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荒涼的山口,孤獨的廢墟和沙暴盤旋出的昏暗,她第一次懂得了什麽叫做博大和蒼老,懂得了一個古老的民族被消失的輝煌和重新崛長的祈望。
群山在壯麗的陽光和湛藍的天幕下沸騰,每一塊岩石和每一朵冰雪,都固執地保持著它們凝固時的模樣。極端的嚴寒,極端的缺氧,極端強烈的紫外線,極端艱苦的跋涉……她的眼淚在某一處懸崖上,凝成了橢圓形的冰粒,至今還懸掛在海拔六千米的峭壁上……然而,蒼穹和高原,是她終生眷戀的誨人不倦的尊者,它們哺給她短暫的生命和宇宙的無涯。
當一個十七歲的少女,幾乎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告別了北京——這個當時中國內地最先進和繁榮的城市,跋涉萬裏,到達了青藏高原最邊塞和最險惡的山巒之中,她所感到的恐懼和震驚,她所經曆的心理跌宕和起伏,即使在三十年之後的今天,每於暗夜中想起,也常常不寒而栗。
十一年後,她從西藏回來了。回到她自幼生活的城市,回到她的親人和朋友中間。她覺得自己有一種分裂之感,有時會在安逸溫暖的家中,突然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在那一瞬,她靈魂出竅,思緒如煙飄到九霄雲外。
她的神魄又回到雪山上去了。在那個特定的時期,在那個遙遠的高聳的地方,發生了一些事情。它們被呼嘯的風雪掩埋,成為冰的木乃伊。如果沒有人提起,注定永遠無人知道。這個當年的女生,現在已經不年輕的女人,經曆了這些事情。它們在她的血液中遊走著,帶著尖銳的冰淩,拒絕融化。她的腦子也因為缺氧,發生了一些不妙的變化。那些記憶絞纏在一起,編成了一條鞭子,在催促著她,做些什麽。
於是,她開始嚐試著寫作。她是一名醫生,給人開藥方是很內行的,甚至可以說是個受人尊敬的好醫生,可是,寫作完全是門外漢。好在她還算勇敢,心想,常用漢字就那麽幾千個,我都會寫(當然,有時也有錯別字,但大的意思還是有把握的)。隻要能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寫出來,對得起那段歲月,即可。
她就在一個平平常常的傍晚開始了寫作。她寫得很快,因為都是自己熟悉的事和人。他們在她的文字中說笑行走,哭泣和攀登。她所要做的事,就是把他們大體地記錄下來。所以,她覺得寫作的過程不像有人說的那樣苦,倒像是被一根魔棒擊中,時光倒轉一下子回到了從前……她要感謝寫作這根魔棒才對。當她把生平第一部中篇小說寫完,她很高興,覺得把一筆對於雪山的債還了。
小說沒有名字。她想,故事是發生在昆侖山的,所以,在名字裏一定要有“昆侖”兩個字。這個方針一定下來,她就發覺自己麵臨一個大難題。因為“昆侖”這兩個字是很重的,它們出現在題目裏,就像兩個巨無霸,誰能和它們匹配著,肩並肩地屹立在小說的第一行呢?好像有一架巨大的天平,她不由分說地把“昆侖”兩個砝碼,壓在了天平的這一邊。在那一邊,要有怎樣沉重的字,才能鎮住天平的均衡?她無奈地想到了,要不,以多勝少吧,用三個甚至四個五個字,來抵住“昆侖”的雄風吧。
想了半天,沒結果。她有點發愁。她有個習慣,一到了想不出辦法的時候,就睡覺。她會在睡覺之前,把那個難題在腦海裏重複一遍,好像腦海岸有一片沙灘,海浪掃過之後,潔淨平滑舒緩闊大的樣子。她把“昆侖”兩個字刻在腦海的沙灘之上,就安穩地睡去了。
那一夜,她睡得很好。當她醒來的時候,她就真的有了一個題目。那個題目是在夢中出現的,隻不過它不是鐫寫在海灘上,而是呈現在一塊石板上。好像鄉下的孩子讀書時用的那種青石板,用乳白色的石筆寫下了——“昆侖殤”三個大字(現實中,她從來也沒有用過那樣的青石板,真奇怪)。
