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敬將裝盛傘玉的玉盒拿出,打開之後,將玉佩扣入其中。
“哢嚓”聲響,玉與盒,渾然一體。爾後,一股強大吸力,從玉盒中探出,向四周泥土中延展而去。土中靈力騷動起來,衝破土力的壓迫,源源不斷地鑽入玉盒之中。
即使在這緊實的土層中,靈氣匯聚引發的動靜,也是極大。
張元敬隻覺周圍盡是嗚嗚沙沙之聲,一時也分辨不出,是靈力流動時造成的聲音,還是夾雜了地中妖獸移動時的響聲。
他渾身緊繃,急促喘息,手中捏著一枚從那高個修士儲物袋中得的低階下品金剛符,隨時準備激發,以護身體。
半刻鍾後,玉盒吸收靈力的速度降了下來。匯集而來的靈力,也大為減少。周圍的聲音,漸漸遠去。
數十息後,一切恢複如常,除了反複壓迫過來的土力,四周隻有寂靜和黑暗。
張元敬把傘玉從玉盒中取出,握在手上,向上一衝,出現在地麵上。四周灰霧如同發現獵物的餓狼,立即撲了上來。
與此同時,一圈明亮的藍色光暈,從傘玉中生發出來,很快擴張至他的周身,抵住了灰霧的侵襲。
張元敬暫時安全了。但是,他仍舊不知何方是出路。傘玉固然隔絕了灰霧,保護了他,但也源源不斷地吸引四麵八方的灰霧集聚於他的周身,讓他完全無法分辨方向,甚至連腳下的土地是黃是黑,都看不清楚。
正當他猶豫之時,光暈上突然冒出一束藍光,繞著光暈轉起圈來。
這是何意?示警?還是表示更強大的防禦力量?
張元敬仔細去看時,發現這藍光實則是在向著某個方向滾動,隻因為是顯示在球狀的光暈上,所以變成了轉圈。
他思索良久,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若是這藍光的滾動是在指向,那麽,它指向的是何方?薛王神陵寢?還是,其他玉佩?
他猛地想起玉盒上的那句話——“獲得劍、扇、鍾、鼎、傘、碑、獸七枚玉佩,可入本王陵寢,得到對應機緣”,難道並非是說要集齊七枚玉佩,才能進入陵寢,而是得到其中任意一枚,便可入內,並獲得與玉佩對應的機緣?
若是這樣,那麽玉佩確實有可能與陵寢產生感應。不過,薛王神的陵寢,多半是在薛王山的中心區域,那裏必定危機重重,以自己的實力,怕是有去無回
如果這藍光指向的是另一枚玉佩,則前路難明,吉凶莫測。它可能在薛王山邊緣地帶,也可能在中心地帶。
張元敬想了想,決定反其道而行。若藍光滾動的方向,指向的是薛王神陵寢,那麽,反方向必可出山。若指向另一枚玉佩,大不了在灰霧中亂走一通,未必比現在的局麵更差。
於是,他轉過身去,向著與藍光滾動相反的方向,筆直地向外掠行而去。
行走於夜幕下的灰霧中,伸手難見五指。他的速度極慢,仔細辨別前方情況,繞過樹木、穿過深草、飛越山崖,若是感到腳下的路變得陡峭起來且長時間如此,就禦劍飛起,從兩側尋路,以繞過前方可能存在的山峰。
幾個時辰後,天色大明,濃密的灰霧之中,也有了蒙蒙光亮。張元敬的眼睛終於不再是擺設,可以看清周身丈許方圓的東西。他此時正站在一片草坡之上,除了腳下的淺草,什麽都看不到
一路行來,他至少走了幾百裏,但讓他奇怪的是,他居然沒有遇到一隻妖獸。有幾次,他明明感覺前方傳出四蹄奔跑的聲音,是朝著自己來的,到了近處後,那聲音卻又驟然轉向,消失在遠方。
半日之後,光暈上的藍光突然消失了。周圍仍然是湧動的灰霧,比之前更加濃鬱。
張元敬以為是玉佩中的靈力不足,無法支撐藍光的運轉,便又鑽入地下,將傘玉扣入玉盒中,讓其汲取天地靈力。
然而,當他再次出現於地麵時,光暈自是更加清亮有力,但那藍光依然沒有出現。
沉思良久,他清測這可能是出了玉佩感應範圍,故不再放出藍光。此時,他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憑著感覺,仍舊朝前方直線而行,賭那藍光的反方向,一定可以出山,另一個,就是退回去,待藍光出現後,向藍光指向的方位而去。前者的困難,不僅在於前路難料,還在於他很難在這地形複雜的山嶺之間,保持方向不偏。後者的問題則是,即使找到陵寢或另一枚玉佩,也不能走出薛王山。
