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四日一早,朱植召集千戶以上將領開會,研究下步行動方案。
朱大能一上來,就迫不及待地放了一炮:
“王爺,根據阿紮失裏所言,元主脫古思帖木兒現在躲藏在貝爾湖以南,距聖水山隻有六百裏,騎兵急行軍兩天就可抵達,加上戰鬥,一往一返不過五天時間。”
“我建議,大軍幹脆撇下輜重,明天由我帶領左護衛九營步騎,遠程奔襲貝爾湖,對元主來個斬首行動,這樣回去還不影響春耕。”
濮璵最近跟遼王學習了不少東西,也有自己的想法,馬上說道:
“王爺,本將支持速戰速決。但元軍尚有數十萬人眾,如果僅靠左護衛步騎不到四千人突襲元軍大營,風險太大。”
“我建議,不如按照遼王殿下上次在黃龍府反殺賴臘武之法,先由朱將軍率領四營騎兵突襲元軍大營,引誘元軍追擊。本將願意率領兩營步兵在五百裏外接應,平安將軍再率三營步兵在四百裏外接應。大家邊打邊退,退到三百裏外時,遼王殿下再率車兵殺出。不愁不殺他三、兩萬元軍精銳。”
濮璵雖急於為父報仇,支持朱大能的速戰速決,但受上次遼王在黃龍府之戰的啟發,又把朱大能的計劃完善了一下。
應該說,濮璵小侯爺這戰場學習能力還是挺強的。
朱植心裏給濮璵點了個讚,後生可畏!
但是,他心裏考慮的更多。
貝爾湖周邊仍然有方圓數百裏的草原。根據後世記載,天元帝四月上旬在湖的東北方向,阿紮失裏又說元主前幾天還在貝爾湖的東南方向。
顯然,元主在不斷變換位置。
如果過幾天,元主又跑到湖的北邊甚至是西邊呢?找人可得好幾天啦。
而且,天元帝此時匯合各路殘兵敗將三十萬人,少說也要綿延上百裏,挑挑揀揀,還是能湊出五、六萬精銳騎兵的。
明軍無論是四營精騎還是九營步騎,殺進去容易,要是想全身而退卻很困難,根本沒有後麵逐次撤退,來一個反誘敵深入的機會。
何況,聽阿紮失裏所言,那個老六賴臘武,已經成了元朝太尉,深得天元帝寵信。
賴臘武和明軍屢敗屢戰,深得避實就虛的用兵精髓,每次都滑得像泥鰍。這可是後世史書沒記載的。
賴臘武已經上過一次當,不可能再上第二次當,說不定現在正憋什麽壞招哩……
遼王沒有對濮璵的建議沒有作出正麵回應,隻是看了看朱大能的副手平安。
平安作為將門之後,自從跟了遼王之後,內心十分渴望一戰成名,卻始終沒有得到張石、朱大能和火真那樣充分的露臉機會。
盡管如此,平安始終不急不躁,一直保持沉穩低調的風格,看到遼王瞅向自己,於是緩緩說道:
“王爺,我以為,大軍還是不能輕敵冒進。理由有三。”
“一是敵情不明,至少要等摸清元主位置才能再談進軍。”
“二是糧草不繼,至少等盛千戶再從紅城子再運來三千石軍糧,大軍才有保障。”
“三是此次北伐,遼東軍隻是作為偏師,作戰上還是應以配合主力為主,等和藍玉大軍聯係上再謀劃整個行動。”
應該說,平安的意見還是相當穩重的。
但是他很快就遭到濮璵的攻擊:
“你這是怯戰。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說好聽,你這這叫老成持重,說不好聽,你這是消極避戰,坐失戰機。”
“你難道忘了漢武帝時的馬邑之戰嗎?當時的漢將王恢建議在馬邑設伏襲擊匈奴,當匈奴識破漢軍計謀提前撤退時,他卻不能抓住機會發動進攻,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主力從容撤退。”
“你再看看冠軍侯霍去病,每次作戰都是兵行險棋,劍走偏鋒,不拘古法,斬獲甚至超過了其舅舅衛青。”
平安座下的千戶柳升馬上站出來支持平安,說道:“兵者詭道,不可不察。濮老將軍在黃龍府老馬失蹄可是前車之鑒,難道你這當兒子的這麽快都忘了嗎?”
