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午夜,卜算者對楊說:“鬼使一會兒會來攝你,不過我已畫道符,今晚應該沒事,但以後他們還會來。想要逃過此劫你需按我說的做。你明天身著便衣,用三十張黃紙作冥錢,再多帶些酒食,從定罪門出城,到郊外桑林去,那兒有間小屋,你需等待一個身穿黑衣、露右臂者,那便是鬼使。假如你能留他吃飯,就有逃脫此劫的可能。吃飯時,你問他需要什麽,並多道感謝之詞。我的辦法就是這些了。”


    楊瑒很高興,按卜算者說的去做了。


    他帶了兩個仆人在洛陽定罪門外的桑林中焦急地等待,直至日頭將下山仍沒發現有黑衣人過來,於是心中不安起來。


    暮色在桑林中升起,楊瑒心如火焚:黑衣人到底還會不會來?


    正在他焦慮時,仆人稟報,確有一黑衣人現身桑林,朝這邊走來。楊瑒大喜,叫仆人把黑衣人迎入小屋,設宴款待。


    黑衣鬼使說:“你昨晚去哪兒了?我曾懷疑你藏在東院,但東院有道符監護,我不敢冒犯。現在,幽冥地府還是要斷你陽壽,你說這事怎麽辦?”


    楊瑒一再拜求,燒紙為錢,贈與鬼使。


    鬼使笑道:“如此說來,也不是沒有辦法。明天,我還會跟同事來攝你,你在這裏設宴,招待大家一頓,後麵的事就不用管了。”


    第二天,楊瑒依舊在桑林中設宴,滿是山珍海味。天黑後,那鬼使又帶來了幾十個同事。夜宴過半,鬼使對楊瑒說:“楊長官勿慮,您的事,我們定會放在心上!”


    諸鬼使一陣商量,最後出了這樣一個計策:“您知道您家對麵的鄰居是誰吧?”


    楊瑒說:“一個叫楊錫的人。”


    鬼使的原話是:“君對坊楊錫,亦有才幹,今揩‘王’作‘金’以取彼。君至五更鼓聲動,宜於錫門相候。若聞哭聲,君則免矣。”也就是說,鬼使準備改一下生死簿,把楊瑒“瑒”字左邊的“王”字旁,改成“金”字旁……


    楊瑒說:“楊瑒改楊錫?”


    鬼使道:“莫說出來啊!您隻管明晨五更天在楊錫門前等候,假如聽到他家傳出哭聲,您就平安無事了。”


    後來的事如鬼使所言,一切按部就班地發生著。當楊瑒聽到楊錫家傳出哭聲後,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看來,幽冥地府也有接受賄賂之說,得到當事人的好處後,鬼使便暗動手腳,把生死簿上的名字悄悄改動,偏旁部首一換,死亡便降臨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樣的辦法倒是聞所未聞,隻是那楊錫太可憐,糊裏糊塗地成了替死鬼。


    楊瑒通過賄賂鬼使逃過一劫。


    不過,在史上,楊瑒是一位以清正剛直著稱的盛唐名臣。


    此人原籍陝西華陰,在武則天之後的中宗、睿宗和玄宗時代為官,不畏權貴,敢於直言,以提倡古禮著稱,受到玄宗的賞識,其仕途線路為:陝西麟遊縣令、河南洛陽縣令、侍禦史、禦史中丞、戶部侍郎、華州刺史、國子祭酒、散騎常侍,六十八歲而終。


    關於鬼使索要錢財的事還有一例記載。


    主人公是長安武功人郜澄,赴洛陽參加考試途中,在槐樹下遇一老婦人,老婦人為他看過手相後,稱其十日內必死,欲躲過此劫,需多做善事,比如向監獄裏的犯人施舍酒食,這樣也許有可能逃過劫難。


    郜澄在附近的縣城買了些酒食,去獄中進行施舍,隨後返回樹下,老婦人又令其迅速回家隱居,不要去參加考試了。為了安全起見,郜澄返回武功縣。到家後,郜澄認為沒什麽災病,就放鬆了警惕,再次出門閑逛。


    剛一出門,就看到很多人拜倒路邊,他們自稱是附近神山縣的百姓,得知郜澄被任命為該縣縣令,所以前來迎候。郜澄很奇怪,自己並沒到洛陽參加考試,如何被授予官職?而神山縣又在哪裏?


