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一生都是一個追求真性情的人,他也十分欣賞這種“有真情”的人。哪怕你啥正經事兒也幹不了,但你有真情,不虛偽,他就會喜歡你,甚至護著你,比如他那個好弟弟謝萬。而那種暗地裏的苟且勾當,他是根本不屑於去做的。其實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曆來的文化人這麽推崇他的真正原因。謝安雖然在官場周旋了26年,而且處境一直都比較困難,但他卻始終沒有幹過一件苟且的事。這可真是太難啦,以官場的卑劣陰險,能夠魚遊其間,並成就輝煌,卻不沾染自己的品質,這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到了謝安這裏,這件事居然變成了現實。所以我們這些既想成就大功業,又還想保持住內心高潔和尊嚴的文化人們,才會對他著迷如此啊。
謝安就是毫不動搖地推舉了謝玄,你們愛怎麽說就怎麽說吧。大家雖然都不反對他,但也不免私下裏議論。看來這人的好名聲,還真不是那麽輕易就能得來的,謝安如此“眾望所歸”,出了這麽一點兒小問題,大家還都不依不饒呢。而十分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時候,一向與謝家為敵的郗超,居然跑出來說話了。他曾經跟謝玄一起在桓溫手下共事,對謝玄還是很了解。也許是他覺得以往對謝安太過份,但謝安並沒有因此記恨他,並沒有回過頭來整他,心裏有些愧得慌了?或者他就是覺得謝玄很有本事?
反正不知出於什麽原因,大家正議論呢,郗超卻忽然說,謝安違眾舉親,這是有識人之明。謝玄肯定會不辜負他叔叔的推舉的,他是個有才幹的人哪。人們一聽,也覺得奇怪,這郗超什麽時候竟來替謝家說話了?不過,郗超的話,雖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仍然有人不以為然。這個不聲不響的謝玄,誰知道他有什麽真本事?郗超一瞧還不行,又說,我跟謝玄當初一起在桓公府的時候,就知道他很懂得用人之道。從別人一點點小事兒上,他就能判斷出這個人最適合做什麽,所以我才知道他是大才呢。郗超這麽有理有據,大家才不說話了。他也由此留下了不以私怨而廢國家大事的好名聲。不過這其中,很可能又是我們謝太傅的為人起到了作用噢。
於是,經過這一番周折,謝安終於任命謝玄當上了兗州刺史,並征拜他為建武將軍,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而從此後,我們謝玄將軍一直作為叔叔最得力的助手,一生戎馬,轉戰江淮之間,“每有征事,輒請為軍鋒”,為國家守衛京師。直到謝安去世的前一年,他也沒有打過一次敗仗。於是,人們後來都這樣稱讚,當年謝相這個“舉賢不避親”,真是做得對呀……
無比及時的“王牌軍”
謝玄領下兗州刺史,謝安和司馬曜也對下遊的軍事部署進行了重新劃分,實際上,隨著謝玄回到下遊,東晉就開始進入了真正的戰備狀態。來瞧下遊現在的格局,謝安以司徒,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總攝下遊;王蘊以徐州刺史,督江南晉陵諸軍事(江南哪兒有什麽軍事,這王蘊正一心想要躲開那些出風頭兒的事來“避嫌”呢,倒正好樂得自在);謝玄以兗州刺史,鎮廣陵,監江北諸軍事(這時,謝玄資曆還不行啊,所以還隻能是個“監”)。那麽實際上,“建康的生死存亡”這副天大的擔子,就全都落到謝安和謝玄肩上來了。
謝安真是捏著一把汗哪,謝玄這孩子,雖然是他最看好的,但是謝玄真的能扛住嗎?但能夠做到現在這樣,已經是費盡了苦心,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那麽還是那句話,扛不住也得扛。寧死在疆場上,也不能關鍵時刻掉鏈子。於是,謝安叮囑謝玄,到了廣陵,什麽事兒都不要幹,趕緊組建北府兵!謝玄領會了謝安的心思,沒有一句多餘的話,立即動身,趕奔廣陵去了。
不容否認,這支北府兵的組建,也真是一個奇跡啊。謝玄領兗州刺史,是在公元377年的十月,然後他迅速地招募勇猛善戰的將領,撐起這支軍隊。而第二年的四月,北府兵就在謝玄的指揮下,首次出現在了江淮戰場。從開始組建到第一次出戰,謝玄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然後又僅過了8個月,前秦就從東西兩線同時發起了全麵進攻。上遊桓衝被壓製,退守長江,秦軍主力就開始轉移到下遊,局勢一度十分危急,以至於謝安開始在建康布防。這時謝玄率軍再度出戰,先解救彭城,然後十分漂亮地4戰4勝,以5萬北府兵殲滅秦軍14萬人,徹底擊敗了前秦這一輪的強大進攻,前秦主將彭超單身逃回後,畏罪自殺。而這時,距離謝玄到廣陵上任,也才隻有1年半的時間!
我們後人這樣輕鬆地看回去,也不由得感歎,北府兵組建得多麽及時啊。不然,不用等到淝水,就這一回,建康也就差不多了。(關於北府兵的出戰和淮南大戰,後麵還要說到)
穩住了天下的“籌碼”
北府兵的建立,是謝安實現他的戰略的最後一步,而這一步,也幾乎就是決定性的啊。對於東晉,它幾乎有著扭轉乾坤的意義:
第一個,它讓東晉終於實現了真正的“上下相安,荊揚相衡”。現在,桓衝有10萬左右的荊州軍,而謝玄也有10萬左右的北府兵。如果長江是個天平的話,那這兩邊的砝碼就差不多了。就算北方沒事兒,你荊州再想像當年王敦、桓溫那樣沿江而下,直逼建康,可就得先好好掂量一下兒。桓家近二十年來對朝廷的威脅,到這個時候,才是徹底地消除了。
第二個,它讓國家的內部再不互相牽製,大家都把最精銳的力量用來保衛國家。原來桓溫北伐,一邊兒盯著朝廷,一邊兒盯著北方,該進軍的時候猶豫,伐完了也不想好好守;朝廷這邊兒呢?則是表麵上滿口的支持、褒獎,骨子裏卻戰戰兢兢,得不支持就不支持。而現在,桓衝謝安各管一邊兒,還經常會相互援助一把,誰也不再把心思用在你爭我奪上,大家心裏都堂堂正正,這才是淝水之戰得勝最重要的保證。
正像王夫之所評論的:謝安組建的這支北府兵,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都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啊……
強大從何而來?
一:精良的兵源
那麽說到這裏,就不免有個疑問了,北府兵為什麽能這麽快就建立起來?而為什麽戰鬥力又能這麽強呢?
這就得先從“廣陵”這個地方說起了。“廣陵”就是我們現在的揚州市。那時,大家習慣上把廣陵對岸的京口稱為“北府”,所以就把謝玄建立的這支軍隊叫做“北府兵”。廣陵對建康的意義可是非同小可噢。
一方麵,它是建康的東大門,北方的人要想從東路攻破長江天險,占領建康,就必須先牢牢控製廣陵,這樣才能順利渡江。
另一方麵,剛才我們說過,這北方人要進入建康,必經廣陵,那麽就不光是侵略者,連北方的流民百姓,也要走這條路。從東晉一建立開始,北方失去了家園的漢族百姓們,為了躲避殘酷的戰亂和外族人的壓迫,就舉家舉村地艱苦跋涉,向南遷徙,畢竟那裏才是自己的國家呀。而且比起北方來,南方要安定得多。於是,這些老百姓就漸漸聚集到淮河、長江這一帶的地方,朝廷每隔一段時間,就得遷徙一批百姓過江來,進行安置。但即使這樣,流民仍然在大批地湧來,想一下兒都解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於是這些流離失所的百姓,為了生存,就往往在南遷的過程中,結成一個個的集團,這些集團,雖然有大有小,但都有組織,有領導,還有自己的武裝。雖然裝備不怎麽樣,但也不是可以隨便欺負了。而廣陵,就恰恰是這些流民集團最集中的一個地方。
為什麽謝安會對徐兗二州這樣重視,無論如何也要從桓衝手裏要回來?一方麵是廣陵的地理位置無比重要,而另一方麵,就是廣陵這些流民百姓們,恰恰正為北府兵的建立提供了既精良又充足的兵源!