柳升之言雖有道理,卻揭了濮璵的傷疤。
濮璵也不過二十來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一下子就竄到對麵,打了柳升一拳,柳升也還了濮璵一腳。
二人便在遼王中軍大帳裏麵撕扯起來,一個諸葛亮會竟然開成了武林大會。
遼王哭笑不得,隻好讓朱大能和平安趕快把二人拉住,然後皺著眉頭喝斥柳升:“濮大都督為國捐軀、忠勇可嘉,乃我大明武將楷模,朝廷特進封樂浪郡公,難道是你柳千戶可以妄自評價的嗎?”
柳升原是蓋州衛葉旺指揮使手下一員猛將,去年在蓋州城立下大功,左護衛成軍時經葉望推薦,到朱大能手下當了後軍千戶,平時也是有些傲氣的。
但聽了小遼王的喝斥後,他隻好雙手向前一揚,對濮璵說道:“裨將以下犯上,衝撞伯爺,多有得罪。”
朱植接著又訓斥濮璵:“這行軍打仗如同走路,每到岔路口,總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還各有各的道理。理不辯不明,爭論一下,吵一下,都是必要的。就像去年東征時,我和武定侯爺在紅崖子為東征還是北伐還不是吵了半天?武定侯爺可是我的舅舅,也沒有動手打我啊。你身為侯爺要懂得以理服人。否則,今後如何帶兵?”
遼王這麽一說,濮璵也冷靜下來,趕緊對著柳升賠了一禮。
軍人豪爽,互相賠個不是,這事兒就算揭篇了。兄弟有仇不過夜,以後誰也不能再提。
但大家都感到遼王是在和稀泥,心道:“是速戰速決,還是穩紮穩打?你這個主帥總得拿出個主意來吧?”
眾人以為,遼王畢竟是年少氣盛,可能象當年的冠軍侯霍去病出擊匈奴一樣,傾向於速戰速決。何況首先提出斬首行動的就是他最看好的朱將軍。
讓人沒料到的是,遼王讓濮璵和柳升相互道歉後,小手一揮,就宣布散會了。
朱大能一上來,就迫不及待地放了一炮:
“王爺,根據阿紮失裏所言,元主脫古思帖木兒現在躲藏在貝爾湖以南,距聖水山隻有六百裏,騎兵急行軍兩天就可抵達,加上戰鬥,一往一返不過五天時間。”
“我建議,大軍幹脆撇下輜重,明天由我帶領左護衛九營步騎,遠程奔襲貝爾湖,對元主來個斬首行動,這樣回去還不影響春耕。”
濮璵最近跟遼王學習了不少東西,也有自己的想法,馬上說道:
“王爺,本將支持速戰速決。但元軍尚有數十萬人眾,如果僅靠左護衛步騎不到四千人突襲元軍大營,風險太大。”
“我建議,不如按照遼王殿下上次在黃龍府反殺賴臘武之法,先由朱將軍率領四營騎兵突襲元軍大營,引誘元軍追擊。本將願意率領兩營步兵在五百裏外接應,平安將軍再率三營步兵在四百裏外接應。大家邊打邊退,退到三百裏外時,遼王殿下再率車兵殺出。不愁不殺他三、兩萬元軍精銳。”
濮璵雖急於為父報仇,支持朱大能的速戰速決,但受上次遼王在黃龍府之戰的啟發,又把朱大能的計劃完善了一下。
應該說,濮璵小侯爺這戰場學習能力還是挺強的。
朱植心裏給濮璵點了個讚,後生可畏!