仔細比較起來,選擇前者,似乎更加合算,至少有可能逃出此山。而後者,更可能讓他陷入山中更深的地方,再也無法走出。
但是,他不知怎地想起武元奎經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很多絕地,走到頭,其實就是生路”。這是幾十年前,武元奎見他長期縮在宗門內,不敢外出遊曆尋找機緣,用來勉勵他的話。當然,這話從武元奎嘴裏說出來,沒有半分虛假,因為他的前半生,就是在反複印證此話。當年,這句話不說是左耳進右耳出,至少一入腦海,便會如同一朵小浪花般,不知被洶湧的波濤拍去哪個角落。而今天,它卻主動鑽了出來,成為一個揮之不去、拒之愈強的念頭。
再是“膽小如鼠”,不可否認的是,他一直崇拜武元奎,且不止一次地幻想自己像他的這位兒時玩伴一樣,縱橫絕山惡水,恣肆秘地幽境,臨危不懼,蹈險如常,灑脫來去,仙風飄逸。
不再多想,張元敬一咬牙,轉身向後,照著原路,迅速掠行。隻飛遁了十裏左右,那藍光果然再次出現,滾動的方向,一如此前。
這一次,張元敬心中的畏懼消散,濃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向著藍光指向的方位,不斷行進。
一路上,有藍光的指路,他也不怕繞路,遇到山嶺或危險之地,則從旁繞開。越是向前,遭遇妖獸便越多,不過,所有的妖獸,在靠近它十數丈之處時,都會自行躲開。
他已猜到,這必是玉佩生發出的光暈帶來的效果。有此,他也越發篤定,此玉佩必與薛王山有莫大幹係,就算不是進入那渺遠難測的薛王神陵寢的信物,也是解開此山隱秘的一條線索。
隨著不斷前行,山勢變得異常險峻,受灰霧的遮蔽,張元敬常常迷入高山峻嶺之中,由於畏懼天中冷風刮破光暈,不得不在低空反複尋路,才能繞開山嶺的阻擋,繼續向藍光指示的方位飛遁。
經過一日半不停歇地飛遁,中間又三次遁入地下用玉盒給玉佩補充靈力,張元敬蜿蜒曲折地飛行了四千餘裏,到了一處地方,藍光終於不再滾動。
此時,他踩著飛劍,停在一處山澗之中,潺潺的流水聲,從前方十餘丈外傳來。他的左側,是不知其高的險壁,右側,則是一片數尺大小的山石,延伸至灰霧中。前方和後方,是一條狹窄的土路,生滿了青苔,不知從何而來、通往何處。
遲疑間,光暈上的藍光突然閃耀起來,然後,是一道有些刺眼的光芒,從藍光中射出,照向前方,驅散灰霧,沒入一條溪澗中。
而溪澗中,也有物閃動黃光,與藍光相互輝映。
張元敬瞳孔微縮,凝視片刻,未見有異常之處,這才淩空踏步,向那溪澗行去。
到得澗邊,見溪水清澈,淙淙而下。下方尚有深淵,不知其深,隻覺幽風上湧,森冷襲人。
那黃色光芒所出之地,是一塊凸起的黑色石頭,左側靠著溪水,右側是粗如胳膊的藤蘿,從上方垂下,直入深淵。一枚三寸大小的明黃色玉佩,靜靜躺在黑石上,看輪廓,像一隻三足鼎。
“是鼎玉!”
張元敬脫口而出,輕輕一躍,落在黑石上,彎腰將黃玉輕輕拾起,放在手掌中心。此玉,上刻山嶽土石,拿在手中,微微有些溫熱,給人以厚重之感。
不過,他沒有喜悅,反而苦笑一聲。這個結果,隻能說差強人意。若是找到薛王神陵寢,尚有機會得到機緣,或有辦法出得此山。隻是多一枚玉佩,則等於無用。而且,還不見對應的玉盒,使用起來,尚有很多限製。
現在,他根本不知自己身處何地,甚至不知道此地是否屬於薛王山中心區域。由於玉佩的存在,他的周身始終匯集著濃鬱的灰霧,這與中心區域的情形一般無二。
他茫然四顧,隻覺偌大的天地,竟如一方牢籠,明明可以自由行動,卻始終飛不出這詭異的灰霧。若非親身經曆,他恐怕永遠想不到,僅僅一片雲霧而已,便可讓一個築基修士束手待斃。
正自感傷之時,突然有一抹幽光掠過他的眼角。他側首一看,竟是一塊兩寸大小的黑鐵腰牌,被藤蘿遮掩在黑石與崖壁的夾角之地。
“這是……玄天弟子腰牌?”
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蹲下去,伸手撿起腰牌,翻過來一看,上麵豁然寫著“競渡峰廿叁”的字樣。
“是,是元熹師弟!”
