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王在金州沒呆兩天,確定了船塢選址後,留下吳傑就地督戰,自己又趕到了沈陽。
對他來說,直接指導黃湜參照後世經驗建設沈陽大都市可能比建船廠更重要。
黃湜雖是太子的人,但是經過遼王兩年的言傳身教,已經成了朱植的鐵杆粉絲。
追隨遼王兩年來,黃湜先後管理過望山鋪、遼陽城和長春堡,是少數能夠撲下身子到基層幹實事的書生,作風務實而不缺乏靈活手段,治理民政的才幹明顯高於才名更盛的鐵炫和蹇義。
這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自我折騰成長起來的幹部。
如果能夠再學習一些後世的知識、理念,遼王甚至相信,黃湜的才能不亞於和遼王一同穿越來的張信等人。
關鍵是黃湜的品行一直不錯,用著讓人放心。
所以,朱植決定在沈陽多待一段時間,對黃湜再帶教一下。
朱植到沈陽的時候,黃湜正風塵仆仆地帶著人剛剛勘察完沈陽四界,準備效仿廣寧,南傍渾河,東、西、北三麵開挖護城河,四周以木柵為城,待有條件後再修建城牆。
這也是經過蒯富和張信等人共同商定的選址建城方案。
應該說,黃湜這個選址還是不錯的,位置周正,原來的沈陽堡、廣寧左護衛的軍營、鐵燿的臨時官署以及早期來的居民也都在裏麵,也和後世的沈陽老城區大致重合。
如果遼王晚來幾天,可能黃湜就要在沈陽大幹快上了。
可是遼王這個時候來了,而且在第一天就把黃湜這個方案幾乎全盤否定了,將整個選址向東移了二十裏,渾河從沈陽的南麵變成了東南麵,沈陽城也沒有那麽周正了。
黃湜頓時一肚子委屈,要不是看在以前遼王事事都英明神武的份上,自己真想撂挑子不幹了。
朱植沒有時間去解釋,隻是帶著黃湜沿著渾河直奔東麵二十裏的東牟山,也就是後世號稱盛京八景之首的天柱山,去察看山勢地形。
隻見東牟山峰巒起伏,自南向北綿延不絕,有如廣寧城西的醫巫閭山,甚是險要。
朱植晃著小身板,帶著黃湜等人一口氣登上東牟山山頂,極目遠眺,若有所思,問著眾人道:“各位,你們從這裏看到了什麽?”
鐵燿馬上拍馬說道:“遼王這是要以山為屏,以河為障。這樣選址建設沈陽城,固若金湯。”
黃湜也若有所悟:“這樣依山帶河建城,還會省去許多挖河建城的功夫,節省不少時間和人力,及時進行屯墾。”
遼王笑著說道:“各位先生,你們隻看到了十裏遠。明天,本王親自帶你們再到二十裏外看一處地方,拓展你們的視野。”
次日一早,黃湜等人跟著遼王南渡渾河,繼續向東行了二十裏,發現這裏居然有一座古城遺址,荒草叢生,隻有幾處廢棄城垣無處話淒涼。
眾人納悶不已,這就是遼王爺讓大家拓展視野的地方?
遼王也不解釋,隻是吩咐隨從的護衛們用鐵鍬在夯土周圍挖寶貝。
挖了半天,一個護衛說,挖到了一枚銅錢。
又過了一會,又有護衛陸陸續續挖到了一些古錢幣和箭鏃。
這時遼王才喊了一聲“停”,拿起手帕,將護衛們挖到的錢幣和箭鏃輕輕包起。
隻聽遼王瞅向黃湜,問道:“子澄先生博古通今,看看這些錢幣是何朝代?”
黃湜不防在沈陽建城如火如荼之際,遼王竟然還有如此雅興考古,難免有些哭笑不得。
但是他還是硬著頭皮仔細察看了半天,然後才說道:“這枚是秦時的半兩錢……這枚應該是漢時的五株錢……這個應是戰國時燕國所鑄‘明化’錢,乃方孔錢之鼻祖,當世稀有!”
遼王又笑嘻嘻的問道:“先生果然博學,想必也應知這腳下曾是何城吧?”
黃湜這下可被問住了。他可沒有到這裏考過古,平時也沒有做相應的功課啊!
