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月後,荊州學宮的第一批招生已經圓滿結束了!
也就是到達十月末的時候,蜀國荊州學宮第一屆學子都已經要正式入學了。大多數學子是自己帶著行李,帶著幹糧就來了(十石的糧食在報名時就已經繳納,直接入當地國庫了,要不然帶著來回走可不是說話的)……
還有一部分八九歲的孩童,是由父母或者家族長輩帶來的,專程大老遠的來送他們入學,之後長輩們就會各自返程,也不敢在荊州過多逗留;甚至一部分人的父母都抽不出空來,還是讓孩子跟隨同鄉年長一些的學子們一同過來的……
總之,這些學子都是林林總總,什麽樣子都有,什麽年級都有。不過他們有一個共性,絕大多數都來自下層人士,許多人的家境都不是特別富裕。但這些不重要,此刻他們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眼裏都充滿了期待。
這些學子即將踏入這座學宮內,開始汲取知識,閱讀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名著書籍,甚至包括當代一些學者的書籍,這種機會是他們之前從來不敢想的,現在竟然有這樣一個機會放在眼前,怎麽能不高興呢?
更是有許多人還是人生中第一次來到大城市,在襄陽或者江陵這些天下一等一的大城市閑逛了幾天後,隻覺得亂花漸欲迷人眼,大都市的繁華確實讓他們流連忘返。也讓不少學子都在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刻苦學習,憑借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留在大城市裏,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當然,由於路途遙遠,不可抗因素較多,確實有個別學子沒能及時入學,可能要晚幾天,這也很常見,學宮的負責人都會給他們預留好提前分配的宿舍,等他們來辦理入學就行了。
至於正式入學的學生們,前兩天還不正式授課,更多的是讓自己熟悉一下環境、熟悉一下各方學子,畢竟以後這都是好同學了!
到第三天,才開始正式教學。當然,學宮負責人也已經將這批學子給分了好幾撥,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分了個班。不過這個時候的分班並不是按照年齡大小分的,而是根據個人的學識程度分的。
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個人學識程度直接分個三六九等幾撥人,每一撥人有不同的授課方法,學習的課程當然也不盡相同。
就比如最高等的學宮,這裏的學子們相對都是小康家庭的孩子,年少時也都是讀過書的,可能已經將《論語》都通讀一遍了,這些人來學宮隻是想更進一步,更好參加科舉而已,並不是要從頭學習。
所以,這些人就要分到高等班級裏,由黃承彥、龐德公等名士們親自傳教更深層次的內容,也就是治國之道,仁義之道。
次一等的班級內,這些孩子大都隻是識字、會寫字,也可能讀過一兩本書籍,但都不多,加上一大部分人的年紀較小,所以可能需要教導的東西多一點,可能需要將《論語》《春秋》《禮記》等名著先給講一遍,然後才能慢慢進階到更進一步的內容。
最次的班級內,這些人可真的都是清苦人家出身,所有孩子基本平均年齡在十歲上下,絕大多數人都是隻識得一部分字,但都不會寫字。這裏的老師可能是最辛苦的,需要教他們識字、寫字,然後才可能慢慢接觸一些深層次的東西……
當然,最次的班級內,也不需要有名有姓的大儒去教導,畢竟識字寫字這種基礎的任務,完全找幾個有文化的小吏都可以勝任,不需要麻煩大佬,要不然大佬也太掉價了吧!
學宮內部也有考試升遷,一年一考試,可以讓次級班內的學子們升入更高一級的班級,接受更高檔的教育。同樣的,最高級班級內的學子,每年科舉舉辦時期都可以去選擇參加考試,若能考中,皆大歡喜;若考不中,願意回來繼續學習的,也不攆你走,隻要在學宮內的總年限不超過五年即可!
除了學宮內的考試之外,師者也有很大的權利,可以隨時懲戒不聽話的學子,戒尺敲打手心這種方法自古以來都有,也算是最基礎的一個懲罰;嚴重的也可以直接記過,停課處分,甚至是可以直接開除學籍,遣返回鄉!
尊師重道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亦是最基礎的東西,所有人都必須要做到!因為漢朝是以孝治天下,這個孝順除了孝順爹娘長輩之外,也要孝敬師長,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道理大家都懂!
包括漢朝一直以來的選官製度——舉孝廉,孝字排在了最前麵,說白了就是一個必須要孝順,才能被大家推舉,才能有機會做官。若是連基礎品德都沒有,這個人不管有什麽才華都不會要他的。
若是再有甚者,學子中有人違反國家法律,做一些殺人放火的勾當,那法不容情,依舊會讓當地刺史按照蜀律處置,絕不姑息!這些,是一個國家可以長治久安的最基本需求。張富也相信,真正的人才,也都是道德、才華都優秀的,比如這個時代的標杆——諸葛孔明!
其實,若有些學子學成之後,去投奔別的國家,這種事情也會存在的,而且還沒辦法去設防。蜀國能做的,就是在根源處盡量避免這種情況——比如學子的戶籍必須在蜀國管轄範圍內等等。
但是,若真有學成之後去別的國家的人,張富也沒辦法,隻能默默祝好了。雖然這個概率非常的低,因為一個學子在學宮學習隻是過程,真正的目的是要通過科舉博取功名,博得官職,然後光宗耀祖,實現抱負!
所以說,學宮是科舉製度的一個衍生政策,兩者相輔相成,若是沒有科舉,學宮的學子也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啊!真的有個別人去別的國家,人家也不一定會重用,那又何必大費周章呢?
