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和大能繼續留在王府,接受遼王爺枯燥的科普教育。
遼王問道:“現在知道我買烏茲鋼幹什麽了吧?”
大能恍然大悟:“造寶刀。我突然想起來了,好像我們準備建水庫時也買了幾十根舊鋼軌,應該都在庫房裏。雖說外麵有點鏽跡,應該還可以用。”
朱植說道:“還是太少了,隻能先拿來打造工具。烏茲鋼含有錳,而且分布均勻,質地極為堅韌,但熔點極高,現在的鐵爐根本熔化不了。隻能利用工匠們的力氣和現有工藝,反複鍛打,要麽用包鋼工藝仿製長柄倭刀,要麽用夾鋼技術打造長予。但是這樣的生產方式,周期極大,推廣價值不大。”
看著大能和張石失望的樣子,朱植又笑著說:“至少我們有了思路。我們先把材料買回來,也許到了遼東,大家一起想辦法,從鐵爐燃料上入手,可以把鐵爐溫度提高到一千五百多度,可以熔化鎢茲鋼。但是,這都還需要反複做試驗,我們還缺少技術人員。要是婉清來了就好了……”
大家沉默了一會兒後,大能突然問道:“你有好幾百萬兩銀子,難道就舍不得拿個幾萬兩出來造槍嗎?”
“當然要造啊,明天就造,不過造的是燧發槍。”
看萬球能還在糾結造槍,朱植又花了半夜時間給朱大能講燧發槍的曆史:
“現在大明步兵的刀劍都極為普通。但是,因為京軍裝備了百分之二十的火繩槍,所以在火力上還是對蒙古人形成較大的優勢。”
“如果遇到陰雨天氣,這個優勢就沒有了。嶺北之戰,老朱的外甥李文忠遠征呼倫貝爾失利,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遇到陰雨天氣,無法發揮火器的優勢。”
“如果有了燧發槍,就能解決這一問題。燧發槍操作非常簡單,也就是在擊錘處增加一塊燧石,扣動扳機,輕輕一鬆,擊錘會帶著燧石撞擊火鐮蓋,產生火花,點燃火池中的火藥,進而引燃銃管內部的火藥,產生高溫高壓氣體,推動彈丸射出。”
“有人說,燧發槍是西班牙人率先發明,有人說是意大利人率先發明的,更有人能具體說到是十六世紀中期的法國人馬漢率先發明的。”
“其實大明朝人才濟濟,早就發現了火繩槍的弊端,至少在大明滅亡前,有一個叫畢懋康的兵部右侍郎已經成功研製出燧發槍,並刊印在《軍器圖說》上。”
“考慮到明朝工匠世襲傳統以及工而優而仕的特點,畢家先祖應該早在十六世紀已經在研發燧發槍。”
“當然,也不排除當年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在竊取此等利器後,傳回歐洲,改頭換麵,並煞有其事地說成一個叫馬漢的家夥發明了燧發槍。這樣既不用支付所謂的知識產權費用,也彌補了西方人因科學技術鴻溝而導致的民族自卑心。”
“即使如此,西方人在研究明史時,仍然不能否認大明科技在當時是全球第一……”
看著當過團參謀長的張石和開過坦克的朱大能竟然不知道近代槍械的發展史,朱植也是有些無語,講到半夜時,實在困得不行,準備明天再講。
正月初四,五十名槍炮匠,也就是特殊的鐵匠來到了遼王府,先把工部五套鐵爐設備搬到新的遼王府內選好的爐址,花了半天時間進行安裝調試。
朱植讓朱大能從庫房拿來一根鋼鋸和一根舊鋼軌,先切下幾個長條,仿造了五把鋼鋸,然後又指導工匠們用鋼鋸把舊鋼軌按要求鋸成各種形狀。
他一開始就對造槍設立了嚴格的標準,而隨同穿越而來的幾把鋼尺剛好派上用場,成為新的度量參考標準。
為了方便檢驗銃管精度,匠人們先製作了十把用舊鋼軌材料鑄造的王莽尺,也就是後世的遊標卡尺。
後人都以為,遊標卡尺是十七世紀一個叫皮爾的西方人發明的。其實早在公元前後,號稱中國穿越皇帝的王莽,就發明了青銅製作的遊標卡尺。
朱植還打算,等以後有條件熔化鋼鐵後,用精鋼再做一批遊標卡尺。這樣雖然成本高一些,但是熱脹冷縮係數更小一些,精度也更好。
秦朝時的工匠憑經驗,就能把刀劍的誤差控製在五分之一毫米以內,有了這遊標卡尺,也許就能把這誤差控製在十分之一以內。
到了晚上,遼王繼續給張石和朱大能進行軍械史方麵的科普:
