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想不通
穿越逃荒後,我有良田千頃 作者:糖糖裏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葉汐和孫婆子混的熟了,家裏菜園子裏的菜沒少往沈府賣,有用的消息一點沒有打聽出來。
葉清隻能先回來,留葉汐在城裏打探,畢竟現在供應沈府的蔬菜也能掙不少錢,葉清都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葉清新買的四畝地,已經讓徐三兄弟翻好,她準備全部種紅薯。
作坊裏一年能用不少紅薯,村裏的紅薯都被她預訂了,隻是先放在他們手裏,用到了一家一家的收。
村裏今年還有一些人家買了荒地,荒地頭兩年,種紅薯和花生產量最高。
葉老大買的三畝旱地,葉清建議種花生。家裏地多,孩子喜歡吃花生,葉老大把五畝荒地和三畝旱地都種上花生。
林地裏新種的草藥,長勢很好,村裏每家手裏都有幾畝林地。
裏正和村裏人簽了協議,統一種植,形成大規模的草藥基地。村裏出麵請了去年來指導種植的老農,幫著管理草藥。
他隻負責指導和發現問題,村裏人根據建議管理自家的草藥,這樣老農也能忙的過來。
作坊建好了,但葉汐那邊還是沒有什麽進展,正好村裏紅薯的庫存撐不到秋收。
現在的產量供應楊城和府城,不供應武安城,滿打滿算能撐到秋收。葉清也就沒這麽著急,慢慢打探沈家。
葉汐帶回來一個消息,“清丫聽孫婆子講,沈家在莊子上,建了一個粉條作坊,現在已經開始產粉條了。”
葉清心裏一緊,讓哥哥幫自己去季村收紅薯,武安城現在就這兩個村種紅薯最多,其他村就是種一點偶爾吃吃。
隻要紅薯都掌握在她手裏,不怕他開作坊。那一點產量,還搶不走整個武安城的生意。
趙大這邊,葉清也沒有放任不管。請了裏正做中間人,幫著給錢師爺說說。
裏正帶著葉老大去找錢師爺,他們在吳大人書房見過幾次,還算有點麵子情。
兩人在福安閣定了一桌酒席,就等錢師爺過來。
葉清也跟著過來,還帶著鐵頭。
錢師爺下了衙,搖著扇子進來。他是很看好靠山村,年底吳大人考核拿了個優。
今年雖然位置沒動,但三年後肯定能往上升升。
這都是靠山村的功勞,連帶著他都被吳大人誇了幾次。
這才是他願意來赴宴的原因,還有葉家幾個孩子,有兩個年紀輕輕就中了童生,以後說不定能走到哪一步,提前交好還是很有必要的。
“錢師爺,感謝您的大駕光臨,快請坐。”
錢師爺沒客氣,一屁股坐到主位上。
葉清帶著鐵頭給錢師爺請安,大家這才入座。
錢師爺有些疑惑葉清怎麽在這,難道是葉家有心思把閨女送到吳大人後院,不過這也太小了,肯定不能幫他們辦。
錢師爺誇了葉清兩句,就給裏正和葉老大說話,鐵頭很有眼色的給幾人倒茶。
“葉裏正,你們今天請我來吃飯,有有什麽事。”說完還隱晦的看了兩眼葉清。
葉老大沒看到,在那想著怎麽說這事比較好。
葉清結過話,“錢大人,這次是我請裏正幫忙約您過來的,我是向您賠罪的。”
錢師爺露出疑惑的表情,不知道她為什麽這樣說。他們沒有什麽交集,怎麽需要賠罪。
葉清看到錢師爺示意接著說的眼神,大膽的繼續說,“我在村裏開了一個做粉條的作坊,不知道是哪得罪了您的家裏人,來讓我以後不要賣粉條。我覺得這可能是個誤會,專門來給您賠罪的。”
錢師爺仔細想了一下,他的妻子孩子都留在老家,這邊沒有什麽親戚。
難道是有人打著他的名義,在外麵胡作非為,敗壞他的名聲。
吳大人最不喜這種仗勢欺人的事情,要是被大人知道,肯定會對他有意見。
