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下旬,因燕王世子朱高熾摔斷了腿,曾為遼東立下大功的譚廣嚇得要自殺。


    遼王隻好讓世子先在遼東養傷,先讓楊文陪著譚廣回北平,向燕王說明情況,免得燕王遷怒於譚廣。楊文這才依依不舍地回北平就任去了。


    熱鬧過後,朱植把自己關在王府二十來天,整理思路,最終拿出一個遼東五年規劃草稿,然後又找張信、張石和曹楚材等人逐個征求了意見,反複論證修改,期間甚至寫信征求了東北各路諸侯的意見。


    後世倭寇覬覦東北時,有人曾經說過:“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大。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富。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險。”


    經過在遼東的近兩年考察,朱植現在對這三句話體會尤其深刻,甚至在派郭鎮到京城匯報工作時,讓他專門將這三句話送給了老朱。


    東北之險不僅在於戰略地位險要,更在於東北的資源富甲天下。從前世的拓拔家族、慕榮家族、耶律家族、完顏家族,一直到後世的張氏父子,無不是從東北崛起發家的。甚至遠在東洋的倭寇更是以東北為跳板,全麵侵略華夏。


    天予不取,必遭天遣。


    遼王覺得,無論朝堂政局如何變化,與其花時間和應天的太子一黨爭權奪利,還不如靜下心來關起門來搞建設,也不虛此次穿越這行。大不了就把遼東當成扶貧新陣地,把穿越當成扶貧新體驗。


    這是他內心的平衡點,也是他振作精神的出發點。


    想通這一切,他又是信心滿滿,幹勁十足。


    快要過年的時候,遼王召集一幹心腹骨幹,密集開會,陸陸續續宣布了他的經營遼東第一個五年規劃。


    東北沃野何止千裏,地力之肥,為天下之冠。直到後世,浩瀚的東北大平原,仍是中華糧倉,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所在,幾乎家家戶戶的飯桌上擺的都是東北大米。


    所以,遼王首先公布的就是第一個五年規劃中的農業立遼規劃。


    他召集鐵炫兄弟、張信、蹇義和黃湜等人開了個小會。


    隻聽他扇動兩瓣嘴皮子,開始長篇大論起來:


    “今後五年,大遼東必須在人口上完全達到建省的目標,要確保登記在冊的民戶達到四十萬戶,二百萬人以上,開墾的耕地要達到四千萬畝以上。”


    “撇開山東管轄的遼南各縣,現在大遼東各地移民加上實際執行屯田任務的軍戶,以及願意接受大明管理並登記在冊的蒙古、女真、錫伯各族,加起來還不到九萬戶,大約四十萬人;加上王府官員、王府三護衛官兵以及在懿州、黑山、錦州、盤山、淩海等地的駐軍及家眷,從事工商、采礦、製造、建築等人員,還不到四十六萬人,離達到單獨建省的戶籍人口要求還很遠。”


    “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加強戶籍登記管理、鼓勵生育外,我想,還是要進行土地確權,實行分田到戶,搞家庭聯產承包,讓關內來的人不想走,更多的關內人還想來……”


    大明以農立國,遼王推行五年計劃首先從農業開始,也最能讓人接受。


    但是,他提出的一些概念,還是讓人有些不解。


    “分田到戶?”


    “家庭產承包?”


    遼王剛提出這後世的兩個新概念,就把鐵炫、蹇義等幾位前世大儒給搞懵了。


    張信這個合格的狗腿子馬上解釋:


    “遼王的意思是,把先前在遼西、遼北一帶的軍屯田大約兩百萬畝農田全部以家庭為單位分給內地移民。那些雖暫時編入軍籍但實際上從未擔負作戰的軍戶,都改為民戶。”


    “這些軍屯田產全都由官軍保護,而且有集中修建的水利設施,甚至用的是遼王府提供的耕牛和農具,屯墾十分安全,耕種十分便利,所有田地都按每戶四十至五十畝一戶的標準分給屯民的。這樣一來,農戶們應該是很願意在遼東種地的……”