“燧發槍發明後,歐洲的連年混戰給了燧發槍不斷升級的機會。為了提高射擊效率和射程,歐洲人發明了後膛槍。”
“為了提高精度,他們又發明了在銃管內刻線,幫助子彈像有尾羽的箭一樣以螺旋姿態保持前進的方向。這個原理很簡單,就像我們打軍體拳時,拳頭必須旋轉出擊,才能保持方向穩定,是一個道理。”
“為了提高槍支壽命,降低成本,歐洲人又不斷提高鐵的強度、韌性和耐腐蝕性。”
“你們知道歐洲有一個叫盧森堡的小國吧?隻有六十萬人,就是靠著給歐洲戰場提供造槍鋼鐵起家的,人均鋼鐵產量世界第一。滿清在漢陽造的第一座現代化鋼鐵廠就是和盧森堡合作的結果。漢陽鐵廠造的鋼軌在有些地方一直用到二十一世紀,參謀長買的舊鋼軌中說不定就有。”
“盧森堡有個鄰居叫普魯士,在統一德國的進程中把日耳曼人的嚴謹充分滲入槍械製造工藝,先後發明了德萊賽係列和毛瑟係列針刺式擊發步槍,瞎火率由燧發槍的七分之一降低到可以幾乎忽略不計的千分之一,裝彈也從前裝變為後裝,從單發變為連發。普魯士也因此統一了德意誌帝國。”
“但是,中國的火槍研發進程被滿清所吹噓的騎射之術所閹割,直到洋務運動後,左大帥為了收複新疆,在蘭州大造德萊賽係列後膛七響連珠槍,一舉收複了新疆。”
“武昌首義時,當時的新軍正是使用毛瑟版的“漢陽造”針刺式擊發步槍打響終結千年帝製的第一槍。後來的老蔣靠著仿造毛瑟版的中正式步槍成功對抗了倭寇八年。”
“毛教員則靠著繳獲的中正步槍,一路把紅旗插向太行山、總統府和長津湖,不僅趕走了倭寇,也把老蔣趕成了蔣島主,更是把黴國大兵死死按在三八線以南……”
聽朱植娓娓道來,大能在心潮澎湃,忍不住插話:“燧發槍瞎火率那麽高,那我們先製造針刺式擊發步槍也好啊?”
朱植瞅了大能一眼,答道:“針刺式擊發槍不僅需要高強度的撞針,擊穿子彈後麵的火帽點燃底火,更需要雷貢這種容易天雷勾動地火的猛藥,去點燃彈殼中部的黑火藥,來釋放彈殼前端的彈頭去射殺對麵的敵人。但是,你知道諾貝爾為研製烈性火藥死過多少回嗎?”
見大能不敢回答,他繼續解釋: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已經遠遠領先這個時代了。現在穿越回來,我們隻需要把老祖宗的智慧匯集起來,稍加改進提高,就會形成對周邊蠻夷的絕對優勢。”
“我們不能為了裝逼,步子跨的太大,這樣會扯著蛋。就像某些領導提出的跨越式發展一樣,老想借道超車,搞造不如買。當老黴斷芯片、斷發動機技術後,我們又得花大錢研製芯片、研製發動機。不探索自己的研發之路,別人一擠,站都站不穩,還想超車?翻車還差不多。”
“我仔細分析了一下,此時大明的民智民力整體上低於左大帥收複新疆之時,尤其是在基礎物理、化學知識儲備和熟練技工培養方麵差距較大。”
“但是,這個整體差距也不是太大,也就是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之間二、三十年來帶來的觀念轉變、知識積澱和人才培養的差距。這個差距隻影響針刺式擊發槍的研發,並不影響燧發槍的研發。而且,還可以先小小地越過滑膛槍直接研發線膛槍。”
“目前,大明京軍步兵裝備的火強槍基本都是鐵管製作的火銃。後來軍火專家趙士禎為克服滑膛槍裝填慢的缺點,發明了迅雷銃和掣電銃,但是兩款武器都是火繩槍,遇到下雨天,戰鬥力等於零。”
“大明製造的火器雖然實用性不強,但是大明工匠已經在製造火銃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驗,還有很大發展和進步的空間。”
“如果利用膛線技術,再填裝利用圓錐形底部擴張原理製造的鉛彈即米尼彈,不僅可以大大緩解裝填速度問題,最大射程也可從八十來米提高到四百多米。”
“這應該是陸軍院校槍械教程裏麵都有的知識。而米尼彈對於大明工匠來說,隻有認知障礙,沒有任何製造難度。”
張石又問道:“前膛槍有一個大麻煩,從前麵裝彈,效率低下,而且妨礙拚刺刀。不能直接生產後膛槍燧發槍嗎?”