張石和張信等人聽說遼王到渾河以南考古後,這時也跟了過來。他們還以為遼王是在這裏挖到什麽值錢的古墓哩。
看到周圍黑壓壓的人群,黃湜隻好紅著臉說:“學生愚鈍!隻知沈陽堡西有西漢遼東郡中部都尉治所侯城,但不知這腳下為何城。還請殿下指教。”
黃湜現在對遼王真的是崇拜到極點,句句自稱學生,沒有半點難為情。
這也是他的可貴之處。
畢竟腐儒大多好麵子,像他這樣身體力行“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真理的讀書人並不多。
隻聽遼王又長歎一聲道:
“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
“如果本王沒猜錯的話,這腳下正是晚唐才子李商隱譏諷隋唐王朝征討高句麗、窮兵黷武詩句中的玄菟郡城。當年燕國大將秦開向東開辟千裏疆土,在此地築城,名曰青樁。”
“此城實乃我華夏先民治理沈陽之濫觴,也是後來東漢玄菟郡郡治之所在。這些夯土與本王去年在懿州城北駱駝山發現的燕長城實為一體。”
黃湜、鐵燿等人正要誇讚遼王博學,遼王又話風一轉,厲聲說道:“隻可惜大唐王朝還是讓李商隱這幫文人吃得太飽了。隻知道花前月下,傷春悲秋,借古諷今,殊不知,如果不是秦開、薛仁貴等名將舍生忘死,開疆拓土,修我長城,衛我華夏,不僅幽雲十六州早為胡人牧場,山東、河南之地恐怕也要化為高麗的郡縣。”
黃湜這時才知道遼王帶他到青樁古城別有深義,連忙答道:“學生雖然愚鈍,也知道鑒古知今。殿下帶學生在此憑吊,實為勉勵學生效仿秦開經營沈陽,以控遼東。經營遼東,以控塞外蠻夷,混一戎華,衛我華夏。”
朱植見黃湜這麽快就開竅了,就進一步點撥他說:
“這沈陽確實是這遼東根本。不過,僅僅看到遼東,格局還是小了些。你不防再向前看一千五百年,華夏之盛無不從一統遼東開始,華夏之衰無不從遼東淪陷開始。這就是我為什麽會說,不到遼東,不知中國之險。”
“你再向北看千裏之外的長春,沃土千裏,那也是遼東,不到遼東,不知中國之富。其實長春之北更有沃土數千裏,不到遼東,不知中國之大。”
聽遼王這麽一點撥,不僅是黃湜,就是周圍的鐵燿等人也頓時感覺胸中有了萬裏山河,磅礴無比,一個接一個地對著遼王拍起馬屁來。
遼王倒覺得受之有愧,他可是把後世經營東北六百多年的經驗教訓也壓縮之後提前搬到了前世啊!
想當年,張大帥父子要是有這個領悟力,估計倭寇還真不一定打得進沈陽城。
想到張大帥,朱植又想到張氏父子曾經搞了一件很失敗的事情:缺縣長。
當年張氏父子曾經帶領二十萬東北軍從黑水白山一直打到上海灘,占領了大半個中國富庶之地,卻連一個縣長都派不出來,結果被北伐軍輕輕一反擊,又被攆回了沈陽城,張老帥還在進城前被倭寇給炸死了。
以至於張少帥晚年回憶起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是後悔不已。
古人說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其實難就難在不好培養治理天下的人才。
想到這裏,朱植向周圍眾人問道:“前年年初,本王從萊州渡海,曾經從山東招募了二十來個落第秀才,現在曆練已有兩年了,有沒有表現優異之人?”
黃湜連忙說道:“學生前年在望山鋪時,曾經帶了兩個秀才,倒是踏實能幹,隻是一直沒有名份。好在王府按九品屬吏發了些俸?和銀子,幹的還算安心。”
張石也說道:“王府三衛也曾經去了十來個秀才,隻有六個留了下來。其中有四人在夜不收效力,表現尚可。一人在中護衛做文牘,一人在左護衛做百戶。其他人估計不是在王府學堂裏教學生識字,就是在張信手下當差。”
朱植轉身又問黃湜道:“讀書人十年寒窗,有的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有的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子澄先生,你說說,為什麽會有天壤之別?”
