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 作者:魏風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胡人破口大罵,還是不滿意。
少女隻好捧盤而歸。隨後,一仙人模樣的長者手捧卷冊,卷冊中含有一珠,該珠直徑三寸左右,閃爍出耀眼的光芒,一下子把大海上空照得透亮。
胡人笑著接受了寶珠,隨後對陸顒說:“老弟,天下至寶,今已得到!”
胡人叫手下熄滅火焰,不再燒煉鼎中的消麵蟲,將它重新收進金盒。奇怪的是,雖在油中被煉了很長時間,但那蟲子依舊活蹦亂跳的。
在陸顒的注視下,胡人將仙人所獻之珠吞下,拎了一個大袋子,說:“陸君,你現在可隨我入海取寶,不用害怕!”
陸顒半信半疑,他拉著胡人腰上的佩帶,隨其潛入大海。
大約因為胡人吞下了寶珠,所以海水自動朝兩邊分開,水族都躲得遠遠的。
他們一路暢遊,來到傳說中的龍宮。龍宮中珍寶無數,胡人一邊往袋子裏裝,一邊對陸顒說:“這裏隨便一件東西都價值連城!”
從大海中上來後,為首的胡人將袋子裏的幾件珍寶贈予陸顒,隨後他帶人搭乘大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陸顒呢,將所得珍寶帶到南越一帶,拍賣後,換得大量黃金,遂由百萬富翁成為億萬富翁。他最後沒返回長安,而是定居南方了。
喜歡吃麵食的陸顒,吃出一條神奇的蟲子,從而改變了人生。也可以說,這是個詭譎的童話。童話中,透露出一條消息:龍宮諸神,最害怕的不是孫悟空和哪吒,而是消麵蟲啊。
最令我們感慨的還是陸顒:他因消麵蟲而身價億萬,創造了史上最傳奇的暴富故事。但是,對他來說,假如沒有那些胡人的講解,斷不知自己肚裏有條消麵蟲,更不知道此蟲的巨大經濟價值。
胡人識寶,亦互相鬥寶,也就是說,看誰的寶物更珍貴。下麵記載於《廣異記》中的這個故事,則因一次鬥寶比賽而發生轉折:“鹹陽嶽寺後,有周武帝冠,其上綴冠珠,大如瑞梅,曆代不以為寶。天後時,有士人過寺,見珠,戲而取之。天大熱,至寺門易衣,以底裹珠,放金剛腳下,因忘收之。翼日,便往揚州收債,途次陳留,宿於旅邸。夜聞胡鬥寶,攝衣從而視之……”
陝西鹹陽嶽寺藏有南北朝時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冠,上麵綴有一顆珠子,人們從不認為它有多珍貴。武則天時的一個夏天,有士人去揚州收債,路過該寺,看到其珠,戲而取之。當時天氣炎熱,士人脫衣吹涼,順手將珠子裹在褂子裏,放在金剛塑像的腳下,但在第二天走時,卻忘記拿了。
這一天,士人抵達河南陳留地界,宿於客棧。恰巧有幾個胡商也在住在這裏,晚上無事,他們進行了一次鬥寶比賽。按史上記載,唐朝時,身纏萬貫的胡商經常聚在一起鬥寶,比拚財力。畫家閻立本曾畫過《異國鬥寶圖》。鬥寶比賽自然吸引了客棧裏的人,大家都來觀看,當中也有我們的主人公。
胡商之寶,確實令人眼花繚亂,有些寶物看上去很普通,但被胡商視作珍品,甚至成為最後的贏家。不精通珍寶古玩的人自然難以理解。士人看得著迷,無意間,聽到為首的胡商說:“若我手中有北周武帝皇冠上的那顆稀世之珠,看你們誰人能敵!”
士人一驚,想起自己放到鹹陽嶽寺內金剛塑像腳下的褂子和那顆珠子,插了一句:“你們說那是一顆稀世之珠?我見過這顆珠子。”
諸胡商大驚,把臉轉向士人。
為首的胡商道:“很久之前就知道華夏中土有此寶珠,我們一直在尋找,實在是想得到它。”
士人說:“但已被我遺棄。”
諸胡更驚,繼而歎息。
為首的胡商說:“若你還能找到那寶珠,我們會重金購買。”
士人道:“我急著往揚州收債,恐怕難以為你們尋找該珠啊。”
為首的胡商問:“對方欠你多少錢?”