於是,我們的北府兵就由這些飽經磨難的老百姓們組成了。這些人個個都滿懷家仇國恨,一門心思地想打回老家去,而且,經過這麽多年的殘酷曆練,也幾乎人人都練出了一副好身手。你不用特別地訓練,他們自己就知道怎麽去對付敵人。那麽這做統帥的就省心多了,但十分重要的是,你要能把這些人團結起來,穩定住全軍上下的心,讓他們順順當當地聽從你的指揮。從後麵來看,這一點,我們謝玄將軍還是做得很到位啊。
二:從“自謀生路”到正規軍
這個可是十分重要噢,這麽短的時間,為什麽從將領到士兵,都這麽聽謝玄的話?因為他們從這裏麵得到了好處!而這個好處,名義上是國家帶給他們的,但實際看來呢,卻是謝家帶給他們的。所以他們才會這樣支持謝玄啊。
先來瞧瞧士兵們的心思:
極不恰當的比一個,這就跟解放初期,我們政府收編土匪那意思差不多。其實那些當土匪的,哪一個不是窮苦老百姓,誰要不是活不下去,才不會去占山為王。人還都是並不願意去殺人的。當時的流民集團也是一樣,而且比土匪們的處境更艱難。他們靠什麽活下來?打家劫舍可能不至於,但攔路搶劫卻是家常便飯,好多時候,還是這撥兒流民搶那撥兒流民的。其實很多流民首領(這裏有個詞兒,一直把這些人稱為“流民帥”),他們原來都是北方的武將,都還帶著過去的部下,縱容手下搶劫實在稀鬆平常。我們“擊楫誓中流”去北伐的祖逖將軍,到了江南錢不夠用,就曾習慣性地命人去幹了一把,搶了一大堆好東西擺在家裏。官員們瞧見,誰也沒說啥。因為他們都了解,對於祖逖這樣流民帥出身的將領,幹這樣的事兒是十分平常的,他們過江前,就得靠這個活著呀。
其實誰願意過這樣兒的日子?天天朝不保夕,不是搶別人就是被別人搶?對這些流民百姓來說,能被國家收編為正規軍,那正是巴不得呢。首先解決了吃飯問題吧,穿衣問題當然也不用發愁啦,而且還冬天有冬天的,夏天有夏天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再不用幹殺人行搶的營生了,以前我差不多是“土匪”,可現在我就是國家軍人了,以前打仗是為了搶劫,現在打仗是為了國家,誰不願意過上這樣堂堂正正的日子呢。所以,北府兵一組建,在士氣上就占了上乘。相對苻堅淝水戰前的“十抽一”,硬逼著百姓去當兵,首先就勝出了一籌。
那麽士兵們沒問題了,這些將領們呢?他們又是什麽心思?
首先一點,從“土匪”變成“正規軍”,也正是這些將領們所盼望的。在這點上,他們跟手下們想得差不多。
而另外,這些將領們更加希望自己能有出頭之日,能通過在北府立功,升個官,建個功名什麽的。而且,他們普遍出身寒門,最好了也是次等士族,他們要出頭,就得靠軍功。謝玄這回招來的這幾員大將: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等等,都是武將出身,門第不高,一直在江淮一帶活動,也可能都帶著一些部下。基本也都屬於“流民帥”性質。
但是,門第不高,也不一定就完全沒有出頭之日,關鍵還得看你的功勞和機遇。當年郗超的爺爺郗鑒就是以“流民帥”身份過江來的,但人家有頭腦,有眼光,先是幫皇上平王敦之亂,後來又在王導丞相艱難時,出來扶了一把,結果王導為了拉住他,就跟郗家結了親。於是就有了王羲之“袒腹東床”,一下子被郗鑒看中,被挑為女婿的佳話。這樣,他幫了王導,實際上也是穩住國家的局麵。結果沒多少年,郗家就從“流民帥”躋身士族行列了。
所以,機會不是沒有,還要看你怎麽做。國家現在正要用你,你就頂上了,自然就能立功;而這時候謝安正如日中天,這支軍隊是他在後麵撐腰,跟著謝家幹,也不會有問題。這就比郗鑒那時候好多了,如果各方勢力還像當年那樣打得亂七八糟,你一不小心站錯了隊,白幹不說,丟小命都是稀鬆平常。所以這些將領們心裏也都很踏實,沒什麽亂七八糟的,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取得了一致,把仗打好才是最重要的。這裏又讓我們看到了這個道理:國家政局穩定可有多大的作用啊。
三:一個國家供養的軍隊
我們知道,這個打仗,是在拚什麽呢?一方麵,是勇力;一方麵,是士氣;而更重要的,是裝備,是後勤!雖然關於這些,史書沒有更多的記載,但是,對於北府兵,其裝備的精良可是勿庸置疑的。謝安會用可以調動的一切財力、物力來支持這支軍隊。我們知道的是,他執政的第一年,就調整了稅製,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執政的第四年,開始實行戰時政策,從皇上到百官,薪俸減半,一切以軍國大事為第一。第六年,裁減了繁冗官員700人,那麽這些錢用來幹什麽?毫無疑問,第一件事兒,就是支持北府兵。
實際上,在那個時期,北府兵這10萬人,是用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供養,一切事情,都會先為北府兵讓路。雖然謝安每年也都給桓衝以物力上的支援,但肯定不如他為北府兵提供得更多。所以,即便當時的一些人,甚至都把北府兵看成是謝家的“子弟兵”,淝水之戰後,人們評論,這叫“功在一族”。這也很容易就引起了人們的非議,猜疑謝安會不會擁兵謀反。但在當時,即便會受到壓力,謝安肯定也要這麽做的。
在裝備和後勤這件事兒上,也很難考證前秦方麵的具體情況,隻是,前秦軍如果真有90萬的話,那麽要達到與北府兵同等的武器裝備,是不是困難了些呢?
來總結一下兒,北府兵之強,到底強在哪裏?第一個,兵源精良(戰鬥力強),第二個,上下同心(士氣高漲,指揮順暢),第三個,後勤強大(裝備精,補給足)。這對一支軍隊來說,已經是能夠做到的最好結果了呀。
四:關於劉牢之
關於謝玄手下的這幾位戰將,特別是劉牢之,還是該說一說。
劉牢之他們家是世代為將,他父親劉建就是原來謝家豫州的舊部,可能也是因為這層關係,所以他就被謝玄看中了。劉牢之這個人,是個極好的將才,不過沒啥政治素質,等你給了他權力,他就一下子頭腦發昏,不知道怎麽使了。謝安很早的時候,就評價過劉牢之(不知道這話是不是告誡謝玄的):“劉牢之不能獨任”。果然多年以後,劉牢之來領北府兵,他就暈頭轉向,反了這個反那個,最後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當然這都是好久以後的事兒,跟我們的故事,沒多大關聯。不過謝玄手下這位最厲害的將領,其人大致就是這個樣兒。
他給謝玄當手下,以謝家勢力為靠山,謝玄就是他的底氣。這時他的任務就是給謝玄當好參謀,勤勤肯肯,衝鋒陷陣。這時他心裏沒事兒啊,天下也不亂,沒那麽多可惦記的,所以謝玄在北府的這10年,劉牢之一直幹得很出色,功勞赫赫,是個當之無愧的大將。而謝玄辭職離開北府後,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第三章 襄陽之圍
從現在開始,前秦和東晉的大戰就拉開帷幕了。
實際上,從公元377年北府兵組建,到383年淝水之戰,曆史上前秦和東晉之間爆發的大規模戰役,應該分為兩輪,也就是兩個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經典的,是淮南之戰,其結果是東晉大勝。