黃湜也是悟性極高之人,略加思索,便道:“陸放翁先生曾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人能否會治國天平下,最終取決的不是肚子裏墨水多少,是否中舉及第,而是身子端的高低、能否躬行曆練。就像當今聖上培養諸位皇子,不到十歲就送往中都,從體驗農桑艱辛開始曆練。殿下培養我等治理遼東,也是放到屯墾大業中一項一項去磨礪鍛煉。”
朱植不由大喜:“子澄先生果然聰慧,一點即透。你和張信二人共同拿個章程,上半年就在這沈陽辦個縣長……縣令培訓班。把王府那幾個九品小吏、內地來的秀才、識得些字的退役傷殘軍士,都統一召到沈陽進行培訓。”
黃湜問道:“不知殿下想培訓什麽內容?”
遼王沉吟了一會,答道:“就拿你自己的體會,教他們如何勸導百姓耕種、興修水利,如何開辦學堂、開啟民智,如何斷案、調解鄰裏糾紛,如何協助王府征兵納糧、救濟賑災……”
“不過,你還是先編一個《遼東史誌》作為培訓教材,要通俗易懂。我們不僅要讓這些未來的縣令們知道沈陽的青樁,更要知道遼東曆史之悠久,特產之豐富,土地之廣袤,山川之壯美,民族風情多種多樣,和內地唇齒相依,紮根遼東大有作為……”
黃湜又問:“不知最後如何老校考試?”
遼王答道:
“考試以筆試為輔,麵試為主。筆試就不要考內地的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了,要考就考和遼東有關的曆史、地理常識。”
“麵試就按你自己摸索的方法來,務求思路清晰,懂得實務。”
“還要采取淘汰製和考察製,每期從培訓班中選十到二十來個人,推薦給王府,先掛個七品總旗的頭銜,作為代理縣令,管理各衛民政事務,考察一年後,合格者授為六品百戶,兼個衛指揮的斷事或者經曆,實際履行縣令之職,他日朝廷撤衛所,設州縣,這些人就縣令。其中優秀者就是知府。”
黃湜和張信連忙點頭稱是。
對他來說,直接指導黃湜參照後世經驗建設沈陽大都市可能比建船廠更重要。
黃湜雖是太子的人,但是經過遼王兩年的言傳身教,已經成了朱植的鐵杆粉絲。
追隨遼王兩年來,黃湜先後管理過望山鋪、遼陽城和長春堡,是少數能夠撲下身子到基層幹實事的書生,作風務實而不缺乏靈活手段,治理民政的才幹明顯高於才名更盛的鐵炫和蹇義。
這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自我折騰成長起來的幹部。
如果能夠再學習一些後世的知識、理念,遼王甚至相信,黃湜的才能不亞於和遼王一同穿越來的張信等人。
關鍵是黃湜的品行一直不錯,用著讓人放心。
所以,朱植決定在沈陽多待一段時間,對黃湜再帶教一下。
朱植到沈陽的時候,黃湜正風塵仆仆地帶著人剛剛勘察完沈陽四界,準備效仿廣寧,南傍渾河,東、西、北三麵開挖護城河,四周以木柵為城,待有條件後再修建城牆。
這也是經過蒯富和張信等人共同商定的選址建城方案。
應該說,黃湜這個選址還是不錯的,位置周正,原來的沈陽堡、廣寧左護衛的軍營、鐵燿的臨時官署以及早期來的居民也都在裏麵,也和後世的沈陽老城區大致重合。
如果遼王晚來幾天,可能黃湜就要在沈陽大幹快上了。
可是遼王這個時候來了,而且在第一天就把黃湜這個方案幾乎全盤否定了,將整個選址向東移了二十裏,渾河從沈陽的南麵變成了東南麵,沈陽城也沒有那麽周正了。
黃湜頓時一肚子委屈,要不是看在以前遼王事事都英明神武的份上,自己真想撂挑子不幹了。
朱植沒有時間去解釋,隻是帶著黃湜沿著渾河直奔東麵二十裏的東牟山,也就是後世號稱盛京八景之首的天柱山,去察看山勢地形。
隻見東牟山峰巒起伏,自南向北綿延不絕,有如廣寧城西的醫巫閭山,甚是險要。
朱植晃著小身板,帶著黃湜等人一口氣登上東牟山山頂,極目遠眺,若有所思,問著眾人道:“各位,你們從這裏看到了什麽?”