士人答:“五百千錢。”
為首的胡商笑道:“我現在就給你五百千錢,但有勞你回去取珠。請注意,這錢隻是你的來回路費,等你取了珠寶,我們再給你購買它的費用。”
士人見還沒到揚州就把錢拿到手,自然很高興,愉快地接受了胡商的要求。他重返鹹陽嶽寺,跑到金剛塑像前,見自己的褂子還塞在那裏,打開一看,珠子也在。
士人再次返回陳留客棧,將珠子交給胡商。
胡商大喜,大擺宴席,飲樂了十多天,祝賀得到天下奇寶。當然,這時候雙方還沒談價格。宴會結束後,為首的胡商問士人:“你打算賣多少錢?”
士人想了半天,鼓足勇氣,報了一個心目中的天價:“一千貫錢吧!”
為首的胡商笑:“你竟如此羞辱此珠!我們給你五萬貫錢!”隨後,諸胡商集資將該珠買下。
士人大吃一驚:“這顆小珠子真的值這麽多錢?”
為首的胡商說:“當然。不如你跟我們走,看看它的神奇用處。”
士人跟隨胡商啟程,來到海邊,上大船。在船上,胡人架銀鍋,將醍醐即酥酪油倒入裏麵,煮得滾燙沸騰,隨後以金瓶盛珠,將其放置在酥酪油中繼續熬。
同樣是七日後,海上掀起浪起,有二老人及隨從數百人自海中出來,持無數寶物,獻給胡商,要求贖回自己的東西。為首的胡商不肯。幾天後,他們又帶著更貴重的物品來贖,寶物漸漸堆積如山。
胡商依舊不答應。
那些人哀求了一個多月,仍未說動胡商。
後來,有一天,那些人散去,海中湧出兩名龍女,美麗無比,雙雙投入盛有珠子的金瓶,與那珠子合為一體,變成油膏。
士人奇怪,問:“先前從海中來的二老人說要贖東西,贖什麽呢?”
為首的胡商道:“我們的珠子,是天地間之奇寶,要用兩名龍女衛護。那二老人乃是龍王,欲以寶物來贖其女。我的目的是超凡成仙,豈會為世間俗富所動!”說完,他將瓶中油膏塗在腳上,大喊一聲,遂離船升起,於海麵上淩波飛步而去。
船上的其他胡商大不平:“此珠乃我們一起購買,你為何獨享其利?就這樣走了,我們又怎麽歸還故國?”
在海上飛步而行的胡商高聲道:“你等可將瓶中所剩油脂塗在船幫,如此即可順風還家。”
故事的結局是:船上的胡商將所剩不多的油膏塗在船幫上,船就真的快速飛渡起來。至於踏海而行最終消失在茫茫海平線上的胡商去了哪裏,沒人有知道。我們的主人公,那位士人呢?似乎也跟著胡商去了一個遙遠的異國。
從上麵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雖持寶人不知道手裏東西的價值,但胡商往往以實相告,幾乎沒有欺詐行為。相比之下,下麵這名來自新羅的僧人就不那麽地道了。
王順山在陝西藍田,上有悟真寺。貞觀年間,一僧夏夜無眠,遊於附近的藍溪。藍溪潺潺,岸邊花木扶疏,映照當空,景色甚美。走著走著,僧人忽聞有人在誦讀《法華經》。《法華經》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典籍,由東晉十六國時的高僧鳩摩羅什翻譯成漢語後,在唐時與《金剛金》並驅,廣為流傳。其大致要義是:一切弟子都有修行成佛的能力,而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悟真寺僧人聽到有人誦讀《法華經》後,辨其聲細且遠,不知在何處。四周遙望,方圓之內,視野所及,寂然無人,該僧有些害怕,跑回寺院,將此事告訴群僧。
第二天晚上,大家一起來到藍溪,側耳傾聽,又聞誦經聲。再細聽,聲音竟來自地下:在岸邊的一塊岩石旁。眾人互視,無不恐懼。有膽大者,建議連夜掘地,看個究竟,但被阻止。阻止者建議先作記號,明天再挖不遲。
第三天,大家扛著鐵鍬,來到昨夜作記號處。住持也來了。在他的指揮下,眾僧一陣猛挖,掘得一具骷髏。
骷髏年代久遠,其形枯然,唯獨嘴唇部位有肉,顏色鮮潤,一如生人,再細看,裏麵竟還有舌頭,正是它在深夜誦經。眾僧無不驚異,建議將其就地焚毀,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妖異作祟。但是,住持深具慧眼,認為會念誦《法華經》的骷髏是無價之寶,會給該寺帶來巨大的聲名和效益。於是,他命人將其帶回寺內,裝進石盒,安放在千佛殿西堂下。
從那以後,每日入夜之後,總會聽到念誦《法華經》之聲在寺內輕輕回蕩。
這條消息驚動了長安百姓和貴族,每日前來該寺參觀的人眾多,不僅為悟真寺帶來了盛名,還帶來了頗高的經濟收益。一時間,悟真寺的骷髏寶物盡為人知。為了不使寶物出現意外,寺院派了專門的隊伍對其嚴加看管,一般人是近不了前的。
轉眼到了玄宗開元年間。
這一日,悟真寺接待了一名來自新羅的僧人,該僧自稱是來大唐留學的,請求客居寺內。在當時,來自域外的留學僧人很多,往往寄居在長安、洛陽等地周邊的寺院,所以悟真寺住持很痛快地答應了新羅僧人的請求。
新羅僧人住下後,每天向寺內僧眾請教佛法,漸漸地,大家開始信任他,把他當成寺院的一分子了。誰知一年多以後,悟真寺的骷髏寶物突然失竊!