她有點不解。因為“殤”是個冷僻字,在她當醫生的生涯裏,不曾用過這個字。印象中,這個字,孤獨地彌漫在兩千年前楚國悲壯的挽歌中……
不過,她確知,這個字組成的篇名,在這一瞬擊中了她,它是這篇小說天造地設的標題。她很高興,她的潛意識像一頭勤懇的牛,黑夜中,無聲地幫她犁開了一片板結的土地。
聰明的朋友們,看到這裏,你們一定知道了,文中的這個“她”就是我了。我就是這樣寫出了生平的第一篇小說,也就是處女作。
這些年來,每當有人問到我最喜歡的小說最滿意的小說是什麽?我都說,我還沒有最喜歡的小說,因為我還不曾寫出。我也還沒有最滿意的小說,也因為不曾寫出。這樣講,有點俗氣,但我真是這樣想的,我就要這樣說。我不能因為害怕人家說我俗氣,就編一個瞎話。在說謊和俗氣之間,我是寧要俗氣的誠實的。同時,我每次都很自覺地告訴訪問我的人,我說,我可以報告給你——我印象最深刻的小說,那就是《昆侖殤》。
有很多東西,不是因為它的價值高或是身世奇特我們才珍視它,是因為它其中蘊含了我們太多的心意和太久的眷戀。《昆侖殤》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當我寫作它的時候,我毫無功利之心,完全是因為血液裏的那些冰淩作怪,才匆匆動筆。如果說,在那以後的歲月中,我有時會以一個職業作家的習慣來從事寫作,我可以坦誠地說,在《昆侖殤》中,我唯有一顆拳拳的赤子之心。
《昆侖殤》發表之後,獲得了很大的反響。至今,我尚不能完全明白這是為什麽。也許,那裏太遙遠了,那裏發生的故事太悲壯了。也許,小說中描寫了一種人類生存的極限和一種在極限中的挑戰與人性的苦難奮鬥,滲入到了人們心中柔軟的死穴。
這不是我的能力,這是那座雄偉的高山,假我的手,傳遞了一點它的神髓。
我要感謝蒼涼的西部。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曆,我的一生在某種意義上,變得不同尋常。
群山在壯麗的陽光和湛藍的天幕下沸騰,每一塊岩石和每一朵冰雪,都固執地保持著它們凝固時的模樣。極端的嚴寒,極端的缺氧,極端強烈的紫外線,極端艱苦的跋涉……她的眼淚在某一處懸崖上,凝成了橢圓形的冰粒,至今還懸掛在海拔六千米的峭壁上……然而,蒼穹和高原,是她終生眷戀的誨人不倦的尊者,它們哺給她短暫的生命和宇宙的無涯。
當一個十七歲的少女,幾乎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告別了北京——這個當時中國內地最先進和繁榮的城市,跋涉萬裏,到達了青藏高原最邊塞和最險惡的山巒之中,她所感到的恐懼和震驚,她所經曆的心理跌宕和起伏,即使在三十年之後的今天,每於暗夜中想起,也常常不寒而栗。
十一年後,她從西藏回來了。回到她自幼生活的城市,回到她的親人和朋友中間。她覺得自己有一種分裂之感,有時會在安逸溫暖的家中,突然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在那一瞬,她靈魂出竅,思緒如煙飄到九霄雲外。
她的神魄又回到雪山上去了。在那個特定的時期,在那個遙遠的高聳的地方,發生了一些事情。它們被呼嘯的風雪掩埋,成為冰的木乃伊。如果沒有人提起,注定永遠無人知道。這個當年的女生,現在已經不年輕的女人,經曆了這些事情。它們在她的血液中遊走著,帶著尖銳的冰淩,拒絕融化。她的腦子也因為缺氧,發生了一些不妙的變化。那些記憶絞纏在一起,編成了一條鞭子,在催促著她,做些什麽。
於是,她開始嚐試著寫作。她是一名醫生,給人開藥方是很內行的,甚至可以說是個受人尊敬的好醫生,可是,寫作完全是門外漢。好在她還算勇敢,心想,常用漢字就那麽幾千個,我都會寫(當然,有時也有錯別字,但大的意思還是有把握的)。隻要能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寫出來,對得起那段歲月,即可。