    遲疑間,有人騎馬來接,並帶來綠色官服,請郜澄穿上,後者穿上官服,乘馬隨之而去。走了十裏後,又有人迎拜郜澄,說自己是慈州博士,告訴郜澄從神山縣令升為慈州長史了,隨後把自己的馬讓給郜澄,而自己騎驢。又走了二十裏後,終於出現轉折點,一個自稱慈州博士的人狠狠奪了郜澄的馬,微笑地看著他。


    郜澄一臉迷茫。


    自稱慈州博士的人大笑:“你現在已是新死鬼啦!幽冥地府捉你,你還真以為自己升官了?”


    正如我們猜測的那樣,所有的一切都是鬼使設計的圈套。


    鬼使把郜澄帶過奈河橋,來到地府。郜澄大呼冤枉,奔走到一個叫“中丞理冤屈院”的地方訴冤。中丞叫手下去查生死簿,手下站在中丞身後,向郜澄示意索要錢財,“舉一手,求五百千”。郜澄“遙許之”,用眼神答應了他。


    那鬼查完生死簿,對中丞說:“此人被抓錯了!陽壽還未到期啊。”


    中丞點點頭,叫那鬼帶郜澄去“通判府”,進行放人的最後一道程序。辦完手續,那鬼帶郜澄出來,被把門的鬼差攔住,再次勒索。那鬼怒道:“郜澄是中丞的親屬,你等小鬼安敢索要錢物?”


    故事中的郜澄中了真正的“鬼計”。還好,“鬼計”來自素不相識者。不過,身邊已做新死鬼的朋友害自己的事也不是沒有,太原人董觀就遇到過。


    董觀擅長陰陽占卜之術,在憲宗元和年間跟朋友僧人靈習一起到南方旅行。


    這次漫遊時間很長,靈習在路上去世了,董觀一個人返還山西。敬宗寶曆年間,董觀再次出遊,來到晉地泥陽龍興寺。這座寺院在唐時非常宏偉,藏經千卷,深深吸引了董觀,於是董觀駐於寺中。


    寺院東堂下的北屋空著,但上著鎖。董觀想住在這裏。


    寺僧解釋說,此屋百年來一直沒人敢住,因為住的人或病或死,可謂凶室。


    董觀認為自己懂些方術,年富力強,力爭而住。


    過了幾天,並無凶險之事發生。董觀就放下心來。但十多天後的一個晚上,還是出事了。


    董觀剛躺下,就聽到有動靜,十多個有著西域胡人麵孔的家夥帶著樂器、酒食出現在屋子裏,列坐夜宴,旁若無人。連續幾個晚上都是這樣。董觀開始有些擔心,但並沒告知寺僧。


    這一天,董觀讀完經文,天色已暗,疲倦的他早早躺下。還沒睡熟,恍惚中,就感覺有一人站在床前。董觀慢慢睜開眼,覺得此人很麵熟。仔細一看,正是已死去的好友靈習。


    董觀大驚:“你怎麽來了?”


    靈習詭秘一笑:“因為老兄陽壽將盡,我來相候啊。”隨即伸手把董觀拉起來。


    出門時,董觀下意識地一回頭,發現自己的身體還躺在床上。董觀知道魂魄已被鬼所攝,於是歎息:“我家離這兒很遠,如果死在這裏,誰為我下葬?”


    “此言差矣!”靈習說,“有什麽可使你如此憂慮?我聽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精魄在,有精魄在,所以四肢能活動,耳目善視聽。精魄一旦離身,四肢耳目也就不靈了,即被稱為‘死’。既然你的精魄已跟我走了,床上那六尺之軀還有什麽可牽掛的?”


    他們聊著陰陽兩界的事,出城而去了。


    夜裏關卡甚嚴,但兵士似乎看不到他們。出了泥陽,一路向西,不知走了多遠,董觀發現:“其地多草,茸密紅碧,如毳毯狀。行十餘裏,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董觀便問靈習,靈習回答說:“這便是俗世中所說的奈河了。它的源頭便是地府了。”董觀看看那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又見岸上有冠帶袴襦凡數百……”董觀打了個寒戰,似乎聞到腥氣,低頭細視其水,顏色鮮紅。驚恐間,他看到岸邊堆著很多衣服。靈習介紹說,那都是死者的衣服。


    董觀望見奈河西,草樹間有二城樓,相距一裏多地,屋舍相連。


    靈習說:“我們一起去那兒,你托生到南城徐家,為次子;我托生到北城侯家,為長子。十年後,我們當相見。”


    董觀說:“我聽說人死後,為冥官所捕,查看該人檔案,追其一生之罪,假如沒有大過,才可再次托生人間。我現在剛死,就能托生?”


