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工匠們按照朱植的要求開始用工部提供的鐵板鍛造銃管。
三十名鐵匠分成五組,每個鐵爐前一組,分成三班輪流敲打鍛造,爐子晝夜不息。
工匠們先將三尺多長的鐵板在高溫狀態下敲成無縫的圓柱,再在外麵包一層鐵板同樣敲成圓柱。
在鍛造銃管的兩天裏,朱植始終堅持吃在鐵爐邊、睡在鐵爐邊。無論是寧貴妃派人還是武定候親自過來請吃飯,都不曾離開。
郭愛親自把飯送了過來,朱植卻沒時間和她多說話。
他不僅要對工匠進行設計上的指導,也要對製造工藝一步一步熟悉,更重要的是對工匠的水平有個詳細了解。
晚上,郭鎮帶著三個社長前來辭行,朱植這才發現忘了北上這麽個事。
他又連夜加班,擬定了一個物資清單,連同十萬錠寶鈔和五百兩現銀交給了郭鎮。
唉,這個王爺當的,比皇帝還會操心。
到了初六傍晚,工匠們終於將兩層鐵板完美融合成一根鐵管。三十名鐵匠三班倒,終於打造出五根銃管毛坯。
朱植親自對每根銃管都進行編號,並記下工匠的名字。
初七上午,朱植安排這三十人休息,又設計了一款簡易的鏜床,指導其他鐵匠們按照6.5毫米的內徑要求將槍膛內鏜得溜光。
這是小鬼子經典名槍三八大蓋的內徑尺寸,後世能穿透人的胸膛,遼王想讓它穿透未來戰場上敵人的鎧甲。
有了鏜床,再加上二人配合,鏜銃管的效率也比後來的大明利用人力手工加工銃管快了二十倍以上,而且口徑做到了完全一致。
到中午的時候,匠人們便完成了這項工作。
朱植卻不敢休息,匆匆吃過午飯,又指導鐵匠們現場造了十台刻線機。
刻線機並不難做,用幾根木頭做一個簡單機床,中間用鋼條做一鋼鉤,伸進銃管內,按一定角度拉伸,就象島國毛片用機棒伸進女人身體做往複運動一樣。
但是,刻線卻是極為費時費力,既考驗工匠的熟練程度、技巧,更考驗耐心,一不小心,拉錯了線,就會讓前麵千辛萬苦錘煉的銃管報廢。
朱植覺得,要想找到能夠熟練操作這個機械的匠人,除了重賞之外,還得從零開始培養。
初八和初九這兩天,朱植讓原來的三十名鐵匠繼續錘鐵管,安排剩下的二十名鐵匠分成十組去刻膛線。
為了不浪費前麵的千辛萬苦錘煉的銃管,匠人們自己先找了十根舊銃管做試驗,先找找感覺。
初十這天,原來的工匠又造好五根複合銃管。
朱植決定讓工匠們正式在十根複合銃管上刻膛線,要求每組用一天時間在銃管內部按十五度的斜角刻上四根深度為兩毫米的陰線。
這十根銃管顯然價值不菲。
朱植隻是在一傍耐心做好後勤服務,屁也不敢放一個,生怕影響了工匠們的手感。
前來湊熱鬧的小愛愛也被他趕得遠遠的,流著淚跑去找姑姑告狀去了。
傍晚時分,十組工匠終於完成了任務。
由於天黑得早,是好是壞,包括朱植在內,誰心裏也沒底,可惜沒有手電,無法即時進行檢查,隻好等到第二天再說。
次日上午,春日暖陽。
朱植召集全部鐵匠共同評查評比銃管質量。
這大明工匠水平真不是蓋的,銃管鍛造全部符合朱植的預期。不,應該是超出了預期。
他用卡尺一量,無論是銃管長短、內徑尺寸均是驚人的一致,誤差不超過四分之一毫米,和大秦帝國鼎盛時期頂尖工匠的水平差不了太多。
銃管內壁的順滑度和外膛的光潔度讓人摸起來愛不釋手,就連朱大能都感覺可以趕上勞斯萊斯的做工了。這應該代表了朱天植穿越時大明的工匠最高水平。
而膛線方麵,有兩根線條角度、深度與朱植要求的完全一致,間距勻稱,堪稱完美。另有四根銃管基本符合要求,隻是膛線間距還不是那麽對等。
有意思的是,兩根最好的銃管都與姓蒯的工匠有關。銃管是一個叫蒯貴的年青鐵匠打的。膛線是一個叫蒯富的年青鐵匠刻的,他不僅提前刻完自己的膛線,還幫旁邊的師傅刻好膛線,質量都是上乘。
“撿到寶了!”朱植心想。
蒯緱,亦稱緱工,秦漢時期專門從事刀劍製作的軍工世家,後人以蒯為姓,同時也將製作刀劍的手藝世代傳承下來。
蒯姓後裔少而多智,以軍工起家,成就包括卻不僅限於軍工,熟悉百工,成名包括但不限於百工,因工致仕者也不在少數。
永樂大帝的工部侍郎蒯祥,應該就是眼前蒯富後來的兒子,能兩手同時握筆,左右畫龍,合之如一,其設計的城樓至今屹立不倒京城廣場上,成為華夏的象征。
更有意思的是,在動亂年代,蒯姓,絕對是個屌炸天的姓。楚漢爭霸時韓信的智囊蒯通,三國紛爭時劉表的謀士蒯良,輕輕扇動那三寸不爛之舌,天下頓時風雲變幻,就象其先祖手中的刀劍一樣厲害。
