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彥龍曆盡千辛萬苦尋妻未果,大年三十回到興隆鎮以後,心灰意冷,萬念俱滅,準備先找到高先生去還錢,然後再回桃坪老家,結果沒想到是,高先生卻沒有回家過年,一直在等他回來。
於是,兩個人在年夜晚上自己動手,吃了一頓蘿卜豆腐餡的餃子,然後在漫天飛雪裏放了一掛鞭炮,接著圍著一盆木炭火,高先生和黨彥龍一起促膝長談,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也過了個有意義的年。
高先生原名高遠誌,出生在鄰縣蒼龍鎮的一個富戶人家,自小聰穎好學,樂善好施,為了考取功名,效仿古人懸梁刺股,熟讀四書五經,精通詩詞歌賦,首次參加童子試便獲得錄取,當他信心滿滿地參加秀才考試時,卻名落孫山。
年輕氣盛的他服輸,不認命,更加廢寢忘食,發奮努力,可結果屢考屢敗,到了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不惑之年依然迷戀於考取功名,氣得母親臥床不起,害得家庭妻離子散。
在五十歲時,高遠誌終於向命運低下了頭。
為了生活,高遠誌經熟人介紹,來到一山之隔的興隆鎮,當了一名私塾老師,雖然收入微薄,也算學有所用,教書與人之際,窮遊商山洛水,拜謁古跡前賢。隨著生活閱曆的增加,他逐漸看淡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厭惡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憐憫窮苦人的悲慘遭遇。
……
過了正月初五,街上的鞭炮聲漸漸稀疏。看著黨彥龍身體康複,心情也逐漸好轉起來,高先生才提出,要回蒼龍鎮看看年邁的父母。
正好黨彥龍也想回一趟桃坪村老家,雖然沒有了老婆和孩子,卻還有曾經的記憶留在那裏,還有上幾輩先人的墓地在那裏。
黨彥龍沿著桃坪河溯流而上,滿眼一片蒼茫,兩岸青山披著白雪,向狹窄的河道夾擊而來,往日潺潺流淌著的河水早已斷流,樹上的小鳥不見了蹤影,整個山川沒有一點生機。
黨彥龍來到自家門前,習慣性地向屋頂望去,卻不見了那一縷縷升起的炊煙,曾經祥和快樂的一家人已經各奔東西,美滿溫馨的家已不複存在,可往日美好的記憶卻縈繞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小院裏的積雪有半尺多厚,屋後的核桃樹裹上了銀裝,樹頂上老鴉窩還在,枝椏上隱約懸掛著一些枯枝幹草,隻是聽不到一點兒叫聲。
院子外麵的雪地上隱隱約約還能看出一些腳印,已分辨不清是行人的腳窩還是野獸的足跡。
黨彥龍猜想或許過年期間有人來過,也可能是大雪封山以後,野獸們下山覓食時留下的腳印。
在桃坪一帶,山高林密,飛禽走獸眾多,但曆來都是與人和平相處,井水不犯河水,不是迫不得已,野獸輕易不會下山來侵擾山民的。
黨彥龍回到家中,已經人困馬乏,饑腸轆轆。想找些吃的東西先填飽肚子,可是家徒四壁,冰鍋冷灶。黨彥龍拖著疲憊的身子躺在炕上,打算先睡上一覺,再起來解決吃飯問題。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黨彥龍一回到熟悉的環境,仿佛漂泊已久的輪船回到溫馨的港灣,溫馨而寧靜,黨彥龍剛一閉上眼睛,就進入夢鄉。
他夢見一家人趕集歸來,老婆在蒸花饃,自己磨豆腐,鍋裏煮著的肉塊已飄出香氣,惹得兩個孩子圍著鍋台亂轉。老婆放下手上的活計,揭開了燉肉的大鍋……
忽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黨彥龍從夢中驚醒,睜眼一看,天已擦黑,他剛想起來看看,這時候,敲門聲卻沒有了。黨彥龍以為是幻覺,就繼續閉上眼睛,想把剛才的美夢續上。
又是一陣微弱的聲音傳來,除了敲門聲,似乎還有人的呻吟聲。這一下黨彥龍徹底清醒了,起身走到門後,剛一拉開門栓,就有一個人背朝門裏倒了下來。
黨彥龍猝不及防,被倒地的人一下子壓在身下。過了一會兒,他才掙紮著翻過身,一看倒地的人頭戴六角帽,一身道士打扮,背插拂塵,身體清瘦,已經意識模糊。
黨彥龍急忙將他攙扶到炕上躺下,再給蓋上還留有餘溫的被子。
被來人這麽一折騰,黨彥龍已經餓的前心貼後心,急忙來到廚房,和麵、擀麵、切麵,燒火做飯。
……
給躺在炕上的人喂過一些流食後,黨彥龍才坐在炕沿開始吃飯。等他盛來第二碗麵條,拿起筷子的時候,看到道士模樣的人慢慢蘇醒,他一顆懸著的心開始放下了。
道士醒來後,第一時間就是對黨彥龍作揖行禮,感謝救命之恩。接著就主動與恩人攀談起來。
一經交流,證實來人的確是一位道士,他原來在華山之南的老君山修道,後外出雲遊,傳承道法,每遇名山洞府,必親身參謁,尋真問道。
他在前往雲蒙山途中,探覓明代真人孫碧玉結廬的仙境時,途中不幸遭遇大雪,通往山間的小路被大雪湮沒,都不改初衷,認為這是磨練心誌的天賜良機。
結果他在冰天雪地裏迷失方向,跌跌撞撞一路向西而去,風餐露宿,饑寒交迫,三天後的黃昏時分,來到青龍嶺下的桃坪地區,又遇野狼下山覓食,一番鬥智鬥勇之後才逃離險境,直至昏倒在黨彥龍門前。