她就在一個平平常常的傍晚開始了寫作。她寫得很快,因為都是自己熟悉的事和人。他們在她的文字中說笑行走,哭泣和攀登。她所要做的事,就是把他們大體地記錄下來。所以,她覺得寫作的過程不像有人說的那樣苦,倒像是被一根魔棒擊中,時光倒轉一下子回到了從前……她要感謝寫作這根魔棒才對。當她把生平第一部中篇小說寫完,她很高興,覺得把一筆對於雪山的債還了。
小說沒有名字。她想,故事是發生在昆侖山的,所以,在名字裏一定要有“昆侖”兩個字。這個方針一定下來,她就發覺自己麵臨一個大難題。因為“昆侖”這兩個字是很重的,它們出現在題目裏,就像兩個巨無霸,誰能和它們匹配著,肩並肩地屹立在小說的第一行呢?好像有一架巨大的天平,她不由分說地把“昆侖”兩個砝碼,壓在了天平的這一邊。在那一邊,要有怎樣沉重的字,才能鎮住天平的均衡?她無奈地想到了,要不,以多勝少吧,用三個甚至四個五個字,來抵住“昆侖”的雄風吧。
想了半天,沒結果。她有點發愁。她有個習慣,一到了想不出辦法的時候,就睡覺。她會在睡覺之前,把那個難題在腦海裏重複一遍,好像腦海岸有一片沙灘,海浪掃過之後,潔淨平滑舒緩闊大的樣子。她把“昆侖”兩個字刻在腦海的沙灘之上,就安穩地睡去了。
那一夜,她睡得很好。當她醒來的時候,她就真的有了一個題目。那個題目是在夢中出現的,隻不過它不是鐫寫在海灘上,而是呈現在一塊石板上。好像鄉下的孩子讀書時用的那種青石板,用乳白色的石筆寫下了——“昆侖殤”三個大字(現實中,她從來也沒有用過那樣的青石板,真奇怪)。
她有點不解。因為“殤”是個冷僻字,在她當醫生的生涯裏,不曾用過這個字。印象中,這個字,孤獨地彌漫在兩千年前楚國悲壯的挽歌中……
不過,她確知,這個字組成的篇名,在這一瞬擊中了她,它是這篇小說天造地設的標題。她很高興,她的潛意識像一頭勤懇的牛,黑夜中,無聲地幫她犁開了一片板結的土地。
聰明的朋友們,看到這裏,你們一定知道了,文中的這個“她”就是我了。我就是這樣寫出了生平的第一篇小說,也就是處女作。
這些年來,每當有人問到我最喜歡的小說最滿意的小說是什麽?我都說,我還沒有最喜歡的小說,因為我還不曾寫出。我也還沒有最滿意的小說,也因為不曾寫出。這樣講,有點俗氣,但我真是這樣想的,我就要這樣說。我不能因為害怕人家說我俗氣,就編一個瞎話。在說謊和俗氣之間,我是寧要俗氣的誠實的。同時,我每次都很自覺地告訴訪問我的人,我說,我可以報告給你——我印象最深刻的小說,那就是《昆侖殤》。
有很多東西,不是因為它的價值高或是身世奇特我們才珍視它,是因為它其中蘊含了我們太多的心意和太久的眷戀。《昆侖殤》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當我寫作它的時候,我毫無功利之心,完全是因為血液裏的那些冰淩作怪,才匆匆動筆。如果說,在那以後的歲月中,我有時會以一個職業作家的習慣來從事寫作,我可以坦誠地說,在《昆侖殤》中,我唯有一顆拳拳的赤子之心。
《昆侖殤》發表之後,獲得了很大的反響。至今,我尚不能完全明白這是為什麽。也許,那裏太遙遠了,那裏發生的故事太悲壯了。也許,小說中描寫了一種人類生存的極限和一種在極限中的挑戰與人性的苦難奮鬥,滲入到了人們心中柔軟的死穴。
這不是我的能力,這是那座雄偉的高山,假我的手,傳遞了一點它的神髓。
我要感謝蒼涼的西部。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曆,我的一生在某種意義上,變得不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