    但是,張信的話很快被黃湜打斷:“遼王仁慈,將之國兩年來辛辛苦苦開墾的田地,購買的耕牛,打造的農具都給了農戶,但王府官員和護衛官兵也要養家糊口,不能都讓王府一力承擔。”


    根據老朱的規定,大明親王最初可以分給千頃也就是十萬畝田產作為王府私產,後來為了限製親王們的實力,又突然降到六十頃。


    過了一段時間後,老朱又擔心兒子們隻有六十頃地,吃不飽飯,鼓勵親王們和遼王一樣,開墾荒地,所得收入補貼王府家用。


    如果按這個規定,遼王府開墾的許多荒地都可以算作是遼王個人的。就像蜀王在成都擁有上百萬田產一樣,都是開荒所得。


    但是遼王竟然把自己的田產全部拿了出來搞什麽分田到戶、家庭產承包。


    黃湜同樣被來自後世的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搞得時空錯亂,十分不解。


    張信笑著繼續解釋:


    “遼王的意思是,耕牛、農具其實是小錢,農戶既可按行價購買前期遼王府出借的耕牛和農具,也可以在收獲後用糧食折抵租金,遼王府三年內一律不收利息。”


    “至於黃長史的擔心,無非是賦稅。這田地分給了百姓,那每年隻須按田產好壞,按照每畝三十至五十斤的不等標準向遼王府交納田畝稅,農閑時就近服徭役四十日,丁稅則一律取消。”


    “這樣老百姓就可以放心大膽生孩子。孩子大了,想多分田,自然要分家,還可再向遼王府申領田畝。”


    “等三年之後,這移民心裏有了底,賦稅、徭役則按田產畝數統一改為現銀交納,防止胥吏在征收賦稅中刻意刁難農戶。遼王說這叫‘攤丁入畝’。大家也就是先勒緊褲腰帶,再艱苦三年。”


    黃湜聽後,認真消化了好一陣子,微微點了點頭,算是對張信觀點的認可,不過他還是擔心的問道:“‘攤丁入畝’是一個官民兩利的好辦法。隻是如此之後,移民越來越多,還要開墾更多土地。而且如果再像這兩年一遇征戰,免不了要獎賞、撫恤官兵田地,也需要很多田地。一些富戶、士紳見遼東各地有利可圖,也會大肆購買土地,隻怕移民到了後來隻能從這些人手中高價租種。”


    遼王這時親自解釋道:


    “子澄先生所慮極是。曆代以興,無不因輕徭薄賦;曆代以亡,無不因土地兼並。”


    “不過這個問題,還請先生放心。每年農閑,官軍都會組織農戶興修水利、開墾農田,爭取每年新增農田一百萬畝以上。富裕人家無論官紳吏民,均可購買多餘官田,但每戶最多可另行購買五十畝。”


    “以前獎勵給移民、撫恤給陣亡和致殘士兵家屬的田地免稅政策仍然有效,內地移民在官田區域以外自行開發的零散耕地,實行遼西和遼東三年內免稅,遼北五年內免稅。”


    “但是,無論是通過分配、購買、獎勵、撫恤,還是自行開墾,每戶人家田產最高不得超過二百畝,雇傭佃戶不得超過三戶。這樣也會有效避免土地兼並。”


    “你們王府官員和三護衛百戶以上將領都要率先垂範,做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表率。”


    黃湜又問道:“遼王天下為公、深謀遠慮,堪比上古聖人之治。屬下也願意做這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表率。隻是這王府官員和王府三衛百戶以上將領甚多,跟隨殿下出生入死,卻不能積累些家業田產,屬下擔心其他官員和將領想不通。”


    遼王笑道:


    “長史想說的是,水至清則無魚是吧。大家千裏來做官,為了吃和穿。”


    “我之所以不讓官員有田產,是因為官員有了田產,大多還是拿來出租給佃戶,賺取差價而已。你們見過有幾個官員會自己種田的?”