貞觀中,有王順山悟真寺僧,夜如藍溪,忽聞有誦《法華經》者,其聲纖遠。時星月回臨,四望數十裏,闃然無睹,其僧慘然有懼。及至寺,且白其事於群僧。明夕,俱於藍溪聽之,乃聞經聲自地中發,於是以標表其所。明日,窮表下,得一顱骨在積壤中。其骨槁然,獨唇吻與舌鮮而且潤。遂持歸寺,乃以石函置於千佛殿西軒下。自是,每夕常有誦《法華經》聲在石函中。長安士女觀者千數。後新羅僧客於寺,僅歲餘,一日,寺僧盡下山,獨新羅僧在,遂竊石函而去。寺僧跡其往,已歸海東矣。時開元末年也。(《宣室誌》)
當然是那個新羅僧人所為。
實際上,如果進行推斷的話,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有預謀的盜竊事件。新羅僧人入悟真寺,就是衝著寶物來的。他偽裝得太成功了,欺騙了所有人。當這一天,寺內眾僧下山參加一個活動而讓他留守寺院時,他趁機溜入千佛殿西堂下,將裝有骷髏寶物的石盒竊走。
寶物失竊後,悟真寺派人多方追查新羅僧人,朝廷也參與了追捕,但最終一無所獲。後來得知:那僧人在得到寶物後,沒敢在大唐停留,而是一路夜行,渡海歸國了。
雨師、河神、鬼魂
下麵的故事非常蹊蹺,一個人在半醒半夢中被借去行雨,在迷迷糊糊中把事情辦砸,最終招致了災禍。
主人公是河南潁陽的一名裏正。所謂裏正,是比鄉長小一些的村官,不記其姓名,隻知道這一天,他去外鄉拜訪朋友,席間喝多了,吃完飯後,趔趄著上馬,回到本村。
此時已是午後。夏日悶熱,潁陽一帶久旱無雨。裏正在醉意中還家,他伏在馬背上,不知走了多久,來到一破敗的少姨祠(大禹第二任妻子的祠堂)前。此時,他終於堅持不住了,從馬背上翻落下來,昏昏沉沉地睡去。
當裏正慢慢睜開眼時,已是黃昏時分。
他感到有些渴,嘴唇發幹,舉目四望,周圍的景物在暗淡的光線下急劇地變化。
裏正閉上眼,定了一下心神,感覺腦子清楚了一些。他聽到他的馬正在旁邊打著響鼻,那聲音讓他確定自己不是在夢境裏,而是身處這個真實的時刻。他想起身,但試了一下,終於沒能站起來,他身子還有些軟。正在這時,忽然聽到有人敲祠堂的門,聲音甚急。
過了一會兒,裏麵傳出一個低沉的聲音:“誰?”
敲門者:“潁陽久旱,請您派一人在傍晚行雨。”
答:“廟中諸神,今天去嶽廟作客了,至今未回,現在無人。”
敲門者:“祠堂門外有人醉臥,暫時叫他幫下忙,可以嗎?”
答:“他隻是凡間過客,怎能行雨?”
敲門者苦勸,祠堂裏的人最後隻好答應。
裏正看到敲門者飄然行至麵前,雖然自己已清醒多了,但卻無法看清敲門者的麵容。其周身,仿佛罩著一層光霧。
裏正想到破敗祠堂中傳出的低沉的聲音,心裏不免驚悸。
迷迷糊糊中,裏正感到自己已置身於空中,四周雲霧迷蒙,不一會兒,有一怪獸出現在麵前,身如駱駝,頭似貔貅。正在他端詳時,敲門人從身後將他輕輕抱上怪獸,並交給他一個長頸瓶,告誡道:“將此瓶牢牢抱緊,不要使其傾斜,瓶中自有水滴跳出。切記!”