第二回合,最經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戰,其結果也是東晉大勝。因為淝水之戰的意義太重大,所以後來,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戰給忘了。但要說起來,同淝水之戰相比,無論是激烈程度,還是危險程度,淮南之戰都要更勝一籌啊。
下麵,我們就來瞧瞧這第一輪的較量:
全線布防
先來看東晉的防禦戰略。既然謝安和桓衝各管一邊兒,那我們也得分開來說。
先看上遊:桓衝在上遊的策略是——“全重江南,輕戍江北”。就是把重點放在江南,對江北的地方比較輕視,不得已時就放棄。其實從他回荊州的時候,就有這個打算了。到了江陵,他就上表提出了這個策略,然後還要把駐地移到江南的上明。他是打算,依靠長江天險,以逸待勞,免得駐軍江北,要打起來,長江在自己身後,結果弄成背水一戰。其實呢,這個做法有些保守,桓衝太在意保存自己的實力了。而且這樣無疑會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的銳氣,還沒打呢,您就先後退了。不過桓衝非要這麽做,謝安啥也沒說。然後竟表示:荊州近來遭了水旱災害,將軍又新移了官府,糧食物資必然缺乏。從現在起,每年朝廷將送三十萬觚米到上明,以供軍需,直到年景好了再停止。桓衝一瞧,除了心裏有點兒愧以外,啥也說不出來了。然後就搬家到上明去了。
再來瞧下遊:相對上遊來說,下遊的布署要積極許多。北府兵的大本營廣陵,本身就在長江北岸,北府兵一直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活動,謝安不讓他們回到江南,因為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他要為建康留住最後一道防線,這就是長江。即便北府兵頂不住了,他最後還能調朝廷及揚州一帶的駐軍,憑著長江,再跟敵人周旋一番。所以,我們就看到,無論是淮南之戰,還是淝水之戰,北府兵都是在向前迎擊敵人,而不是坐等敵人打到眼前來再反擊。淝水之戰幾乎就是在淮河邊發生,這個決戰地點實際是晉軍選擇的。這樣,既使淝水戰敗了,秦軍調整後再進到建康,也還需要好些天。設想,如果淝水真的戰敗了的話,我們一定能夠看到,前秦和東晉在長江邊上,還會有一場決戰發生……
襄陽之圍
如果說每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都會有一個引子的話,那麽這個“襄陽之圍”就是這一回合的導火線。也可以說是這一輪較量的揭幕戰。
襄陽是漢水上的一個郡,屬桓衝荊州的領地,不過,它可是在江北,離長江還有一段距離。是屬於桓衝準備“輕戍”的地方。襄陽的守將是誰呢?就是那位在我們的故事裏,時常會出場一下兒的將軍朱序。他離開兗州後,就一直鎮守襄陽。
桓衝到荊州一年,就退到江南去了。苻堅一看可高興了,你這是要把江北給我呀,好,那我就要。於是公元378年四月,苻堅派自己的兒子征南大將軍苻丕,還有苟萇、慕容暐等帶領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同時又另外調了三路人馬,加起來有10萬多人,準備合圍。實際上前秦派出的總兵力就是17萬。苻丕兵臨城下,把襄陽圍了個嚴嚴實實。
那麽上遊首先遭到了攻擊。而這時桓衝怎麽樣呢?估計他心裏也是艱難得很。本來想好了,江北不成就不要了,但真的就把襄陽給他們了,而且朱序跟他們桓家可是還有舊交啊,是不是不要城,也該把他人救回來?反正他肯定是思想鬥爭了一番,最後咬牙決定,不管了。反正跟謝安跟皇上都說好了,“輕戍江北”嗎。前秦17萬人,他在上明隻有7萬,為救個襄陽,再把整個荊州丟了。於是,桓衝就是沒救。
謝安眼看這樣兒,可又沒有什麽辦法,於是命令謝玄,征發徐兗青三州的流民,充實北府兵,然後起兵,做出要出兵襄陽的樣子。其實他不會讓謝玄離開下遊,下遊秦軍就在淮北,謝玄一走,建康可怎麽辦?但現在也沒別的辦法,隻能寄希望北府兵能引誘一部分前秦軍,這樣桓衝一看前秦兵力弱了,沒準兒就出兵了呢。
這就是北府兵的第一次出戰,在謝玄到兗州上任僅僅半年。難考這時的北府兵到底已經有多少人,謝安也是不得已才調了北府兵,不然也不會臨出征前,還要再補充兵力。
但是北府兵終歸隻是策應,不能真跑到襄陽去,沒辦法,謝安就從朝廷又下了道令,命令鎮守江陵的劉波去救襄陽。雖然這也頂不了什麽用,但是不打就放棄,就會一輸再輸,哪怕打敗了,也要打呀。結果這位劉波,也搭上兵少,害怕秦軍強大,就是不敢進兵。要說,這還得說是我們桓將軍先作了表率。人家劉波還想呢,桓衝那麽多兵,他不去救,反倒讓我去送死,憑什麽呀。可憐的朱序被圍在城裏,周圍近10萬晉軍,結果愣是沒人理。
堅守“夫人城”
現在的襄陽城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而我們朱序將軍,在苻丕的團團包圍下,居然把個襄陽守了快一年。也搭上苻丕聽了苟萇的建議,想省些力氣把他困死在城裏,直到後來有人在苻堅麵前彈賅他久攻不下,苻丕才開始正經進攻。
雖然襄陽還是被攻陷了,但是這一段兒堅守,還是很了不起的。就在這種情勢下,朱序還常常出戰,屢屢殺退秦軍呢。而且不光朱序,就連他的老娘,都親自上陣了。苻丕剛開始圍城時,老太太就極不放心地自己跑來巡視了一番,對朱序說,這個西北角最危險。然後,居然就帶著一百多名婢女和城裏的女子,天天到這兒來築城,後來竟在城牆裏麵又築出了一道二十多丈長的城壘!後來,外麵的城牆果然就被攻破了,士兵們就都轉移到新城來防守。襄陽老百姓們感念這老太太,就把她築的這道城壘稱為“夫人城”……在今天的襄樊市,我們還能看到這段城牆的遺址呢。
不過,不管怎麽堅守,這襄陽也是撐不住的。朱序的精神也被熬得差不多了,結果一懈怠,又加上手下有個叫李伯護的,與敵軍私通,然後就被苻丕抓住機會,攻進了城。
襄陽陷落,朱序也被活捉。不過一到苻堅那兒,他就找機會逃跑了。在路上曾經躲到一個人家裏,沒想到這人卻因他受了連累,被苻堅抓了去。朱序不願意讓人家替自己頂罪,又跑回去自首。苻堅見他這麽重義,十分欣賞,就讓他當了尚書,卻把當初向秦軍出賣情報的那個李伯護給殺掉了。
那麽這個時候,上遊桓衝已經基本上被秦軍壓製住了。但再向前推進就是長江,可就不是輕易能拿下的,於是這時,苻堅的兗州刺史彭超,向他獻上了一計,而從此以後,秦軍的進攻目標,就開始轉向了——下遊。
第四章 最最危急的時刻
直下建康
前秦的兗州刺史彭超,看到這個局勢,就向苻堅獻了一計,他是怎麽打算的呢?其實,彭超在兗州,離東晉下遊防線最近,他想啊,桓衝那邊兒已經自顧不暇啦,而且,近在眼前的這個彭城,防守又十分薄弱,這可是進攻下遊的最好時機了。於是,他就向苻堅上奏說,現在東晉守彭城的戴逯隻有幾千士兵,臣願領精兵5萬,先攻取彭城,您再派猛將一並進攻淮南各城,這樣正好和征南大將軍苻丕那邊兒形成“棋劫”之勢,東西並進,就能直下建康!