    “再者,你們都是朝廷棟梁、名士楷模,雖然看不起這些身外之物,也多少要置些產業。你們放心,本王會以其他方式讓大家積攢家業,讓你們的家室、子孫安心。”


    “對於願意在邊疆建功立業的有誌之士,除了朝廷俸?之外,本王每月另給你們現銀津貼外,年底再給予獎金。當然,這就要看你們為遼東作出的貢獻大小了。”


    遼王說著說著,又冒出來兩個名詞。


    鐵炫等人不免私下交流起來:


    “何謂津貼?”


    “什麽是獎金?”


    遼王隻好繼續解釋:


    “津貼嘛,就是你們上班下鄉的車馬費,在苦寒地區任職的有艱苦地區津貼。獎金嘛,更簡單,就是按政績排名進行獎勵。”


    “我還是給大家舉個例子吧。黃長史今年在長春督導耕種最為得力,就先按一千兩獎勵,鐵賓輔次之,按五百兩獎勵。蹇長史在盤山、鐵燿在沈陽沒有收獲,沒有獎勵。但係天災所致,也有苦勞,但要補貼五十兩銀子作為車馬費。遼北苦寒,黃長史另外加五十兩艱苦地區津貼,今後凡是到遼北任職,均照此辦理。”


    黃湜等人此時無不熱淚盈眶,連聲說道:“謝謝殿下體恤!”


    大明官員合法收入極低,說朝不保夕毫不為過。像黃湜這樣的五品大員,一年收入不過是一百九十二石大米,相當於六十兩銀子。即使是鐵炫這樣的正三品省級幹部年收入也不過是四百二十石,相當於一百四十兩銀子。


    而遼王一上來,就以津貼、獎金的名義將他們的收入翻了好幾倍,說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毫不為過。


    看來君子也要喻之以利,沒有不喜歡錢的官員。


    遼王又說道:


    “有了金錢,你們還要向前方看,可以單獨或者合夥投資建廠,也可入股沈家商號、公司,生產日用百貨甚至是關內奇缺之物,利潤比種田高十倍。”


    “你們也可以到沈陽、長春、廣寧或者內地買幾間商鋪留給子孫,以後這都是要升值的。你們也可以納個側室、小妾,但總數不能超過三人。畢竟,遼東還好多兄弟打光棍……”


    大家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其中,笑得最為燦爛的還是張信。這家夥精力比誰都旺盛,活是拚命的幹,小妾也是拚命的娶。好像遼王的話就是針對他講的。


    遼王最後又說道:“此外,本王決定由鐵炫和鐵燿在沈陽建一座大大的寺院,讓天下回回都知道你們兄弟二人傳播回教的功績。再由你們四位名士建一座天下最大的藏書樓,就叫文溯閣吧,收盡天下藏書,讓天下讀書人都知道你們傳播先賢智慧的功德。本王出錢,你們出名,大家以為如何?”


    通過近兩年的觀察,他發現追隨自己的文武官員中還是有不少像鐵炫、蹇義、黃湜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儒生,必須君子喻之於義,必須在適當的時候激發提升他們的追求層次。


    他這五百毫升一管的雞血打下去,眾人無不熱血沸騰,仿佛看到千年後,自己的名字仍然在這清真寺或藏書樓的功德碑上熠熠生輝。


    他們不由感慨,這遼王雖然年幼,考慮的比聖人還周全!真是跟著遼王混,不僅有黃金屋、倉中粟、顏如玉,還有名垂青史哦!


    隨後遼王對各地屯墾農務重新進行了調整。


    以廣寧為中心的遼西各地屯墾事務全部交給鐵炫負責,由徐德協助。以長春為中心的遼北地區屯墾,由蹇義負責,李喜旺協助。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南地區交給鐵燿負責,宋有才協助。


    至於黃湜,遼王將其調回沈陽,除了讓其統籌整個屯墾大局外,後麵還要讓他擔負整個建設沈陽新城的任務。


    從黃湜的脫穎而出上,遼王看到選拔骨幹的一個好方法。看來骨幹是折騰出來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今後還得多用這種方法再為遼東物色一些人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