裏正似懂非懂,順手將瓶子抱在懷中,所騎怪獸便飛上雲端,開始奔騰。
裏正看到瓶中有水滴不時甩出,似乎已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好奇中,他探頭往下觀看,隱約間看到自己的宅子。想到這一帶久旱無雨,唯恐雨水不足,於是他把瓶子傾斜了一下,瓶口衝下……
行雨完畢,敲門人將裏正放還。
裏正隻感到耳邊生風,由高處跌下,落在醉臥處,見自己的身子已浸泡在雨水中。裏正驚詫,恍然撲上去,與身子合二為一,隨後站了起來。他似乎忘記了祠堂裏的那個聲音,所以很快就乘馬還家了。
事情的結果當然是他想象不到的。
當裏正回到村子,發現自己家的宅子已浮於水麵,家人已全部被淹死。他睜大眼睛,看著自己犯下的過錯,內心百感交集,忽然,他大叫一聲,縱馬狂奔。
裏正瘋了。
潁陽裏正不得名,曾乘醉還村,至少姨祠醉,因係馬臥祠門下。久之欲醒,頭向轉,未能起,聞有人擊廟門,其聲甚厲,俄聞中問:“是何人?”答雲:“所由令覓一人行雨。”廟中雲:“舉家往嶽廟作客,今更無人。”其人雲:“隻將門下臥者亦得。”廟中人雲:“此過客,那得使也。”苦爭不免,遂呼某令起。隨至一處。濛濛悉是雲氣,有物如駱,其人抱某上駱背,以一瓶授之,誡雲:“但正抱瓶,無令傾側!”其物遂行。瓶中水紛紛然作點而下。時天久旱,下視見其居處,恐雨不足,因爾傾瓶。行雨既畢,所由放還。至廟門,見己屍在水中,乃前入便活,乘馬還家。以傾瓶之故,其宅為水所漂,人家盡死。某自此發狂,數月亦卒。(《廣異記》)
如果不是去外村喝酒,如果不是喝多,如果不是醉臥那祠堂前,裏正自然不會有此遭遇。裏正在空中所騎的是頭什麽怪獸?祠堂中的神靈又是誰?按唐人的理解,四季下雨是有專司其職的神靈的,即雨師。
雨師是誰?說法曆來不同:有的人認為是仙人赤鬆子,有的人認為是上天星宿中的畢星,還有人認為是一隻叫商羊的大鳥。在唐朝時,由於雨師已被納入道教神仙譜係,所以更多的人認為,掌管天下雨師的是陳天君。
傳說中,陳天君手持一盂,於雲霧中灑播,所到之處,大雨傾盆。這與本故事中的情景就有些近似了。是否可進行如下推斷:當時,陳天君因去做客,不在祠堂內。於是求雨之人臨時抓了醉臥在祠堂外的裏正去行雨,不想卻釀成大禍。
那麽,前來求雨的人又是誰?
在唐朝,跟雨師處於同一個神仙級別的,還有河神。
下麵這個有關河神的故事,同樣有著意外的結局。故事發生在德宗貞元初年:“陳郡袁生者,嚐任參軍於唐安。罷秩遊巴川,舍於逆旅氏……”
袁生曾在湖北唐安任參軍,離職後四處漫遊,此日來到蜀地巴川,住進一家旅店。隻是他這時候還不能明白,這個無名小店將成為他人生的一個拐點。
那是黃昏時分,袁生坐在窗前,遙望山川,突然感到一種迷惘。他不知道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會以怎樣的方式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一個墨點;或許,什麽都留不下,他隻是個匆匆過客,一如此番漫遊一般。
正在胡思亂想時,突然有人敲門。
來客是一白衣男子,進屋後並不說話,而是直接落座:“我姓高,家住巴川郡新明縣,曾在軍中幹過差事,現已卸任,閑遊至此。”
他的經曆與袁生一樣,聊天中,袁生感到白衣男子聰敏異常,高出常人。
後來,白衣男子說:“我長於占卜,可算出您的過去與未來。”
那人描述袁生的過往,絲毫不差。到了夜半,白衣男子輕聲對袁生說:“實話告訴您吧,我非人間之物。”
袁生:“既然非人,難道是鬼,你要禍害我?”
白衣男子擺手:“莫急,聽我說。我現有一事,欲救助於您。我本是赤水河神,我的廟宇在新明縣之南。去年夏天,陰雨不停,廟舍已傾,而無人過問,使我每天為日光曝曬,為風沙所侵蝕,我的塑像甚至被樵夫所侮,周圍居民也視我如土!現在,我把自己的境遇告知您,如果您覺得能幫助我,我就說下去;若不能,那我就離開!如此當無遺憾。”
袁生道:“我的神啊,您既然有此願望,又有什麽不可以的呢?說吧,我該怎麽幫你?”