苻堅一聽,的確是個好計策。這時前秦在淮河北,建康在長江南。如果彭超的計策成功,前秦一舉拿下了淮河以南各郡,然後再進軍攻破廣陵,那建康這個長江天險,可就是兩邊兒共有了。隻等江邊決戰,一舉消滅東晉了。苻堅主意拿定,立刻調兵遣將:先任命彭超為都督,全權負責東線征討諸軍事,領5萬大軍,進攻彭城;再命令後將軍俱難、右禁將軍毛盛、洛州刺史邵保帶領步兵騎兵共7萬,進攻淮陰和盱眙。
於是,公元379年的秦晉淮南之戰就爆發了。來說說這三個軍事重鎮:彭城在淮河北,離前秦的勢力最近,現在對東晉來說,是有點兒想保也保不住的意思;淮陰和盱眙,都在淮河的南岸,如果丟了這兩座城,那江淮的局麵就會很難控製。從盱眙再向南,不遠是三阿,而三阿再向南不遠,可就是我們的廣陵了。所以這次淮南之戰,對哪一邊兒,意義都是十分重大的。前秦勝了,大軍那就能直抵長江,兵臨建康城下。東晉勝了,就能把防線一直提到淮河,讓首都遠離危險。
智解彭城
我們先來瞧戰況的發展:
彭超率5萬大軍,先把淮河以北的彭城給包圍了。東晉守將戴逯隻有幾千兵,隻好堅守不出。這時,謝玄率領1萬多北府兵出戰,準備救彭城,軍隊駐紮在淮河南岸的泗口。而這時,謝玄探聽到,這個彭超圍困彭城,但卻把軍械輜重什麽的放在了留城,於是就想了個好辦法。他派遣手下何謙帶兵出發,並且放風說,要進攻留城。彭超一聽可急了,這哪兒行,軍隊沒了輜重,攻城什麽的,就都別幹了,於是趕緊回兵,殺奔留城。彭城之圍就這麽解了。這時守了好久的戴逯可算得救,立刻帶兵奔出城來,和謝玄合兵一處。
謝玄本來是為救彭城來的,不過這時,他可一下兒明白了,秦軍這一回來頭兒不小啊,絕不是就隻為占一個彭城。可自己手裏隻有1萬多人,要是等彭超一會兒明白過來,把自己圍在這地方,那可就糟了。於是謝玄救出戴逯,立即回廣陵調整軍隊,準備迎接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嚴峻挑戰。
要說這故事講出來,還是很簡單,不過實際上,每一件事兒的辦成,都並不那麽容易。雖然謝玄用計救出了戴逯,但這中間,還有過一些周折呢,一位叫田泓的小將,就因此犧牲了性命。那還是在解圍之前,謝玄想派人通知戴逯,援軍已經到了,要千萬挺住,然後一定會把你救出來。但城被圍得嚴嚴實實,實在沒有辦法。這時,田泓就出來請命說,他願潛水遊過河去,密密跟戴逯取得聯絡。謝玄答應了他。但是,這田泓畢竟是個孩子,沒什麽經驗,很快就被秦兵給抓住了。然後彭超就許他一大堆好處,讓他進城去說,南方的軍隊已經被大秦給打敗了,還是早點兒投降明智。田泓想了想,就假裝答應下來。結果一見到城裏的軍隊,他就說:“咱們的軍隊馬上就到了,我一個人來報信,被他們抓住了,你們一定要挺住!”彭超這個氣,就立刻把這孩子殺了。
最最危急的時刻
如果說,前秦和東晉的戰爭中,最危險的時刻是什麽時候?不少朋友都會說,淝水之戰,90萬大軍壓境嗎!但其實並不是這樣。那個時候,這個“90萬”大軍,大部分還沒有到前線,而且這個“前線”,也隻是在淮河邊,從淝水之戰發生地——今天安徽的“壽縣”,到南京,國道公路裏程265公裏,500多裏地啊,還是現在的公路,那時候還不定什麽樣兒呢。其實,東晉最危急的時刻,是出現在這回的淮南之戰中。
我們接著來看戰況的發展:
謝玄回兵淮南,前秦的大軍已經分兩路全麵推進了。說不上勢如破竹,可也差不太多。俱難奪下了重鎮淮陰,然後立刻向南推進。這時,苻堅又從西線把毛當、王顯的2萬人調到下遊,合攻淮南。這樣,前秦進攻下遊的總兵力就達到了14萬。14萬人合兵一處,彭超、俱難很快又拿下了淮南另一個重鎮盱眙。然後,並不停留,繼續向長江逼進。彭超著急實現他“直取建康”的大計啊,很快帶領6萬人包圍了三阿,而三阿,距離廣陵隻有100多裏。這是東晉曆史上出現的最嚴重情況。
再瞧朝廷這邊,從皇上到百官,人人都惶惶地瞧著謝安,看他可怎麽辦。謝安不動聲色,事情已經是這樣,有什麽可想的?兵來將擋,盡自己的最大努力,防吧。於是,謝安下令沿長江嚴密布防,派弟弟征虜將軍謝石帶領水軍,駐紮在塗中,沿江防禦;派右衛將軍毛安之等率領4萬人駐紮在堂邑,一方麵守衛建康,另一方麵還可以接應一下兒謝玄。結果不成想,毛當、毛盛領了2萬騎兵襲擊毛安之,晉軍一下子潰敗了。
其實要說這裏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畏秦”情緒太嚴重了。桓衝搬家到江南,不救朱序,因為“畏秦”;劉波不聽命令,不敢出戰,因為“畏秦”;現在毛安之這個沒正經打就“潰敗”,還是因為“畏秦”。其實秦兵真的那麽可“畏”嗎?一個朱序守襄陽,還能守快一年,多次打敗苻丕呢!
不管因為什麽吧,現在是真到了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謝安也終於打出了最後一張王牌:他指示謝玄,立即北上救三阿,切斷秦軍南下的通路,解除對廣陵的威脅!於是,剛剛組建一年多的北府兵,這一回是真正地登場了。而從此以後,整個淮南的戰局,也發生了奇跡一般的扭轉……
第五章 勇奪淮南
無畏北府兵
謝玄領3萬北府兵,從廣陵北上,直取三阿。當時的北府兵,還沒經過什麽陣仗,也沒啥名氣,誰也不摸謝玄的底。其實不光彭超他們,就是謝安,估計心裏也沒數兒。這軍隊剛建了一年多,謝玄雖然管過七八年軍事,但他畢竟年輕,能經得住這考驗嗎?可這是他手裏最後的一張王牌了,如果謝玄頂不住,那後麵的事……
這頭兒彭超一瞧,哈哈,這個名士出身的小帥哥,這回是要硬碰硬啊,當初自己一不小心中了他的計,根本就沒打,讓他把戴逯救走了,心裏正窩火呢。好啊,那就正好給你點兒顏色看看。於是,謝玄還沒到三阿呢,他就派出了秦軍裏最精銳的騎兵,讓大將都顏率領,當道迎擊。前秦的騎兵厲害啊,當初就是2萬騎兵,把個毛安之嚇得“潰敗”。謝玄兵進白馬塘,一下兒就跟都顏撞了個迎頭。
別看這騎兵能把毛安之嚇跑,但卻沒嚇了我們謝玄將軍啊。一場對決就在白馬塘展開。謝玄帶的這3萬人,無考是什麽兵種,但肯定也是北府兵中的精銳。秦軍這一看,這些晉軍不但個個武器精良,甲胄堅固,而且還人人身手矯健,最可怕的是,這些人哪兒是打仗啊,那簡直就是在拚命!管你什麽騎兵不騎兵,精銳不精銳的,就是天兵,我們也不怕!這可是秦軍進攻東晉以來,從來沒見過的,當時就有點兒蒙。但就這一愣神兒,晉軍卻已經勢不可擋地殺上來了。
白馬塘這一戰,謝玄大敗前秦的騎兵精銳,當場斬殺了都顏。這秦軍一路南侵,就沒碰到過什麽像樣兒的抵抗,現在一瞧,忽然有點兒害怕了,原來東晉還有這麽厲害的軍隊啊……
其實,北府兵所以能這麽無畏,也是因為,的確再沒有退路了。謝玄知道,叔叔雖然什麽都不說,但心裏可是急得不行。整個朝廷都在眼巴巴地看著他呢。
這裏,我們也恰好可以看到謝家人的這種特質:
也許這件事兒,我並不喜歡幹,但我一旦選擇了幹,那就一定會把它幹好,無論多艱難,就算拚上性命,我也要頂住。謝安不願當官兒,但一旦當了官,他就把這個官兒當得磊磊落落,無愧天下;謝道韞不喜歡王凝之,但一旦認了給王家當媳婦,那就當得又得體又大度,一生不墮家風;我們謝玄呢,其實他骨子裏,也不想當個勇武的將軍,他更喜歡做個風流名士。但既然做了這將軍,又擔起了這麽大的責任,那就要對得起這個將軍的名號,寧戰死殺場,也不能退縮!所以,謝氏家族一直到了南朝,都一直被人們欽服地稱為“德門”。不可否認,這也是得益於謝安從小對他們的熏陶啊。
勇奪淮南
白馬塘這回首戰告捷,真是意義重大。北府兵出戰前,差不多是人人“畏秦”,就算謝玄出征時,他心裏也要掂量。但這一來,打敗了他們最厲害的騎兵,還斬了他們的大將,秦兵哪兒有那麽可怕!北府兵的誌氣一下子就更加高漲了。消息報到建康,謝安雖然不會欣喜若狂,但暗地裏,也該欣慰地笑一下兒吧。
那麽,我們謝玄將軍收複淮南的戰役,就開始打響了。此後,他一路追擊秦軍,四戰四勝,直到把秦軍趕回了淮河北岸。那麽就來看看,這四場精彩的戰鬥:
再勝秦軍:攻克三阿
謝玄毫不停留,乘勝進軍,直抵三阿。
謝安就是毫不動搖地推舉了謝玄,你們愛怎麽說就怎麽說吧。大家雖然都不反對他,但也不免私下裏議論。看來這人的好名聲,還真不是那麽輕易就能得來的,謝安如此“眾望所歸”,出了這麽一點兒小問題,大家還都不依不饒呢。而十分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時候,一向與謝家為敵的郗超,居然跑出來說話了。他曾經跟謝玄一起在桓溫手下共事,對謝玄還是很了解。也許是他覺得以往對謝安太過份,但謝安並沒有因此記恨他,並沒有回過頭來整他,心裏有些愧得慌了?或者他就是覺得謝玄很有本事?