朱植繼續解釋:
“如果生產後膛槍,看似簡單,其實是把麻煩從射擊環節扔給了設計和製造環節。從後膛裝彈,在彈藥分離的情況下,不像擊發式步槍用撞針擊發彈藥一體的底火那樣方便,就得在槍膛後部下大功夫--開膛,然後加合頁固定。”
“但一開膛,不僅在製造工藝上花費更大的功夫,火藥閉氣性和威力又要打折扣。”
“為了保持威力,那就要在膛內再開一個彈藥池,池旁還要留出一個形同特殊彈殼的鐵筒位,鐵筒內放入事先裝填好的彈丸和火藥,底部再留一個傳火孔,這樣擊打燧石引燃火藥池進而通過傳火孔引燃鐵筒內的火藥將彈丸推送出槍膛。打完一槍,取出鐵筒,再換裝一個鐵筒。”
“這樣一來,裝填彈藥效率大大提高,一分鍾大約可以射擊四到五次。一個十人的小旗隻需要一個專門的裝彈手就行了。轟死努爾哈赤的佛郎機炮就是這個原理。”
“但是,後膛槍解決閉氣性差的問題後,又要麵臨槍膛內因高溫高壓容易炸膛的問題。”
“又要彈藥威力大,又要槍體耐高壓,這是任何一種槍械研發都要麵臨的矛盾,解決好了絕對是院士級的學問。哪怕在後世,發明用工程塑料製造主戰步槍的人仍然可以入選中科院院士。”
“研製後膛槍的製作工序,就像製作大馬士革刀一樣,用後人的眼光解讀並不複雜,倉庫裏還有幾把玩具槍,後世的模具廠都會做。但是放在現在,沒有高爐,製造工藝和時間成本太高,尤其缺少熟練槍膛工藝製作的匠人。遼東等不起。”
“因此,我打算按現有煉鐵技術,製造前膛槍。而且,前膛槍也有優點,密閉性好,射程遠,精度高。”
“對當下工匠來說,對於後膛槍的認知、製造、維修、保養都要建立在前裝槍的基礎之上,有許多新知識需要消化,許多工藝需要提高,許多材料需要提煉,許多規程需要製定,許多人材需要培養,所有的武器都必須經過實驗室和戰場的檢驗。”
“總之,前裝燧發線膛槍的研發進程可以縮短,絕對不可以跨越。至於擊發槍,隻能往後放一放了……”
這次課,朱植給二人講到很晚,把燧發槍的曆史大概講清楚了,也為自己捋清了研發火器的思路。
最後,他激勵二人道:
“我們還是先訂一個小目標吧,爭取一年內製造三百支合格的前裝燧發線膛槍,還是可以對蒙古人形成局部武器優勢。”
“我記得,在十六世紀的維也納之役,八百名西班牙火槍手就擊退了土耳其蘇萊曼大帝的十萬大軍”
“當時的火槍射程雖然隻有二十多米,和大明的三眼花銃差不多,既沒有膛線,也沒有安裝刺刀。但是,近距離的巨響伴隨噴火還是嚇壞了手持圓月彎刀的土耳其人。”
“我們庫房那些鋼軌,如果有多餘的,也可以改成刺刀,加裝到前膛槍上,這樣威力更大……”
遼王問道:“現在知道我買烏茲鋼幹什麽了吧?”
