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書將這一式“三環套月”的諸般變化都使全了,才呼出一口氣,走回瑤光身邊,靜待對方點評。


    瑤光抬頭望向張三豐,笑吟吟地說:“師父,青書這一式劍法如何?”


    張三豐笑著捋胡子,“青書年幼,習劍不久,能練到如此,殊為不易。”


    宋青書得到誇獎,心中很是開心,登時笑開了花。


    張三豐轉頭看向瑤光,道:“劍法精妙,變幻莫測,這也是你創的劍法吧?名字叫做什麽?演給我看。”


    瑤光有心分辨這並非自己所創劍法,但她卻無法拿出證據,更無法說自己曾在何處於何時自何人處習得三才劍法,遲疑片刻後,隻得道:“……這一套劍法是‘三才劍法’,方才青書所用是其中第一式‘三環套月’。既然師父開了口,我便將全套劍法演一次。”


    瑤光持劍走到院中,拔劍出鞘,信手舞來。


    瑤光所習諸般劍法之中,要說高妙,三才劍法未必能稱第一,但若說她最熟極如流、浸淫透徹卻必數三才劍法第一。昔年山石道人呂純陽創三才劍法,合道家真意於其中,這一套劍法最初本不為江湖武鬥爭強,而是為了讓弟子感悟道意所創。


    瑤光多年修道,此刻將這一套劍法舞開,初觀時隻覺飄渺逍遙、浩然若仙,細看時才覺一招一式已化繁就簡,但一招出而藏諸般變化,一式變而留力不發,因其“藏鋒未盡”故而更難應對,其精深奧妙之處遠非先前宋青書用時可相媲美。


    宋青書看得如癡如醉,隻覺小師叔果真如劍仙一般。


    張三豐笑意點點。


    宋遠橋與俞岱岩對視一眼,皆看到了一種熟悉的神色在對方眼中流轉。


    待瑤光這套劍法使完,俞岱岩不禁歎道:“好在這是我們小師妹……”


    “是啊……”


    宋遠橋不禁歎了口氣,心道自己還有什麽可不放心。青書若能學會這套劍法,行走江湖也不是難題了。


    “倒也難怪,小師妹不肯在掌指拳法上多下工夫……”


    已有這般劍術,又何須分心在其他武功上?


    俞岱岩又看了片刻,歎道:“……若分心學旁的,小師妹也未必能有如此劍術。這一套劍法定能流傳後世。”


    宋遠橋感慨片刻,忽道:“或許師父的‘神門劍’能創成了。”


    俞岱岩一驚,也是麵露驚喜之色。


    張三豐七八年前便有意創一劍法,每招都旨在刺對手“神門穴”。這“神門穴”在手掌後銳骨之端,中劍之後,手掌再也使不出半點力道,自然便得罷手。這一套劍法無疑體現了張三豐心存仁厚的理念。多年來張三豐數次與弟子們推想,雖成六劍,再往後卻總有艱險之處難以想明白。


    武當弟子之中,以俞蓮舟武功最高,諸人雖都習劍,但專精劍術者唯有四人,如今加上瑤光便是五人。早年瑤光不曾參與討論,諸人也不知她劍上已有如此造詣,此刻一見,便自然而然想到此事。


    事實上,宋遠橋所料不差。


    張三豐見到瑤光這一套劍法後極是盛讚,叮囑她有空時傳授弟子們,而後便拉著她說起了神門劍的要領,瑤光思索片刻,提劍斜挑而上,手腕翻了個小圈,劍尖隨之顫動連點幾下。


    這幾次點刺可虛可實,而手腕翻轉那一圈此刻看來似是多餘,當真與人拆招時便是已避開了對方劍鋒,端的精妙絕妙。


    倘若對麵有人,這一下定是已刺中了神門穴。


    張三豐老懷大悅,鼓掌大笑道:“好!好!好!”


    他連讚三聲好,卻不僅僅是為了瑤光能想出一招,更是為武當一派延續而欣慰。


    宋青書還不能識得其中奧妙,但看到太師父這麽誇讚,便跟著大聲歡呼起來。


    瑤光也不謙虛什麽,笑著接受了這般表揚,衝著外頭揚眉一笑,揚聲道:“大師兄、三師兄來了。”


    張三豐也是笑著對兩人點頭。


    師徒幾人相聚,又說了好一陣子的話,瑤光領著宋青書先行離開,到了門外卻恰好遇上了殷梨亭和方才趕回武當山的莫聲穀,瑤光還未開口,殷梨亭猛然紅著臉跑了,留下莫聲穀與瑤光對視,最後兩人都放聲大笑起來。


    莫聲穀本就少年老成,自十七八歲便開始蓄須,現在雖才弱冠,較殷梨亭還小上五歲,但身材魁梧,滿臉濃髯,乍一看去竟似比殷梨亭年長。他幼年沉默寡言,雖也關心小師妹,卻不知該如何說,往往是做多於說,隨著年齡見長,也漸漸能言善辯起來。