反正不知出於什麽原因,大家正議論呢,郗超卻忽然說,謝安違眾舉親,這是有識人之明。謝玄肯定會不辜負他叔叔的推舉的,他是個有才幹的人哪。人們一聽,也覺得奇怪,這郗超什麽時候竟來替謝家說話了?不過,郗超的話,雖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仍然有人不以為然。這個不聲不響的謝玄,誰知道他有什麽真本事?郗超一瞧還不行,又說,我跟謝玄當初一起在桓公府的時候,就知道他很懂得用人之道。從別人一點點小事兒上,他就能判斷出這個人最適合做什麽,所以我才知道他是大才呢。郗超這麽有理有據,大家才不說話了。他也由此留下了不以私怨而廢國家大事的好名聲。不過這其中,很可能又是我們謝太傅的為人起到了作用噢。
於是,經過這一番周折,謝安終於任命謝玄當上了兗州刺史,並征拜他為建武將軍,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而從此後,我們謝玄將軍一直作為叔叔最得力的助手,一生戎馬,轉戰江淮之間,“每有征事,輒請為軍鋒”,為國家守衛京師。直到謝安去世的前一年,他也沒有打過一次敗仗。於是,人們後來都這樣稱讚,當年謝相這個“舉賢不避親”,真是做得對呀……
無比及時的“王牌軍”
謝玄領下兗州刺史,謝安和司馬曜也對下遊的軍事部署進行了重新劃分,實際上,隨著謝玄回到下遊,東晉就開始進入了真正的戰備狀態。來瞧下遊現在的格局,謝安以司徒,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總攝下遊;王蘊以徐州刺史,督江南晉陵諸軍事(江南哪兒有什麽軍事,這王蘊正一心想要躲開那些出風頭兒的事來“避嫌”呢,倒正好樂得自在);謝玄以兗州刺史,鎮廣陵,監江北諸軍事(這時,謝玄資曆還不行啊,所以還隻能是個“監”)。那麽實際上,“建康的生死存亡”這副天大的擔子,就全都落到謝安和謝玄肩上來了。
謝安真是捏著一把汗哪,謝玄這孩子,雖然是他最看好的,但是謝玄真的能扛住嗎?但能夠做到現在這樣,已經是費盡了苦心,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那麽還是那句話,扛不住也得扛。寧死在疆場上,也不能關鍵時刻掉鏈子。於是,謝安叮囑謝玄,到了廣陵,什麽事兒都不要幹,趕緊組建北府兵!謝玄領會了謝安的心思,沒有一句多餘的話,立即動身,趕奔廣陵去了。
不容否認,這支北府兵的組建,也真是一個奇跡啊。謝玄領兗州刺史,是在公元377年的十月,然後他迅速地招募勇猛善戰的將領,撐起這支軍隊。而第二年的四月,北府兵就在謝玄的指揮下,首次出現在了江淮戰場。從開始組建到第一次出戰,謝玄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然後又僅過了8個月,前秦就從東西兩線同時發起了全麵進攻。上遊桓衝被壓製,退守長江,秦軍主力就開始轉移到下遊,局勢一度十分危急,以至於謝安開始在建康布防。這時謝玄率軍再度出戰,先解救彭城,然後十分漂亮地4戰4勝,以5萬北府兵殲滅秦軍14萬人,徹底擊敗了前秦這一輪的強大進攻,前秦主將彭超單身逃回後,畏罪自殺。而這時,距離謝玄到廣陵上任,也才隻有1年半的時間!
我們後人這樣輕鬆地看回去,也不由得感歎,北府兵組建得多麽及時啊。不然,不用等到淝水,就這一回,建康也就差不多了。(關於北府兵的出戰和淮南大戰,後麵還要說到)
穩住了天下的“籌碼”
北府兵的建立,是謝安實現他的戰略的最後一步,而這一步,也幾乎就是決定性的啊。對於東晉,它幾乎有著扭轉乾坤的意義:
第一個,它讓東晉終於實現了真正的“上下相安,荊揚相衡”。現在,桓衝有10萬左右的荊州軍,而謝玄也有10萬左右的北府兵。如果長江是個天平的話,那這兩邊的砝碼就差不多了。就算北方沒事兒,你荊州再想像當年王敦、桓溫那樣沿江而下,直逼建康,可就得先好好掂量一下兒。桓家近二十年來對朝廷的威脅,到這個時候,才是徹底地消除了。
第二個,它讓國家的內部再不互相牽製,大家都把最精銳的力量用來保衛國家。原來桓溫北伐,一邊兒盯著朝廷,一邊兒盯著北方,該進軍的時候猶豫,伐完了也不想好好守;朝廷這邊兒呢?則是表麵上滿口的支持、褒獎,骨子裏卻戰戰兢兢,得不支持就不支持。而現在,桓衝謝安各管一邊兒,還經常會相互援助一把,誰也不再把心思用在你爭我奪上,大家心裏都堂堂正正,這才是淝水之戰得勝最重要的保證。
正像王夫之所評論的:謝安組建的這支北府兵,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都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啊……
強大從何而來?
一:精良的兵源
那麽說到這裏,就不免有個疑問了,北府兵為什麽能這麽快就建立起來?而為什麽戰鬥力又能這麽強呢?
這就得先從“廣陵”這個地方說起了。“廣陵”就是我們現在的揚州市。那時,大家習慣上把廣陵對岸的京口稱為“北府”,所以就把謝玄建立的這支軍隊叫做“北府兵”。廣陵對建康的意義可是非同小可噢。
一方麵,它是建康的東大門,北方的人要想從東路攻破長江天險,占領建康,就必須先牢牢控製廣陵,這樣才能順利渡江。
另一方麵,剛才我們說過,這北方人要進入建康,必經廣陵,那麽就不光是侵略者,連北方的流民百姓,也要走這條路。從東晉一建立開始,北方失去了家園的漢族百姓們,為了躲避殘酷的戰亂和外族人的壓迫,就舉家舉村地艱苦跋涉,向南遷徙,畢竟那裏才是自己的國家呀。而且比起北方來,南方要安定得多。於是,這些老百姓就漸漸聚集到淮河、長江這一帶的地方,朝廷每隔一段時間,就得遷徙一批百姓過江來,進行安置。但即使這樣,流民仍然在大批地湧來,想一下兒都解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於是這些流離失所的百姓,為了生存,就往往在南遷的過程中,結成一個個的集團,這些集團,雖然有大有小,但都有組織,有領導,還有自己的武裝。雖然裝備不怎麽樣,但也不是可以隨便欺負了。而廣陵,就恰恰是這些流民集團最集中的一個地方。
為什麽謝安會對徐兗二州這樣重視,無論如何也要從桓衝手裏要回來?一方麵是廣陵的地理位置無比重要,而另一方麵,就是廣陵這些流民百姓們,恰恰正為北府兵的建立提供了既精良又充足的兵源!
