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的幾天裏,內地的物資和人員繼續持續湧入廣寧。
山西地方官員又送來三千戶移民,一千戶留在大淩河,一千戶送往懿州,一千戶留在廣寧。
朝廷又從浙江送來因罪謫發遼東的兩千名長生軍以及從江西民戶中抽選的六千新軍戶。
朱植擴建王府護衛終於有了新的人員基礎,他也終於體會到了穿越成大明親王的政治優勢。
郭鏞、郭鑒兄弟從山東采購的牲畜和油菜籽、布匹等大宗物資也陸續到位,遼西各個屯墾點基本解決了人、物兩缺的問題。
朱植渾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勁,整天在廣寧城上躥下跳,督促著大家幹活,手裏雖然沒有拿著皮鞭,卻像個監工一樣,拚命壓榨大家的汗水。
在遼王的淫威之下,張信每天忙得屁滾尿流。
剛種完兩萬畝小麥,遼王又給他追加了一批人手和耕牛,要求他再種上五萬畝油菜。
好不容易種完油菜,遼王又讓他修建大棚,培育水稻秧苗,準備快到端午節時再種上兩萬畝水稻。
蒯富最近又上了幾個爐子,準備煉焦炭。
遼王卻提出一個什麽環保概念,說是為了防止廣寧城汙染過重,讓他把煉焦炭的爐子全部轉到懿州,節省的地方可以再建幾座小型高爐煉鋼。
蒯富叫喚著人手不夠,遼王又從新來移民中挑選一百名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到各個軍工車間當學徒,很快緩解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一陣手忙腳亂之後,廣寧城在百廢待興之中慢慢穩住了陣腳,搞建設慢慢有了章法。
三月底,老朱終於來了正式旨意,隻說是馮勝大將軍計劃在四月底大舉進攻金山,要求遼王朱植迅速再成立廣寧左護衛,遼東都司和遼王會商成立廣寧中屯衛。遼王府護衛的任務是負責為大軍提供後勤保障任務,不得輕敵冒進,與諸將爭功。
聖旨隻字未提金州之事。
但是,燕王隨後派來的一百騎兵則充分體現了老朱對朱植的擔憂。
燕王本有三千騎兵,被馮勝抽調大部後就剩下兩百來人了。接到老朱的八百裏加急聖旨後,他立即派百戶譚廣帶了一半留守騎兵前往廣寧城。
郭英也收到皇帝的密旨,讓他直接掌管燕王騎兵,嚴密監視遼王的行動,嚴防他擅自出兵遼陽。
可是譚廣剛到廣寧,朱植就和譚廣熱情拉起家常,笑著笑著就把這一百個騎兵編入了中護衛。
郭英又不能拿出密旨和女婿爭權,隻得暗暗叫苦。
遼王還讓譚廣把人分成三班,一班巡邏,順便遊獵,改善生活;一班休息;一班教習中護衛士兵輪流進行騎乘訓練。
他知道,廣寧中護衛遲早要有自己的騎兵,人才訓練也要提前準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他甚至還想建一支乘馬作戰的步兵。
隨著中護衛整軍備戰的動靜越來越大,郭英更是感覺越來越沒有信心勸阻這個女婿的出兵決心了。
安陸侯吳傑終於到了廣寧。
他的水師已經在盤山附近的一個入海口溯河而上,終於在離廣寧東南方向不到一百裏的河邊停靠。
朱植聽說後,心知前世的遼河還沒改道,真是離廣寧城遠得很,還得想辦法修條大大的運河,將廣寧城東邊的幾條主要河流連通起來才行,同時也能讓周圍沼澤的水及時排到海裏,將沼澤變成良田。
他給水師補充了五百名新兵,讓吳傑從山東登、萊州各衛借十條船在盤山待命,又趕緊讓蒯富派人去水師停泊處修建簡易碼頭,開始建造一些兩、三百料的小船,交給吳傑的水師使用。
王府的十名太監也全部送到吳傑那裏。水師官兵常年在外漂泊不停,男人的正常生理需求無法滿足,也是一種煎熬,容易惹出事情來。這些人沒有了是非根,最適合遠洋執行任務了。
宋忠的夜不收從遼陽傳來一條極為重要的消息。