“哢嚓”聲響,玉與盒,渾然一體。爾後,一股強大吸力,從玉盒中探出,向四周泥土中延展而去。土中靈力騷動起來,衝破土力的壓迫,源源不斷地鑽入玉盒之中。
即使在這緊實的土層中,靈氣匯聚引發的動靜,也是極大。
張元敬隻覺周圍盡是嗚嗚沙沙之聲,一時也分辨不出,是靈力流動時造成的聲音,還是夾雜了地中妖獸移動時的響聲。
他渾身緊繃,急促喘息,手中捏著一枚從那高個修士儲物袋中得的低階下品金剛符,隨時準備激發,以護身體。
半刻鍾後,玉盒吸收靈力的速度降了下來。匯集而來的靈力,也大為減少。周圍的聲音,漸漸遠去。
數十息後,一切恢複如常,除了反複壓迫過來的土力,四周隻有寂靜和黑暗。
張元敬把傘玉從玉盒中取出,握在手上,向上一衝,出現在地麵上。四周灰霧如同發現獵物的餓狼,立即撲了上來。
與此同時,一圈明亮的藍色光暈,從傘玉中生發出來,很快擴張至他的周身,抵住了灰霧的侵襲。
張元敬暫時安全了。但是,他仍舊不知何方是出路。傘玉固然隔絕了灰霧,保護了他,但也源源不斷地吸引四麵八方的灰霧集聚於他的周身,讓他完全無法分辨方向,甚至連腳下的土地是黃是黑,都看不清楚。
正當他猶豫之時,光暈上突然冒出一束藍光,繞著光暈轉起圈來。
這是何意?示警?還是表示更強大的防禦力量?
張元敬仔細去看時,發現這藍光實則是在向著某個方向滾動,隻因為是顯示在球狀的光暈上,所以變成了轉圈。
他思索良久,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若是這藍光的滾動是在指向,那麽,它指向的是何方?薛王神陵寢?還是,其他玉佩?
他猛地想起玉盒上的那句話——“獲得劍、扇、鍾、鼎、傘、碑、獸七枚玉佩,可入本王陵寢,得到對應機緣”,難道並非是說要集齊七枚玉佩,才能進入陵寢,而是得到其中任意一枚,便可入內,並獲得與玉佩對應的機緣?
若是這樣,那麽玉佩確實有可能與陵寢產生感應。不過,薛王神的陵寢,多半是在薛王山的中心區域,那裏必定危機重重,以自己的實力,怕是有去無回
如果這藍光指向的是另一枚玉佩,則前路難明,吉凶莫測。它可能在薛王山邊緣地帶,也可能在中心地帶。
張元敬想了想,決定反其道而行。若藍光滾動的方向,指向的是薛王神陵寢,那麽,反方向必可出山。若指向另一枚玉佩,大不了在灰霧中亂走一通,未必比現在的局麵更差。
於是,他轉過身去,向著與藍光滾動相反的方向,筆直地向外掠行而去。
行走於夜幕下的灰霧中,伸手難見五指。他的速度極慢,仔細辨別前方情況,繞過樹木、穿過深草、飛越山崖,若是感到腳下的路變得陡峭起來且長時間如此,就禦劍飛起,從兩側尋路,以繞過前方可能存在的山峰。
幾個時辰後,天色大明,濃密的灰霧之中,也有了蒙蒙光亮。張元敬的眼睛終於不再是擺設,可以看清周身丈許方圓的東西。他此時正站在一片草坡之上,除了腳下的淺草,什麽都看不到
一路行來,他至少走了幾百裏,但讓他奇怪的是,他居然沒有遇到一隻妖獸。有幾次,他明明感覺前方傳出四蹄奔跑的聲音,是朝著自己來的,到了近處後,那聲音卻又驟然轉向,消失在遠方。
半日之後,光暈上的藍光突然消失了。周圍仍然是湧動的灰霧,比之前更加濃鬱。
張元敬以為是玉佩中的靈力不足,無法支撐藍光的運轉,便又鑽入地下,將傘玉扣入玉盒中,讓其汲取天地靈力。
然而,當他再次出現於地麵時,光暈自是更加清亮有力,但那藍光依然沒有出現。
沉思良久,他清測這可能是出了玉佩感應範圍,故不再放出藍光。此時,他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憑著感覺,仍舊朝前方直線而行,賭那藍光的反方向,一定可以出山,另一個,就是退回去,待藍光出現後,向藍光指向的方位而去。前者的困難,不僅在於前路難料,還在於他很難在這地形複雜的山嶺之間,保持方向不偏。後者的問題則是,即使找到陵寢或另一枚玉佩,也不能走出薛王山。
仔細比較起來,選擇前者,似乎更加合算,至少有可能逃出此山。而後者,更可能讓他陷入山中更深的地方,再也無法走出。