河神道:“您轉年當被任命為新明縣令,假如能為我重建廟宇,按時祭祀,那真是我的大幸。”
少女隻好捧盤而歸。隨後,一仙人模樣的長者手捧卷冊,卷冊中含有一珠,該珠直徑三寸左右,閃爍出耀眼的光芒,一下子把大海上空照得透亮。
胡人笑著接受了寶珠,隨後對陸顒說:“老弟,天下至寶,今已得到!”
胡人叫手下熄滅火焰,不再燒煉鼎中的消麵蟲,將它重新收進金盒。奇怪的是,雖在油中被煉了很長時間,但那蟲子依舊活蹦亂跳的。
在陸顒的注視下,胡人將仙人所獻之珠吞下,拎了一個大袋子,說:“陸君,你現在可隨我入海取寶,不用害怕!”
陸顒半信半疑,他拉著胡人腰上的佩帶,隨其潛入大海。
大約因為胡人吞下了寶珠,所以海水自動朝兩邊分開,水族都躲得遠遠的。
他們一路暢遊,來到傳說中的龍宮。龍宮中珍寶無數,胡人一邊往袋子裏裝,一邊對陸顒說:“這裏隨便一件東西都價值連城!”
從大海中上來後,為首的胡人將袋子裏的幾件珍寶贈予陸顒,隨後他帶人搭乘大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陸顒呢,將所得珍寶帶到南越一帶,拍賣後,換得大量黃金,遂由百萬富翁成為億萬富翁。他最後沒返回長安,而是定居南方了。
喜歡吃麵食的陸顒,吃出一條神奇的蟲子,從而改變了人生。也可以說,這是個詭譎的童話。童話中,透露出一條消息:龍宮諸神,最害怕的不是孫悟空和哪吒,而是消麵蟲啊。
最令我們感慨的還是陸顒:他因消麵蟲而身價億萬,創造了史上最傳奇的暴富故事。但是,對他來說,假如沒有那些胡人的講解,斷不知自己肚裏有條消麵蟲,更不知道此蟲的巨大經濟價值。
胡人識寶,亦互相鬥寶,也就是說,看誰的寶物更珍貴。下麵記載於《廣異記》中的這個故事,則因一次鬥寶比賽而發生轉折:“鹹陽嶽寺後,有周武帝冠,其上綴冠珠,大如瑞梅,曆代不以為寶。天後時,有士人過寺,見珠,戲而取之。天大熱,至寺門易衣,以底裹珠,放金剛腳下,因忘收之。翼日,便往揚州收債,途次陳留,宿於旅邸。夜聞胡鬥寶,攝衣從而視之……”
陝西鹹陽嶽寺藏有南北朝時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冠,上麵綴有一顆珠子,人們從不認為它有多珍貴。武則天時的一個夏天,有士人去揚州收債,路過該寺,看到其珠,戲而取之。當時天氣炎熱,士人脫衣吹涼,順手將珠子裹在褂子裏,放在金剛塑像的腳下,但在第二天走時,卻忘記拿了。
這一天,士人抵達河南陳留地界,宿於客棧。恰巧有幾個胡商也在住在這裏,晚上無事,他們進行了一次鬥寶比賽。按史上記載,唐朝時,身纏萬貫的胡商經常聚在一起鬥寶,比拚財力。畫家閻立本曾畫過《異國鬥寶圖》。鬥寶比賽自然吸引了客棧裏的人,大家都來觀看,當中也有我們的主人公。
胡商之寶,確實令人眼花繚亂,有些寶物看上去很普通,但被胡商視作珍品,甚至成為最後的贏家。不精通珍寶古玩的人自然難以理解。士人看得著迷,無意間,聽到為首的胡商說:“若我手中有北周武帝皇冠上的那顆稀世之珠,看你們誰人能敵!”
士人一驚,想起自己放到鹹陽嶽寺內金剛塑像腳下的褂子和那顆珠子,插了一句:“你們說那是一顆稀世之珠?我見過這顆珠子。”
諸胡商大驚,把臉轉向士人。
為首的胡商道:“很久之前就知道華夏中土有此寶珠,我們一直在尋找,實在是想得到它。”
士人說:“但已被我遺棄。”
諸胡更驚,繼而歎息。
為首的胡商說:“若你還能找到那寶珠,我們會重金購買。”
士人道:“我急著往揚州收債,恐怕難以為你們尋找該珠啊。”
為首的胡商問:“對方欠你多少錢?”