蒙元遼王阿紮失裏和開原王納哈出的心腹部將賴臘武並不是一條心,對蓋州和金州的攻擊虎頭蛇尾,不僅沒有攻下金州,蓋州也還在明軍手中,兩城還有一月之糧。
但是,五萬高麗大軍已經抵達鴨綠江南岸,對遼東虎視眈眈……
當越來越多的情報擺到自己案頭的時候,朱植也有點躊躇滿誌的感覺,是時候下決心了。
他召集遼東都司和王府護衛將領再次開了個小會,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通報了自己的決定:
“收複遼東半島已經刻不容緩,本王決定,先暫時不成立廣寧左護衛,而是效仿臨清軍營,從剛剛來的八千名新兵中抽調五千人在廣寧城進行集中訓練。”
“黃湜和右軍副千戶盛庸共同帶兩千名新兵到淩海屯守,初步成立廣寧中屯衛。盛庸負責軍務,黃湜負責屯務和民政管理工作,繼續擴大耕種麵積。”
“懿州屯墾也不能放鬆,由廣寧衛派一個千戶帶領剩下的一千新兵前去接替朱大能。”
“中護衛全軍加緊戰備訓練,十日內做好出征準備。”
然而,廣寧中護衛各項準備工作並不算充分。
張石這裏,中護衛骨幹就剩下平安的後軍還需要五、六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集訓。
他又向遼王反應了在訓練中遇到的三個問題:
“一是按大明軍製,千戶以下采取十進製的編製,指揮不便,沒有後世的三三製方便指揮。”
“二是中護衛沒有弓弩箭矢,遠程火力打擊力量不足,需要加快火槍製造速度。”
“三是部分人員還穿著棉襖,沒有輕便的春裝,容易造成人同冷熱失衡,傷風感冒。”
應該說張石的問題很客觀,很及時,也很重要。
朱植卻答複道:
“在冷兵器時代,十進編製有他的合理性,更能體現人力密集性的優勢。”
“至於火槍製造,隻能優先滿足朱大能的中軍,然後是前軍。其他各軍還是手持大刀長矛冷兵器,暫時依托新式戰車進行防守反擊訓練吧。”
“至於換裝問題,郭鏞、郭鑒從山東已經運來了大批棉布,大能三嬸的裁縫局正加緊生產春裝。”
“蒯富那裏,已經又生產了一百支迅雷銃,一個月應該能夠生產二百支迅雷銃。”
烏雲壓城城欲摧,廣寧城軍械司四個局迅速轉入軍工生產模式。
在婉清的幫助下,火藥已經得到顯著改進,關鍵是解決了容易受潮板結的問題。
新式戰車又造了一百輛,左、右、前、上四個方向都用鋼板加固,左、右、上三個方向均可搭載一窩蜂火箭,人員可以從車廂內部通過望孔點火,也可以通過滑軌調節火箭高度。戰車的防禦力和攻擊力大大增強。
刀劍局已經生產一千把軍工鏟,還有一千杆長槍。
遼王現在非常重視長槍,也就是長矛,或者叫做矟或馬槊,隻不過在外觀上大同小異,各個朝代、各個民族叫法不同罷了。
雖說騎兵理論上在戰場上一騎當八步,但在實戰之中,大明屢次以步當騎,橫掃天下,主要倚仗就是江淮長槍兵。
朱元璋手下悍將謝再興,孤守蓋、金二城的葉望和馬雲,以及遼王身邊的郭英、楊文,個個是長槍兵王,蒙古鐵騎的克星。
因此遼王借鑒楊文長槍兵的經驗,要求生產長槍時一律采取四米的長度,足以在安全距離克製敵方騎兵。但是再長也不適用,他覺得亞曆山大六、七米的長矛陣其實就是一個虛假的笑話。
蒯富又收到了遼王的一係列緊急訂單,不得不帶著工匠們加班加點,生產五百副簡單的笠式鋼盔,五百張鋼盾,一千杆鋼頭長槍,一千把軍工鏟,五百米鐵絲網……
遼王覺得,雖然遼東沒有成規模的騎兵,沒有成規模的火槍兵,但隻要進一步加強部隊就地固守防禦、反擊的能力,蒙古鐵騎並不是那麽可怕。
後世倭國挑起的諾門坎之戰,雖然以倭寇的失敗告終,但是由於倭國步兵在蒙古草原上利用鐵鍬及時挖掘了工事,防守得當,竟然讓擁有近千輛坦克和裝甲車的老毛子實際傷亡比倭寇還要大。
當然,他現在也有很大的短板,盔甲奇缺,防禦指數幾乎為零。
他隻能一方麵讓蒯富盡量給士兵的棉衣裏裝上鐵片片,升級成簡易的棉甲,另一方麵還是想通過盡量避免近戰接敵,彌補這個短板。