但是,他不知怎地想起武元奎經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很多絕地,走到頭,其實就是生路”。這是幾十年前,武元奎見他長期縮在宗門內,不敢外出遊曆尋找機緣,用來勉勵他的話。當然,這話從武元奎嘴裏說出來,沒有半分虛假,因為他的前半生,就是在反複印證此話。當年,這句話不說是左耳進右耳出,至少一入腦海,便會如同一朵小浪花般,不知被洶湧的波濤拍去哪個角落。而今天,它卻主動鑽了出來,成為一個揮之不去、拒之愈強的念頭。
再是“膽小如鼠”,不可否認的是,他一直崇拜武元奎,且不止一次地幻想自己像他的這位兒時玩伴一樣,縱橫絕山惡水,恣肆秘地幽境,臨危不懼,蹈險如常,灑脫來去,仙風飄逸。
不再多想,張元敬一咬牙,轉身向後,照著原路,迅速掠行。隻飛遁了十裏左右,那藍光果然再次出現,滾動的方向,一如此前。
這一次,張元敬心中的畏懼消散,濃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向著藍光指向的方位,不斷行進。
一路上,有藍光的指路,他也不怕繞路,遇到山嶺或危險之地,則從旁繞開。越是向前,遭遇妖獸便越多,不過,所有的妖獸,在靠近它十數丈之處時,都會自行躲開。
他已猜到,這必是玉佩生發出的光暈帶來的效果。有此,他也越發篤定,此玉佩必與薛王山有莫大幹係,就算不是進入那渺遠難測的薛王神陵寢的信物,也是解開此山隱秘的一條線索。
隨著不斷前行,山勢變得異常險峻,受灰霧的遮蔽,張元敬常常迷入高山峻嶺之中,由於畏懼天中冷風刮破光暈,不得不在低空反複尋路,才能繞開山嶺的阻擋,繼續向藍光指示的方位飛遁。
經過一日半不停歇地飛遁,中間又三次遁入地下用玉盒給玉佩補充靈力,張元敬蜿蜒曲折地飛行了四千餘裏,到了一處地方,藍光終於不再滾動。
此時,他踩著飛劍,停在一處山澗之中,潺潺的流水聲,從前方十餘丈外傳來。他的左側,是不知其高的險壁,右側,則是一片數尺大小的山石,延伸至灰霧中。前方和後方,是一條狹窄的土路,生滿了青苔,不知從何而來、通往何處。
遲疑間,光暈上的藍光突然閃耀起來,然後,是一道有些刺眼的光芒,從藍光中射出,照向前方,驅散灰霧,沒入一條溪澗中。
而溪澗中,也有物閃動黃光,與藍光相互輝映。
張元敬瞳孔微縮,凝視片刻,未見有異常之處,這才淩空踏步,向那溪澗行去。
到得澗邊,見溪水清澈,淙淙而下。下方尚有深淵,不知其深,隻覺幽風上湧,森冷襲人。
那黃色光芒所出之地,是一塊凸起的黑色石頭,左側靠著溪水,右側是粗如胳膊的藤蘿,從上方垂下,直入深淵。一枚三寸大小的明黃色玉佩,靜靜躺在黑石上,看輪廓,像一隻三足鼎。
“是鼎玉!”
張元敬脫口而出,輕輕一躍,落在黑石上,彎腰將黃玉輕輕拾起,放在手掌中心。此玉,上刻山嶽土石,拿在手中,微微有些溫熱,給人以厚重之感。
不過,他沒有喜悅,反而苦笑一聲。這個結果,隻能說差強人意。若是找到薛王神陵寢,尚有機會得到機緣,或有辦法出得此山。隻是多一枚玉佩,則等於無用。而且,還不見對應的玉盒,使用起來,尚有很多限製。
現在,他根本不知自己身處何地,甚至不知道此地是否屬於薛王山中心區域。由於玉佩的存在,他的周身始終匯集著濃鬱的灰霧,這與中心區域的情形一般無二。
他茫然四顧,隻覺偌大的天地,竟如一方牢籠,明明可以自由行動,卻始終飛不出這詭異的灰霧。若非親身經曆,他恐怕永遠想不到,僅僅一片雲霧而已,便可讓一個築基修士束手待斃。
正自感傷之時,突然有一抹幽光掠過他的眼角。他側首一看,竟是一塊兩寸大小的黑鐵腰牌,被藤蘿遮掩在黑石與崖壁的夾角之地。
“這是……玄天弟子腰牌?”
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蹲下去,伸手撿起腰牌,翻過來一看,上麵豁然寫著“競渡峰廿叁”的字樣。
“是,是元熹師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