於是,我們的北府兵就由這些飽經磨難的老百姓們組成了。這些人個個都滿懷家仇國恨,一門心思地想打回老家去,而且,經過這麽多年的殘酷曆練,也幾乎人人都練出了一副好身手。你不用特別地訓練,他們自己就知道怎麽去對付敵人。那麽這做統帥的就省心多了,但十分重要的是,你要能把這些人團結起來,穩定住全軍上下的心,讓他們順順當當地聽從你的指揮。從後麵來看,這一點,我們謝玄將軍還是做得很到位啊。
二:從“自謀生路”到正規軍
這個可是十分重要噢,這麽短的時間,為什麽從將領到士兵,都這麽聽謝玄的話?因為他們從這裏麵得到了好處!而這個好處,名義上是國家帶給他們的,但實際看來呢,卻是謝家帶給他們的。所以他們才會這樣支持謝玄啊。
先來瞧瞧士兵們的心思:
極不恰當的比一個,這就跟解放初期,我們政府收編土匪那意思差不多。其實那些當土匪的,哪一個不是窮苦老百姓,誰要不是活不下去,才不會去占山為王。人還都是並不願意去殺人的。當時的流民集團也是一樣,而且比土匪們的處境更艱難。他們靠什麽活下來?打家劫舍可能不至於,但攔路搶劫卻是家常便飯,好多時候,還是這撥兒流民搶那撥兒流民的。其實很多流民首領(這裏有個詞兒,一直把這些人稱為“流民帥”),他們原來都是北方的武將,都還帶著過去的部下,縱容手下搶劫實在稀鬆平常。我們“擊楫誓中流”去北伐的祖逖將軍,到了江南錢不夠用,就曾習慣性地命人去幹了一把,搶了一大堆好東西擺在家裏。官員們瞧見,誰也沒說啥。因為他們都了解,對於祖逖這樣流民帥出身的將領,幹這樣的事兒是十分平常的,他們過江前,就得靠這個活著呀。
其實誰願意過這樣兒的日子?天天朝不保夕,不是搶別人就是被別人搶?對這些流民百姓來說,能被國家收編為正規軍,那正是巴不得呢。首先解決了吃飯問題吧,穿衣問題當然也不用發愁啦,而且還冬天有冬天的,夏天有夏天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再不用幹殺人行搶的營生了,以前我差不多是“土匪”,可現在我就是國家軍人了,以前打仗是為了搶劫,現在打仗是為了國家,誰不願意過上這樣堂堂正正的日子呢。所以,北府兵一組建,在士氣上就占了上乘。相對苻堅淝水戰前的“十抽一”,硬逼著百姓去當兵,首先就勝出了一籌。
那麽士兵們沒問題了,這些將領們呢?他們又是什麽心思?
首先一點,從“土匪”變成“正規軍”,也正是這些將領們所盼望的。在這點上,他們跟手下們想得差不多。
而另外,這些將領們更加希望自己能有出頭之日,能通過在北府立功,升個官,建個功名什麽的。而且,他們普遍出身寒門,最好了也是次等士族,他們要出頭,就得靠軍功。謝玄這回招來的這幾員大將: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等等,都是武將出身,門第不高,一直在江淮一帶活動,也可能都帶著一些部下。基本也都屬於“流民帥”性質。
但是,門第不高,也不一定就完全沒有出頭之日,關鍵還得看你的功勞和機遇。當年郗超的爺爺郗鑒就是以“流民帥”身份過江來的,但人家有頭腦,有眼光,先是幫皇上平王敦之亂,後來又在王導丞相艱難時,出來扶了一把,結果王導為了拉住他,就跟郗家結了親。於是就有了王羲之“袒腹東床”,一下子被郗鑒看中,被挑為女婿的佳話。這樣,他幫了王導,實際上也是穩住國家的局麵。結果沒多少年,郗家就從“流民帥”躋身士族行列了。
所以,機會不是沒有,還要看你怎麽做。國家現在正要用你,你就頂上了,自然就能立功;而這時候謝安正如日中天,這支軍隊是他在後麵撐腰,跟著謝家幹,也不會有問題。這就比郗鑒那時候好多了,如果各方勢力還像當年那樣打得亂七八糟,你一不小心站錯了隊,白幹不說,丟小命都是稀鬆平常。所以這些將領們心裏也都很踏實,沒什麽亂七八糟的,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取得了一致,把仗打好才是最重要的。這裏又讓我們看到了這個道理:國家政局穩定可有多大的作用啊。
三:一個國家供養的軍隊
我們知道,這個打仗,是在拚什麽呢?一方麵,是勇力;一方麵,是士氣;而更重要的,是裝備,是後勤!雖然關於這些,史書沒有更多的記載,但是,對於北府兵,其裝備的精良可是勿庸置疑的。謝安會用可以調動的一切財力、物力來支持這支軍隊。我們知道的是,他執政的第一年,就調整了稅製,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執政的第四年,開始實行戰時政策,從皇上到百官,薪俸減半,一切以軍國大事為第一。第六年,裁減了繁冗官員700人,那麽這些錢用來幹什麽?毫無疑問,第一件事兒,就是支持北府兵。
實際上,在那個時期,北府兵這10萬人,是用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供養,一切事情,都會先為北府兵讓路。雖然謝安每年也都給桓衝以物力上的支援,但肯定不如他為北府兵提供得更多。所以,即便當時的一些人,甚至都把北府兵看成是謝家的“子弟兵”,淝水之戰後,人們評論,這叫“功在一族”。這也很容易就引起了人們的非議,猜疑謝安會不會擁兵謀反。但在當時,即便會受到壓力,謝安肯定也要這麽做的。
在裝備和後勤這件事兒上,也很難考證前秦方麵的具體情況,隻是,前秦軍如果真有90萬的話,那麽要達到與北府兵同等的武器裝備,是不是困難了些呢?
來總結一下兒,北府兵之強,到底強在哪裏?第一個,兵源精良(戰鬥力強),第二個,上下同心(士氣高漲,指揮順暢),第三個,後勤強大(裝備精,補給足)。這對一支軍隊來說,已經是能夠做到的最好結果了呀。
四:關於劉牢之
關於謝玄手下的這幾位戰將,特別是劉牢之,還是該說一說。
劉牢之他們家是世代為將,他父親劉建就是原來謝家豫州的舊部,可能也是因為這層關係,所以他就被謝玄看中了。劉牢之這個人,是個極好的將才,不過沒啥政治素質,等你給了他權力,他就一下子頭腦發昏,不知道怎麽使了。謝安很早的時候,就評價過劉牢之(不知道這話是不是告誡謝玄的):“劉牢之不能獨任”。果然多年以後,劉牢之來領北府兵,他就暈頭轉向,反了這個反那個,最後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當然這都是好久以後的事兒,跟我們的故事,沒多大關聯。不過謝玄手下這位最厲害的將領,其人大致就是這個樣兒。
他給謝玄當手下,以謝家勢力為靠山,謝玄就是他的底氣。這時他的任務就是給謝玄當好參謀,勤勤肯肯,衝鋒陷陣。這時他心裏沒事兒啊,天下也不亂,沒那麽多可惦記的,所以謝玄在北府的這10年,劉牢之一直幹得很出色,功勞赫赫,是個當之無愧的大將。而謝玄辭職離開北府後,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第三章 襄陽之圍
從現在開始,前秦和東晉的大戰就拉開帷幕了。
實際上,從公元377年北府兵組建,到383年淝水之戰,曆史上前秦和東晉之間爆發的大規模戰役,應該分為兩輪,也就是兩個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經典的,是淮南之戰,其結果是東晉大勝。
