的一次機會!”與其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活在底層,誰不願意去搏一搏呢?對於貧農是這樣,對於普通人也是這樣!
當然,大家族裏還是有許多開明人士的,也並不是所有大家族的人都是斤斤計較、自私自利、道德敗壞的人(他們為自己子孫考慮是人之常情,並不是過錯!)這就讓一些家族中有一些開明之士,也包括他們比較開明的後代們。
就比如有不少像秦宓、王甫這種的,想要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不是隻靠父輩的紈絝子弟,選擇來學宮進修,然後靠著自己的努力參加科舉的有誌青年……
綜上所述,支持這個政策的人還是占據了絕大多數,這也是張富和張居正等人,有信心發展起來好這一重大改革舉措的根本原因!
回到正題,一座學宮的建造,宮殿有了,老師有了,仆人打雜的也都有了,糧食什麽的外在條件都有了。當然也少少不了最主要的書籍了,大型學宮對於書籍的需求是很多的,可能做不到一人一本吧(古代很多學子會進行抄書),最起碼要各式各樣的書籍都要儲備有。
說到置辦書籍的時候,就不得不提起張富的又一偉大操作了:他在半年前就提議,讓全國官吏每人捐至少一本書到荊州學宮,類型不限,數量不限,多多益善……
一本書,對於已經當上官吏的,就跟吃飯喝水一樣沒有任何壓力。你別管是一國丞相,還是某個犄角旮旯的小縣令,都不可能窮到拿不出一本書的!一本書的價值也不高,朝廷官吏最低俸祿也夠一年買不少書籍了,更何況,那個官吏家裏沒有些書籍啊?
這個叫什麽?就是募捐,集眾人之力來扶持學宮!張富想的也挺好:你們有些官僚不是都喜歡貪汙嘛,都喜歡受賄嘛,聽說有些大官家裏都藏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寶貝,既然都這麽有錢,那麽就捐出來點書籍,這可不過分吧!
最重要的是,捐錢財米糧,還可能被層層剝削,被貪汙,但是捐一些舊書籍、破書冊,誰稀罕貪汙啊?這玩意又重又沉又不值錢,放家裏還需要時時照料,要不然還發黴發臭呢!不管那個層級的人,都不屑於貪汙書籍……
後續,從實際操作角度來看,張富的這個建議也十分有效,光是半年的時間,蜀國大小官吏募捐給學宮的書籍足足快十萬本!要知道,蜀國大小在編官吏有三千多人(這個數值是根據東漢末年官吏數量推算,不要抬杠!)可是平均每個人都捐了快三十本!
這裏麵可是有許多官吏,覺得這是一個巴結陛下、太子的好機會,也是彰顯自己功績的好機會,一口氣直接捐了上百本,甚至還不惜拿著剛到手的俸祿去買新書捐贈……他們就是為了捐贈名冊上的一個記錄:“xx地官員張三,捐贈書籍100冊!”好像捐了一百多本書,就能升遷發財了一樣。
不得不說,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非常卷,特別是不像比別人輸了一頭。張富在捐贈期間,還曾經授意張居正可以‘不經意間’透漏出其他官員捐贈的數量,讓其他人得知數量之後,變得更加卷起來……
就這樣,在張富故意的操縱和‘挑撥下’,蜀國官吏玩了命般的爭先恐後捐書,短短半年間,就將十萬多本書籍送到了荊州學宮內!這可是十萬本啊!
得知這個消息的張富可是高興壞了,不斷在感歎:“看來,有時候讓他們進行一些良性競爭,真的是有諸多好處啊,這不比各個巴結送禮行賄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