但是,他心裏考慮的更多。
貝爾湖周邊仍然有方圓數百裏的草原。根據後世記載,天元帝四月上旬在湖的東北方向,阿紮失裏又說元主前幾天還在貝爾湖的東南方向。
顯然,元主在不斷變換位置。
如果過幾天,元主又跑到湖的北邊甚至是西邊呢?找人可得好幾天啦。
而且,天元帝此時匯合各路殘兵敗將三十萬人,少說也要綿延上百裏,挑挑揀揀,還是能湊出五、六萬精銳騎兵的。
明軍無論是四營精騎還是九營步騎,殺進去容易,要是想全身而退卻很困難,根本沒有後麵逐次撤退,來一個反誘敵深入的機會。
何況,聽阿紮失裏所言,那個老六賴臘武,已經成了元朝太尉,深得天元帝寵信。
賴臘武和明軍屢敗屢戰,深得避實就虛的用兵精髓,每次都滑得像泥鰍。這可是後世史書沒記載的。
賴臘武已經上過一次當,不可能再上第二次當,說不定現在正憋什麽壞招哩……
遼王沒有對濮璵的建議沒有作出正麵回應,隻是看了看朱大能的副手平安。
平安作為將門之後,自從跟了遼王之後,內心十分渴望一戰成名,卻始終沒有得到張石、朱大能和火真那樣充分的露臉機會。
盡管如此,平安始終不急不躁,一直保持沉穩低調的風格,看到遼王瞅向自己,於是緩緩說道:
“王爺,我以為,大軍還是不能輕敵冒進。理由有三。”
“一是敵情不明,至少要等摸清元主位置才能再談進軍。”
“二是糧草不繼,至少等盛千戶再從紅城子再運來三千石軍糧,大軍才有保障。”
“三是此次北伐,遼東軍隻是作為偏師,作戰上還是應以配合主力為主,等和藍玉大軍聯係上再謀劃整個行動。”
應該說,平安的意見還是相當穩重的。
但是他很快就遭到濮璵的攻擊:
“你這是怯戰。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說好聽,你這這叫老成持重,說不好聽,你這是消極避戰,坐失戰機。”
“你難道忘了漢武帝時的馬邑之戰嗎?當時的漢將王恢建議在馬邑設伏襲擊匈奴,當匈奴識破漢軍計謀提前撤退時,他卻不能抓住機會發動進攻,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主力從容撤退。”
“你再看看冠軍侯霍去病,每次作戰都是兵行險棋,劍走偏鋒,不拘古法,斬獲甚至超過了其舅舅衛青。”
平安座下的千戶柳升馬上站出來支持平安,說道:“兵者詭道,不可不察。濮老將軍在黃龍府老馬失蹄可是前車之鑒,難道你這當兒子的這麽快都忘了嗎?”
柳升之言雖有道理,卻揭了濮璵的傷疤。
濮璵也不過二十來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一下子就竄到對麵,打了柳升一拳,柳升也還了濮璵一腳。
二人便在遼王中軍大帳裏麵撕扯起來,一個諸葛亮會竟然開成了武林大會。
遼王哭笑不得,隻好讓朱大能和平安趕快把二人拉住,然後皺著眉頭喝斥柳升:“濮大都督為國捐軀、忠勇可嘉,乃我大明武將楷模,朝廷特進封樂浪郡公,難道是你柳千戶可以妄自評價的嗎?”
柳升原是蓋州衛葉旺指揮使手下一員猛將,去年在蓋州城立下大功,左護衛成軍時經葉望推薦,到朱大能手下當了後軍千戶,平時也是有些傲氣的。
但聽了小遼王的喝斥後,他隻好雙手向前一揚,對濮璵說道:“裨將以下犯上,衝撞伯爺,多有得罪。”
朱植接著又訓斥濮璵:“這行軍打仗如同走路,每到岔路口,總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還各有各的道理。理不辯不明,爭論一下,吵一下,都是必要的。就像去年東征時,我和武定侯爺在紅崖子為東征還是北伐還不是吵了半天?武定侯爺可是我的舅舅,也沒有動手打我啊。你身為侯爺要懂得以理服人。否則,今後如何帶兵?”
遼王這麽一說,濮璵也冷靜下來,趕緊對著柳升賠了一禮。
軍人豪爽,互相賠個不是,這事兒就算揭篇了。兄弟有仇不過夜,以後誰也不能再提。
但大家都感到遼王是在和稀泥,心道:“是速戰速決,還是穩紮穩打?你這個主帥總得拿出個主意來吧?”
眾人以為,遼王畢竟是年少氣盛,可能象當年的冠軍侯霍去病出擊匈奴一樣,傾向於速戰速決。何況首先提出斬首行動的就是他最看好的朱將軍。
讓人沒料到的是,遼王讓濮璵和柳升相互道歉後,小手一揮,就宣布散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