第二回合,最經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戰,其結果也是東晉大勝。因為淝水之戰的意義太重大,所以後來,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戰給忘了。但要說起來,同淝水之戰相比,無論是激烈程度,還是危險程度,淮南之戰都要更勝一籌啊。
下麵,我們就來瞧瞧這第一輪的較量:
全線布防
先來看東晉的防禦戰略。既然謝安和桓衝各管一邊兒,那我們也得分開來說。
先看上遊:桓衝在上遊的策略是——“全重江南,輕戍江北”。就是把重點放在江南,對江北的地方比較輕視,不得已時就放棄。其實從他回荊州的時候,就有這個打算了。到了江陵,他就上表提出了這個策略,然後還要把駐地移到江南的上明。他是打算,依靠長江天險,以逸待勞,免得駐軍江北,要打起來,長江在自己身後,結果弄成背水一戰。其實呢,這個做法有些保守,桓衝太在意保存自己的實力了。而且這樣無疑會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的銳氣,還沒打呢,您就先後退了。不過桓衝非要這麽做,謝安啥也沒說。然後竟表示:荊州近來遭了水旱災害,將軍又新移了官府,糧食物資必然缺乏。從現在起,每年朝廷將送三十萬觚米到上明,以供軍需,直到年景好了再停止。桓衝一瞧,除了心裏有點兒愧以外,啥也說不出來了。然後就搬家到上明去了。
再來瞧下遊:相對上遊來說,下遊的布署要積極許多。北府兵的大本營廣陵,本身就在長江北岸,北府兵一直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活動,謝安不讓他們回到江南,因為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他要為建康留住最後一道防線,這就是長江。即便北府兵頂不住了,他最後還能調朝廷及揚州一帶的駐軍,憑著長江,再跟敵人周旋一番。所以,我們就看到,無論是淮南之戰,還是淝水之戰,北府兵都是在向前迎擊敵人,而不是坐等敵人打到眼前來再反擊。淝水之戰幾乎就是在淮河邊發生,這個決戰地點實際是晉軍選擇的。這樣,既使淝水戰敗了,秦軍調整後再進到建康,也還需要好些天。設想,如果淝水真的戰敗了的話,我們一定能夠看到,前秦和東晉在長江邊上,還會有一場決戰發生……
襄陽之圍
如果說每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都會有一個引子的話,那麽這個“襄陽之圍”就是這一回合的導火線。也可以說是這一輪較量的揭幕戰。
襄陽是漢水上的一個郡,屬桓衝荊州的領地,不過,它可是在江北,離長江還有一段距離。是屬於桓衝準備“輕戍”的地方。襄陽的守將是誰呢?就是那位在我們的故事裏,時常會出場一下兒的將軍朱序。他離開兗州後,就一直鎮守襄陽。
桓衝到荊州一年,就退到江南去了。苻堅一看可高興了,你這是要把江北給我呀,好,那我就要。於是公元378年四月,苻堅派自己的兒子征南大將軍苻丕,還有苟萇、慕容暐等帶領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同時又另外調了三路人馬,加起來有10萬多人,準備合圍。實際上前秦派出的總兵力就是17萬。苻丕兵臨城下,把襄陽圍了個嚴嚴實實。
那麽上遊首先遭到了攻擊。而這時桓衝怎麽樣呢?估計他心裏也是艱難得很。本來想好了,江北不成就不要了,但真的就把襄陽給他們了,而且朱序跟他們桓家可是還有舊交啊,是不是不要城,也該把他人救回來?反正他肯定是思想鬥爭了一番,最後咬牙決定,不管了。反正跟謝安跟皇上都說好了,“輕戍江北”嗎。前秦17萬人,他在上明隻有7萬,為救個襄陽,再把整個荊州丟了。於是,桓衝就是沒救。
謝安眼看這樣兒,可又沒有什麽辦法,於是命令謝玄,征發徐兗青三州的流民,充實北府兵,然後起兵,做出要出兵襄陽的樣子。其實他不會讓謝玄離開下遊,下遊秦軍就在淮北,謝玄一走,建康可怎麽辦?但現在也沒別的辦法,隻能寄希望北府兵能引誘一部分前秦軍,這樣桓衝一看前秦兵力弱了,沒準兒就出兵了呢。
這就是北府兵的第一次出戰,在謝玄到兗州上任僅僅半年。難考這時的北府兵到底已經有多少人,謝安也是不得已才調了北府兵,不然也不會臨出征前,還要再補充兵力。
但是北府兵終歸隻是策應,不能真跑到襄陽去,沒辦法,謝安就從朝廷又下了道令,命令鎮守江陵的劉波去救襄陽。雖然這也頂不了什麽用,但是不打就放棄,就會一輸再輸,哪怕打敗了,也要打呀。結果這位劉波,也搭上兵少,害怕秦軍強大,就是不敢進兵。要說,這還得說是我們桓將軍先作了表率。人家劉波還想呢,桓衝那麽多兵,他不去救,反倒讓我去送死,憑什麽呀。可憐的朱序被圍在城裏,周圍近10萬晉軍,結果愣是沒人理。
堅守“夫人城”
現在的襄陽城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而我們朱序將軍,在苻丕的團團包圍下,居然把個襄陽守了快一年。也搭上苻丕聽了苟萇的建議,想省些力氣把他困死在城裏,直到後來有人在苻堅麵前彈賅他久攻不下,苻丕才開始正經進攻。
雖然襄陽還是被攻陷了,但是這一段兒堅守,還是很了不起的。就在這種情勢下,朱序還常常出戰,屢屢殺退秦軍呢。而且不光朱序,就連他的老娘,都親自上陣了。苻丕剛開始圍城時,老太太就極不放心地自己跑來巡視了一番,對朱序說,這個西北角最危險。然後,居然就帶著一百多名婢女和城裏的女子,天天到這兒來築城,後來竟在城牆裏麵又築出了一道二十多丈長的城壘!後來,外麵的城牆果然就被攻破了,士兵們就都轉移到新城來防守。襄陽老百姓們感念這老太太,就把她築的這道城壘稱為“夫人城”……在今天的襄樊市,我們還能看到這段城牆的遺址呢。
不過,不管怎麽堅守,這襄陽也是撐不住的。朱序的精神也被熬得差不多了,結果一懈怠,又加上手下有個叫李伯護的,與敵軍私通,然後就被苻丕抓住機會,攻進了城。
襄陽陷落,朱序也被活捉。不過一到苻堅那兒,他就找機會逃跑了。在路上曾經躲到一個人家裏,沒想到這人卻因他受了連累,被苻堅抓了去。朱序不願意讓人家替自己頂罪,又跑回去自首。苻堅見他這麽重義,十分欣賞,就讓他當了尚書,卻把當初向秦軍出賣情報的那個李伯護給殺掉了。
那麽這個時候,上遊桓衝已經基本上被秦軍壓製住了。但再向前推進就是長江,可就不是輕易能拿下的,於是這時,苻堅的兗州刺史彭超,向他獻上了一計,而從此以後,秦軍的進攻目標,就開始轉向了——下遊。
第四章 最最危急的時刻
直下建康
前秦的兗州刺史彭超,看到這個局勢,就向苻堅獻了一計,他是怎麽打算的呢?其實,彭超在兗州,離東晉下遊防線最近,他想啊,桓衝那邊兒已經自顧不暇啦,而且,近在眼前的這個彭城,防守又十分薄弱,這可是進攻下遊的最好時機了。於是,他就向苻堅上奏說,現在東晉守彭城的戴逯隻有幾千士兵,臣願領精兵5萬,先攻取彭城,您再派猛將一並進攻淮南各城,這樣正好和征南大將軍苻丕那邊兒形成“棋劫”之勢,東西並進,就能直下建康!
