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摸索著前進
穿成四歲小萌寶,我經商富甲天下 作者:梓木芳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村長的速度果然很快,第二天就把紅契給梁大山送到了家。
梁大山這邊已經找好了給他們家建工坊的人。每人每天三十文錢不包吃住。
這個消息一出幾乎整個石頭村的壯勞力都來了,人多力量大,工坊建的也快。
隻用了三天時間就建好了。
梁大山是滿滿的成就感,石磨已經在送梁大頭上學的時候運了回來。
不過梁大山覺得一個石磨肯定不夠,就另外又定做了兩個石磨,還買了兩口大鐵鍋,這一頓操作下來花了好幾十兩銀子。
不過梁大山覺得他們很快就能回本。
這幾天也有不少人來梁大山家裏套幾乎,他們都想到豆腐坊裏做工。
梁大山自然是撿著關係親近的和平時關係好的人用了。
首批工人他選了三個人,一個是梁二山另外兩個分別是梁大強和梁二強。
他們兄弟四人分工明確,梁大強和梁二強負責磨豆子,梁二山負責煮豆漿,梁大山負責點鹵水。
給他們的工錢是每人每月八百文,在這個時代八百文錢算是打工界的天花板了。當然這個工資水平跟那些酒樓的掌櫃或者賬房是沒法比的。
不過他們也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們大字不識一個怎麽能跟人家比呢?
石頭村的人得知他們的工錢後都羨慕的眼眶發紅。可是他們也說不出什麽來,誰讓人家是自家兄弟呢。
他們隻期望著梁家下次招工的時候能有他們。
不過隨即梁大山又放出一個讓他們激動萬分的消息。
梁大山放話他們家的豆腐是對外批發的,每斤比市場上便宜兩文錢,他們可以批發了豆腐去賣。
村裏不少人聽到這個消息都動了心思,大冬天的本來招工的人就少,就算去扛大包都沒有人要。
因為碼頭冬天是要結冰的,船行駛不進來,而且扛大包很累,每天還掙不了20塊錢。
可是若是賣豆腐就輕鬆的多了。現在市麵上的豆腐是四文錢一大塊。一斤豆腐他們就可以賺兩文錢。
就算每天賣出10斤豆腐,他們也能淨賺二十文錢。
一想到這裏石頭村的人就像找到了發財之路一樣,躍躍欲試。
豆腐坊開業的第二天就有人在門口排起了長隊,等著從梁家豆腐坊拿些豆腐去試試水。
隻是剛開始做幾個人都沒什麽經驗,一天下來隻做了500斤豆腐。
這裏還有許多排隊等著拿豆腐去賣的,各個都急的直跺腳。
到了晚上的時候,梁大山還破天荒的給其他三人開了個會。
當然梁月嬌也被他們請來了在一旁旁聽。
主要內容就是如何加快速度,提高豆腐的產量。
梁大山還自我總結了幾點不足之處。
梁二山和兩個強聽的都格外的認真。他們能在這麽多村民中得到這份工作,靠的是與梁大山的血緣關係。
他們知道梁大山能給他們一次機會,但是絕對不可能給他們第二次機會。
村裏這麽多人虎視眈眈的等著呢,若是他們不好好幹,達不到梁大山的要求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所以三個人也都各自檢討了一下自己的問題。
梁月嬌聽完後笑著說道:“爹,三位叔叔,你們不必如此焦慮,咱們今天畢竟是第一天做豆腐。
還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你們一天能做出500斤豆腐已經相當不錯了。
而且有很多經驗都是在摸索中總結出來的。
都說熟能生巧,我相信要不了幾天你們的產量就會上去的。
另外我爹還訂了兩口大石磨,等將來咱們工坊再招了工人你們就是老師傅了。
到時候那些新人可全靠你們帶了。”
梁月嬌幾句話說的幾人又是熱血沸騰的。梁二山率先表態道:“嬌嬌你放心。二叔一定認真學,好好摸索經驗。絕對不讓你失望。”