也就是到達十月末的時候,蜀國荊州學宮第一屆學子都已經要正式入學了。大多數學子是自己帶著行李,帶著幹糧就來了(十石的糧食在報名時就已經繳納,直接入當地國庫了,要不然帶著來回走可不是說話的)……
還有一部分八九歲的孩童,是由父母或者家族長輩帶來的,專程大老遠的來送他們入學,之後長輩們就會各自返程,也不敢在荊州過多逗留;甚至一部分人的父母都抽不出空來,還是讓孩子跟隨同鄉年長一些的學子們一同過來的……
總之,這些學子都是林林總總,什麽樣子都有,什麽年級都有。不過他們有一個共性,絕大多數都來自下層人士,許多人的家境都不是特別富裕。但這些不重要,此刻他們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眼裏都充滿了期待。
這些學子即將踏入這座學宮內,開始汲取知識,閱讀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名著書籍,甚至包括當代一些學者的書籍,這種機會是他們之前從來不敢想的,現在竟然有這樣一個機會放在眼前,怎麽能不高興呢?
更是有許多人還是人生中第一次來到大城市,在襄陽或者江陵這些天下一等一的大城市閑逛了幾天後,隻覺得亂花漸欲迷人眼,大都市的繁華確實讓他們流連忘返。也讓不少學子都在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刻苦學習,憑借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留在大城市裏,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當然,由於路途遙遠,不可抗因素較多,確實有個別學子沒能及時入學,可能要晚幾天,這也很常見,學宮的負責人都會給他們預留好提前分配的宿舍,等他們來辦理入學就行了。
至於正式入學的學生們,前兩天還不正式授課,更多的是讓自己熟悉一下環境、熟悉一下各方學子,畢竟以後這都是好同學了!
到第三天,才開始正式教學。當然,學宮負責人也已經將這批學子給分了好幾撥,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分了個班。不過這個時候的分班並不是按照年齡大小分的,而是根據個人的學識程度分的。
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個人學識程度直接分個三六九等幾撥人,每一撥人有不同的授課方法,學習的課程當然也不盡相同。
就比如最高等的學宮,這裏的學子們相對都是小康家庭的孩子,年少時也都是讀過書的,可能已經將《論語》都通讀一遍了,這些人來學宮隻是想更進一步,更好參加科舉而已,並不是要從頭學習。
所以,這些人就要分到高等班級裏,由黃承彥、龐德公等名士們親自傳教更深層次的內容,也就是治國之道,仁義之道。
次一等的班級內,這些孩子大都隻是識字、會寫字,也可能讀過一兩本書籍,但都不多,加上一大部分人的年紀較小,所以可能需要教導的東西多一點,可能需要將《論語》《春秋》《禮記》等名著先給講一遍,然後才能慢慢進階到更進一步的內容。
最次的班級內,這些人可真的都是清苦人家出身,所有孩子基本平均年齡在十歲上下,絕大多數人都是隻識得一部分字,但都不會寫字。這裏的老師可能是最辛苦的,需要教他們識字、寫字,然後才可能慢慢接觸一些深層次的東西……
當然,最次的班級內,也不需要有名有姓的大儒去教導,畢竟識字寫字這種基礎的任務,完全找幾個有文化的小吏都可以勝任,不需要麻煩大佬,要不然大佬也太掉價了吧!
學宮內部也有考試升遷,一年一考試,可以讓次級班內的學子們升入更高一級的班級,接受更高檔的教育。同樣的,最高級班級內的學子,每年科舉舉辦時期都可以去選擇參加考試,若能考中,皆大歡喜;若考不中,願意回來繼續學習的,也不攆你走,隻要在學宮內的總年限不超過五年即可!
除了學宮內的考試之外,師者也有很大的權利,可以隨時懲戒不聽話的學子,戒尺敲打手心這種方法自古以來都有,也算是最基礎的一個懲罰;嚴重的也可以直接記過,停課處分,甚至是可以直接開除學籍,遣返回鄉!
尊師重道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亦是最基礎的東西,所有人都必須要做到!因為漢朝是以孝治天下,這個孝順除了孝順爹娘長輩之外,也要孝敬師長,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道理大家都懂!
包括漢朝一直以來的選官製度——舉孝廉,孝字排在了最前麵,說白了就是一個必須要孝順,才能被大家推舉,才能有機會做官。若是連基礎品德都沒有,這個人不管有什麽才華都不會要他的。
若是再有甚者,學子中有人違反國家法律,做一些殺人放火的勾當,那法不容情,依舊會讓當地刺史按照蜀律處置,絕不姑息!這些,是一個國家可以長治久安的最基本需求。張富也相信,真正的人才,也都是道德、才華都優秀的,比如這個時代的標杆——諸葛孔明!
其實,若有些學子學成之後,去投奔別的國家,這種事情也會存在的,而且還沒辦法去設防。蜀國能做的,就是在根源處盡量避免這種情況——比如學子的戶籍必須在蜀國管轄範圍內等等。
但是,若真有學成之後去別的國家的人,張富也沒辦法,隻能默默祝好了。雖然這個概率非常的低,因為一個學子在學宮學習隻是過程,真正的目的是要通過科舉博取功名,博得官職,然後光宗耀祖,實現抱負!
所以說,學宮是科舉製度的一個衍生政策,兩者相輔相成,若是沒有科舉,學宮的學子也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啊!真的有個別人去別的國家,人家也不一定會重用,那又何必大費周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