苻堅一聽,的確是個好計策。這時前秦在淮河北,建康在長江南。如果彭超的計策成功,前秦一舉拿下了淮河以南各郡,然後再進軍攻破廣陵,那建康這個長江天險,可就是兩邊兒共有了。隻等江邊決戰,一舉消滅東晉了。苻堅主意拿定,立刻調兵遣將:先任命彭超為都督,全權負責東線征討諸軍事,領5萬大軍,進攻彭城;再命令後將軍俱難、右禁將軍毛盛、洛州刺史邵保帶領步兵騎兵共7萬,進攻淮陰和盱眙。
於是,公元379年的秦晉淮南之戰就爆發了。來說說這三個軍事重鎮:彭城在淮河北,離前秦的勢力最近,現在對東晉來說,是有點兒想保也保不住的意思;淮陰和盱眙,都在淮河的南岸,如果丟了這兩座城,那江淮的局麵就會很難控製。從盱眙再向南,不遠是三阿,而三阿再向南不遠,可就是我們的廣陵了。所以這次淮南之戰,對哪一邊兒,意義都是十分重大的。前秦勝了,大軍那就能直抵長江,兵臨建康城下。東晉勝了,就能把防線一直提到淮河,讓首都遠離危險。
智解彭城
我們先來瞧戰況的發展:
彭超率5萬大軍,先把淮河以北的彭城給包圍了。東晉守將戴逯隻有幾千兵,隻好堅守不出。這時,謝玄率領1萬多北府兵出戰,準備救彭城,軍隊駐紮在淮河南岸的泗口。而這時,謝玄探聽到,這個彭超圍困彭城,但卻把軍械輜重什麽的放在了留城,於是就想了個好辦法。他派遣手下何謙帶兵出發,並且放風說,要進攻留城。彭超一聽可急了,這哪兒行,軍隊沒了輜重,攻城什麽的,就都別幹了,於是趕緊回兵,殺奔留城。彭城之圍就這麽解了。這時守了好久的戴逯可算得救,立刻帶兵奔出城來,和謝玄合兵一處。
謝玄本來是為救彭城來的,不過這時,他可一下兒明白了,秦軍這一回來頭兒不小啊,絕不是就隻為占一個彭城。可自己手裏隻有1萬多人,要是等彭超一會兒明白過來,把自己圍在這地方,那可就糟了。於是謝玄救出戴逯,立即回廣陵調整軍隊,準備迎接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嚴峻挑戰。
要說這故事講出來,還是很簡單,不過實際上,每一件事兒的辦成,都並不那麽容易。雖然謝玄用計救出了戴逯,但這中間,還有過一些周折呢,一位叫田泓的小將,就因此犧牲了性命。那還是在解圍之前,謝玄想派人通知戴逯,援軍已經到了,要千萬挺住,然後一定會把你救出來。但城被圍得嚴嚴實實,實在沒有辦法。這時,田泓就出來請命說,他願潛水遊過河去,密密跟戴逯取得聯絡。謝玄答應了他。但是,這田泓畢竟是個孩子,沒什麽經驗,很快就被秦兵給抓住了。然後彭超就許他一大堆好處,讓他進城去說,南方的軍隊已經被大秦給打敗了,還是早點兒投降明智。田泓想了想,就假裝答應下來。結果一見到城裏的軍隊,他就說:“咱們的軍隊馬上就到了,我一個人來報信,被他們抓住了,你們一定要挺住!”彭超這個氣,就立刻把這孩子殺了。
最最危急的時刻
如果說,前秦和東晉的戰爭中,最危險的時刻是什麽時候?不少朋友都會說,淝水之戰,90萬大軍壓境嗎!但其實並不是這樣。那個時候,這個“90萬”大軍,大部分還沒有到前線,而且這個“前線”,也隻是在淮河邊,從淝水之戰發生地——今天安徽的“壽縣”,到南京,國道公路裏程265公裏,500多裏地啊,還是現在的公路,那時候還不定什麽樣兒呢。其實,東晉最危急的時刻,是出現在這回的淮南之戰中。
我們接著來看戰況的發展:
謝玄回兵淮南,前秦的大軍已經分兩路全麵推進了。說不上勢如破竹,可也差不太多。俱難奪下了重鎮淮陰,然後立刻向南推進。這時,苻堅又從西線把毛當、王顯的2萬人調到下遊,合攻淮南。這樣,前秦進攻下遊的總兵力就達到了14萬。14萬人合兵一處,彭超、俱難很快又拿下了淮南另一個重鎮盱眙。然後,並不停留,繼續向長江逼進。彭超著急實現他“直取建康”的大計啊,很快帶領6萬人包圍了三阿,而三阿,距離廣陵隻有100多裏。這是東晉曆史上出現的最嚴重情況。
再瞧朝廷這邊,從皇上到百官,人人都惶惶地瞧著謝安,看他可怎麽辦。謝安不動聲色,事情已經是這樣,有什麽可想的?兵來將擋,盡自己的最大努力,防吧。於是,謝安下令沿長江嚴密布防,派弟弟征虜將軍謝石帶領水軍,駐紮在塗中,沿江防禦;派右衛將軍毛安之等率領4萬人駐紮在堂邑,一方麵守衛建康,另一方麵還可以接應一下兒謝玄。結果不成想,毛當、毛盛領了2萬騎兵襲擊毛安之,晉軍一下子潰敗了。
其實要說這裏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畏秦”情緒太嚴重了。桓衝搬家到江南,不救朱序,因為“畏秦”;劉波不聽命令,不敢出戰,因為“畏秦”;現在毛安之這個沒正經打就“潰敗”,還是因為“畏秦”。其實秦兵真的那麽可“畏”嗎?一個朱序守襄陽,還能守快一年,多次打敗苻丕呢!
不管因為什麽吧,現在是真到了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謝安也終於打出了最後一張王牌:他指示謝玄,立即北上救三阿,切斷秦軍南下的通路,解除對廣陵的威脅!於是,剛剛組建一年多的北府兵,這一回是真正地登場了。而從此以後,整個淮南的戰局,也發生了奇跡一般的扭轉……
第五章 勇奪淮南
無畏北府兵
謝玄領3萬北府兵,從廣陵北上,直取三阿。當時的北府兵,還沒經過什麽陣仗,也沒啥名氣,誰也不摸謝玄的底。其實不光彭超他們,就是謝安,估計心裏也沒數兒。這軍隊剛建了一年多,謝玄雖然管過七八年軍事,但他畢竟年輕,能經得住這考驗嗎?可這是他手裏最後的一張王牌了,如果謝玄頂不住,那後麵的事……
這頭兒彭超一瞧,哈哈,這個名士出身的小帥哥,這回是要硬碰硬啊,當初自己一不小心中了他的計,根本就沒打,讓他把戴逯救走了,心裏正窩火呢。好啊,那就正好給你點兒顏色看看。於是,謝玄還沒到三阿呢,他就派出了秦軍裏最精銳的騎兵,讓大將都顏率領,當道迎擊。前秦的騎兵厲害啊,當初就是2萬騎兵,把個毛安之嚇得“潰敗”。謝玄兵進白馬塘,一下兒就跟都顏撞了個迎頭。
別看這騎兵能把毛安之嚇跑,但卻沒嚇了我們謝玄將軍啊。一場對決就在白馬塘展開。謝玄帶的這3萬人,無考是什麽兵種,但肯定也是北府兵中的精銳。秦軍這一看,這些晉軍不但個個武器精良,甲胄堅固,而且還人人身手矯健,最可怕的是,這些人哪兒是打仗啊,那簡直就是在拚命!管你什麽騎兵不騎兵,精銳不精銳的,就是天兵,我們也不怕!這可是秦軍進攻東晉以來,從來沒見過的,當時就有點兒蒙。但就這一愣神兒,晉軍卻已經勢不可擋地殺上來了。
白馬塘這一戰,謝玄大敗前秦的騎兵精銳,當場斬殺了都顏。這秦軍一路南侵,就沒碰到過什麽像樣兒的抵抗,現在一瞧,忽然有點兒害怕了,原來東晉還有這麽厲害的軍隊啊……
其實,北府兵所以能這麽無畏,也是因為,的確再沒有退路了。謝玄知道,叔叔雖然什麽都不說,但心裏可是急得不行。整個朝廷都在眼巴巴地看著他呢。
這裏,我們也恰好可以看到謝家人的這種特質:
也許這件事兒,我並不喜歡幹,但我一旦選擇了幹,那就一定會把它幹好,無論多艱難,就算拚上性命,我也要頂住。謝安不願當官兒,但一旦當了官,他就把這個官兒當得磊磊落落,無愧天下;謝道韞不喜歡王凝之,但一旦認了給王家當媳婦,那就當得又得體又大度,一生不墮家風;我們謝玄呢,其實他骨子裏,也不想當個勇武的將軍,他更喜歡做個風流名士。但既然做了這將軍,又擔起了這麽大的責任,那就要對得起這個將軍的名號,寧戰死殺場,也不能退縮!所以,謝氏家族一直到了南朝,都一直被人們欽服地稱為“德門”。不可否認,這也是得益於謝安從小對他們的熏陶啊。
勇奪淮南
白馬塘這回首戰告捷,真是意義重大。北府兵出戰前,差不多是人人“畏秦”,就算謝玄出征時,他心裏也要掂量。但這一來,打敗了他們最厲害的騎兵,還斬了他們的大將,秦兵哪兒有那麽可怕!北府兵的誌氣一下子就更加高漲了。消息報到建康,謝安雖然不會欣喜若狂,但暗地裏,也該欣慰地笑一下兒吧。
那麽,我們謝玄將軍收複淮南的戰役,就開始打響了。此後,他一路追擊秦軍,四戰四勝,直到把秦軍趕回了淮河北岸。那麽就來看看,這四場精彩的戰鬥:
再勝秦軍:攻克三阿
謝玄毫不停留,乘勝進軍,直抵三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