    莫聲穀此番下山曆練也有大半年,途中接到俞蓮舟飛鴿傳書,說俞岱岩和小師妹在外似是遇上了麻煩,讓他若是途中方便就立刻趕去。當時莫聲穀離得有些遠,他先是連夜策馬趕去,打探到確有武當派兩人來過,又走了,這才趕回門派,今日才拴好馬就匆匆趕來,半途上遇到的殷梨亭,還沒說上幾句話呢。


    瑤光打量莫聲穀片刻,笑道:“七師兄這一次下山時間可有點久了,越發健壯了。”


    莫聲穀咧嘴一笑,拍拍瑤光肩膀,粗聲大氣道:“小師妹,我給你帶了采芝齋的粽子糖和糕,你吃著看,若是好,下次再給你買。”


    他說著便從懷中拿出一個整整齊齊包得極好的方盒。


    瑤光伸手接過猶帶著體溫的盒子,當場拆開,拈出一顆粽子糖含到嘴裏,過了會兒,眯著眼睛點了點頭。


    “嗯!甜食還是江南一片做的好啊。”


    莫聲穀摸了摸後腦,扭過頭,嘴角卻上翹的厲害。


    “小師妹喜歡便好。我去給師父問安,稍後來找師妹。”


    瑤光眼尖地看到莫聲穀耳後有些發紅,心中不免猜測她這位七師兄便是因為容易臉紅才蓄了一大把胡須吧?


    她也不揭破,笑吟吟地點頭。


    莫聲穀說完快步離開,瑤光笑著揮手,順手拈起一顆糖遞到了宋青書嘴邊。


    宋青書張嘴咬住,含了會兒,苦著臉說:“好甜……”


    “哎?青書不喜歡吃甜的嗎?是我疏忽了,那就吐出來吧。”


    “不要,小師叔給的糖我一定要吃掉。”


    宋青書被糖甜的有點牙疼,還是堅強地一口吞了下去。


    瑤光哭笑不得,“不過一顆糖,不喜歡就不要勉強了,你這孩子……走吧,陪我去見見二師兄、四師兄,我這趟回來要是不一一報個平安,師兄們肯定不放心。”


    宋青書咽了幾口口水,才算是把口中那股甜味壓下去,聽到這句話,果斷出賣了自家父親。


    “爹可擔心小師叔了,每日都要念叨幾次,要不是張四叔一口咬定小師叔定不會有事,爹都要央俞二叔去接應小師叔你們了。”


    瑤光聞言一笑,道:“還是四師兄最懂我。”


    宋青書眼珠一轉,補上一句,“張四叔說的輕鬆,其實接到俞三叔第一封飛信的那晚踱步來去走了大半夜,第二天要下山還是被太師父勸住的。”


    瑤光頓時扶額。


    她實在是低估了幾位師兄擔心自己的程度。


    也沒辦法,誰讓她自己眼下才“十二歲”呢?若是“二十二歲”,或許師兄們就不會這樣了吧。


    瑤光摸了摸宋青書的頭,讚道:“青書心思細膩,觀察細致,甚好。隻是以後少熬夜,對身體不好。”


    宋青書“哦”了一聲,全不承認自己當時也是因為擔心才睡不著覺,這才發現張鬆溪踱來踱去踱了大半夜……


    之後瑤光一一拜訪自己師兄,果然又被好一頓叮囑,等她終於得了空,想起可以去找殷梨亭聊聊紀曉芙的時候,殷梨亭一見到她拔腿就跑,留下瑤光無語地回頭看向宋青書。


    “……青書,這方麵,你可不能學你六師叔。”


    宋青書點頭。


    瑤光歎了口氣,道:“隻盼六嫂嫁來之後,六師兄會好些吧。”


    話雖如此,可她想到紀曉芙那種和殷梨亭不相上下的羞澀性情,頓時沉默了。


    “小師叔,六嬸是什麽樣的人?”


    “嗯……你未來六嬸秀麗嫻淑,善良溫婉,又機敏堅韌,是個很好的姑娘。”


    “那真是太好了,什麽時候六嬸才會嫁過來啊?”