大能恍然大悟:“造寶刀。我突然想起來了,好像我們準備建水庫時也買了幾十根舊鋼軌,應該都在庫房裏。雖說外麵有點鏽跡,應該還可以用。”
朱植說道:“還是太少了,隻能先拿來打造工具。烏茲鋼含有錳,而且分布均勻,質地極為堅韌,但熔點極高,現在的鐵爐根本熔化不了。隻能利用工匠們的力氣和現有工藝,反複鍛打,要麽用包鋼工藝仿製長柄倭刀,要麽用夾鋼技術打造長予。但是這樣的生產方式,周期極大,推廣價值不大。”
看著大能和張石失望的樣子,朱植又笑著說:“至少我們有了思路。我們先把材料買回來,也許到了遼東,大家一起想辦法,從鐵爐燃料上入手,可以把鐵爐溫度提高到一千五百多度,可以熔化鎢茲鋼。但是,這都還需要反複做試驗,我們還缺少技術人員。要是婉清來了就好了……”
大家沉默了一會兒後,大能突然問道:“你有好幾百萬兩銀子,難道就舍不得拿個幾萬兩出來造槍嗎?”
“當然要造啊,明天就造,不過造的是燧發槍。”
看萬球能還在糾結造槍,朱植又花了半夜時間給朱大能講燧發槍的曆史:
“現在大明步兵的刀劍都極為普通。但是,因為京軍裝備了百分之二十的火繩槍,所以在火力上還是對蒙古人形成較大的優勢。”
“如果遇到陰雨天氣,這個優勢就沒有了。嶺北之戰,老朱的外甥李文忠遠征呼倫貝爾失利,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遇到陰雨天氣,無法發揮火器的優勢。”
“如果有了燧發槍,就能解決這一問題。燧發槍操作非常簡單,也就是在擊錘處增加一塊燧石,扣動扳機,輕輕一鬆,擊錘會帶著燧石撞擊火鐮蓋,產生火花,點燃火池中的火藥,進而引燃銃管內部的火藥,產生高溫高壓氣體,推動彈丸射出。”
“有人說,燧發槍是西班牙人率先發明,有人說是意大利人率先發明的,更有人能具體說到是十六世紀中期的法國人馬漢率先發明的。”
“其實大明朝人才濟濟,早就發現了火繩槍的弊端,至少在大明滅亡前,有一個叫畢懋康的兵部右侍郎已經成功研製出燧發槍,並刊印在《軍器圖說》上。”
“考慮到明朝工匠世襲傳統以及工而優而仕的特點,畢家先祖應該早在十六世紀已經在研發燧發槍。”
“當然,也不排除當年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在竊取此等利器後,傳回歐洲,改頭換麵,並煞有其事地說成一個叫馬漢的家夥發明了燧發槍。這樣既不用支付所謂的知識產權費用,也彌補了西方人因科學技術鴻溝而導致的民族自卑心。”
“即使如此,西方人在研究明史時,仍然不能否認大明科技在當時是全球第一……”
看著當過團參謀長的張石和開過坦克的朱大能竟然不知道近代槍械的發展史,朱植也是有些無語,講到半夜時,實在困得不行,準備明天再講。
正月初四,五十名槍炮匠,也就是特殊的鐵匠來到了遼王府,先把工部五套鐵爐設備搬到新的遼王府內選好的爐址,花了半天時間進行安裝調試。
朱植讓朱大能從庫房拿來一根鋼鋸和一根舊鋼軌,先切下幾個長條,仿造了五把鋼鋸,然後又指導工匠們用鋼鋸把舊鋼軌按要求鋸成各種形狀。
他一開始就對造槍設立了嚴格的標準,而隨同穿越而來的幾把鋼尺剛好派上用場,成為新的度量參考標準。
為了方便檢驗銃管精度,匠人們先製作了十把用舊鋼軌材料鑄造的王莽尺,也就是後世的遊標卡尺。
後人都以為,遊標卡尺是十七世紀一個叫皮爾的西方人發明的。其實早在公元前後,號稱中國穿越皇帝的王莽,就發明了青銅製作的遊標卡尺。
朱植還打算,等以後有條件熔化鋼鐵後,用精鋼再做一批遊標卡尺。這樣雖然成本高一些,但是熱脹冷縮係數更小一些,精度也更好。
秦朝時的工匠憑經驗,就能把刀劍的誤差控製在五分之一毫米以內,有了這遊標卡尺,也許就能把這誤差控製在十分之一以內。
到了晚上,遼王繼續給張石和朱大能進行軍械史方麵的科普:
“燧發槍發明後,歐洲的連年混戰給了燧發槍不斷升級的機會。為了提高射擊效率和射程,歐洲人發明了後膛槍。”