誰讓剛之國即決戰?根本無暇從容準備。
朱植專門到醫院轉了一趟。
院長李濟那裏,大小方脈、婦人、瘡瘍、接骨、盎鏃科各科人員已經固定,基本上每科五名大夫,新收了六十名學生,內地中草藥也買了一些,治療風寒以及止血消炎去腫的各種金創藥也配了一些。
李濟遞給遼王一份緊缺的藥單,說道:“王爺,聽說您要打仗。如果要打仗,還是要未雨綢繆。目前這些藥還是少了些。好多藥都產於南方,這裏不好買啊。”
遼王仔細看了看這藥單,將後世的一些經驗迅速變成了指示:
“你這緊缺藥材大多可以就地取材進行替代,專治風寒的除了桔梗、柴胡、胡椒外,蒲公英、銀翹、金銀花這些藥材都很普通,也可以拿來試一試。”
“你這列的三七、蘇木,雖說專治刀傷、跌打損傷,但大多產於南方,即使到了山東也不容易買到,不如試著用遼東的蛇含草、苧麻葉、大麻根、牛皮膠這些土藥代替。特別是遼東的刺五加泡酒,治療跌打損傷、活血化瘀不比蘇木酒差。”
“遼東還有一種專治拉肚子的希仙草,也叫粘糊菜。”
“至於其他的藥材,無論如何珍貴,還是要派人到山東購買……”
緊接著,他又隨手憑後世的記憶寫了些中藥名和配方交給李濟。
李濟不禁嚇了一跳,這遼王怎麽連中醫也懂?
但在遼王看來,這並沒有什麽難度。
他後世曾經在部隊摸爬滾打過好多年,對治療刀傷、跌打損傷的中成藥成分非常熟悉,又經曆過疫情,治療傷風感冒的中成藥幾乎和治療新冠病毒差不多,隻是配伍比例還要李濟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朱植又去看了看婉清。
她不是在搗鼓玻璃麽?就讓她趕快生產一批瓶瓶罐罐,再把廣寧衛的糯米酒全部集中起火來,先蒸餾一部分高度白酒,一部分代替酒精消毒,一部分用來泡刺五加藥酒。
那海鹽也要進一步提純,好做成消毒用的生理鹽水。到時候一旦打起仗來,這些東西估計都用得著。
山西地方官員又送來三千戶移民,一千戶留在大淩河,一千戶送往懿州,一千戶留在廣寧。
朝廷又從浙江送來因罪謫發遼東的兩千名長生軍以及從江西民戶中抽選的六千新軍戶。
朱植擴建王府護衛終於有了新的人員基礎,他也終於體會到了穿越成大明親王的政治優勢。
郭鏞、郭鑒兄弟從山東采購的牲畜和油菜籽、布匹等大宗物資也陸續到位,遼西各個屯墾點基本解決了人、物兩缺的問題。
朱植渾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勁,整天在廣寧城上躥下跳,督促著大家幹活,手裏雖然沒有拿著皮鞭,卻像個監工一樣,拚命壓榨大家的汗水。
在遼王的淫威之下,張信每天忙得屁滾尿流。
剛種完兩萬畝小麥,遼王又給他追加了一批人手和耕牛,要求他再種上五萬畝油菜。
好不容易種完油菜,遼王又讓他修建大棚,培育水稻秧苗,準備快到端午節時再種上兩萬畝水稻。
蒯富最近又上了幾個爐子,準備煉焦炭。
遼王卻提出一個什麽環保概念,說是為了防止廣寧城汙染過重,讓他把煉焦炭的爐子全部轉到懿州,節省的地方可以再建幾座小型高爐煉鋼。
蒯富叫喚著人手不夠,遼王又從新來移民中挑選一百名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到各個軍工車間當學徒,很快緩解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一陣手忙腳亂之後,廣寧城在百廢待興之中慢慢穩住了陣腳,搞建設慢慢有了章法。
三月底,老朱終於來了正式旨意,隻說是馮勝大將軍計劃在四月底大舉進攻金山,要求遼王朱植迅速再成立廣寧左護衛,遼東都司和遼王會商成立廣寧中屯衛。遼王府護衛的任務是負責為大軍提供後勤保障任務,不得輕敵冒進,與諸將爭功。
聖旨隻字未提金州之事。