士人答:“五百千錢。”
為首的胡商笑道:“我現在就給你五百千錢,但有勞你回去取珠。請注意,這錢隻是你的來回路費,等你取了珠寶,我們再給你購買它的費用。”
士人見還沒到揚州就把錢拿到手,自然很高興,愉快地接受了胡商的要求。他重返鹹陽嶽寺,跑到金剛塑像前,見自己的褂子還塞在那裏,打開一看,珠子也在。
士人再次返回陳留客棧,將珠子交給胡商。
胡商大喜,大擺宴席,飲樂了十多天,祝賀得到天下奇寶。當然,這時候雙方還沒談價格。宴會結束後,為首的胡商問士人:“你打算賣多少錢?”
士人想了半天,鼓足勇氣,報了一個心目中的天價:“一千貫錢吧!”
為首的胡商笑:“你竟如此羞辱此珠!我們給你五萬貫錢!”隨後,諸胡商集資將該珠買下。
士人大吃一驚:“這顆小珠子真的值這麽多錢?”
為首的胡商說:“當然。不如你跟我們走,看看它的神奇用處。”
士人跟隨胡商啟程,來到海邊,上大船。在船上,胡人架銀鍋,將醍醐即酥酪油倒入裏麵,煮得滾燙沸騰,隨後以金瓶盛珠,將其放置在酥酪油中繼續熬。
同樣是七日後,海上掀起浪起,有二老人及隨從數百人自海中出來,持無數寶物,獻給胡商,要求贖回自己的東西。為首的胡商不肯。幾天後,他們又帶著更貴重的物品來贖,寶物漸漸堆積如山。
胡商依舊不答應。
那些人哀求了一個多月,仍未說動胡商。
後來,有一天,那些人散去,海中湧出兩名龍女,美麗無比,雙雙投入盛有珠子的金瓶,與那珠子合為一體,變成油膏。
士人奇怪,問:“先前從海中來的二老人說要贖東西,贖什麽呢?”
為首的胡商道:“我們的珠子,是天地間之奇寶,要用兩名龍女衛護。那二老人乃是龍王,欲以寶物來贖其女。我的目的是超凡成仙,豈會為世間俗富所動!”說完,他將瓶中油膏塗在腳上,大喊一聲,遂離船升起,於海麵上淩波飛步而去。
船上的其他胡商大不平:“此珠乃我們一起購買,你為何獨享其利?就這樣走了,我們又怎麽歸還故國?”
在海上飛步而行的胡商高聲道:“你等可將瓶中所剩油脂塗在船幫,如此即可順風還家。”
故事的結局是:船上的胡商將所剩不多的油膏塗在船幫上,船就真的快速飛渡起來。至於踏海而行最終消失在茫茫海平線上的胡商去了哪裏,沒人有知道。我們的主人公,那位士人呢?似乎也跟著胡商去了一個遙遠的異國。
從上麵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雖持寶人不知道手裏東西的價值,但胡商往往以實相告,幾乎沒有欺詐行為。相比之下,下麵這名來自新羅的僧人就不那麽地道了。
王順山在陝西藍田,上有悟真寺。貞觀年間,一僧夏夜無眠,遊於附近的藍溪。藍溪潺潺,岸邊花木扶疏,映照當空,景色甚美。走著走著,僧人忽聞有人在誦讀《法華經》。《法華經》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典籍,由東晉十六國時的高僧鳩摩羅什翻譯成漢語後,在唐時與《金剛金》並驅,廣為流傳。其大致要義是:一切弟子都有修行成佛的能力,而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悟真寺僧人聽到有人誦讀《法華經》後,辨其聲細且遠,不知在何處。四周遙望,方圓之內,視野所及,寂然無人,該僧有些害怕,跑回寺院,將此事告訴群僧。
第二天晚上,大家一起來到藍溪,側耳傾聽,又聞誦經聲。再細聽,聲音竟來自地下:在岸邊的一塊岩石旁。眾人互視,無不恐懼。有膽大者,建議連夜掘地,看個究竟,但被阻止。阻止者建議先作記號,明天再挖不遲。
第三天,大家扛著鐵鍬,來到昨夜作記號處。住持也來了。在他的指揮下,眾僧一陣猛挖,掘得一具骷髏。
骷髏年代久遠,其形枯然,唯獨嘴唇部位有肉,顏色鮮潤,一如生人,再細看,裏麵竟還有舌頭,正是它在深夜誦經。眾僧無不驚異,建議將其就地焚毀,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妖異作祟。但是,住持深具慧眼,認為會念誦《法華經》的骷髏是無價之寶,會給該寺帶來巨大的聲名和效益。於是,他命人將其帶回寺內,裝進石盒,安放在千佛殿西堂下。
從那以後,每日入夜之後,總會聽到念誦《法華經》之聲在寺內輕輕回蕩。
這條消息驚動了長安百姓和貴族,每日前來該寺參觀的人眾多,不僅為悟真寺帶來了盛名,還帶來了頗高的經濟收益。一時間,悟真寺的骷髏寶物盡為人知。為了不使寶物出現意外,寺院派了專門的隊伍對其嚴加看管,一般人是近不了前的。
轉眼到了玄宗開元年間。
這一日,悟真寺接待了一名來自新羅的僧人,該僧自稱是來大唐留學的,請求客居寺內。在當時,來自域外的留學僧人很多,往往寄居在長安、洛陽等地周邊的寺院,所以悟真寺住持很痛快地答應了新羅僧人的請求。
新羅僧人住下後,每天向寺內僧眾請教佛法,漸漸地,大家開始信任他,把他當成寺院的一分子了。誰知一年多以後,悟真寺的骷髏寶物突然失竊!