    “這……就要問你六叔了。”


    瑤光的意思是婚期隻能是男方擬定了去通知女方,所以才說隻能問殷梨亭,實際上也就是等著殷梨亭請期之後告訴大家,卻沒想到宋青書十分實誠地直接跑去問殷梨亭,弄得之後殷梨亭一見了拔腿就走的人又多了一個。


    五月中旬,漢陽紀英忽而來訪,態度十分熱情,格外厚待瑤光,送了她許多女子用度之物,譬如首飾釵環、綾羅綢緞,之後拉著張三豐聊了許久,大意便是能不能早些讓殷梨亭與他女兒完婚。張三豐原隻擔心若太倉促會惹得對方不高興,現下得了這句話,他叫來殷梨亭商議片刻,幾人拿出黃曆翻了翻,於九月找了個上佳的好日子。紀英心滿意足地下山,說自己隻等著殷梨亭來下聘了,殷梨亭又是羞紅了臉,卻還沒跑,而是用力點頭。


    六月上旬,張三豐帶著殷梨亭前去下聘。


    七月上旬,紀曉芙被叫回了紀家待嫁。


    九月上旬,紀家敲鑼打鼓地送出了新娘子,迎親的車馬一路到了武當山,武當山上也是張燈結彩,處處喜慶,那些並非道士隻是平日做道士打扮的弟子通通都換了豔色衣衫以示慶祝之意。


    殷梨亭與紀曉芙終成夫妻,武當峨嵋遂成姻親。


    作者有話要說:蘇州采芝齋的名字借我用一下……反正那邊的傳統糕點吧,粽子糖我吃著蠻喜歡的,但是一個室友說吃著太不適應了……


    。


    紀英接到了女兒家書,說武當派的人實在太可靠了巴拉巴拉,太厲害了巴拉巴拉,就連小師妹都這麽牛巴拉巴拉,紀英遂熱情地將女兒趕快嫁了過去。


    ☆、第57章 翠山夫婦


    冬去春來,花落花開,忽忽幾年過去,武當山上又熱鬧了幾分。


    殷梨亭與紀曉芙婚後恩愛甚篤,一年後添了個女兒,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取名作“朱墨”,小名“珠兒”。


    彼時山中一片熱鬧,宋青書拍這手說自己總算也有個師妹,不是門中最小了。


    瑤光自那一次下山後也未再下山,而當日之事已成她與紀曉芙之間的秘密,江湖之中自不見傳聞,許多人仍不知曉武當門下除卻武當七俠尚有一位弟子拜在張三豐門下。而隨著瑤光年歲漸長,有時派內之事宋遠橋不及安排,弟子便來請示她,如此一來二去,門派之中的事宜也就漸漸分作兩撥,凡大事由宋遠橋決斷,一些細碎事務全都是瑤光拿主意了。


    也因如此,宋遠橋逐漸從門派事務脫開手來,一年裏有那麽幾個月在江湖行走。武當七俠情同兄弟,這些年來便是張翠山不在,他們也素來隻報“武當七俠”的名號,因宋遠橋、俞蓮舟武功大進,又做下許多俠義之事,在江湖中的威名已不下於少林派幾位大德高僧,一些老魔小醜聽到武當七俠的名號便聞風而逃。


    如今是二月初三,武當山上的積雪已漸漸融化,露出枝頭一點嫩綠新芽。


    宋青書拿著一柄桃木劍在雪峰上一招一式地比劃著,雖無人監督,絲毫不敢怠慢。


    如今他學劍三年,手中的劍也是瑤光第三次給他削成了,那一套三才劍法他隻學到第七招,在第八招上生生卡了半年硬是不得進步,每每練到那一招便生生頓住,叫一旁觀看的幾位師叔都有些不忍。


    宋遠橋曾問瑤光,這一招是否有何訣竅在?


    瑤光答:書讀千遍,其義自現,劍也同理。


    宋青書將這一番對答牢牢記在心裏,日日習練絲毫不輟,背書抄寫之時也格外用心,打定主意等小師叔出關後定要給她一個驚喜。


    無錯,此刻瑤光不在一旁監督宋青書的原因是她正在閉關之中。


    自張三豐九十五歲壽誕起,每年都閉關九個月。


    張三豐曾道,武當派的武功主要得自一部《九陽真經》,可歎自己當年蒙覺遠祖師傳授真經之時,年紀太小,又全然不會武功,覺遠祖師也非有意傳授,因之本門武功總是尚有缺陷。他想自己於《九陽真經》所知不全,難道自己便創製不出?因此每年閉關苦思,便是想自開一派武學。


    以張三豐一代宗師的身份,實無需任何功績再來錦上添花,他有這般雄心壯誌,一可說是為了武當留一門根基絕學,二可說是全昔日一個遺憾。


    張三豐會起這個念頭,自也不是一日兩日便有,打從他立派以來,心內便時時思及此處而有所不安,因青年之時所學尚不足以自創一門前所未有的武學,便隻能擱置,等他年歲漸長,武當派已有了氣候,他所收七位佳徒皆是人傑,定能將武當發揚光大,這般念頭也便再次浮起,再等到他於八十五歲上收得關門弟子雪竹入門,眼見自己小弟子創絕頂輕功身法,又習得精妙劍訣,心中包袱一去,豪氣頓生,暗想自己幼徒尚能成前人所不能,自己又如何不能?因此方有每年閉關一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虛劍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子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子書並收藏太虛劍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