但是,燕王隨後派來的一百騎兵則充分體現了老朱對朱植的擔憂。
燕王本有三千騎兵,被馮勝抽調大部後就剩下兩百來人了。接到老朱的八百裏加急聖旨後,他立即派百戶譚廣帶了一半留守騎兵前往廣寧城。
郭英也收到皇帝的密旨,讓他直接掌管燕王騎兵,嚴密監視遼王的行動,嚴防他擅自出兵遼陽。
可是譚廣剛到廣寧,朱植就和譚廣熱情拉起家常,笑著笑著就把這一百個騎兵編入了中護衛。
郭英又不能拿出密旨和女婿爭權,隻得暗暗叫苦。
遼王還讓譚廣把人分成三班,一班巡邏,順便遊獵,改善生活;一班休息;一班教習中護衛士兵輪流進行騎乘訓練。
他知道,廣寧中護衛遲早要有自己的騎兵,人才訓練也要提前準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他甚至還想建一支乘馬作戰的步兵。
隨著中護衛整軍備戰的動靜越來越大,郭英更是感覺越來越沒有信心勸阻這個女婿的出兵決心了。
安陸侯吳傑終於到了廣寧。
他的水師已經在盤山附近的一個入海口溯河而上,終於在離廣寧東南方向不到一百裏的河邊停靠。
朱植聽說後,心知前世的遼河還沒改道,真是離廣寧城遠得很,還得想辦法修條大大的運河,將廣寧城東邊的幾條主要河流連通起來才行,同時也能讓周圍沼澤的水及時排到海裏,將沼澤變成良田。
他給水師補充了五百名新兵,讓吳傑從山東登、萊州各衛借十條船在盤山待命,又趕緊讓蒯富派人去水師停泊處修建簡易碼頭,開始建造一些兩、三百料的小船,交給吳傑的水師使用。
王府的十名太監也全部送到吳傑那裏。水師官兵常年在外漂泊不停,男人的正常生理需求無法滿足,也是一種煎熬,容易惹出事情來。這些人沒有了是非根,最適合遠洋執行任務了。
宋忠的夜不收從遼陽傳來一條極為重要的消息。
蒙元遼王阿紮失裏和開原王納哈出的心腹部將賴臘武並不是一條心,對蓋州和金州的攻擊虎頭蛇尾,不僅沒有攻下金州,蓋州也還在明軍手中,兩城還有一月之糧。
但是,五萬高麗大軍已經抵達鴨綠江南岸,對遼東虎視眈眈……
當越來越多的情報擺到自己案頭的時候,朱植也有點躊躇滿誌的感覺,是時候下決心了。
他召集遼東都司和王府護衛將領再次開了個小會,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通報了自己的決定:
“收複遼東半島已經刻不容緩,本王決定,先暫時不成立廣寧左護衛,而是效仿臨清軍營,從剛剛來的八千名新兵中抽調五千人在廣寧城進行集中訓練。”
“黃湜和右軍副千戶盛庸共同帶兩千名新兵到淩海屯守,初步成立廣寧中屯衛。盛庸負責軍務,黃湜負責屯務和民政管理工作,繼續擴大耕種麵積。”
“懿州屯墾也不能放鬆,由廣寧衛派一個千戶帶領剩下的一千新兵前去接替朱大能。”
“中護衛全軍加緊戰備訓練,十日內做好出征準備。”
然而,廣寧中護衛各項準備工作並不算充分。
張石這裏,中護衛骨幹就剩下平安的後軍還需要五、六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集訓。
他又向遼王反應了在訓練中遇到的三個問題:
“一是按大明軍製,千戶以下采取十進製的編製,指揮不便,沒有後世的三三製方便指揮。”
“二是中護衛沒有弓弩箭矢,遠程火力打擊力量不足,需要加快火槍製造速度。”
“三是部分人員還穿著棉襖,沒有輕便的春裝,容易造成人同冷熱失衡,傷風感冒。”
應該說張石的問題很客觀,很及時,也很重要。
朱植卻答複道:
“在冷兵器時代,十進編製有他的合理性,更能體現人力密集性的優勢。”
“至於火槍製造,隻能優先滿足朱大能的中軍,然後是前軍。其他各軍還是手持大刀長矛冷兵器,暫時依托新式戰車進行防守反擊訓練吧。”
“至於換裝問題,郭鏞、郭鑒從山東已經運來了大批棉布,大能三嬸的裁縫局正加緊生產春裝。”
“蒯富那裏,已經又生產了一百支迅雷銃,一個月應該能夠生產二百支迅雷銃。”