鐵燿馬上拍馬說道:“遼王這是要以山為屏,以河為障。這樣選址建設沈陽城,固若金湯。”
黃湜也若有所悟:“這樣依山帶河建城,還會省去許多挖河建城的功夫,節省不少時間和人力,及時進行屯墾。”
遼王笑著說道:“各位先生,你們隻看到了十裏遠。明天,本王親自帶你們再到二十裏外看一處地方,拓展你們的視野。”
次日一早,黃湜等人跟著遼王南渡渾河,繼續向東行了二十裏,發現這裏居然有一座古城遺址,荒草叢生,隻有幾處廢棄城垣無處話淒涼。
眾人納悶不已,這就是遼王爺讓大家拓展視野的地方?
遼王也不解釋,隻是吩咐隨從的護衛們用鐵鍬在夯土周圍挖寶貝。
挖了半天,一個護衛說,挖到了一枚銅錢。
又過了一會,又有護衛陸陸續續挖到了一些古錢幣和箭鏃。
這時遼王才喊了一聲“停”,拿起手帕,將護衛們挖到的錢幣和箭鏃輕輕包起。
隻聽遼王瞅向黃湜,問道:“子澄先生博古通今,看看這些錢幣是何朝代?”
黃湜不防在沈陽建城如火如荼之際,遼王竟然還有如此雅興考古,難免有些哭笑不得。
但是他還是硬著頭皮仔細察看了半天,然後才說道:“這枚是秦時的半兩錢……這枚應該是漢時的五株錢……這個應是戰國時燕國所鑄‘明化’錢,乃方孔錢之鼻祖,當世稀有!”
遼王又笑嘻嘻的問道:“先生果然博學,想必也應知這腳下曾是何城吧?”
黃湜這下可被問住了。他可沒有到這裏考過古,平時也沒有做相應的功課啊!
張石和張信等人聽說遼王到渾河以南考古後,這時也跟了過來。他們還以為遼王是在這裏挖到什麽值錢的古墓哩。
看到周圍黑壓壓的人群,黃湜隻好紅著臉說:“學生愚鈍!隻知沈陽堡西有西漢遼東郡中部都尉治所侯城,但不知這腳下為何城。還請殿下指教。”
黃湜現在對遼王真的是崇拜到極點,句句自稱學生,沒有半點難為情。
這也是他的可貴之處。
畢竟腐儒大多好麵子,像他這樣身體力行“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真理的讀書人並不多。
隻聽遼王又長歎一聲道:
“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
“如果本王沒猜錯的話,這腳下正是晚唐才子李商隱譏諷隋唐王朝征討高句麗、窮兵黷武詩句中的玄菟郡城。當年燕國大將秦開向東開辟千裏疆土,在此地築城,名曰青樁。”
“此城實乃我華夏先民治理沈陽之濫觴,也是後來東漢玄菟郡郡治之所在。這些夯土與本王去年在懿州城北駱駝山發現的燕長城實為一體。”
黃湜、鐵燿等人正要誇讚遼王博學,遼王又話風一轉,厲聲說道:“隻可惜大唐王朝還是讓李商隱這幫文人吃得太飽了。隻知道花前月下,傷春悲秋,借古諷今,殊不知,如果不是秦開、薛仁貴等名將舍生忘死,開疆拓土,修我長城,衛我華夏,不僅幽雲十六州早為胡人牧場,山東、河南之地恐怕也要化為高麗的郡縣。”
黃湜這時才知道遼王帶他到青樁古城別有深義,連忙答道:“學生雖然愚鈍,也知道鑒古知今。殿下帶學生在此憑吊,實為勉勵學生效仿秦開經營沈陽,以控遼東。經營遼東,以控塞外蠻夷,混一戎華,衛我華夏。”
朱植見黃湜這麽快就開竅了,就進一步點撥他說:
“這沈陽確實是這遼東根本。不過,僅僅看到遼東,格局還是小了些。你不防再向前看一千五百年,華夏之盛無不從一統遼東開始,華夏之衰無不從遼東淪陷開始。這就是我為什麽會說,不到遼東,不知中國之險。”
“你再向北看千裏之外的長春,沃土千裏,那也是遼東,不到遼東,不知中國之富。其實長春之北更有沃土數千裏,不到遼東,不知中國之大。”
聽遼王這麽一點撥,不僅是黃湜,就是周圍的鐵燿等人也頓時感覺胸中有了萬裏山河,磅礴無比,一個接一個地對著遼王拍起馬屁來。
遼王倒覺得受之有愧,他可是把後世經營東北六百多年的經驗教訓也壓縮之後提前搬到了前世啊!