梁二山跟餘貴娥和離的那幾日其實他也迷茫過,他想給三個牛好的生活。可是他又感覺自己無能為力。
現在能有一份豆腐坊的工作他感覺生活頓時找到了方向。
每個月800文錢足夠他養活三個牛了。
梁大強和梁二強聽到這話也趕緊跟著表態。其實他們心裏清楚,他們能得到這份工作還是上次他們為了梁二山挺身而出換來的。
這麽好的工作來之不易,不珍惜才是傻子呢。
雖然村裏也有不少人來豆腐坊拿豆腐去縣城去賣,隻要勤奮一個月下來也能掙幾百文,說不定後期產量上去了,他們能掙得更多。
但是賣豆腐哪裏有在豆腐坊做工來的穩當。他們都是木訥的性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街串巷的去吆喝的。
此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們更能感覺到在豆腐坊做工的好處。
後來他們的產量提高了,但是拿豆腐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不僅有石頭村的村民,還有外村的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都是想來買豆腐賺取差價的。
有時候這些人等一天都排不到隊,所以有不少人就想著走後門能早點拿到豆腐,在豆腐坊做工的人就成了他們巴結的對象。
後來梁月嬌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就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
他們雖然也是嚴格按照梁月嬌製定的製度辦事,但是心裏的優越感卻油然而生。當然這是後話了。
梁月嬌對他們作出了肯定之後又提了一係列的建議。其實梁月嬌對做豆腐並不是很精通。
她之所以會做豆腐,都是在某視頻上出來的。
前世梁月嬌閑暇的時候有一個愛好就是刷短視頻。
她喜歡看各種各樣的古法工藝,比如做豆腐,製鹽以及如何製作宣紙等,他覺得這些視頻既有意思又能增長知識。
當時還有同事笑話他是個老古董,這不就用上了嗎?
果然三天之後豆腐坊由原來的每日產出五百斤到了七百斤。
四人對做豆腐的流程也是駕輕就熟。
另外兩個石磨也早已經做好了,梁大山決定先增加一個石磨的產量。
等這些人上手了,再加另外一個石磨。
因為點鹵水的工作梁大山不放心交給別人,再加上他也忙得過來,所以這次隻招了三個工人。
村裏人可沒少為了這三個名額起爭執。最終梁大山選了三個平時踏實能幹且有把子力氣的人。
梁大山這邊已經找好了給他們家建工坊的人。每人每天三十文錢不包吃住。
這個消息一出幾乎整個石頭村的壯勞力都來了,人多力量大,工坊建的也快。
隻用了三天時間就建好了。
梁大山是滿滿的成就感,石磨已經在送梁大頭上學的時候運了回來。
不過梁大山覺得一個石磨肯定不夠,就另外又定做了兩個石磨,還買了兩口大鐵鍋,這一頓操作下來花了好幾十兩銀子。
不過梁大山覺得他們很快就能回本。
這幾天也有不少人來梁大山家裏套幾乎,他們都想到豆腐坊裏做工。
梁大山自然是撿著關係親近的和平時關係好的人用了。
首批工人他選了三個人,一個是梁二山另外兩個分別是梁大強和梁二強。
他們兄弟四人分工明確,梁大強和梁二強負責磨豆子,梁二山負責煮豆漿,梁大山負責點鹵水。
給他們的工錢是每人每月八百文,在這個時代八百文錢算是打工界的天花板了。當然這個工資水平跟那些酒樓的掌櫃或者賬房是沒法比的。
不過他們也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們大字不識一個怎麽能跟人家比呢?