“為了提高精度,他們又發明了在銃管內刻線,幫助子彈像有尾羽的箭一樣以螺旋姿態保持前進的方向。這個原理很簡單,就像我們打軍體拳時,拳頭必須旋轉出擊,才能保持方向穩定,是一個道理。”
“為了提高槍支壽命,降低成本,歐洲人又不斷提高鐵的強度、韌性和耐腐蝕性。”
“你們知道歐洲有一個叫盧森堡的小國吧?隻有六十萬人,就是靠著給歐洲戰場提供造槍鋼鐵起家的,人均鋼鐵產量世界第一。滿清在漢陽造的第一座現代化鋼鐵廠就是和盧森堡合作的結果。漢陽鐵廠造的鋼軌在有些地方一直用到二十一世紀,參謀長買的舊鋼軌中說不定就有。”
“盧森堡有個鄰居叫普魯士,在統一德國的進程中把日耳曼人的嚴謹充分滲入槍械製造工藝,先後發明了德萊賽係列和毛瑟係列針刺式擊發步槍,瞎火率由燧發槍的七分之一降低到可以幾乎忽略不計的千分之一,裝彈也從前裝變為後裝,從單發變為連發。普魯士也因此統一了德意誌帝國。”
“但是,中國的火槍研發進程被滿清所吹噓的騎射之術所閹割,直到洋務運動後,左大帥為了收複新疆,在蘭州大造德萊賽係列後膛七響連珠槍,一舉收複了新疆。”
“武昌首義時,當時的新軍正是使用毛瑟版的“漢陽造”針刺式擊發步槍打響終結千年帝製的第一槍。後來的老蔣靠著仿造毛瑟版的中正式步槍成功對抗了倭寇八年。”
“毛教員則靠著繳獲的中正步槍,一路把紅旗插向太行山、總統府和長津湖,不僅趕走了倭寇,也把老蔣趕成了蔣島主,更是把黴國大兵死死按在三八線以南……”
聽朱植娓娓道來,大能在心潮澎湃,忍不住插話:“燧發槍瞎火率那麽高,那我們先製造針刺式擊發步槍也好啊?”
朱植瞅了大能一眼,答道:“針刺式擊發槍不僅需要高強度的撞針,擊穿子彈後麵的火帽點燃底火,更需要雷貢這種容易天雷勾動地火的猛藥,去點燃彈殼中部的黑火藥,來釋放彈殼前端的彈頭去射殺對麵的敵人。但是,你知道諾貝爾為研製烈性火藥死過多少回嗎?”
見大能不敢回答,他繼續解釋: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已經遠遠領先這個時代了。現在穿越回來,我們隻需要把老祖宗的智慧匯集起來,稍加改進提高,就會形成對周邊蠻夷的絕對優勢。”
“我們不能為了裝逼,步子跨的太大,這樣會扯著蛋。就像某些領導提出的跨越式發展一樣,老想借道超車,搞造不如買。當老黴斷芯片、斷發動機技術後,我們又得花大錢研製芯片、研製發動機。不探索自己的研發之路,別人一擠,站都站不穩,還想超車?翻車還差不多。”
“我仔細分析了一下,此時大明的民智民力整體上低於左大帥收複新疆之時,尤其是在基礎物理、化學知識儲備和熟練技工培養方麵差距較大。”
“但是,這個整體差距也不是太大,也就是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之間二、三十年來帶來的觀念轉變、知識積澱和人才培養的差距。這個差距隻影響針刺式擊發槍的研發,並不影響燧發槍的研發。而且,還可以先小小地越過滑膛槍直接研發線膛槍。”
“目前,大明京軍步兵裝備的火強槍基本都是鐵管製作的火銃。後來軍火專家趙士禎為克服滑膛槍裝填慢的缺點,發明了迅雷銃和掣電銃,但是兩款武器都是火繩槍,遇到下雨天,戰鬥力等於零。”
“大明製造的火器雖然實用性不強,但是大明工匠已經在製造火銃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驗,還有很大發展和進步的空間。”
“如果利用膛線技術,再填裝利用圓錐形底部擴張原理製造的鉛彈即米尼彈,不僅可以大大緩解裝填速度問題,最大射程也可從八十來米提高到四百多米。”
“這應該是陸軍院校槍械教程裏麵都有的知識。而米尼彈對於大明工匠來說,隻有認知障礙,沒有任何製造難度。”
張石又問道:“前膛槍有一個大麻煩,從前麵裝彈,效率低下,而且妨礙拚刺刀。不能直接生產後膛槍燧發槍嗎?”