    靈習說:“不是那樣。陰陽無異,如果你什麽都沒做,什麽都沒說,鎖鏈會來到自己身上嗎?假如事情不辦妥了,我會帶你來這裏嗎?一個道理,還是相信我吧!”說罷,靈習牽起董觀的手,欲一起渡河。


    剛要下水,水麵突然分開一丈多寬,董觀就感到手被人抓住,一回頭,是個獅身人頭的家夥,麵無表情地說:“你要去哪兒?”


    董觀說:“南城。”


    那家夥說:“我叫你在龍興寺閱讀經文,你怎麽來這裏了?快回去,此地不可久留。”說著拉起董觀往回走。這時,董觀回頭發現靈習已不見。


    董觀終於脫離了險境。


    此後,他苦讀經文,寒暑無怠。後至武宗會昌年間,滅佛行動開始,天下佛寺多被拆毀,董觀也失去了修行場所,於是他輾轉去了長安,為王公貴族占卜過活,生意倒還不錯,最後被推薦做了山東沂州臨沂縣縣尉。


    故事中的靈習顯然想害董觀。這一點令人戰栗。或者說,他太過於想念自己的故友了。但對生者來說,這種想念是殘酷的。《宣室誌》中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隻不過不是出於思念。


    西河郡平遙縣有鄉中小吏張汶,在一天晚上聽到有人敲門,開門後發現門外是自己的哥哥。


    張汶很害怕,因為自己的哥哥早已故去。哥哥說死後常思念親友,如今幽冥地府裏的官員讓他回來省親。另外,還提到一點——冥官要召見張汶。


    張汶說:“冥官召見我?那我不就死了嗎?”


    哥哥笑而不語,抓其袍,把張汶拉出家門。


    張汶在哥哥的帶領下,走了十多裏地,前路已黑,隻有車馬奔馳與人哭喊之聲,仔細一聽,哭者正是自己的妻子與兄弟。


    張汶自語道:“我聽說人要是死了,可看到自己先前死去的親友,我現在呼喊一聲,看看是不是這樣。”


    張汶有個表弟叫武季倫,已死數年,於是張汶在幽暗中大喊:“武季倫何在?”


    話音未落,黑暗中就伸過一個腦袋:“我在這兒呢,表哥。”


    張汶一哆嗦。這時候,聽到黑暗中有人高喊:“平遙縣吏張汶何在?”


    他慌忙答應。再看不遠處,有二人一坐一立,坐者前有桌案,上放生死簿,問張汶一生中有幾次大過。


    張汶未答。那人叫立者查找張汶在幽冥的底檔,立者說:“張汶沒死,當遣回。”


    坐者怒道:“既然沒死,為什麽招來?”


    立者道:“張汶之兄在幽冥已久,為我們做事,因嫌勞累,曾上奏要以其弟代替自己的差事,但我們沒答應,他於是私自把弟弟帶入幽冥。”


    坐者怒斥其兄擅自行動,不遵法令,叫手下將其打入監獄,而將張汶送歸。


    上麵的故事中,主人公因不同原因被誘至幽冥,與他們相比,下麵這位就更倒黴了。


    河南浚儀縣有士人姓王,其妻下葬,女婿裴郎參加,但後來竟然失蹤了。裴家認為兒子為王家謀害,一紙訴狀告到縣衙。王氏呼冤,縣令明察,發現其確無殺人動機,於是動員大家思索裴郎到底有可能去哪兒,他最後一次出現又是在什麽場合。直到這個時候,王家才懷疑裴郎有可能被埋在了棺材裏,因為他在送葬那天喝多了。


    挖出棺材後,果見氣息奄奄的裴郎。經過幾日精心照料,他才漸漸恢複了神誌。


    原來,在其嶽母下葬那天,裴郎貪杯喝醉了,後來就失去知覺。


    酒醒後,感覺憋悶得慌,睜眼一看,發現自己和死人一起躺在棺材裏。當時,他害怕極了,定睛再看,感覺有很多人從眼前走過,他們身形縹緲,身後鬆柏成蔭。


    這一切是幻象嗎?他不禁自問。


    那些人都是王家先死之人,老少都有。看到他後,一個人說:“為什麽不殺了此生人?”


