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城外的小麥已經出芽,油菜已經播種,水稻正在育苗,再過十幾天,就可以大麵積移種了。


    到沈老板那裏打零工、建房子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工程速度明顯加快,朱植也不再為移民操心房事了。


    幾個頭腦靈活的山西人向張信申請在廣寧開了幾個小商鋪,準備賣些日常生活用品。


    還有十幾戶移民申請了利用山邊坡地或遼澤邊進行養羊的生意。


    有幾戶漁民將打的大魚供應官軍、王府,留下的小雜魚就讓自家婆娘悄悄地售賣。


    張信知道後,幹脆在南鎮劃了個魚市,讓他們大大方方地售賣。


    有人還悄悄養起了豬。


    因為殺豬犯老朱的忌諱,朝廷嚴禁殺豬,張信不敢作主,前來請示朱植。


    朱植反問道:“哪裏有人在養豬,這不是在養豕嗎?”


    張信也就知道該怎麽做了,他可最善於體會領導意圖了。


    還有人想承包那羊皮回收的生意,朱植沒有答應。


    山貨、毛皮現在都是遼東的戰略物資,是專門留給沈家進行戰略合作的。到目前為止,沈家商號還沒有在遼東落地生根,遼王也感到臉上無光。


    靖江王爺組織了個雪原劇團,給兩衛駐軍和移民們進行了多次巡回演出,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


    各項生產終於慢慢走上了正規,廣寧軍民的心漸漸也安定下來了。心安之處即家鄉,不過如此吧。


    就在這緊鑼密鼓的準備中,朱植難得給自己的穿越人馬放了個假,從庫房找了幾根魚竿,帶著眾人一起到東邊一條河裏去釣魚。


    北方天氣比南方晚一些,此時正是大板鯽在河邊淺灘處覓食產籽的時候。用後世的炮筒,長竿短線掛蚯蚓最好釣。


    一天下來,朱植、張石每人都釣了有三百多條大板鯽,張信和李喜旺也各自釣了一百多條,就連那不會釣魚的婉清、婉君,也各自釣了四十多條,在一旁服侍的兩個蒙古小丫頭則忙得手忙腳亂,不知道該先幫誰摘魚。


    朱植看手頭還比較寬裕,就讓騫義著手製定了個獎勵章程。


    第一批隨遼王之國的六千四百名士兵一律獎勵五錠寶鈔,服役滿五年後可從官府領取住房一幢,五十畝旱地或四十畝水田及相應的農具,免稅三十年。服役滿八年,或服役滿五年、年滿二十二歲仍未婚配的,由官府免費為其介紹良配。


    二百多戶山東來的移民,每戶可暫時分配木屋五間,如願意種地,可領五十畝耕地或四十畝水田及相應的農具,也可從事林牧副漁等行業,三年內免稅,三年後二十稅一,五年後十五稅一。


    工匠們除計件獎勵外,按甲、乙、丙、丁四個等級享受住房和糧食補貼福利,其中蒯氏兄弟、趙魯、畢傑等甲等工匠均為占地五畝的磚建別墅小院,和正五品千戶待遇相同。


    百戶以上各級軍官和王府屬官除按級別享受朝廷?米外,另外每月發放五到五十錠不等的寶鈔,作為邊遠地區津貼。


    百戶以上軍官家屬隨軍可以免費使用隨軍家屬房;罪臣家眷,無論從事農工樂舞,均可按天取酬,在廣寧呆滿五年後自動轉為民戶,如願在軍中擇偶,立即由樂戶改為民戶。


    千戶以上武官、五品以上文官和甲等工匠發放金質紀念章,總旗以上武官、八品以上文官和乙丙二等工匠發放銀質紀念章,其他人員無論官軍吏民、男女老幼,一律發放銅質紀念章。


    至於後麵山西來的移民,除了房子、家具要自建或購買外,可以參加各衛軍墾、獲取報酬,也可在軍墾外的荒地上自行開展民墾,收獲完全自由支配。


    至於農具,耕牛、種子,可向軍府租用或賒買,一年內名利息。三年內利息隻要五厘,也就是百分之分。


    農業稅收也是享受三年內免稅,三年後二十稅一,五年後十五稅一的政策。


    ……


    政策一頒布,廣寧城又是歡樂的海洋,靖江王又教會大家唱起了《廣寧城的天》:


    廣寧城的天是明朗的天,


    廣寧城的百姓好喜歡,


    遼王殿下愛百姓啊,


    遼王殿下的恩情說不完,


    呀呼嗨嗨一個呀嗨……


    你看這收錢馬屁拍的,覺悟進化得真快!


    四月初,廣寧城正在全力育秧苗。


    遼王親自帶著張石、張信、徐德、李喜旺等人走向田間,勸課農桑,教大家如何搭建簡易大棚、育秧苗。


    其實在明初,江淮一帶農民已經發明了水稻育秧移栽技術,相對以前的直接拋灑穀種的拋秧種植技術,這已經是革命性的進步。每畝水稻需要的種子從二十斤降到五斤,成本降低四分之三,平均畝產量反而從三百斤提高到四百以上斤,提高了三分之一。


    但是,這項技術對耕牛和水利設施依賴性都很強,在全國推廣很慢。


    即使到了明朝晚期,像宋應星這樣的不務正業的讀書人已經在《天工開物》中詳細介紹了拋秧種植技術,盛產水稻的江南地區還是以鋤為犁,以人為役,使用傳統落後的拋秧種植技術,種植水稻。


    如果再看一下五百多年後的老一輩開拓北大荒時的老照片,因為當時缺少耕牛,還是以人為牛,人挽力耕。


    穿越而來的朱植現在成了遼王,把之國的家底,相當於把山東全省的財政收入都拿到了小小的遼西走廊,興修水利,打造水車、農具,還為農戶們購買了耕牛。


    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集中力量幹大事,迅速普及這一項革命技術,為今後遼東迅速實現軍糧自給打下基礎,同時用事實教育內地的移民們:遼東自有倉中粟。


    但是,在遼東種水稻的風險也很大。


    遼東苦寒,廣寧城雖有醫巫閭山的遮擋,溫度還是比內地低多了,如果沒有做好倒春寒的準備工作,剛剛育出的秧苗很可能隨時會被凍死,前麵的努力就會付諸東流。


    所以,朱植要求廣寧軍民齊動手,搭建一些簡易木棚,保護秧苗,一旦遇到倒春寒,就趕緊鋪上蘆葦、雜草,甚至是破羊皮、亂被褥。


    好在一畝秧苗可以保障二十五畝水稻,需要搭建的木棚並不多。移民們在遼王的親自督促下迅速完成這一項工作。


    但是,在遼東種水稻還是一個極其細致的活,除了育秧苗外,光是整地一項,犁地、澆地、耙地等工序,都比種小麥複雜得多,好多內地百姓都不願意,還得做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利,可是利還沒個影子哩……


    唉,真是狗子坐轎,不識抬舉。遼王隻好每天和農民打口舌官司,和當初搞扶貧搬遷差不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