烏雲壓城城欲摧,廣寧城軍械司四個局迅速轉入軍工生產模式。
在婉清的幫助下,火藥已經得到顯著改進,關鍵是解決了容易受潮板結的問題。
新式戰車又造了一百輛,左、右、前、上四個方向都用鋼板加固,左、右、上三個方向均可搭載一窩蜂火箭,人員可以從車廂內部通過望孔點火,也可以通過滑軌調節火箭高度。戰車的防禦力和攻擊力大大增強。
刀劍局已經生產一千把軍工鏟,還有一千杆長槍。
遼王現在非常重視長槍,也就是長矛,或者叫做矟或馬槊,隻不過在外觀上大同小異,各個朝代、各個民族叫法不同罷了。
雖說騎兵理論上在戰場上一騎當八步,但在實戰之中,大明屢次以步當騎,橫掃天下,主要倚仗就是江淮長槍兵。
朱元璋手下悍將謝再興,孤守蓋、金二城的葉望和馬雲,以及遼王身邊的郭英、楊文,個個是長槍兵王,蒙古鐵騎的克星。
因此遼王借鑒楊文長槍兵的經驗,要求生產長槍時一律采取四米的長度,足以在安全距離克製敵方騎兵。但是再長也不適用,他覺得亞曆山大六、七米的長矛陣其實就是一個虛假的笑話。
蒯富又收到了遼王的一係列緊急訂單,不得不帶著工匠們加班加點,生產五百副簡單的笠式鋼盔,五百張鋼盾,一千杆鋼頭長槍,一千把軍工鏟,五百米鐵絲網……
遼王覺得,雖然遼東沒有成規模的騎兵,沒有成規模的火槍兵,但隻要進一步加強部隊就地固守防禦、反擊的能力,蒙古鐵騎並不是那麽可怕。
後世倭國挑起的諾門坎之戰,雖然以倭寇的失敗告終,但是由於倭國步兵在蒙古草原上利用鐵鍬及時挖掘了工事,防守得當,竟然讓擁有近千輛坦克和裝甲車的老毛子實際傷亡比倭寇還要大。
當然,他現在也有很大的短板,盔甲奇缺,防禦指數幾乎為零。
他隻能一方麵讓蒯富盡量給士兵的棉衣裏裝上鐵片片,升級成簡易的棉甲,另一方麵還是想通過盡量避免近戰接敵,彌補這個短板。
誰讓剛之國即決戰?根本無暇從容準備。
朱植專門到醫院轉了一趟。
院長李濟那裏,大小方脈、婦人、瘡瘍、接骨、盎鏃科各科人員已經固定,基本上每科五名大夫,新收了六十名學生,內地中草藥也買了一些,治療風寒以及止血消炎去腫的各種金創藥也配了一些。
李濟遞給遼王一份緊缺的藥單,說道:“王爺,聽說您要打仗。如果要打仗,還是要未雨綢繆。目前這些藥還是少了些。好多藥都產於南方,這裏不好買啊。”
遼王仔細看了看這藥單,將後世的一些經驗迅速變成了指示:
“你這緊缺藥材大多可以就地取材進行替代,專治風寒的除了桔梗、柴胡、胡椒外,蒲公英、銀翹、金銀花這些藥材都很普通,也可以拿來試一試。”
“你這列的三七、蘇木,雖說專治刀傷、跌打損傷,但大多產於南方,即使到了山東也不容易買到,不如試著用遼東的蛇含草、苧麻葉、大麻根、牛皮膠這些土藥代替。特別是遼東的刺五加泡酒,治療跌打損傷、活血化瘀不比蘇木酒差。”
“遼東還有一種專治拉肚子的希仙草,也叫粘糊菜。”
“至於其他的藥材,無論如何珍貴,還是要派人到山東購買……”
緊接著,他又隨手憑後世的記憶寫了些中藥名和配方交給李濟。
李濟不禁嚇了一跳,這遼王怎麽連中醫也懂?
但在遼王看來,這並沒有什麽難度。
他後世曾經在部隊摸爬滾打過好多年,對治療刀傷、跌打損傷的中成藥成分非常熟悉,又經曆過疫情,治療傷風感冒的中成藥幾乎和治療新冠病毒差不多,隻是配伍比例還要李濟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朱植又去看了看婉清。
她不是在搗鼓玻璃麽?就讓她趕快生產一批瓶瓶罐罐,再把廣寧衛的糯米酒全部集中起火來,先蒸餾一部分高度白酒,一部分代替酒精消毒,一部分用來泡刺五加藥酒。
那海鹽也要進一步提純,好做成消毒用的生理鹽水。到時候一旦打起仗來,這些東西估計都用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