葉清敢這麽說,也是因為知道錢師爺又納了一房妾室。趙大的姐姐爭寵失敗,被送到莊子上。
錢師爺臉色不好看,開口解釋,“這中間確實有點誤會,找你們的那個人是誰,你們知道嗎。”
“是趙大,說是您的小舅子。”
錢師爺臉色大變,一個小妾的兄弟,也敢說是他的小舅子。
大周國建國的國君是正妻嫡子,但他爹寵妾滅妻,小的時候過的淒慘。
正好遇到災年,前朝不作為,揭竿而起。運氣好,推翻了前朝,自己做了皇帝,最恨寵妾滅妻。
後麵的皇帝都受到影響,發現寵妾滅妻的,直接三代不得參加科考。
“葉姑娘,我不認識什麽趙大,下次遇到直接打出去。”錢師爺心裏恨死了趙家姐弟,恨不得現在回去,處理了兩人。
得到這句話,幾人放心了,隻要錢師爺不護著趙大,他們有一百種方法處理他。
鐵頭出去招呼夥計,給包廂裏上酒。
葉清不喝酒,先告罪出去,讓鐵頭和葉老大陪著錢師爺喝幾杯。
錢師爺暗恨趙大敗壞他的名聲,回去就讓人打了一頓趙大,遠遠的把趙家姐弟送走。
葉清暫時沒了威脅,但也清楚,沒了趙大還有其他人,還是要先解決源頭。
“清丫,我回來了,今天聽著孫婆子說的幾句話有點怪怪的。”
葉清停下手裏的活,仔細詢問事情經過。
“孫婆子今天不高興,她是家生子,她孫女被夫人指給大少爺當通房。”
葉清有些疑惑,按照這個時代的想法,丫鬟指給少爺,是一步登天的好事。
“她為什麽不高興。”葉清問出聲。
葉汐也沒想明白,“她說沈家太亂了,說完好像意識到說了什麽不該說的話,還讓我不要說出去。”
葉汐最近一段時間在打聽沈家的事,不著痕跡的打聽了很多。
一些丫鬟偶爾也說兩句主子的事,沈家人口簡單,沈老爺隻有沈夫人一人,沒有納妾,在這個時代算是好的了。
沈家兩位老人都不在了,沈家大房,全家都跟著大老爺去上任,幾年沒回來,隻有逢年過節送東西回來。
沈家兩個公子都還小,大公子今年剛十六,已經定親了。。
以前房裏沒有伺候的,這是夫人第一次給大公子指通房。
兩人實在想不明白,沈家有什麽亂的。
葉清隻能先回來,留葉汐在城裏打探,畢竟現在供應沈府的蔬菜也能掙不少錢,葉清都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葉清新買的四畝地,已經讓徐三兄弟翻好,她準備全部種紅薯。
作坊裏一年能用不少紅薯,村裏的紅薯都被她預訂了,隻是先放在他們手裏,用到了一家一家的收。
村裏今年還有一些人家買了荒地,荒地頭兩年,種紅薯和花生產量最高。
葉老大買的三畝旱地,葉清建議種花生。家裏地多,孩子喜歡吃花生,葉老大把五畝荒地和三畝旱地都種上花生。
林地裏新種的草藥,長勢很好,村裏每家手裏都有幾畝林地。
裏正和村裏人簽了協議,統一種植,形成大規模的草藥基地。村裏出麵請了去年來指導種植的老農,幫著管理草藥。
他隻負責指導和發現問題,村裏人根據建議管理自家的草藥,這樣老農也能忙的過來。
作坊建好了,但葉汐那邊還是沒有什麽進展,正好村裏紅薯的庫存撐不到秋收。
現在的產量供應楊城和府城,不供應武安城,滿打滿算能撐到秋收。葉清也就沒這麽著急,慢慢打探沈家。
葉汐帶回來一個消息,“清丫聽孫婆子講,沈家在莊子上,建了一個粉條作坊,現在已經開始產粉條了。”
葉清心裏一緊,讓哥哥幫自己去季村收紅薯,武安城現在就這兩個村種紅薯最多,其他村就是種一點偶爾吃吃。
隻要紅薯都掌握在她手裏,不怕他開作坊。那一點產量,還搶不走整個武安城的生意。
趙大這邊,葉清也沒有放任不管。請了裏正做中間人,幫著給錢師爺說說。
裏正帶著葉老大去找錢師爺,他們在吳大人書房見過幾次,還算有點麵子情。
兩人在福安閣定了一桌酒席,就等錢師爺過來。