貞觀中,有王順山悟真寺僧,夜如藍溪,忽聞有誦《法華經》者,其聲纖遠。時星月回臨,四望數十裏,闃然無睹,其僧慘然有懼。及至寺,且白其事於群僧。明夕,俱於藍溪聽之,乃聞經聲自地中發,於是以標表其所。明日,窮表下,得一顱骨在積壤中。其骨槁然,獨唇吻與舌鮮而且潤。遂持歸寺,乃以石函置於千佛殿西軒下。自是,每夕常有誦《法華經》聲在石函中。長安士女觀者千數。後新羅僧客於寺,僅歲餘,一日,寺僧盡下山,獨新羅僧在,遂竊石函而去。寺僧跡其往,已歸海東矣。時開元末年也。(《宣室誌》)
當然是那個新羅僧人所為。
實際上,如果進行推斷的話,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有預謀的盜竊事件。新羅僧人入悟真寺,就是衝著寶物來的。他偽裝得太成功了,欺騙了所有人。當這一天,寺內眾僧下山參加一個活動而讓他留守寺院時,他趁機溜入千佛殿西堂下,將裝有骷髏寶物的石盒竊走。
寶物失竊後,悟真寺派人多方追查新羅僧人,朝廷也參與了追捕,但最終一無所獲。後來得知:那僧人在得到寶物後,沒敢在大唐停留,而是一路夜行,渡海歸國了。
雨師、河神、鬼魂
下麵的故事非常蹊蹺,一個人在半醒半夢中被借去行雨,在迷迷糊糊中把事情辦砸,最終招致了災禍。
主人公是河南潁陽的一名裏正。所謂裏正,是比鄉長小一些的村官,不記其姓名,隻知道這一天,他去外鄉拜訪朋友,席間喝多了,吃完飯後,趔趄著上馬,回到本村。
此時已是午後。夏日悶熱,潁陽一帶久旱無雨。裏正在醉意中還家,他伏在馬背上,不知走了多久,來到一破敗的少姨祠(大禹第二任妻子的祠堂)前。此時,他終於堅持不住了,從馬背上翻落下來,昏昏沉沉地睡去。
當裏正慢慢睜開眼時,已是黃昏時分。
他感到有些渴,嘴唇發幹,舉目四望,周圍的景物在暗淡的光線下急劇地變化。
裏正閉上眼,定了一下心神,感覺腦子清楚了一些。他聽到他的馬正在旁邊打著響鼻,那聲音讓他確定自己不是在夢境裏,而是身處這個真實的時刻。他想起身,但試了一下,終於沒能站起來,他身子還有些軟。正在這時,忽然聽到有人敲祠堂的門,聲音甚急。
過了一會兒,裏麵傳出一個低沉的聲音:“誰?”
敲門者:“潁陽久旱,請您派一人在傍晚行雨。”
答:“廟中諸神,今天去嶽廟作客了,至今未回,現在無人。”
敲門者:“祠堂門外有人醉臥,暫時叫他幫下忙,可以嗎?”
答:“他隻是凡間過客,怎能行雨?”
敲門者苦勸,祠堂裏的人最後隻好答應。
裏正看到敲門者飄然行至麵前,雖然自己已清醒多了,但卻無法看清敲門者的麵容。其周身,仿佛罩著一層光霧。
裏正想到破敗祠堂中傳出的低沉的聲音,心裏不免驚悸。
迷迷糊糊中,裏正感到自己已置身於空中,四周雲霧迷蒙,不一會兒,有一怪獸出現在麵前,身如駱駝,頭似貔貅。正在他端詳時,敲門人從身後將他輕輕抱上怪獸,並交給他一個長頸瓶,告誡道:“將此瓶牢牢抱緊,不要使其傾斜,瓶中自有水滴跳出。切記!”