三十名鐵匠分成五組,每個鐵爐前一組,分成三班輪流敲打鍛造,爐子晝夜不息。
工匠們先將三尺多長的鐵板在高溫狀態下敲成無縫的圓柱,再在外麵包一層鐵板同樣敲成圓柱。
在鍛造銃管的兩天裏,朱植始終堅持吃在鐵爐邊、睡在鐵爐邊。無論是寧貴妃派人還是武定候親自過來請吃飯,都不曾離開。
郭愛親自把飯送了過來,朱植卻沒時間和她多說話。
他不僅要對工匠進行設計上的指導,也要對製造工藝一步一步熟悉,更重要的是對工匠的水平有個詳細了解。
晚上,郭鎮帶著三個社長前來辭行,朱植這才發現忘了北上這麽個事。
他又連夜加班,擬定了一個物資清單,連同十萬錠寶鈔和五百兩現銀交給了郭鎮。
唉,這個王爺當的,比皇帝還會操心。
到了初六傍晚,工匠們終於將兩層鐵板完美融合成一根鐵管。三十名鐵匠三班倒,終於打造出五根銃管毛坯。
朱植親自對每根銃管都進行編號,並記下工匠的名字。
初七上午,朱植安排這三十人休息,又設計了一款簡易的鏜床,指導其他鐵匠們按照6.5毫米的內徑要求將槍膛內鏜得溜光。
這是小鬼子經典名槍三八大蓋的內徑尺寸,後世能穿透人的胸膛,遼王想讓它穿透未來戰場上敵人的鎧甲。
有了鏜床,再加上二人配合,鏜銃管的效率也比後來的大明利用人力手工加工銃管快了二十倍以上,而且口徑做到了完全一致。
到中午的時候,匠人們便完成了這項工作。
朱植卻不敢休息,匆匆吃過午飯,又指導鐵匠們現場造了十台刻線機。
刻線機並不難做,用幾根木頭做一個簡單機床,中間用鋼條做一鋼鉤,伸進銃管內,按一定角度拉伸,就象島國毛片用機棒伸進女人身體做往複運動一樣。
但是,刻線卻是極為費時費力,既考驗工匠的熟練程度、技巧,更考驗耐心,一不小心,拉錯了線,就會讓前麵千辛萬苦錘煉的銃管報廢。
朱植覺得,要想找到能夠熟練操作這個機械的匠人,除了重賞之外,還得從零開始培養。
初八和初九這兩天,朱植讓原來的三十名鐵匠繼續錘鐵管,安排剩下的二十名鐵匠分成十組去刻膛線。
為了不浪費前麵的千辛萬苦錘煉的銃管,匠人們自己先找了十根舊銃管做試驗,先找找感覺。
初十這天,原來的工匠又造好五根複合銃管。
朱植決定讓工匠們正式在十根複合銃管上刻膛線,要求每組用一天時間在銃管內部按十五度的斜角刻上四根深度為兩毫米的陰線。
這十根銃管顯然價值不菲。
朱植隻是在一傍耐心做好後勤服務,屁也不敢放一個,生怕影響了工匠們的手感。
前來湊熱鬧的小愛愛也被他趕得遠遠的,流著淚跑去找姑姑告狀去了。
傍晚時分,十組工匠終於完成了任務。
由於天黑得早,是好是壞,包括朱植在內,誰心裏也沒底,可惜沒有手電,無法即時進行檢查,隻好等到第二天再說。
次日上午,春日暖陽。
朱植召集全部鐵匠共同評查評比銃管質量。
這大明工匠水平真不是蓋的,銃管鍛造全部符合朱植的預期。不,應該是超出了預期。
他用卡尺一量,無論是銃管長短、內徑尺寸均是驚人的一致,誤差不超過四分之一毫米,和大秦帝國鼎盛時期頂尖工匠的水平差不了太多。
銃管內壁的順滑度和外膛的光潔度讓人摸起來愛不釋手,就連朱大能都感覺可以趕上勞斯萊斯的做工了。這應該代表了朱天植穿越時大明的工匠最高水平。
而膛線方麵,有兩根線條角度、深度與朱植要求的完全一致,間距勻稱,堪稱完美。另有四根銃管基本符合要求,隻是膛線間距還不是那麽對等。
有意思的是,兩根最好的銃管都與姓蒯的工匠有關。銃管是一個叫蒯貴的年青鐵匠打的。膛線是一個叫蒯富的年青鐵匠刻的,他不僅提前刻完自己的膛線,還幫旁邊的師傅刻好膛線,質量都是上乘。
“撿到寶了!”朱植心想。
蒯緱,亦稱緱工,秦漢時期專門從事刀劍製作的軍工世家,後人以蒯為姓,同時也將製作刀劍的手藝世代傳承下來。
蒯姓後裔少而多智,以軍工起家,成就包括卻不僅限於軍工,熟悉百工,成名包括但不限於百工,因工致仕者也不在少數。
永樂大帝的工部侍郎蒯祥,應該就是眼前蒯富後來的兒子,能兩手同時握筆,左右畫龍,合之如一,其設計的城樓至今屹立不倒京城廣場上,成為華夏的象征。
更有意思的是,在動亂年代,蒯姓,絕對是個屌炸天的姓。楚漢爭霸時韓信的智囊蒯通,三國紛爭時劉表的謀士蒯良,輕輕扇動那三寸不爛之舌,天下頓時風雲變幻,就象其先祖手中的刀劍一樣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