石頭村的人得知他們的工錢後都羨慕的眼眶發紅。可是他們也說不出什麽來,誰讓人家是自家兄弟呢。
他們隻期望著梁家下次招工的時候能有他們。
不過隨即梁大山又放出一個讓他們激動萬分的消息。
梁大山放話他們家的豆腐是對外批發的,每斤比市場上便宜兩文錢,他們可以批發了豆腐去賣。
村裏不少人聽到這個消息都動了心思,大冬天的本來招工的人就少,就算去扛大包都沒有人要。
因為碼頭冬天是要結冰的,船行駛不進來,而且扛大包很累,每天還掙不了20塊錢。
可是若是賣豆腐就輕鬆的多了。現在市麵上的豆腐是四文錢一大塊。一斤豆腐他們就可以賺兩文錢。
就算每天賣出10斤豆腐,他們也能淨賺二十文錢。
一想到這裏石頭村的人就像找到了發財之路一樣,躍躍欲試。
豆腐坊開業的第二天就有人在門口排起了長隊,等著從梁家豆腐坊拿些豆腐去試試水。
隻是剛開始做幾個人都沒什麽經驗,一天下來隻做了500斤豆腐。
這裏還有許多排隊等著拿豆腐去賣的,各個都急的直跺腳。
到了晚上的時候,梁大山還破天荒的給其他三人開了個會。
當然梁月嬌也被他們請來了在一旁旁聽。
主要內容就是如何加快速度,提高豆腐的產量。
梁大山還自我總結了幾點不足之處。
梁二山和兩個強聽的都格外的認真。他們能在這麽多村民中得到這份工作,靠的是與梁大山的血緣關係。
他們知道梁大山能給他們一次機會,但是絕對不可能給他們第二次機會。
村裏這麽多人虎視眈眈的等著呢,若是他們不好好幹,達不到梁大山的要求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所以三個人也都各自檢討了一下自己的問題。
梁月嬌聽完後笑著說道:“爹,三位叔叔,你們不必如此焦慮,咱們今天畢竟是第一天做豆腐。
還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你們一天能做出500斤豆腐已經相當不錯了。
而且有很多經驗都是在摸索中總結出來的。
都說熟能生巧,我相信要不了幾天你們的產量就會上去的。
另外我爹還訂了兩口大石磨,等將來咱們工坊再招了工人你們就是老師傅了。
到時候那些新人可全靠你們帶了。”
梁月嬌幾句話說的幾人又是熱血沸騰的。梁二山率先表態道:“嬌嬌你放心。二叔一定認真學,好好摸索經驗。絕對不讓你失望。”
梁二山跟餘貴娥和離的那幾日其實他也迷茫過,他想給三個牛好的生活。可是他又感覺自己無能為力。
現在能有一份豆腐坊的工作他感覺生活頓時找到了方向。
每個月800文錢足夠他養活三個牛了。
梁大強和梁二強聽到這話也趕緊跟著表態。其實他們心裏清楚,他們能得到這份工作還是上次他們為了梁二山挺身而出換來的。
這麽好的工作來之不易,不珍惜才是傻子呢。
雖然村裏也有不少人來豆腐坊拿豆腐去縣城去賣,隻要勤奮一個月下來也能掙幾百文,說不定後期產量上去了,他們能掙得更多。
但是賣豆腐哪裏有在豆腐坊做工來的穩當。他們都是木訥的性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街串巷的去吆喝的。
此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們更能感覺到在豆腐坊做工的好處。
後來他們的產量提高了,但是拿豆腐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不僅有石頭村的村民,還有外村的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都是想來買豆腐賺取差價的。
有時候這些人等一天都排不到隊,所以有不少人就想著走後門能早點拿到豆腐,在豆腐坊做工的人就成了他們巴結的對象。
後來梁月嬌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就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
他們雖然也是嚴格按照梁月嬌製定的製度辦事,但是心裏的優越感卻油然而生。當然這是後話了。
梁月嬌對他們作出了肯定之後又提了一係列的建議。其實梁月嬌對做豆腐並不是很精通。
她之所以會做豆腐,都是在某視頻上出來的。
前世梁月嬌閑暇的時候有一個愛好就是刷短視頻。
她喜歡看各種各樣的古法工藝,比如做豆腐,製鹽以及如何製作宣紙等,他覺得這些視頻既有意思又能增長知識。
當時還有同事笑話他是個老古董,這不就用上了嗎?
果然三天之後豆腐坊由原來的每日產出五百斤到了七百斤。
四人對做豆腐的流程也是駕輕就熟。
另外兩個石磨也早已經做好了,梁大山決定先增加一個石磨的產量。
等這些人上手了,再加另外一個石磨。
因為點鹵水的工作梁大山不放心交給別人,再加上他也忙得過來,所以這次隻招了三個工人。
村裏人可沒少為了這三個名額起爭執。最終梁大山選了三個平時踏實能幹且有把子力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