裏正似懂非懂,順手將瓶子抱在懷中,所騎怪獸便飛上雲端,開始奔騰。
裏正看到瓶中有水滴不時甩出,似乎已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好奇中,他探頭往下觀看,隱約間看到自己的宅子。想到這一帶久旱無雨,唯恐雨水不足,於是他把瓶子傾斜了一下,瓶口衝下……
行雨完畢,敲門人將裏正放還。
裏正隻感到耳邊生風,由高處跌下,落在醉臥處,見自己的身子已浸泡在雨水中。裏正驚詫,恍然撲上去,與身子合二為一,隨後站了起來。他似乎忘記了祠堂裏的那個聲音,所以很快就乘馬還家了。
事情的結果當然是他想象不到的。
當裏正回到村子,發現自己家的宅子已浮於水麵,家人已全部被淹死。他睜大眼睛,看著自己犯下的過錯,內心百感交集,忽然,他大叫一聲,縱馬狂奔。
裏正瘋了。
潁陽裏正不得名,曾乘醉還村,至少姨祠醉,因係馬臥祠門下。久之欲醒,頭向轉,未能起,聞有人擊廟門,其聲甚厲,俄聞中問:“是何人?”答雲:“所由令覓一人行雨。”廟中雲:“舉家往嶽廟作客,今更無人。”其人雲:“隻將門下臥者亦得。”廟中人雲:“此過客,那得使也。”苦爭不免,遂呼某令起。隨至一處。濛濛悉是雲氣,有物如駱,其人抱某上駱背,以一瓶授之,誡雲:“但正抱瓶,無令傾側!”其物遂行。瓶中水紛紛然作點而下。時天久旱,下視見其居處,恐雨不足,因爾傾瓶。行雨既畢,所由放還。至廟門,見己屍在水中,乃前入便活,乘馬還家。以傾瓶之故,其宅為水所漂,人家盡死。某自此發狂,數月亦卒。(《廣異記》)
如果不是去外村喝酒,如果不是喝多,如果不是醉臥那祠堂前,裏正自然不會有此遭遇。裏正在空中所騎的是頭什麽怪獸?祠堂中的神靈又是誰?按唐人的理解,四季下雨是有專司其職的神靈的,即雨師。
雨師是誰?說法曆來不同:有的人認為是仙人赤鬆子,有的人認為是上天星宿中的畢星,還有人認為是一隻叫商羊的大鳥。在唐朝時,由於雨師已被納入道教神仙譜係,所以更多的人認為,掌管天下雨師的是陳天君。
傳說中,陳天君手持一盂,於雲霧中灑播,所到之處,大雨傾盆。這與本故事中的情景就有些近似了。是否可進行如下推斷:當時,陳天君因去做客,不在祠堂內。於是求雨之人臨時抓了醉臥在祠堂外的裏正去行雨,不想卻釀成大禍。
那麽,前來求雨的人又是誰?
在唐朝,跟雨師處於同一個神仙級別的,還有河神。
下麵這個有關河神的故事,同樣有著意外的結局。故事發生在德宗貞元初年:“陳郡袁生者,嚐任參軍於唐安。罷秩遊巴川,舍於逆旅氏……”
袁生曾在湖北唐安任參軍,離職後四處漫遊,此日來到蜀地巴川,住進一家旅店。隻是他這時候還不能明白,這個無名小店將成為他人生的一個拐點。
那是黃昏時分,袁生坐在窗前,遙望山川,突然感到一種迷惘。他不知道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會以怎樣的方式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一個墨點;或許,什麽都留不下,他隻是個匆匆過客,一如此番漫遊一般。
正在胡思亂想時,突然有人敲門。
來客是一白衣男子,進屋後並不說話,而是直接落座:“我姓高,家住巴川郡新明縣,曾在軍中幹過差事,現已卸任,閑遊至此。”
他的經曆與袁生一樣,聊天中,袁生感到白衣男子聰敏異常,高出常人。
後來,白衣男子說:“我長於占卜,可算出您的過去與未來。”
那人描述袁生的過往,絲毫不差。到了夜半,白衣男子輕聲對袁生說:“實話告訴您吧,我非人間之物。”
袁生:“既然非人,難道是鬼,你要禍害我?”
白衣男子擺手:“莫急,聽我說。我現有一事,欲救助於您。我本是赤水河神,我的廟宇在新明縣之南。去年夏天,陰雨不停,廟舍已傾,而無人過問,使我每天為日光曝曬,為風沙所侵蝕,我的塑像甚至被樵夫所侮,周圍居民也視我如土!現在,我把自己的境遇告知您,如果您覺得能幫助我,我就說下去;若不能,那我就離開!如此當無遺憾。”
袁生道:“我的神啊,您既然有此願望,又有什麽不可以的呢?說吧,我該怎麽幫你?”
河神道:“您轉年當被任命為新明縣令,假如能為我重建廟宇,按時祭祀,那真是我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