朱植繼續解釋:
“如果生產後膛槍,看似簡單,其實是把麻煩從射擊環節扔給了設計和製造環節。從後膛裝彈,在彈藥分離的情況下,不像擊發式步槍用撞針擊發彈藥一體的底火那樣方便,就得在槍膛後部下大功夫--開膛,然後加合頁固定。”
“但一開膛,不僅在製造工藝上花費更大的功夫,火藥閉氣性和威力又要打折扣。”
“為了保持威力,那就要在膛內再開一個彈藥池,池旁還要留出一個形同特殊彈殼的鐵筒位,鐵筒內放入事先裝填好的彈丸和火藥,底部再留一個傳火孔,這樣擊打燧石引燃火藥池進而通過傳火孔引燃鐵筒內的火藥將彈丸推送出槍膛。打完一槍,取出鐵筒,再換裝一個鐵筒。”
“這樣一來,裝填彈藥效率大大提高,一分鍾大約可以射擊四到五次。一個十人的小旗隻需要一個專門的裝彈手就行了。轟死努爾哈赤的佛郎機炮就是這個原理。”
“但是,後膛槍解決閉氣性差的問題後,又要麵臨槍膛內因高溫高壓容易炸膛的問題。”
“又要彈藥威力大,又要槍體耐高壓,這是任何一種槍械研發都要麵臨的矛盾,解決好了絕對是院士級的學問。哪怕在後世,發明用工程塑料製造主戰步槍的人仍然可以入選中科院院士。”
“研製後膛槍的製作工序,就像製作大馬士革刀一樣,用後人的眼光解讀並不複雜,倉庫裏還有幾把玩具槍,後世的模具廠都會做。但是放在現在,沒有高爐,製造工藝和時間成本太高,尤其缺少熟練槍膛工藝製作的匠人。遼東等不起。”
“因此,我打算按現有煉鐵技術,製造前膛槍。而且,前膛槍也有優點,密閉性好,射程遠,精度高。”
“對當下工匠來說,對於後膛槍的認知、製造、維修、保養都要建立在前裝槍的基礎之上,有許多新知識需要消化,許多工藝需要提高,許多材料需要提煉,許多規程需要製定,許多人材需要培養,所有的武器都必須經過實驗室和戰場的檢驗。”
“總之,前裝燧發線膛槍的研發進程可以縮短,絕對不可以跨越。至於擊發槍,隻能往後放一放了……”
這次課,朱植給二人講到很晚,把燧發槍的曆史大概講清楚了,也為自己捋清了研發火器的思路。
最後,他激勵二人道:
“我們還是先訂一個小目標吧,爭取一年內製造三百支合格的前裝燧發線膛槍,還是可以對蒙古人形成局部武器優勢。”
“我記得,在十六世紀的維也納之役,八百名西班牙火槍手就擊退了土耳其蘇萊曼大帝的十萬大軍”
“當時的火槍射程雖然隻有二十多米,和大明的三眼花銃差不多,既沒有膛線,也沒有安裝刺刀。但是,近距離的巨響伴隨噴火還是嚇壞了手持圓月彎刀的土耳其人。”
“我們庫房那些鋼軌,如果有多餘的,也可以改成刺刀,加裝到前膛槍上,這樣威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