    這時幸虧裴郎的嶽母大人站出來道:“我女兒還小,要依仗著他生活,為什麽要殺掉他?”在嶽母的百般爭求下,他才活得一命。


    接著,他們擺下宴席,又吃又喝又跳舞。過了一會兒,聽到一個聲音說:“請裴郎來參加。”


    裴郎心中一緊:“難道我也是新死鬼了嗎?”女婢們臂挽著臂,圍著他踏歌而舞:“柏堂新成樂未央,回來回去繞裴郎。”其中一名女婢,說自己叫穠華。她的模樣十分美麗,但卻用蠟燭燒他的鼻子,這是在叫他起身與他們一起舞蹈的意思嗎?裴郎疼痛難忍,她卻哈哈大笑。無奈之下,他隻好起身相拜,於是,那個叫穠華的女子就拉著他加入她們的舞蹈。


    那是令人恐怖的舞蹈,我們無法想象裴郎竟然在跟一群死鬼跳舞。


    跳餓了,他問她們有什麽可以充饑,一鬼於瓶中摸出些食物,他實在饑餓難忍,便吃了一口,冰涼如水。就這樣,他在棺材裏待了好幾天,直到現在,陰間的景象依然曆曆在目……


    旅途遇鬼


    唐朝苦旅,荒寒無依,所遇之事,亦多不測。


    卻說唐朝一日,京兆少尹即長安副市長張昶死於東郊別墅,後葬於十裏之外的滻水。張昶死時,其女在身邊;死後,其女立即派人將消息報送給丈夫商順。此時,原籍江蘇丹陽的商順正在長安參加考試。


    商順得到消息,便隨報信仆人前往嶽父的別墅。


    但是,途中因仆人飲酒致醉,剛出長安不久,商順就跟仆人走散了。


    商順初來長安,對周圍地理很陌生,見跟仆人走散,就想回城,等轉天再走,可到城下後,發現城門已閉,沒辦法,隻好獨自前往。


    時值冬日,天已漸昏,雨雪又起。在呼嘯的北風中,商順騎驢而行,很快就迷路了。商順堅信“老驢識途”,又走了十多裏。這時候,天已完全暗下來了,前麵杳無莊園的影子,商順“轉入深草,苦寒甚戰”,心裏的恐懼之感漸濃。


    行了不知多遠,望見前麵有一山澗,澗旁似有燈火,商順內心又重新燃起求生的欲望。


    商順迎著風雪艱難前行,終於來到山澗前,隻見茅屋數間。他下驢叩門,意欲借宿。但是,敲了多下,裏麵都無人應答,正心灰意冷之時,傳出一個聲音:“何人?”


    “我乃遠方行客,迷路於此,天雪甚寒,故欲求宿。”


    “夜暗,雨雪如此,知君是何人?且所居狹陋,不堪止宿。”意思是,天已暗,雨雪交加,誰知道你到底是什麽人?況且居所狹小簡陋,沒法留宿!這話確實有道理,在這樣的風雪夜,誰會給一個陌生人開門呢?萬一是強盜怎麽辦?


    商順沒辦法,隻好問張昶的別墅離這裏還有多遠,又該怎麽走。裏麵的人告訴他,往西南方向走,四五裏即可至。話音剛落,茅屋中昏暗的燈火徹底熄滅了。


    商順隻好繼續前行,往西南走了十多裏地,還是沒發現嶽父的別墅。此時雨雪更大,他周身已凍僵,遠望無邊的黑暗,認為自己此夜必死。想到這兒,商順反而平靜下來,下驢入林,倚樹而坐。


    但商順最後沒死。在一奇異鬼火的引導下,他找到了別墅。


    《廣異記》裏的這個故事的動人之處,不在於主人公最後找到了別墅,而在於所營造的荒寒氛圍。故事中,澗旁茅屋的出現是個關鍵點。本來以為茅屋的出現是靈異事件發生的轉折,可結果卻並不是這樣。盡管如此,這個情節的設置仍有些懸念的意味:茅屋裏的人與商順一問一答,但始終未露麵。


    由於旅途中充滿未知,所以煙樹蒼茫的天地間,盡是詭異之事上演的好地方。


    下麵這則故事同樣發生在旅途中,較之於商順的遭遇,在詭異之外,更多地還帶了點喜劇色彩。


    唐德宗貞元年間,蘇州有進士名叫李赤。史上真有其人,他是個狂熱的詩人,做夢都想出名,每每以李白自比,後來幹脆把名字改為與“白”相對的“赤”。為了出名,他將自己的詩混入李白詩集,以求引起人們的注意。比如這首《姑熟溪》,由於李赤當年做了手腳,直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該詩到底是李白寫的還是李赤寫的:“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擊楫怕鷗驚,垂竿待魚食。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魏風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魏風華並收藏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