葉清也跟著過來,還帶著鐵頭。
錢師爺下了衙,搖著扇子進來。他是很看好靠山村,年底吳大人考核拿了個優。
今年雖然位置沒動,但三年後肯定能往上升升。
這都是靠山村的功勞,連帶著他都被吳大人誇了幾次。
這才是他願意來赴宴的原因,還有葉家幾個孩子,有兩個年紀輕輕就中了童生,以後說不定能走到哪一步,提前交好還是很有必要的。
“錢師爺,感謝您的大駕光臨,快請坐。”
錢師爺沒客氣,一屁股坐到主位上。
葉清帶著鐵頭給錢師爺請安,大家這才入座。
錢師爺有些疑惑葉清怎麽在這,難道是葉家有心思把閨女送到吳大人後院,不過這也太小了,肯定不能幫他們辦。
錢師爺誇了葉清兩句,就給裏正和葉老大說話,鐵頭很有眼色的給幾人倒茶。
“葉裏正,你們今天請我來吃飯,有有什麽事。”說完還隱晦的看了兩眼葉清。
葉老大沒看到,在那想著怎麽說這事比較好。
葉清結過話,“錢大人,這次是我請裏正幫忙約您過來的,我是向您賠罪的。”
錢師爺露出疑惑的表情,不知道她為什麽這樣說。他們沒有什麽交集,怎麽需要賠罪。
葉清看到錢師爺示意接著說的眼神,大膽的繼續說,“我在村裏開了一個做粉條的作坊,不知道是哪得罪了您的家裏人,來讓我以後不要賣粉條。我覺得這可能是個誤會,專門來給您賠罪的。”
錢師爺仔細想了一下,他的妻子孩子都留在老家,這邊沒有什麽親戚。
難道是有人打著他的名義,在外麵胡作非為,敗壞他的名聲。
吳大人最不喜這種仗勢欺人的事情,要是被大人知道,肯定會對他有意見。
葉清敢這麽說,也是因為知道錢師爺又納了一房妾室。趙大的姐姐爭寵失敗,被送到莊子上。
錢師爺臉色不好看,開口解釋,“這中間確實有點誤會,找你們的那個人是誰,你們知道嗎。”
“是趙大,說是您的小舅子。”
錢師爺臉色大變,一個小妾的兄弟,也敢說是他的小舅子。
大周國建國的國君是正妻嫡子,但他爹寵妾滅妻,小的時候過的淒慘。
正好遇到災年,前朝不作為,揭竿而起。運氣好,推翻了前朝,自己做了皇帝,最恨寵妾滅妻。
後麵的皇帝都受到影響,發現寵妾滅妻的,直接三代不得參加科考。
“葉姑娘,我不認識什麽趙大,下次遇到直接打出去。”錢師爺心裏恨死了趙家姐弟,恨不得現在回去,處理了兩人。
得到這句話,幾人放心了,隻要錢師爺不護著趙大,他們有一百種方法處理他。
鐵頭出去招呼夥計,給包廂裏上酒。
葉清不喝酒,先告罪出去,讓鐵頭和葉老大陪著錢師爺喝幾杯。
錢師爺暗恨趙大敗壞他的名聲,回去就讓人打了一頓趙大,遠遠的把趙家姐弟送走。
葉清暫時沒了威脅,但也清楚,沒了趙大還有其他人,還是要先解決源頭。
“清丫,我回來了,今天聽著孫婆子說的幾句話有點怪怪的。”
葉清停下手裏的活,仔細詢問事情經過。
“孫婆子今天不高興,她是家生子,她孫女被夫人指給大少爺當通房。”
葉清有些疑惑,按照這個時代的想法,丫鬟指給少爺,是一步登天的好事。
“她為什麽不高興。”葉清問出聲。
葉汐也沒想明白,“她說沈家太亂了,說完好像意識到說了什麽不該說的話,還讓我不要說出去。”
葉汐最近一段時間在打聽沈家的事,不著痕跡的打聽了很多。
一些丫鬟偶爾也說兩句主子的事,沈家人口簡單,沈老爺隻有沈夫人一人,沒有納妾,在這個時代算是好的了。
沈家兩位老人都不在了,沈家大房,全家都跟著大老爺去上任,幾年沒回來,隻有逢年過節送東西回來。
沈家兩個公子都還小,大公子今年剛十六,已經定親了。。
以前房裏沒有伺候的,這是夫人第一次給大公子指通房。
兩人實在想不明白,沈家有什麽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