想當年,張大帥父子要是有這個領悟力,估計倭寇還真不一定打得進沈陽城。
想到張大帥,朱植又想到張氏父子曾經搞了一件很失敗的事情:缺縣長。
當年張氏父子曾經帶領二十萬東北軍從黑水白山一直打到上海灘,占領了大半個中國富庶之地,卻連一個縣長都派不出來,結果被北伐軍輕輕一反擊,又被攆回了沈陽城,張老帥還在進城前被倭寇給炸死了。
以至於張少帥晚年回憶起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是後悔不已。
古人說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其實難就難在不好培養治理天下的人才。
想到這裏,朱植向周圍眾人問道:“前年年初,本王從萊州渡海,曾經從山東招募了二十來個落第秀才,現在曆練已有兩年了,有沒有表現優異之人?”
黃湜連忙說道:“學生前年在望山鋪時,曾經帶了兩個秀才,倒是踏實能幹,隻是一直沒有名份。好在王府按九品屬吏發了些俸?和銀子,幹的還算安心。”
張石也說道:“王府三衛也曾經去了十來個秀才,隻有六個留了下來。其中有四人在夜不收效力,表現尚可。一人在中護衛做文牘,一人在左護衛做百戶。其他人估計不是在王府學堂裏教學生識字,就是在張信手下當差。”
朱植轉身又問黃湜道:“讀書人十年寒窗,有的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有的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子澄先生,你說說,為什麽會有天壤之別?”
黃湜也是悟性極高之人,略加思索,便道:“陸放翁先生曾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人能否會治國天平下,最終取決的不是肚子裏墨水多少,是否中舉及第,而是身子端的高低、能否躬行曆練。就像當今聖上培養諸位皇子,不到十歲就送往中都,從體驗農桑艱辛開始曆練。殿下培養我等治理遼東,也是放到屯墾大業中一項一項去磨礪鍛煉。”
朱植不由大喜:“子澄先生果然聰慧,一點即透。你和張信二人共同拿個章程,上半年就在這沈陽辦個縣長……縣令培訓班。把王府那幾個九品小吏、內地來的秀才、識得些字的退役傷殘軍士,都統一召到沈陽進行培訓。”
黃湜問道:“不知殿下想培訓什麽內容?”
遼王沉吟了一會,答道:“就拿你自己的體會,教他們如何勸導百姓耕種、興修水利,如何開辦學堂、開啟民智,如何斷案、調解鄰裏糾紛,如何協助王府征兵納糧、救濟賑災……”
“不過,你還是先編一個《遼東史誌》作為培訓教材,要通俗易懂。我們不僅要讓這些未來的縣令們知道沈陽的青樁,更要知道遼東曆史之悠久,特產之豐富,土地之廣袤,山川之壯美,民族風情多種多樣,和內地唇齒相依,紮根遼東大有作為……”
黃湜又問:“不知最後如何老校考試?”
遼王答道:
“考試以筆試為輔,麵試為主。筆試就不要考內地的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了,要考就考和遼東有關的曆史、地理常識。”
“麵試就按你自己摸索的方法來,務求思路清晰,懂得實務。”
“還要采取淘汰製和考察製,每期從培訓班中選十到二十來個人,推薦給王府,先掛個七品總旗的頭銜,作為代理縣令,管理各衛民政事務,考察一年後,合格者授為六品百戶,兼個衛指揮的斷事或者經曆,實際履行縣令之職,他日朝廷撤衛所,設州縣,這些人就縣令。其中優秀者就是知府。”
黃湜和張信連忙點頭稱是。