於是,兩個人在年夜晚上自己動手,吃了一頓蘿卜豆腐餡的餃子,然後在漫天飛雪裏放了一掛鞭炮,接著圍著一盆木炭火,高先生和黨彥龍一起促膝長談,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也過了個有意義的年。
高先生原名高遠誌,出生在鄰縣蒼龍鎮的一個富戶人家,自小聰穎好學,樂善好施,為了考取功名,效仿古人懸梁刺股,熟讀四書五經,精通詩詞歌賦,首次參加童子試便獲得錄取,當他信心滿滿地參加秀才考試時,卻名落孫山。
年輕氣盛的他服輸,不認命,更加廢寢忘食,發奮努力,可結果屢考屢敗,到了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不惑之年依然迷戀於考取功名,氣得母親臥床不起,害得家庭妻離子散。
在五十歲時,高遠誌終於向命運低下了頭。
為了生活,高遠誌經熟人介紹,來到一山之隔的興隆鎮,當了一名私塾老師,雖然收入微薄,也算學有所用,教書與人之際,窮遊商山洛水,拜謁古跡前賢。隨著生活閱曆的增加,他逐漸看淡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厭惡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憐憫窮苦人的悲慘遭遇。
……
過了正月初五,街上的鞭炮聲漸漸稀疏。看著黨彥龍身體康複,心情也逐漸好轉起來,高先生才提出,要回蒼龍鎮看看年邁的父母。
正好黨彥龍也想回一趟桃坪村老家,雖然沒有了老婆和孩子,卻還有曾經的記憶留在那裏,還有上幾輩先人的墓地在那裏。
黨彥龍沿著桃坪河溯流而上,滿眼一片蒼茫,兩岸青山披著白雪,向狹窄的河道夾擊而來,往日潺潺流淌著的河水早已斷流,樹上的小鳥不見了蹤影,整個山川沒有一點生機。
黨彥龍來到自家門前,習慣性地向屋頂望去,卻不見了那一縷縷升起的炊煙,曾經祥和快樂的一家人已經各奔東西,美滿溫馨的家已不複存在,可往日美好的記憶卻縈繞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小院裏的積雪有半尺多厚,屋後的核桃樹裹上了銀裝,樹頂上老鴉窩還在,枝椏上隱約懸掛著一些枯枝幹草,隻是聽不到一點兒叫聲。
院子外麵的雪地上隱隱約約還能看出一些腳印,已分辨不清是行人的腳窩還是野獸的足跡。
黨彥龍猜想或許過年期間有人來過,也可能是大雪封山以後,野獸們下山覓食時留下的腳印。
在桃坪一帶,山高林密,飛禽走獸眾多,但曆來都是與人和平相處,井水不犯河水,不是迫不得已,野獸輕易不會下山來侵擾山民的。
黨彥龍回到家中,已經人困馬乏,饑腸轆轆。想找些吃的東西先填飽肚子,可是家徒四壁,冰鍋冷灶。黨彥龍拖著疲憊的身子躺在炕上,打算先睡上一覺,再起來解決吃飯問題。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黨彥龍一回到熟悉的環境,仿佛漂泊已久的輪船回到溫馨的港灣,溫馨而寧靜,黨彥龍剛一閉上眼睛,就進入夢鄉。
他夢見一家人趕集歸來,老婆在蒸花饃,自己磨豆腐,鍋裏煮著的肉塊已飄出香氣,惹得兩個孩子圍著鍋台亂轉。老婆放下手上的活計,揭開了燉肉的大鍋……
忽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黨彥龍從夢中驚醒,睜眼一看,天已擦黑,他剛想起來看看,這時候,敲門聲卻沒有了。黨彥龍以為是幻覺,就繼續閉上眼睛,想把剛才的美夢續上。
又是一陣微弱的聲音傳來,除了敲門聲,似乎還有人的呻吟聲。這一下黨彥龍徹底清醒了,起身走到門後,剛一拉開門栓,就有一個人背朝門裏倒了下來。
黨彥龍猝不及防,被倒地的人一下子壓在身下。過了一會兒,他才掙紮著翻過身,一看倒地的人頭戴六角帽,一身道士打扮,背插拂塵,身體清瘦,已經意識模糊。
黨彥龍急忙將他攙扶到炕上躺下,再給蓋上還留有餘溫的被子。
被來人這麽一折騰,黨彥龍已經餓的前心貼後心,急忙來到廚房,和麵、擀麵、切麵,燒火做飯。
……
給躺在炕上的人喂過一些流食後,黨彥龍才坐在炕沿開始吃飯。等他盛來第二碗麵條,拿起筷子的時候,看到道士模樣的人慢慢蘇醒,他一顆懸著的心開始放下了。
道士醒來後,第一時間就是對黨彥龍作揖行禮,感謝救命之恩。接著就主動與恩人攀談起來。
一經交流,證實來人的確是一位道士,他原來在華山之南的老君山修道,後外出雲遊,傳承道法,每遇名山洞府,必親身參謁,尋真問道。
他在前往雲蒙山途中,探覓明代真人孫碧玉結廬的仙境時,途中不幸遭遇大雪,通往山間的小路被大雪湮沒,都不改初衷,認為這是磨練心誌的天賜良機。
結果他在冰天雪地裏迷失方向,跌跌撞撞一路向西而去,風餐露宿,饑寒交迫,三天後的黃昏時分,來到青龍嶺下的桃坪地區,又遇野狼下山覓食,一番鬥智鬥勇之後才逃離險境,直至昏倒在黨彥龍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